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dang) 的十八屆五中全會(hui) 提出了“五大發展理念”。其中,創新發展首當其衝(chong) ,它揭示了如何發揮新的發展動力問題。為(wei) 實現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目標,必須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這不僅(jin) 要求依靠知識創造、技術進步、人才素質提高、有利於(yu) 組織成本和交易成本降低的製度創新、管理創新等“要素創新及組合創新”來推動,也要依靠提高資本、資源環境、勞動力、信息等生產(chan) 要素的質量、效率和效益,創新生產(chan) 要素、投資、金融等驅動方式的組合來推動。由此,創新和創新政策廣泛涉及政治、經濟、科技、社會(hui) 等各個(ge) 領域。
創新作為(wei) 經濟學概念,最早由熊彼特提出,包括產(chan) 品創新、工藝創新、開辟新市場、獲得新供應來源及新的組織形式,後來被擴展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商業(ye) 模式創新、製度創新等無所不包的價(jia) 值創造及實踐行為(wei) 。隨著新製度經濟學派的興(xing) 起,諾斯等人將創新思想吸收並納入製度變遷,形成了製度創新理論。廣義(yi) 的“創新”是“全麵創新”,但實際上從(cong) 生產(chan) 力和生產(chan) 關(guan) 係角度來看,創新的內(nei) 涵雖然很豐(feng) 富,但其核心是科技創新和製度創新。
科技創新是指創造和應用新知識和新技術、新工藝,采用新的生產(chan) 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開發生產(chan) 新產(chan) 品,提高產(chan) 品質量,提供新的服務的過程。從(cong) 微觀上講,科技創新有助於(yu) 企業(ye) 占據市場並實現市場價(jia) 值,從(cong) 而提升企業(ye) 核心競爭(zheng) 力乃至區域競爭(zheng) 力;從(cong) 宏觀上講,能推動技術的創新發展,促進整個(ge) 社會(hui) 生產(chan) 力的提高,同時減少環境汙染,滿足社會(hui) 需求,解決(jue) 社會(hui) 問題。
一般來說,科技創新包括三類:知識創新、技術創新以及現代科技引領的管理創新。知識創新的核心科學研究,是新的思想觀念和公理體(ti) 係的產(chan) 生,其直接結果是新的概念範疇和理論學說的產(chan) 生,為(wei) 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技術創新的核心內(nei) 容是科學技術的發明創造和價(jia) 值實現,其直接結果是推動技術進步與(yu) 應用創新的創新雙螺旋互動,提高社會(hui) 生產(chan) 力的發展水平,進而促進社會(hui) 經濟的增長。管理創新既包括宏觀管理層麵上的創新——社會(hui) 政治、經濟和管理等方麵的製度創新,也包括微觀管理層麵上的創新,其核心內(nei) 容是科技引領的管理變革,其直接結果是激發人們(men) 的創造性和積極性,促使所有社會(hui) 資源的合理配置,最終推動社會(hui) 的進步。狹義(yi) 的管理創新一般指微觀管理層麵的創新,以區別於(yu) 製度創新。
製度創新是由美國經濟學家諾斯和戴維斯提出,指的是能夠使創新者獲得追加或額外利益的、對現存製度(指具體(ti) 的政治經濟製度,如金融組織、銀行製度、公司製度、工會(hui) 製度、稅收製度、教育製度等)的變革。製度是一個(ge) 社會(hui) 的博弈規則,是人類設計的、用於(yu) 製約人們(men) 相互行為(wei) 的約束條件,它定義(yi) 和限製了個(ge) 人的決(jue) 策集合,以消除或降低社會(hui) 交往中的不確定性。
製度創新的實質就是用一種製度安排替代另一種製度安排。因此,簡單來說,製度創新就是可以使創新者或創新集團通過製度的調整與(yu) 變革取得潛在利益的一種活動。潛在利潤的存在是發生製度創新的直接動因。根據諾斯的製度創新理論,由於(yu) 對規模經濟的要求,將外部性內(nei) 在化的困難、厭惡風險、市場失敗與(yu) 政治壓力等原因,使這些潛在的利潤無法在現有的製度安排內(nei) 實現。這樣,在原有製度下總會(hui) 有某些人為(wei) 了獲取潛在利潤而率先來克服這些障礙,當潛在利潤大於(yu) 這些障礙所造成的成本時,一項新製度安排就會(hui) 出現。製度創新大體(ti) 上可分為(wei) 兩(liang) 種類型:誘致性製度變遷和強製性製度變遷。前者指的是現行製度安排的變更或替代,或者是新製度安排的創造,它由個(ge) 人或一群(個(ge) )人,在響應獲利機會(hui) 時自發倡導、組織和實行;發生誘致性製度變遷必須要有某些來自製度不均衡的獲利機會(hui) ;當發生不均衡時,製度變遷過程最大可能是從(cong) 一個(ge) 製度安排開始,並隻能是漸漸地傳(chuan) 到其他製度安排上去。製度變遷過程中,大多數製度安排都可以從(cong) 以前的製度結構中繼承下來。強製性製度變遷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實行,可以純粹因在不同選民集團之間對現有收入進行再分配而發生,而且國家有能力去設計和強製推行由誘致性製度變遷過程所不能提供的、適當的製度安排。
