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構建政產學研用一體化協同創新的新體製

《中原智庫》(2017)  苗長虹2019-11-26

  當前,在全球範圍內(nei) ,新一輪科技和產(chan) 業(ye) 革命已在迅速展開,創新已成為(wei) 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以德國工業(ye) 40、美國的新硬件時代和中國製造2025等為(wei) 戰略推手,世界的製造大國已迎來了新一輪的建設製造強國的激烈競爭(zheng) 。伴隨著經濟進入新常態,創新驅動發展也已經成為(wei) 中原崛起、河南振興(xing) 、富民強省的必然選擇。在此新的形勢下,抓緊構建產(chan) 學研一體(ti) 化協同創新的新體(ti) 製,將大學有機融入國家和區域創新體(ti) 係,已經成為(wei) 事關(guan) 全麵建設小康社會(hui) 、從(cong) 全國重要的製造業(ye) 大省順利邁向製造強省的重大戰略抉擇。

  一、將大學有機融入國家和區域創新體(ti) 係

  在河南省從(cong) 製造業(ye) 大省向製造強省跨越的過程中,德國的經驗尤其值得學習(xi) 和借鑒。德國以其技術創新和製造業(ye) 聞名於(yu) 世,德國電器、醫療機械、汽車、裝備製造等高技術製造領域在全球範圍內(nei) 享有極高的聲譽。同時,德國在現代大學製度創建與(yu) 發展過程中,也以其課程改革和與(yu) 科學研究的結合而聞名於(yu) 世,如海德堡大學、哥廷根大學、洪堡大學、柏林大學等,都為(wei) 現代大學製度的建立做出過曆史性的貢獻。德國的巴登-符騰堡州,在生產(chan) 的專(zhuan) 業(ye) 化和靈活製造方麵,被國際上許多學者看做是柔性專(zhuan) 業(ye) 化新產(chan) 業(ye) 區的典範;而曆史上以重化工業(ye) 為(wei) 主導的魯爾區在向現代製造、文化和創意產(chan) 業(ye) 轉型中,也成為(wei) 一個(ge) 被學者們(men) 津津樂(le) 道的樣板,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hui) 上,德國的杜塞爾多夫作為(wei) 宜居城市的案例館而受到世人的關(guan) 注。那麽(me) ,為(wei) 什麽(me) 德國能夠跟上時代的步伐,在傳(chuan) 統工業(ye) 向現代製造和文化創意產(chan) 業(ye) 的持續轉型發展中能夠獲得引人矚目的成功?這與(yu) 德國構建政產(chan) 學研用一體(ti) 化的協同創新體(ti) 製機製、將大學有機融入國家和區域創新體(ti) 係的發展模式有內(nei) 在關(guan) 係。

  德國的大學曆史悠久,高等教育非常普及,各類高等院校共有370多所。其中,綜合大學有100多所,應用科技大學200多所。德國綜合大學的定位是培養(yang) 科學後備力量,教師的科研能力比較強,在課程設置上強調專(zhuan) 業(ye) 理論知識的係統化。從(cong) 2005年起,德國啟動了打造“一流大學”的精英大學倡議計劃,截至2012年,入選精英計劃的大學共有14所,但有3所在2012年的評選中落選。目前屬於(yu) 精英大學的共有11所。這11所大學將在未來5年裏獲得27億(yi) 歐元的資助,其中75%的資助由聯邦政府承擔,25%由各大學所在聯邦州支付。這種精英大學的嚴(yan) 格評審機製和淘汰機製,是大學保持活力和競爭(zheng) 力的重要製度保證。

