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發展是黨(dang) 的十八屆五中全會(hui) 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之一,而且在五大理念中處於(yu) 核心地位。這是因為(wei)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是經濟發展的一個(ge) 重大曆史階段,具有其顯著特征和獨特優(you) 勢,是世界科技發展的大勢所趨,是我國發展現狀的形勢倒逼。在當前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形勢下,在調結構、轉方式的過程中,堅持走創新發展之路,是實現動力轉換的必然選擇,在我國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實現“兩(liang) 個(ge) 一百年”奮鬥目標中具有至關(guan) 重要的意義(yi) 和作用。
一、創新發展的獨特優(you) 勢
創新是人們(men) 進行創造活動的出發點和內(nei) 動力,是決(jue) 定一個(ge) 國家、民族創新能力最直接的精神力量,是國家和民族解決(jue) 自身生存、發展問題能力大小的最客觀和最重要的標誌。因為(wei) ,創新根源於(yu) 社會(hui) 生產(chan) 方式,其形成和發展必然進一步推動社會(hui) 生產(chan) 方式的進步,進而帶動經濟的發展,推動社會(hui) 的全麵進步。創新能激發人的主體(ti) 性、能動性、創造性的進一步發揮,能使人自身的內(nei) 涵獲得極大豐(feng) 富和擴展,其突出特點是利用知識、技術、企業(ye) 組織製度和商業(ye) 模式等創新要素,對現有的資本、勞動力、物質資源等有形要素進行重新組合,以創新的知識和技術改造物質資本、提高勞動者素質和科學管理,是一種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的增長方式。所以,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在實踐中,創新發展具有兩(liang) 大功能:一是可以通過不斷地提高單一或者綜合要素的生產(chan) 率來抵消因為(wei) 要素投入數量的增加而導致的單一要素或者全部要素報酬遞減的趨勢。二是可以通過生產(chan) 要素的新組合來突破經濟發展中遲早要發生的、由要素或資源的短缺所造成的瓶頸。所以它是“把一種從(cong) 來沒有過的關(guan) 於(yu) 生產(chan) 要素的‘新組合’引入生產(chan) 體(ti) 係”,無論通過創新驅動引進的新產(chan) 品、采用的新技術,還是開辟新的市場、控製原材料新的來源、實現一種工業(ye) 的新組織,都會(hui) 打破原來的經濟發展軌道,進而打破要素報酬遞減的趨勢或者突破要素和資源的瓶頸。依靠創新發展的這些功能,能夠解決(jue) 經濟發展中生產(chan) 要素報酬的遞減問題和稀缺資源的瓶頸問題,從(cong) 而為(wei) 企業(ye) 和經濟社會(hui) 的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二、創新發展的國際經驗昭示
當前,國際上創新發展風起雲(yun) 湧。一是新世紀以來新科技革命的巨大能量不斷蓄積,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廣泛滲透,帶動了一場幾乎涵蓋所有領域的群體(ti) 性技術革命,科技創新鏈條更加靈巧,成果轉化更加便利,產(chan) 業(ye) 升級更加快捷,科技創新與(yu) 產(chan) 業(ye) 變革深度融合,技術創新呈指數函數增長,創新周期大大縮短,科技發展向極限化逼近,科學研究呈現多學科交叉與(yu) 互相滲透等成為(wei) 當代世界最為(wei) 突出的特征之一。二是國際金融危機加快和催生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科技創新已成為(wei) 經濟結構調整和持續健康發展的決(jue) 定性力量,許多國家都將創新提升到國家發展的戰略核心層麵,全球進入了空前的創新密集時代。如德國推出了工業(ye) 40發展戰略,美國推出了“工業(ye) 互聯網”發展戰略,歐盟通過了《歐洲2020戰略》,日本出台了《數字日本創新計劃》,韓國製定了《2025年構想》科技發展長遠規劃,等等。三是當前世界各國創新發展正對產(chan) 業(ye) 變革產(chan) 生深遠的影響,形成新的生產(chan) 方式、產(chan) 業(ye) 形態、商業(ye) 模式和經濟增長點,推動著3D打印、移動互聯網、雲(yun) 計算、大數據、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取得新的突破,形成了一波又一波的新科技浪潮。如,推動著智能裝備、智能工廠等製造方式的變革;形成了網絡眾(zhong) 包、協同設計、大規模個(ge) 性化定製、精準供應鏈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電子商務等產(chan) 業(ye) 價(jia) 值鏈體(ti) 係;開拓了可穿戴智能產(chan) 品、智能家電、智能汽車等製造業(ye) 新領域,等等。可謂形勢逼人,唯有大刀闊斧地推進創新,方能挺立時代潮頭。
三、創新發展的國內(nei) 形勢倒逼