就科技創新與(yu) 製度創新的關(guan) 係來看,科技創新的主體(ti) 是企業(ye) ,是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動力和手段;製度創新的主體(ti) 是政府,是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條件與(yu) 保障。科技創新與(yu) 生產(chan) 力的發展和解放有關(guan) ,製度創新總與(yu) 生產(chan) 關(guan) 係相連。其中,科技創新是製度創新的主要動因,製度變遷、製度變革和製度創新的動力來自生產(chan) 關(guan) 係與(yu) 生產(chan) 力的衝(chong) 突——當以製度為(wei) 代表的生產(chan) 關(guan) 係難以適應以科技為(wei) 代表的生產(chan) 力的發展時,製度變遷成為(wei) 必然,製度創新將必然發生。這種製度創新來自需求推動。
就科技創新與(yu) 製度創新對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促進作用來講,二者都異常重要。其中,科技創新帶來“獲取潛在利潤”的可能性,而製度創新則維護科技創新主體(ti) 的利益和提高科技創新的積極性。但在西方學者看來,科學技術的進步對經濟的發展雖然起重要作用,但真正起關(guan) 鍵作用的卻是製度,包括所有製、分配、機構、管理、法律政策等。諾斯認為(wei) 製度是促進經濟發展和創造更多財富的保證,若社會(hui) 群體(ti) 發現現有製度已不能促進發展,就應當醞釀建立新製度,否則,經濟就會(hui) 處於(yu) 停滯狀態。以美國經濟增長為(wei) 例,金融製度方麵的創新可以減少投資者的投資風險,從(cong) 而提升投資願望,使投資增長成為(wei) 現實;源於(yu) 商業(ye) 製度方麵的創新,使得批發商、零售商和消費者都感到方便和實惠,交易額就不斷增大,商業(ye) 就越來越發達,並促進整個(ge) 經濟增長;而勞工供給製度方麵的創新的最終結果讓美國解決(jue) 了長期存在的勞工供給不足和勞工收入低等問題,從(cong) 而既使企業(ye) 可以得到充裕的勞工供給,又提高了工人的收入,保證了經濟增長。另外,以政府宏觀經濟調節方麵的製度創新來看,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後,美國人對政府宏觀經濟調節的態度和方式都發生了轉變,使得經濟得以避免大的震蕩,得以持續增長。
以上這些現象都被認為(wei) 是製度創新促進經濟增長的有力證據。但值的警惕的是,盡管科技創新是製度創新的動因,製度創新對經濟增長發揮著重要作用,製度創新的失敗卻往往比科技創新的失敗帶來的損失和負麵影響更大。因此,在經濟社會(hui) 發展過程中,如果能用技術手段和科技創新手段去解決(jue) 的問題,宜首先選擇技術手段和科技創新,然後才是製度創新。這或許是最優(you) 選擇。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方興(xing) 未艾,諸多國家和地區都在對科技創新和製度創新進行統籌部署。隻有持續推進科技創新和製度創新,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hui) 生產(chan) 力、改進生產(chan) 關(guan) 係,才能引領新的發展周期,長久地走在世界前列。河南省獲批設立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既是黨(dang) 中央部署創新驅動戰略,促進中部崛起的重大戰略舉(ju) 措,更是河南推進結構性改革,建設現代自主創新體(ti) 係,推動大眾(zhong) 創業(ye) 、萬(wan) 眾(zhong) 創新,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機遇。必須舉(ju) 河南全省之力,解放思想,先行先試,堅持製度創新與(yu) 科技創新並舉(ju) ,加快建設,將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打造成為(wei) 河南區域發展的新引擎和新動力。
(作者係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產(chan) 業(ye) 與(yu) 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