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兩個製約與突破——基於現代農業大省建設視角

《中原智庫》(2015)  郭 軍(jun) 2019-11-25

  河南作為(wei) 中國的一個(ge) 典型的縮影,過去說,中原興(xing) 、中華興(xing) ,現在也可以說,河南建成小康之時,就是中國建成小康之日。省委省政府以高度的責任感和擔當精神,積極作為(wei) ,以三大國家戰略規劃為(wei) 契機,推進“三個(ge) 大省”建設,加快城鄉(xiang) 一體(ti) 化發展步伐和全省扶貧工程,取得了喜人的成績,但也還存在著一些需要進一步思考和解決(jue) 的問題。

  一、城鄉(xiang) 一體(ti) 化進程中農(nong) 區向城區轉化的政體(ti) 製約與(yu) 突破

  怎麽(me) 樣實質性的推進城鄉(xiang) 一體(ti) 化,政體(ti) 改革是關(guan) 鍵。也就是能不能把一些有條件的鎮和村,也納入到政區建設中來,給予城鎮建設與(yu) 發展的相應待遇。城鄉(xiang) 一體(ti) 化的內(nei) 核是破除城鄉(xiang) 二元結構,打破城市市民與(yu) 農(nong) 村農(nong) 民的界限,讓農(nong) 民和城裏人一樣,轉變生產(chan) 方式,享受現代生活。從(cong) 理論上講,亦如厲以寧先生說的,“城鎮化率達到80%,12億(yi) 人住在城鎮,現在6億(yi) 多再增加5億(yi) 多人的話,城市將擠成什麽(me) 樣子了?1 2億(yi) 人擁擠在城市你再怎麽(me) 建設也來不及。” 所以,“一定要走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即城鎮化應該是“老城區向新城區到新社區”這麽(me) 一個(ge) 基本邏輯。換一句話說,就是我們(men) 在城鄉(xiang) 一體(ti) 化進程中,應該注重中小微城鎮發展,而且,這個(ge) 中小微城鎮不隻是地理空間上的,還應該是國家政體(ti) 予以認可的正規的、標準的城市城區性質的。長期以來,我們(men) 的行政區劃、行政建製,一直是把縣和鎮列為(wei) 農(nong) 村政區的概念、區別於(yu) 城市,從(cong) 而人為(wei) 地割裂了城鄉(xiang) 人們(men) 之間的聯係,形成了城裏人和鄉(xiang) 下人的極具封建主義(yi) 思想的觀念。

  有關(guan) 方麵數據顯示,目前,我省有10萬(wan) ~20萬(wan) 人的城市(中心城區人口數)和縣城30個(ge) ,3萬(wan) 人以下的鄉(xiang) 鎮747個(ge) ,縣城、縣級市平均規模僅(jin) 為(wei) 15萬(wan) 人左右,縣城以下鄉(xiang) 鎮平均0.88萬(wan) 人,這不僅(jin) 說明我省人口遷徙的潛力之大,更反映出我省由於(yu) 原有行政區劃、行政建製對人口流動、對城鎮化進程的政體(ti) 製約及其程度,假如我們(men) 能夠積極主動爭(zheng) 取國家政改支持,改革這一舊的政體(ti) 模式,則必將會(hui) 大大促進城鄉(xiang) 一體(ti) 化的進程。也會(hui) 因為(wei) 這一改革帶來城鄉(xiang) 社會(hui) 事業(ye) 水平差距的顯著改善,加快城鄉(xiang) 要素流動、農(nong) 民工市民化步伐。因此在“十三五”期間,是否可以嚐試以縣、鎮、包括某些村為(wei) 主的政區改革,推動那些符合條件的縣、鎮、村由農(nong) 村政區向城市政區轉化,使城鄉(xiang) 一體(ti) 化從(cong) 政體(ti) 上保證有實質性進展。

  二、農(nong) 業(ye) 現代化進程中農(nong) 業(ye) 機械化水平與(yu) 農(nong) 民收入水平關(guan) 係轉換的事體(ti) 製約與(yu) 突破