長期以來,我國采取的發展模式既取得了驚人成績,但也帶來了突出問題,使我們(men) 當前麵臨(lin) 著環境汙染、資源枯竭、發展不平衡等一係列嚴(yan) 峻挑戰,我國的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出口和國際收支、生產(chan) 能力和產(chan) 業(ye) 組織方式、生產(chan) 要素相對優(you) 勢、市場競爭(zheng) 特點、資源環境約束、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等,在新常態下都發生了趨勢性變化。而我國原來依靠要素成本優(you) 勢所驅動、大量投入資源和消耗環境的經濟發展方式已經難以為(wei) 繼,如果我們(men) 沒有創新能力的大幅提升,就難以真正完成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難以走出中等收入陷阱。所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加快實現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的低成本優(you) 勢向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創新優(you) 勢轉換,已成為(wei)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迫切要求。
一是從(cong) 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看。我國人口眾(zhong) 多,但資源有限,是以較少的人均資源占有量和脆弱的生態環境,承載著巨大的人口規模和強大的發展壓力。2014年我國GDP總量占世界的104%,能源消耗量卻占世界的1/5以上,單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是德國、英國的4倍多,發展成本高、代價(jia) 大,甚至是以犧牲環境、過度消耗資源為(wei) 代價(jia) 的。目前全國七大水係1/5水質為(wei) 劣V類,每年因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環境汙染代價(jia) 接近1萬(wan) 億(yi) 元。長時間大範圍霧霾天氣影響了1/4的國土麵積,受影響人口達6億(yi) 。全國汙染物排放量呈逐年上升趨勢,2011年度廢水排放量達6592億(yi) 噸,城鎮生活汙水排放量達4279億(yi) 噸,工業(ye) 固體(ti) 廢物產(chan) 生量達322億(yi) 噸,由此給我國帶來了嚴(yan) 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包括氣候變化、能源安全、生態危機,等等。2011年,全國環境汙染治理投資總額為(wei) 60262億(yi) 元,占當年GDP的127%。而且,由於(yu) 礦藏資源、土地資源、環境資源的大量開發投入,已經扭曲了原本具有優(you) 勢的資源要素空間結構,資源優(you) 勢進而成為(wei) 經濟劣勢。如產(chan) 煤大省山西、資源密集產(chan) 業(ye) 地區東(dong) 北三省的經濟活動反而缺乏活力。所以,我們(men) 必須實施創新發展戰略,實現發展方式的重大轉變。
二是從(cong) 要素投入“邊際遞減”效應看。經濟學的一個(ge) 基本原理是邊際遞減效應,即隨著可變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其邊際產(chan) 量遞增,當可變要素與(yu) 固定要素的配合比例恰當時,邊際產(chan) 量達到最大。如果再繼續增加可變要素投入量,由於(yu) 其他要素的數量是固定的,可變要素就相對過多,於(yu) 是邊際產(chan) 量就必然遞減。表現在社會(hui) 發展中,近年來我國產(chan) 能過剩問題日益凸顯:2013年部分主要行業(ye) 產(chan) 能利用率已降至75%以下。其中,建材、鐵路船舶等運輸設備製造業(ye) 、煤炭采選業(ye) 產(chan) 能利用率分別為(wei) 725%、736%和749%。鋼鐵、水泥、有色、平板玻璃、石化、家電等都存在較大過剩,部分行業(ye) 甚至出現了長期性和絕對的過剩。如電解鋁過剩35%,汽車過剩12%等。如果我們(men) 再繼續依靠以往那種在較狹窄的資源要素空間和扁平技術層麵上進行“平推式工業(ye) 化”已經無法繼續,必須向資源要素、產(chan) 業(ye) 技術、地區文化和地緣格局的深度層麵進行戰略空間拓展,以科學理性、公共思維和持久耐心,適應和引領“新常態”下的經濟發展。
三是從(cong) 人力資源的“劉易斯拐點”看。“劉易斯拐點”的主要內(nei) 涵是,在一國發展初期存在著二元經濟結構,隻要工業(ye) 部門能夠提供稍大於(yu) 維持農(nong) 村人口最低生活水平的既定工資,農(nong) 業(ye) 部門就將湧出大量勞動力至工業(ye) 部門,為(wei) 工業(ye) 部門的擴張提供無限的勞動力供給。但工業(ye) 部門將獲得的利潤轉化為(wei) 再投資,將產(chan) 業(ye) 規模不斷擴大,直到最後將農(nong) 村剩餘(yu) 勞動力全部吸完,這時工資便出現了由水平運動到陡峭上升的轉變,這個(ge) “點”就是“劉易斯拐點”。它的出現意味著一國“人口紅利”開始消失,勞動力無限供給和低工資的時代即將結束。當前我國時常出現的“民工荒”和勞資糾紛,就是勞動力市場變化所帶來的反映,就是“劉易斯拐點”出現的征兆。在這種情況下,將來勞動力成本上漲一定會(hui) 成為(wei) 一些企業(ye) 生產(chan) 經營麵臨(lin) 的首要難題。所以,再繼續依靠原來那種要素投入式的粗放型發展已無法持續。因此,必須通過實施創新驅動,對現有的資本、勞動力、物質資源等有形要素進行重新組合,以創新的知識和技術改造物質資本,提高勞動者素質和科學管理水平,建立新的發展方式,實現發展轉型,形成新的發展動能,從(cong) 而完成“兩(liang) 個(ge) 一百年”奮鬥目標,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
(作者係省社科聯副主席、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