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創新的主體(ti) 。人創造環境,環境也創造人。適宜的環境能夠促進創新才能的迸發,而壓抑的環境則不利於(yu) 創新人才的成長。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對於(yu) 理論創新至關(guan) 重要。
一、營造寬鬆的製度環境
不同的社會(hui) 製度、社會(hui) 政策、社會(hui) 關(guan) 係體(ti) 係為(wei) 人們(men) 認識和把握外部世界特別是社會(hui) 領域的客觀規律所提供的社會(hui) 條件是很不相同的。有的比較充分,有的則十分不足,甚至處處設置禁區。中國古代的焚書(shu) 坑儒、文字獄,歐洲中世紀的宗教裁判所等,都是對人類精神活力和創造力的毀滅打擊。反過來看,在人類曆史上,也出現過百家爭(zheng) 鳴、人才輩出的時代。恩格斯曾經評價(jia) 文藝複興(xing) 時期,認為(wei) “這是人類以往從(cong) 來沒有經曆過的一次最偉(wei) 大的、進步的變革,是一個(ge) 需要巨人並且產(chan) 生了巨人的時代”。改革開放後,中國學術理論界關(guan) 於(yu) 真理標準的討論、對宗教本質的討論和對馬克思主義(yi) 人學的討論等都為(wei) 中央正確政策的製定提供了很好的理論準備。
二、營造自由探討的學術環境
科學是對未知領域的探索,出現爭(zheng) 議不能用行政、司法和個(ge) 人權威的手段來決(jue) 定,也不能依靠數人頭的方式,以少數服從(cong) 多數的票決(jue) 方式來解決(jue) 。在科學探索階段,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裏。隻有建立保護少數人言論自由的環境才有利於(yu) 科學的發展。錯誤是成功的先導,錯誤是科學研究的常態。課題不結項、畢業(ye) 生做不出論文也應該是學術研究的常態。應允許“思想市場”的存在,不同觀點的交鋒,更能激發思維的活力,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正確認識學術與(yu) 政治的關(guan) 係
人文社會(hui) 科學除了考證、語言、邏輯等學科,都會(hui) 這樣那樣地涉及政治問題。尤其是政治學、黨(dang) 史黨(dang) 建、馬克思主義(yi) 等學科與(yu) 政治的聯係更為(wei) 緊密。這些領域的創新肯定要涉及現行政治製度、黨(dang) 和國家的現行政策等重大問題,如何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積極探索新的問題是一個(ge) 十分重要的問題。沒有理論創新,就不可能有製度和體(ti) 製機製的創新。宣傳(chuan) 有紀律,學術無禁區。不能拿宣傳(chuan) 的紀律約束學術研究,也不能拿學術的無禁區而口無遮攔,否定黨(dang) 的領導和四項基本原則。
四、堅持正確的評價(jia) 導向
學術評價(jia) 具有重要的導向功能。當前我國學術領域存在的一些亂(luan) 象,與(yu) 不當的學術評價(jia) 有關(guan) 。堅持理論創新必須堅持正確的評價(jia) 導向。
第一,建立以質量為(wei) 導向的評價(jia) 標準。量化評價(jia) 、量化考核是學術管理部門普遍采用的做法。評價(jia) 一個(ge) 學術研究單位或一個(ge) 學者,往往看他發表論文的篇數、出版著作的多少、成果有沒有獎勵、承擔了多少課題,等等。學術成果數量往往直接與(yu) 個(ge) 人職務晉升、崗位聘任、工資獎金直接掛鉤,與(yu) 單位的績效考核、領導政績掛鉤,與(yu) 科研項目評審、科研經費分配掛鉤。結果導致我國成了論文發表的大國,思想創新的小國。量化評價(jia) 不符合創新驅動型發展戰略的要求,也難以實現成為(wei) 創新型大國的目標。克服單純量化評價(jia) 的弊端,應該把是否發現新問題、挖掘新材料、采集新數據,是否提出新觀點、采用新方法、構建新理論,作為(wei) 衡量科學研究質量高低的主要內(nei) 容,應推廣優(you) 秀成果和代表作製度,充分發揮高水平研究成果對提高科學研究質量的導向作用。
第二,正確看待核心期刊的地位和作用。評選核心期刊的初衷是為(wei) 圖書(shu) 館等單位訂閱期刊提供參考,並不代表論文的學術水平。但一個(ge) 時期以來,我國核心期刊的使用被泛化了,表現在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評職稱、定級別、研究生畢業(ye) 等都必須在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致使期刊之間進行無序競爭(zheng) ,一味追求轉載率和影響因子,不發表專(zhuan) 業(ye) 性強的學科論文,不利於(yu) 學術事業(ye) 的發展。
第三,建立符合各學科特點的分類評價(jia) 標準。對各個(ge) 具體(ti) 學科應有與(yu) 之相適應的評價(jia) 標準。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人文科學與(yu) 社會(hui) 科學研究應有切合實際的評價(jia) 尺度。對研究的不同成果形式應針對性地采取不同的標準和方式進行評價(jia) 。不按學科特點的一鍋煮的評價(jia) 不利於(yu) 小學科和特殊學科的發展。
第四,發揮專(zhuan) 家和同行專(zhuan) 家在學術評價(jia) 中的主導作用。自從(cong) 學術不端論文檢測軟件施行以來,檢測重複率成了判定論文質量的重要標準。其實,這一標準並不是唯一的、絕對的。對於(yu) 研究經典作家作品的論文、對於(yu) 引用自己研究成果的論文,不能機械地認定為(wei) 抄襲或重複。如果按照這樣的標準,恩格斯的《反杜林論》、列寧的《哲學筆記》《唯物主義(yi) 和經驗批判主義(yi) 》就不可能達到發表的要求。中國古代為(wei) 《論語》《道德經》作注的著作很多,按照現在的檢測標準,恐怕都難以出版。因此,不能過分依賴機器檢測。現在很多人介紹經驗,就是把句子倒裝或故意使語言不通,以便通過檢測。應實行專(zhuan) 家評審、匿名評審製度,改變重申報、輕成果評價(jia) 的傾(qing) 向,加大對研究項目管理的力度,推動研究項目高質量地完成。是否有課題不能作為(wei) 衡量學者是否具有學術水平的標誌。應當鼓勵學者根據自己的興(xing) 趣進行學術研究,把重心放在獎勵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上。
第五,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審監督機製。各種項目、獎項的評審應依靠專(zhuan) 家,應建立項目、獎勵等評審結果公示製度,接受社會(hui) 對評審結果的監督;建立學術評審申訴製度,建立專(zhuan) 門機構受理對評價(jia) 結果的質疑和投訴,加強對學術評價(jia) 機構、評審專(zhuan) 家的監督,建立評審專(zhuan) 家的信譽製度,促進評審製度的不斷完善,杜絕在學術評價(jia) 中徇私舞弊。
(作者係鄭州大學教授、博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