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新常態下人才強省戰略實施方略 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人力支撐

《中原智庫》(2015)  李政新2019-11-25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到來,人才作為(wei) 生產(chan) 函數中最重要因素的作用更加凸顯,人才發展環境、趨勢和規律等都出現了一係列不同於(yu) 以往時期的新特征,對進一步實施人才戰略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省雖然是人口大省,但不是人力資源強省,存在著人才總量相對偏低,人才集聚效應較弱,協同創新效率不高,人才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低等問題。要從(cong) 戰略高度出發,順應新趨勢、把握新常態、推出新舉(ju) 措,結合轉型發展、創新驅動、科教興(xing) 豫等戰略的實施,持續深入推進河南人才強省戰略,為(wei) 建設“四個(ge) 河南”和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提供人才支撐。

  一、實施人才戰略麵臨(lin) 的新形勢新要求

  (一)發展方式轉變對實施人才戰略提出更為(wei) 迫切的要求

  隨著國內(nei) 外環境條件的不斷變化,我國經濟發展呈現出增速不斷下調、產(chan) 業(ye) 結構趨於(yu) 高級化、尋求經濟增長新動力的階段性特征,舊常態或傳(chuan) 統經濟發展方式中的大多數支撐因素發生了曆史性的深刻變化。其中,造就“中國經濟奇跡”重要因素之一的人口紅利已經出現拐點,全國勞動年齡人口絕對數量開始下降,“用工荒”和勞動力成本上漲已經成為(wei) 製約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作為(wei) 多年來刺激經濟增長主要杠杆的寬鬆貨幣政策,因通脹壓力不斷加大和天量M2帶來的金融風險問題難以為(wei) 繼;土地、資源、環境等曾長期被忽視因素的約束力越來越強,節約集約利用資源、加強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等正成為(wei) 可持續發展的內(nei) 生因素,未來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將從(cong) 過去過分依賴投資增長、資源消耗和初級要素投入,轉變為(wei) 主要依靠提高全要素生產(chan) 率和創新驅動。把人才作為(wei) 一種重要的稀缺性戰略資源,對人才的培養(yang) 、聚集和使用等作出重大全局性安排,成為(wei) 實現經濟社會(hui) 發展目標必不可少的措施,實施人才戰略以往任何一個(ge) 時期都顯得迫切和重要。

  (二)提升勞動者整體(ti) 素質要求優(you) 化以人才為(wei) 核心的人力資源結構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大趨勢,要求必須提升包括勞動者在內(nei) 的生產(chan) 要素質量稟賦,原有以普通勞動力為(wei) 主要構成的人力資源結構必須優(you) 化為(wei) 以人才為(wei) 核心的新結構。由於(yu) 人力資源存在著質量對數量的較強替代性,對應於(yu) 普通勞動力的日益短缺,可以通過增加人才比例、提高人才層次或更好的發揮人才作用來彌補。特別在經濟下行壓力越來越大、人口紅利逐漸消退情況下,充分發揮人才的替代作用,將成為(wei) 新常態下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必然選擇。對於(yu) 我省這樣的勞動密集型、資源加工型等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占比較高的省份,加快產(chan) 業(ye) 轉型和結構優(you) 化升級,更需要優(you) 化人力資源結構,努力提高研發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的數量和比重,提升人力資本總量。

  (三)流動與(yu) 集聚成為(wei) 發揮人才效能的重要方式

  實踐和理論表明,“集聚”是造就人才高地發揮人才效能的重要方式,越是那些科教基礎好、政策環境優(you) 、對外開放度高的地區和行業(ye) ,對人才的吸引力越強,越容易產(chan) 生人才集聚,越容易將現代科研成就和產(chan) 業(ye) 經濟效能激發出來,並通過人才集聚度的不斷提升帶動更高層次發展,進而形成“營造環境—人才集聚—科技創新—產(chan) 業(ye) 發展—人才集聚度提高—推進更高層次發展”的良性循環。

  (四)新一輪產(chan) 業(ye) 革命對創新型人才提供了新舞台提出了新要求

  創新是人才的特有品質,創新驅動發展從(cong) 本質上講就是人才驅動發展。當前,新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與(yu) 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了曆史性交匯,以德國工業(ye) 4.0為(wei) 代表的新一輪產(chan) 業(ye) 革命迅速發展,工業(ye) 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趨勢不斷加強。麵臨(lin) 巨大的機遇與(yu) 挑戰,要想追趕國際產(chan) 業(ye) 發展潮流,實現與(yu) 新產(chan) 業(ye) 革命同步的戰略目標,搶占新一輪競爭(zheng) 製高點,關(guan) 鍵在於(yu) 如何培育、造就和集聚大量創新型、技能型人才,通過優(you) 化環境讓人才充分施展才能,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二、“互聯網+”預示人才協同創新時代的到來

