“創新”是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基本推動力

《中原智庫》(2015)  耿明齋2019-11-25

  一、目標宏偉(wei) ,任務艱巨,創新是基本途徑

  《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第十三個(ge) 五年規劃的建議》開宗明義(yi) ,到二○二○年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是我們(men) 黨(dang) 確定的“兩(liang) 個(ge) 一百年”奮鬥目標的第一個(ge) 百年奮鬥目標。基本經濟指標是到二○二○年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和城鄉(xiang) 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要實現這一目標,未來五年 經濟必須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底線是GDP年均增速不能低於(yu) 6.5%。在經濟進入新常態,下行壓力持續增大,今年前三季度增速降到6.9%,全年保七任務艱巨,普遍預期,明後兩(liang) 年增速會(hui) 繼續回落至更低的水平上。在此背景下,要實現上述目標,難度可想而知,“十三五”時期確實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決(jue) 勝階段。也正因為(wei) 此,自黨(dang) 的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以來反複強調的 “發展是第一要務”、 “發展是硬道理” 、“以經濟建設為(wei) 中心”等原則在《建議》中被進一步強化。要實踐上述發展原則,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圓滿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的目標,出路隻有一個(ge) ,那就是“創新”。創新是實現第一個(ge) 百年目標的基本推動力。這也是創新被確立為(wei) 五大發展理念首位的原因。

  二、創新的重要性源於(yu) 發展階段轉換和全球化競爭(zheng)

  創新的重要性首先源於(yu) 發展階段的轉換。中國經濟以2008年金融危機為(wei) 界,可以明確地分為(wei) 前後兩(liang) 個(ge) 不同的發展階段。前一階段的優(you) 先需求是溫飽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是基本動力,投資高增長催生了能源原材料等一係列資源型及其初級加工型產(chan) 業(ye) 的迅速膨脹,帶動了整個(ge) 經濟的高增長。本質上,這個(ge) 階段經濟增長靠的是資源開發,包括物質礦產(chan) 資源、勞動力資源及環境資源的低成本開發。進入新常態新階段以後,溫飽需求早已滿足,基礎設施建設也逐漸趨於(yu) 飽和,資源環境和勞動力的低成本不複存在,投資需求弱化,投資增速放慢,經濟增速也隨之放緩。原來賴以實現經濟高速增長的因素不複存在了,在未來的階段,經濟要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隻能靠開拓新的需求領域,靠節能降耗,靠提升管理水平。這些都要依賴創新。

  創新的重要性還源於(yu) 全球化競爭(zheng) 。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發和,特別是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的加速開放,中國經濟已經深度融入全球經濟體(ti) 係中。這一方麵可以使我們(men) 可以利用國內(nei) 國外市場加快發展,另一方麵也是我們(men) 麵臨(lin) 全球市場的競爭(zheng) 。可以說,今天我們(men) 所有的產(chan) 業(ye) 和產(chan) 品都必須在全球市場有競爭(zheng) 力,才能持續發展和不斷擴張。如果不具備全球市場競爭(zheng) 力,靠保護本地市場來生存基本沒戲。因為(wei) 市場高度開發,你的產(chan) 品不好,消費者不會(hui) 買(mai) 賬,一定會(hui) 轉向購買(mai) 國外的同類產(chan) 品。中國人熱衷購買(mai) 日本產(chan) 嬰兒(er) 紙尿布就是典型的案例。中國產(chan) 業(ye) 和產(chan) 品要擁有和保持全球競爭(zheng) 力,唯有創新,別無他途。

  三、實現創新的途徑是調動創新主體(ti) 的積極性

  企業(ye) 是最重要的創新主體(ti) 。因為(wei) 企業(ye) 是靠市場生存的,市場冷暖變化市場最先感知。企業(ye) 最知道市場需求演化的方向,也最知道該想那個(ge) 方向創造新產(chan) 品。企業(ye) 最能感受生存的壓力,也最具為(wei) 降低成本而持續創新的動力。所以,政府要通過減免稅收、設立基金、獎勵、人才激勵等各種政策措施來鼓勵企業(ye) 創新。

  推動大眾(zhong) 創業(ye) 萬(wan) 眾(zhong) 創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廣義(yi) 上每個(ge) 人都是經濟活動的主體(ti) ,也都是創新主體(ti) ,科學家要實現基礎研究的突破,工程師要實現技術上的突破,工人要在自己崗位上實現工藝上的突破等等,所有工作及經濟活動崗位都有創新的空間,都要承擔創新的任務,都要努力實現創新和創業(ye) 。這也是克強總理反複強調大眾(zhong) 創業(ye) 萬(wan) 眾(zhong) 創新的意義(yi) 所在。

  搭建平台,實現產(chan) 學研結合是實現創新和成果轉化的有效途徑。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工作的大量科學技術人員,是創新創業(ye) 的最主要群體(ti) ,要充分調動他們(men) 的積極性。企業(ye) 是創新創業(ye) 的實施主體(ti) 和成果轉化主體(ti) 。所以要搭建平台,實現產(chan) 學研結合,推動科研成果產(chan) 業(ye) 化轉化。也要推動科研體(ti) 製和收入分配體(ti) 製的改革,讓科研人員可以分享創新成果所帶來的經濟收益。

  總之,調動了上述三個(ge) 方麵的積極性,以創新驅動經濟視線中高速增長就有了保證,第一個(ge) 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也就有了保障。

  (河南大學中原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