  與(yu) 高等教育比較發達的英美等國家相比,德國最富有特色的是應用科技大學(Fachhochschule)。此類大學規模一般不大,專(zhuan) 業(ye) 也不很多,但特色極為(wei) 突出,應用性很強,與(yu) 地方社會(hui) 經濟的發展聯係非常緊密,人才也主要是為(wei) 當地的高科技製造業(ye) 和生產(chan) 服務業(ye) 服務。在應用科技大學中,有一種建立在德國職業(ye) 培訓“雙重(二元)體(ti) 係”傳(chuan) 統優(you) 勢基礎上的職業(ye) 大學,在應用人才培養(yang) 上也別具特色。德國這種職業(ye) 教育和培訓的雙重體(ti) 係,頒發的是比大專(zhuan) 學曆水平低一級的職業(ye) 資格證書(shu) ,它為(wei) 所有年輕人提供了一條在普通教育係統內(nei) 學習(xi) 的進階之路。那些已經經曆了一個(ge) 學徒期並積累了一定工作經驗的技術性工種的工人,在經曆半年至三年不等的全日製或非全日製學校學習(xi) 後,還可以取得高級技工/技師文憑。20世紀70年代初,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巴登-符騰堡州,為(wei) 了彌補德國教育改革轉型中所形成的缺乏較強實踐、應用能力的高級管理、技術和服務人才的“能力缺口”或“人才斷層”,三家大型企業(ye) 博世、戴姆勒-奔馳、洛倫(lun) 茨標準電器和斯圖加特行政與(yu) 經濟學院合作,於(yu) 1972年創建了校企聯合辦學的新型高等學校——職業(ye) 學院,受到了企業(ye) 和高中畢業(ye) 生的熱烈歡迎。隨後,州政府參與(yu) 合作,負責職業(ye) 學院的建設,並於(yu) 1982年州議會(hui) 通過了《職業(ye) 學院法案》,賦予了其法律地位。1989年,該州教育管理部門正式認定,職業(ye) 教育學院的畢業(ye) 證書(shu) 與(yu) 應用科技大學的畢業(ye) 證書(shu) 等值。在巴登-符騰堡州的示範下,隨後有10個(ge) 州也相繼建立了其職業(ye) 學院。到1997年,德國第三級職業(ye) 學院的畢業(ye) 水平在歐盟範圍內(nei) 得到承認。截至上世紀末,巴登-符騰堡州共建立了12所職業(ye) 學院。2008年起,為(wei) 順應博洛尼亞(ya) 進程的趨勢和要求,巴登-符騰堡州開始對職業(ye) 學院進行改革,於(yu) 2009年4月起將這12所職業(ye) 學院統一更名為(wei) “巴-符州雙元製大學(DHBW)”。這種二元製大學,秉承了中等職業(ye) 教育中理論教育與(yu) 公司崗位相結合的基本原則,采取學習(xi) 在大學與(yu) 企業(ye) 之間轉換,但在人才培養(yang) 和遴選模式上,按照大學精英教育的理念,對學生的培養(yang) 實行校企雙導師製。

  二、進一步強化大學在國家和區域技術創新體(ti) 係中的貢獻

  創新能力是德國經濟保持繁榮的重要原因之一。德國研究與(yu) 創新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在《德國2012研究、創新和技術能力評估報告》中指出,作為(wei) 德國三大科研(企業(ye) 科研、大學科研和校外科研)支柱之一,德國高校在國家科研與(yu) 創新體(ti) 係中的地位舉(ju) 足輕重。根據德國弗朗霍夫係統技術和創新研究所(ISI)在2003年發布的一份評估報告,德國在醫療技術、應用數學、數據處理、合成材料、電子技術、食品加工、熱動力學、材料科學、生態和地理科學十大最有潛力的研究領域,均處於(yu) 世界領先水平。雖然德國近年來R&D專(zhuan) 業(ye) 化已經在向以科學為(wei) 基礎的“前沿技術”轉移,但其R&D活動仍集中在高技術和工藝設計。比如,德國R&D比較集中的汽車產(chan) 業(ye) ,擁有全球大約四分之一的R&D能力;而就整個(ge) 商業(ye) 部門來說,德國隻占有10%的R&D能力。目前,德國有16%的研發費用集中在高校。

  教育體(ti) 係無疑是德國技術創新體(ti) 係中一個(ge) 最基礎也最具決(jue) 定性的因素。由於(yu) 德國政府和企業(ye) 共同努力來發展職業(ye) 教育與(yu) 教育培訓相結合的“雙元體(ti) 係”,因此其在中等教育和有創新能力的藍領工人的培養(yang) 上形成了長期的技術優(you) 勢。而在20世紀70年代以來高等教育改革發展中,應用科技大學和職業(ye) 學院的發展實際上也秉承了理論學習(xi) 與(yu) 職業(ye) 實踐結合的傳(chuan) 統,這進一步強化了德國在高技術領域,如汽車、機械、化學製品和電器等部門在技術和創新方麵的優(you) 勢。根據弗朗霍夫係統技術和創新研究所(ISI)在2003年的統計,在德國,擁有高等教育學位的雇員比例為(wei) 155%,較20世紀90年代初提高了3個(ge) 以上的百分點,擁有高級技工/技師文憑的雇員占108%,而受過雙重體(ti) 係職業(ye) 培訓的雇員占579%。受過高等教育的雇員主要集中在前沿技術、知識密集型服務部門,高級技師在高技術和知識密集型服務業(ye) 中的比重則明顯偏高,受到雙重體(ti) 係培訓的雇員則在製造業(ye) 、服務業(ye) 、高技術部門中的比重較大。可見,教育體(ti) 係所形成的人才供給結構,是德國經濟競爭(zheng) 力和不斷轉型的基礎。高等教育構成了前沿技術和知識密集型服務業(ye) 部門的重要保證,而高質量的職業(ye) 培訓則為(wei) 其製造業(ye) 特別是高技術部門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基礎。