  互聯網技術日益普及和提升,快速推動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以及社會(hui) 深刻變革。在未來“互聯網+”時代,人才創新活動的非線性、網絡化、全球化特質將會(hui) 進一步凸現,公司和“創客”們(men) 將更多的依托互聯網發展,在充分張揚個(ge) 人能力才華的情況下即時分享、整合、利用全世界各個(ge) 角落的線上線下物質文化成果。未來的創新活動,將會(hui) 越來越多的從(cong) 單一行業(ye) 、單一方式向多行業(ye) 、跨行業(ye) 和多方式轉變,從(cong) 個(ge) 人創新到集體(ti) 合作創新、多元主體(ti) 協同創新的轉變,從(cong) 而聚合更高能級的知識創新、產(chan) 品創新,提升創新率溢出效,推動經濟增長和社會(hui) 進步。

  三、有關(guan) 對策建議

  第一,把握規律調整思路,堅持推進人才強省戰略不動搖。進一步提升人才工作在全省各項工作布局中的戰略地位,順應經濟新常態,確立新思路,確立以人才為(wei) 核心的人力資源新體(ti) 係,提高各類人才在人力資源構成中的比重,統籌提高全體(ti) 勞動者整體(ti) 素質,調整優(you) 化人力資源結構。

  第二,提升人才集聚度和人才貢獻率。在增加全省人才總量的前提下,把通過實施差異化人才集聚定位策略提升專(zhuan) 業(ye) 人才集聚度,特別是提升重點領域、重點行業(ye) 、重點區域的人才集聚度,作為(wei) 實施人才戰略一項重要舉(ju) 措。采取差異化的人才定位和人才策略,打造特色人才集聚平台,積極吸引和集聚特色專(zhuan) 業(ye) 領域的創新型、技能型人才,加快提升專(zhuan) 業(ye) 化人才在不同產(chan) 業(ye) 集聚區等不同發展載體(ti) 的集聚度,推進特色發展、創新發展。

  第三,積極培養(yang) 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前沿性領軍(jun) 人才。順應新一輪產(chan) 業(ye) 革命大勢,圍繞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科技前沿和製造業(ye) 智能化、互聯網+等戰略領域,結合落實《中國製造2025》行動計劃,以培育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改造提升傳(chuan) 統優(you) 勢產(chan) 業(ye) 、推進農(nong) 業(ye) 現代化進程等為(wei) 重點,在代表當今科技進步、產(chan) 業(ye) 發展的前沿領域和我省在全國具有明顯比較優(you) 勢的領域,優(you) 先培養(yang) 造就一大批國內(nei) 一流科學家、科技領軍(jun) 人才和優(you) 秀創新團隊,努力培養(yang) 一大批企業(ye) 科技人才,有效發揮人才的引領帶動作用,為(wei)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奠定人力資源基礎。

  第四,深化體(ti) 製機製改革,促進我省高等教育和職業(ye) 技能培訓的轉型發展。加快高等教育發展方式從(cong) 外延式發展向內(nei) 涵式發展轉型,以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為(wei) 突破口協調好高等教育與(yu) 就業(ye) 市場需求之間的關(guan) 係,建立現代大學製度,促進高校發展由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由定位趨同向特色發展轉變、由相對封閉向開放合作轉變、由單向管理向多元治理轉變。把勞動力技能培訓作為(wei) 關(guan) 乎人才強省戰略的重要任務來抓,加大扶持力度,搭建有效平台,推進校企合作,改進技能培訓模式,促進技能培訓與(yu) 產(chan) 業(ye) 資源融合發展,全麵提高技能培訓的效率、質量和層次,力爭(zheng) 使勞動力技能培訓與(yu) 全省社會(hui) 經濟發展新要求相適應。

  第五,健全激勵機製,推進創新創業(ye) 和協同創新。構建以市場為(wei) 導向、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政產(chan) 學研用的協同創新體(ti) 係,從(cong) 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協同創新、產(chan) 業(ye) 創新、轉化應用、環境建設等方麵,健全鼓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ye) 的激勵機製。積極搭建新型協同創新平台,構建一批專(zhuan) 業(ye) 化的眾(zhong) 創空間,加快提供技術來源、創業(ye) 輔導、財務谘詢、貸款風險補償(chang) 等集成服務。注重運用信息化手段推進產(chan) 新創業(ye) 和協同創新,積極打造“互聯網+”創新平台和建設“互聯網+”創業(ye) 社區,實現人才虛擬集聚。

  第六,優(you) 化人才環境,破解人才束縛。倡導“人才本位論”的新倫(lun) 理新風尚,營造尊重人才、崇尚創新、鼓勵創業(ye) 的社會(hui) 氛圍,構建寬鬆、包容的人才製度環境,破除一切束縛人才、輕視人才的傳(chuan) 統習(xi) 俗。加大包括軟科學在內(nei) 的各類知識產(chan) 權保護力度,建立引進人才和原有人才公平統一的政策扶持體(ti) 係,維護公平競爭(zheng) 的人才發展秩序。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簡政放權,完善各類人才在戶籍管理、柔性流動、兼職創新、谘詢服務、科研成果轉讓和生活保障等方麵的政策。建議在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試驗區、鄭東(dong) 新區中央商務區和龍子湖高教園區、洛陽新區等地建立“人才特區”,引入“負麵清單”人才管理模式,比照國際先進經驗和慣例打造人才“實驗田”。

  (作者係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