  我省是農(nong) 業(ye) 大省,糧食生產(chan) 大省,又是耕地資源匱乏大省。全國人均耕地1.5畝(mu) ,我們(men) 隻有1.15畝(mu) ,而維持1100億(yi) 斤糧食收獲水平需要耕地,進入工業(ye) 化中期發展需要耕地,城鎮化建設需要耕地,我們(men) 除了合理開發利用工礦廢棄土地、低丘緩坡土地以外,就是要尋求在有限的土地上實現集約經營,提高單位麵積收益。集約經營一方麵強調利用現代農(nong) 業(ye) 裝備,增加和提升農(nong) 業(ye) 機械化水平,另一方麵追求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增加和提升農(nong) 民的農(nong) 業(ye) 經濟收入。

  河南省農(nong) 機局2015年初的數據顯示,2014年全省農(nong) 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作業(ye) 率達76.3%,高於(yu) 全國農(nong) 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作業(ye) 率61%的15.3個(ge) 百分點,幾乎接近世界這一指標數據水平。而同時期,2014年河南省農(nong) 民人均純收入9,350元,相比全國農(nong) 民人均純收入9892元,河南低了500多元,因素肯定是多方麵的。但如此之高的農(nong) 業(ye) 機械化水平,從(cong) 理論上講應該是有較高的收入的,但這一農(nong) 業(ye) 機械化對增加農(nong) 民收入的貢獻率並不明顯,這是值得研討的。是否存在農(nong) 機裝備構成和先進程度優(you) 化提升問題?是否因為(wei) 農(nong) 民應用農(nong) 機水平和效率不高問題?是否由於(yu) 農(nong) 業(ye) 機械使用費用過高,抑製了農(nong) 民實施機械化作業(ye) 積極性、增大了成本,減少了收入問題?是否出現農(nong) 業(ye) 機械化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組織運轉體(ti) 製、分配機製的市場化、規範化不到位問題?是否依然是農(nong) 業(ye) 機械化與(yu) 農(nong) 戶土地分散、難以形成規模化生產(chan) 、增加規模化收入問題?等等。值得指出的是,我省農(nong) 業(ye) 機械化水平雖然較高,但與(yu) 其他省區相比、特別是與(yu) 國外相比,還存在著研發、技術、工藝、性能、效率等多方麵差距,所以,中國製造2025,就明確把農(nong) 業(ye) 機械列為(wei) 重要產(chan) 業(ye) 。

  我們(men) 不僅(jin) 應該做深層次理論探討,更要從(cong) 有關(guan) 農(nong) 業(ye) 機械化與(yu) 增加農(nong) 民收入關(guan) 係視角,破解其間矛盾。比如,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土地流轉步伐,加速小農(nong) 經濟生產(chan) 向大規模的現代化生產(chan) 經營轉變,解決(jue) 農(nong) 業(ye) 機械化作業(ye) 與(yu) 農(nong) 戶小塊地種植的矛盾,讓農(nong) 業(ye) 機械化充分派上用場,在推進農(nong) 業(ye) 機械化普遍應用的過程中不斷增加農(nong) 民收入。再如,既要從(cong) 政策上給與(yu) 購置農(nong) 業(ye) 機械者財政補貼,也要給予使用農(nong) 業(ye) 機械化作業(ye) 者財政補貼,以政府補貼刺激農(nong) 業(ye) 機械化水平的提高,把推進農(nong) 業(ye) 機械化與(yu) 增加農(nong) 民收入緊密結合起來,通過財政補貼增加農(nong) 民收入,提高農(nong) 業(ye) 機械化水平。

  此外,應深入研討我省農(nong) 業(ye) 機械化程度高,但促進農(nong) 民向非農(nong) 產(chan) 業(ye) 轉移、拓展農(nong) 民增收渠道卻不明顯的問題,這是背反常理的。一般來說,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會(hui) 不斷地、大量的、明顯的排斥農(nong) 業(ye) 勞動者向非農(nong) 產(chan) 業(ye) 的轉移,也隻有隨著農(nong) 業(ye) 機械化的大力推廣,刺激農(nong) 民向非農(nong) 產(chan) 業(ye) 轉移,才有可能創造條件讓農(nong) 民的收入渠道拓展,增加更多的工資性收入。

  (作者係河南省經濟學會(hui) 常務副會(hui) 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