  三、加快構建政產(chan) 學研用一體(ti) 化協同創新的新體(ti) 製

  在我國,伴隨著社會(hui) 經濟體(ti) 製的市場化轉型,高校麵向市場進行招生、分配和學科設置已成為(wei) 高校發展的基本方向,於(yu) 是高校紛紛向綜合性大學轉型,專(zhuan) 科性學校則紛紛向本科學校晉升。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和外商在中國的大規模投資,中國的進出口貿易超過德國而成為(wei) 最大的“世界工廠”,但與(yu) 德國製造根植於(yu) 其悠久的職業(ye) 培訓和工程師文化的傳(chuan) 統相比,中國作為(wei) “世界工廠”,靠的主要是低廉的人工成本,而不是高技能的熟練工人。顯然,這是中國經濟向創新轉型的最大挑戰。伴隨著農(nong) 村剩餘(yu) 勞動力轉移紅利的消失和人工成本的迅速上升,我省與(yu) 全國一樣,必須盡快實現向技術創新的轉型。這一挑戰的背後,反映的正是高校在發展定位和改革上的一些偏差。一方麵,眾(zhong) 多大學紛紛將目標鎖定在綜合性大學,但許多隻是為(wei) 了擴大學校規模和招生規模,並不具有科研創新和高層次基礎研究人才培養(yang) 的能力,導致低水平綜合性大學與(yu) 高水平綜合性大學在資源和人才上的盲目競爭(zheng) ;另一方麵,麵向實踐的應用性人才培養(yang) 下移給了專(zhuan) 科和中等教育的職業(ye) 技術學校和學院,而像德國應用科技大學這種以應用型本科生和碩士生培養(yang) 為(wei) 目標的高校卻出現了斷層。因此,需要大力培養(yang) 多層次的職業(ye) 培訓與(yu) 學校教育相結合的高技能實踐型人才,大力推行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應用型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yang) 模式,促進職業(ye) 學校教師和企業(ye) 技術人才雙向交流,實行學術人才和應用人才分類培養(yang) 製度,盡快實現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的轉變。同時,由於(yu) 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前沿技術領域是各國創新戰略競爭(zheng) 的製高點,大力增強綜合性大學的基礎創新能力,實施嚴(yan) 格的評審和淘汰機製,打破身份終身製,通過動態競爭(zheng) 來促進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建設,有利於(yu) 高校在前沿技術領域創新能力的突破。

  政產(chan) 學研用有機結合,是德國大學在人才培養(yang) 、科學研究、社會(hui) 服務的一大優(you) 勢,也是德國經濟長期競爭(zheng) 力的根源所在。德國的政產(chan) 學研用結合,有其一係列製度保障。如巴登-符騰堡州的二元製大學,在公司錄用、大學錄取、課程設置、學習(xi) 方式、學習(xi) 時間、教師聘用、畢業(ye) 就業(ye) 等全培養(yang) 過程,都有嚴(yan) 格的製度來保證質量。我省目前也在推進政產(chan) 學研用的一體(ti) 化,並在實施“2011協同創新”計劃,借鑒德國經驗,強化製度保障,是非常必要的。協同創新的核心是推動人才培養(yang) 鏈、創新鏈與(yu) 產(chan) 業(ye) 鏈實現有機銜接,隻有擴展和強化高校與(yu) 社會(hui) 經濟的聯係,建立穩定有效的協同創新體(ti) 製機製,高校的人才培養(yang) 和科學研究才能與(yu) 產(chan) 業(ye) 技術創新實現高度對接。

  (作者係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yu) 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