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1+1+3”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中原智庫》(2017)  劉雲(yun) 2019-11-26

  依據區域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結合河南省情及當前經濟形勢,並充分借鑒全國及其他省區的經驗,按照“重點優(you) 先,協同推進”的原則,未來5年,我省應確立起“1+1+3”基本架構,形成“一極、一群、三板塊”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一極”即鄭州都市區。設立這一層次,主要是因為(wei) 我省在全國城鎮化格局中處於(yu) 沿海三大城鎮化群極化擴散效應的覆蓋之下,周邊地區又麵臨(lin) 關(guan) 中、武漢等城市群和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的競爭(zheng) ,同時還麵臨(lin) 全麵融入一路一帶、培育中西部新增長極和多項國家戰略的機遇。提高中原城市群的整體(ti) 競爭(zheng) 力,必須繼續強化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在充分借鑒外部動力的同時繼續培育和增強內(nei) 部動力,把鄭州市培育成為(wei) 國家級中心城市。

  “一群”即中原城市群。從(cong) 空間結構上,就是“一極三圈八軸帶”。按照我省“十三五”規劃綱要的要求,加快鄭州都市區建設,堅持向心發展,依托高速鐵路和城際鐵路網建設,構建以鄭州市為(wei) 中心的半小時核心圈、1小時緊密圈和一個(ge) 半小時合作圈。依托綜合運輸通道支撐,帶動人口和產(chan) 業(ye) 集聚,壯大提升節點城市,形成輻射八方的米字形城鎮產(chan) 業(ye) 發展軸帶,把中原城市群培育成為(wei) 國家級城市群。

  “三板塊”即引領發展區、轉型發展區和新興(xing) 發展區。

  ——引領發展區。包括鄭州、洛陽、開封、新鄉(xiang) 、許昌、漯河6市,麵積45萬(wan) 平方公裏,常住人口3324萬(wan) ,分別占全省的269%和352%。該區域工業(ye) 化、城鎮化水平高,經濟結構比較合理,創新資源比較密集,是多項國家戰略疊加區、區域中心城市所在區。未來5年,應發揮綜合優(you) 勢,著力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充任創新發展新尖兵,在發展壯大戰略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先進製造業(ye) 、現代服務業(ye) 和新業(ye) 態、新模式等方麵走在前列,重點加快提質發展,輻射帶動周邊和全省經濟發展。

  ——轉型發展區。包括平頂山、安陽、鶴壁、焦作、濮陽、三門峽、濟源7市,麵積36萬(wan) 平方公裏,常住人口2174萬(wan) ,分別占全省的216%和230%。該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舊常態下曾經對我省工業(ye) 化、城鎮化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新常態下傳(chuan) 統的支柱產(chan) 業(ye) 已經明顯老化,去產(chan) 能任務繁重,必須優(you) 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通過加快培育接續產(chan) 業(ye) ,重振昔日雄風,恢複往日活力。

  ——新興(xing) 發展區。包括南陽市和黃淮四市,麵積86萬(wan) 平方公裏,常住人口3939萬(wan) ,分別占全省的515%和418%。該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農(nong) 業(ye) 占比大,但新常態下過剩產(chan) 能負擔輕,後發優(you) 勢突出,尤其是去年以來發展速度較快;而且從(cong) 區域經濟發展的生命周期看,該區域正處於(yu) 起飛初期,下一個(ge) 階段即將進入快速發展期,待引領發展區經由快速發展期進入平穩增長期後,這一地區將成為(wei) 支撐我省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中堅。

  未來一個(ge) 時期,我省區域經濟發展依然保持著向好趨勢的條件,但是也存在著一定的風險。對我省上一輪經濟發展曾經做出了巨大貢獻的資源型地區已經顯示出老態;發展條件較好引領發展區或中原城市群核心圈,在曆經快速發展階段之後,也會(hui) 逐漸進入平穩增長區間;人口、麵積分別占全省515%和418%的新興(xing) 發展區,即將進入快速發展期,進而充當起支撐全省經濟發展的中堅。如果轉型發展區走不出困境,引領發展區無法上新台階,新興(xing) 發展區又抓不住機會(hui) ,完成不了麵向快速發展階段的階段性躍升,我省必將長期陷入經濟低迷的泥潭,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為(wei) 此,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完善區域發展布局,實行分區施策。在進行合理區域布局的基礎上,對三大區域板塊製定分區發展目標和發展方略,並在此基礎上實行分區施策,走以集聚為(wei) 主,兼顧均衡的“集聚——均衡”發展之路。

  第二,啟動國家級新區申報程序,繼續打造區域增長極。按照區域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同時依據我省區域發展戰略演進的趨勢,“十三五”及未來一個(ge) 時期,我省應沿著重點地區率先發展的路子向前推進,繼續打造區域增長極,做大做強鄭州市。為(wei) 此,建議在落實好疊加在鄭州市的各項國家級戰略的同時,加快自貿區建設進度,同時開展申請國家級新區的有關(guan) 前期研究,適時啟動申報程序,繼續強化引領發展區的優(you) 勢。

  第三,培育次級增長極,促進各板塊協調發展。借鑒湖北等省的經驗,與(yu) 構建“米”字型發展軸相結合,與(yu) 晉陝豫黃河金三角相對接,將安陽、南陽、信陽和三門峽設為(wei) 次級中心城市,牽動轉型發展區(資源型地區)和新興(xing) 發展區(傳(chuan) 統農(nong) 區)兩(liang) 大板塊的發展。將安陽市打造成為(wei) 豫北經濟中心和沿邯長-邯濟經濟帶的中心城市,鞏固和提高我省安陽、鶴壁和濮陽城市群經濟板塊的地位;將南陽市打造成為(wei) 豫西南經濟中心,扼守中原經濟區西南邊界,增強與(yu) 襄樊、十堰等地的互動發展,同時對接鄭(州)渝(重慶)發展軸;將信陽打造成為(wei) 豫南地區的經濟中心和沿淮經濟帶的中心城市,對接鄭(州)合(肥)發展軸,同時增強與(yu) 武漢城市群的互動;將三門峽打造為(wei) 豫西經濟中心和黃河金三角的中心城市,扼守中原經濟區西部邊界,依托鄭洛三工業(ye) 走廊,加快融入中原城市群,增強中原城市群與(yu) 關(guan) 中城市群的互動。

  第四,促進傳(chuan) 統農(nong) 區與(yu) 重點地區互動發展,充分兼顧農(nong) 產(chan) 品主產(chan) 區的主體(ti) 功能。促進作為(wei) 新興(xing) 發展區的傳(chuan) 統農(nong) 區5市與(yu) 引領發展區、轉型發展區的互動發展,加大強農(nong) 惠農(nong) 政策傾(qing) 斜力度;促進重大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項目和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項目向這一地區集中布局;促進農(nong) 村勞動力轉移和市民化。走以集聚為(wei) 主,兼顧均衡的“集聚——均衡”發展之路。

  (作者係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