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創新發展必須結合省情和發展新要求

《中原智庫》(2017)  李政新2019-11-26

  創新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靈魂,也是區域經濟振興(xing) 的動力,黨(dang) 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五中全會(hui) 把創新發展放在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局的核心地位,要求把發展的基點放在創新上。2016年以來,我省積極探索創新發展的新途徑,取得了很大成績。麵對“十三五”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的艱巨任務,需要結合省情實際,進一步深化對創新的認識,加快推進創新發展進程。

  一、要把大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製造業(ye) 競爭(zheng) 力放在創新的重要位置

  製造業(ye) 是國民經濟的主體(ti) ,是立國之本、興(xing) 國之器、強國之基。沒有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強大製造業(ye) ,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強盛。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國內(nei) 外發展的一個(ge) 值得關(guan) 注的重要動向,就是科學技術創新與(yu) 新產(chan) 業(ye) 革命發展相互促進,湧現出許多新的模式和業(ye) 態,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全球產(chan) 業(ye) 的代際變化。從(cong) 德國工業(ye) 40到美國的互聯網產(chan) 業(ye) ,發達國家正在大力推進“再工業(ye) 化”,其目的不僅(jin) 是為(wei) 了應對金融危機造成的衰退,更為(wei) 重要的是為(wei) 了保持鞏固原有的製造業(ye) 優(you) 勢地位,營造新的核心競爭(zheng) 力,搶占新一輪產(chan) 業(ye) 革命的製高點。目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與(yu) 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曆史性交匯,以《中國製造2025》為(wei) 導向,通過實施創新驅動,我國正在積極謀求實現製造業(ye) 由大變強的曆史跨越。長期以來,我省製造業(ye) 大而不強,產(chan) 品檔次不高、產(chan) 業(ye) 結構不合理,存在自主創新能力弱、缺乏知名品牌、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環境汙染較為(wei) 突出等問題,特別是高端製造業(ye) 和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發展滯後,關(guan) 鍵核心技術與(yu) 高端裝備對外依存度高,信息化與(yu) 工業(ye) 化融合深度不夠。對此,必須順應世界新產(chan) 業(ye) 革命大勢,突破以往局限,明確創新方向,在繼續提升原有產(chan) 業(ye) 優(you) 勢的同時,瞄準國際產(chan) 業(ye) 新潮流,積極在未來製造發展中的重點領域開拓創新,突破一批重點領域關(guan) 鍵共性技術,促進製造業(ye) 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全麵提升河南製造業(ye) 創新發展能力。特別是力爭(zheng) 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產(chan) 業(ye) 、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節能與(yu) 新能源汽車、新型電力裝備和新型農(nong) 業(ye) 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和高性能醫療器械以及綠色生產(chan) 等高端領域的突破,為(wei) 中原崛起提供有力產(chan) 業(ye) 支撐。

  二、要把大力優(you) 化人力資源結構、增加研發型和技能型人才比重放在創新發展的重要位置

  創新發展離不開人,新技術、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新模式,都需要具有創新能力的人去掌握。有關(guan) 經濟理論表明,一個(ge) 國家和地區維係持續發展的基本動力因素在於(yu) 是否擁有良好的人力資源結構。在整體(ti) 人力資源結構中,可以劃分成從(cong) 事創新研發的人才、從(cong) 事技能型勞動的人才和普通勞動者,而其中創新研發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在整個(ge) 人力資本結構中的比重越高,越能夠營造持續發展和區域領先態勢,反之則不利於(yu) 持續健康發展。長期以來,我省之所以是人力資源大省而不是人力資本強省,很重要的一個(ge) 方麵就是從(cong) 事普通勞動的勞動力占比偏高,而從(cong) 事創新研發和從(cong) 事技能型勞動的人才占比偏低,所以,往往當新的技術和新的產(chan) 業(ye) 潮流到來的時候,難以被廣泛認同和迅速掌握,難以形成有利於(yu) 創新領先的區域人文氛圍。我省經濟社會(hui) 發展與(yu) 先進省份相比之所以有較大差距,很大的原因在於(yu) 人力資源結構方麵的差距。因此,從(cong) 人力資源省情特征和推進創新發展需要角度來講,非常重要的基礎性工作就是大力實施人才創新戰略,在努力提高全體(ti) 勞動者素質的前提下,大幅度增加我省人力資源構成中創新研發人才和增加技能型人才的比重,提升人力資本總量,並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深化體(ti) 製機製改革,創新人力資源開發利用模式,讓人才的價(jia) 值真正得以體(ti) 現。

  三、要把大力轉變城鎮化發展方式、推進新型城鎮化放在創新發展的重要位置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當前,我省城鎮化已經進入以城鄉(xiang) 統籌、城鄉(xiang) 一體(ti) 、產(chan) 業(ye) 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wei) 基本特征的新型城鎮化發展階段。近年來,我省城鎮化建設取得了很大成績,城鎮化率有了較快提升,但在城鎮化快速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必須高度重視並著力解決(jue) 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如,大量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難以融入城市社會(hui) ,市民化進程滯後;“土地城鎮化”快於(yu) “人口城鎮化”,用地粗放低效;城鎮空間分布和規模結構不合理,與(yu) 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不匹配;城鄉(xiang) 利益不協調,城市之間分割現象嚴(yan) 重;城市管理服務水平不高,“城市病”問題日益突出等一係列問題。對此,必須遵從(cong) 城鎮化發展規律,積極創新城鎮化發展的理念和模式,結合我省人口多、城鎮化率偏低、中心城市帶動力亟待提升的基本省情,堅持以人的城鎮化為(wei) 核心,有序推進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市民化;以城市群為(wei) 主體(ti) 形態,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以綜合承載能力為(wei) 支撐,提升城市可持續發展水平;以體(ti) 製機製創新為(wei) 保障,通過改革釋放城鎮化發展潛力,走以人為(wei) 本、四化同步、優(you) 化布局、生態文明、文化傳(chuan) 承的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要按照區域經濟一體(ti) 化、市場經濟一體(ti) 化、服務一體(ti) 化的要求,打破行政體(ti) 製的束縛,以綜合交通網絡和信息網絡為(wei) 依托,特別是依托我省日漸形成的高速公路、高速鐵路、航空港和臨(lin) 空經濟新優(you) 勢,合理引導人口流動,統籌城鄉(xiang) 和城市之間融合發展,科學規劃建設城市群,根據產(chan) 業(ye) 布局情況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布局,保持我省城鎮化進程持續健康推進。

  (作者係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巡視員、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