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鄭州都市區與周邊城市融合發展若幹思考

《中原智庫》(2017)  李政新2019-11-26

  經過多年努力鄭州已經具備了現代化特大城市的雛形,進入到集聚與(yu) 擴散並行的都市區發展階段,但也存在明顯的不足,與(yu) 周邊城市對接融合不夠就是一個(ge) 突出短板,既不利於(yu) 實現都市區既定建設目標,製約增長極功能形成與(yu) 發揮;而且不利於(yu) 中原城市群空間結構優(you) 化,影響整體(ti) 效能提升。對此,應牢固樹立並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理念,從(cong) 戰略高度出發,加強頂層設計,理順競合關(guan) 係,找準突破口和結合點,加快推進戰略合謀規劃對接、產(chan) 業(ye) 一體(ti) 錯位合作、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生態環境協同治理,大力推進多維度的融合發展,盡快形成特色突出、優(you) 勢互補、協調聯動、集約節約的新格局。

  一、深刻認識鄭州都市區與(yu) 周邊城市融合發展的重要意義(yi)

  (一)加快融合發展是遵從(cong) 城市群演進規律、提升中原城市群整體(ti) 效能的必由之路

  研究表明,“城市群”已成為(wei) 國內(nei) 外城市化的重要載體(ti) 。近年來,無論是沿海地區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還是中部地區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一體(ti) 化融合態勢明顯,迸發出巨大的活力。處於(yu) 發育階段的中原城市群,也應遵從(cong) 這樣的基本規律,隻有通過持續不斷的相互作用和融合發展,鄭州都市區才能夠集聚更多的優(you) 質資源、更好地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周邊城市才能夠更好地彰顯特色、更好地形成比較優(you) 勢。

  (二)加快融合發展是順應中原城市群階段性新特征、推進國際商都建設的基本途徑

  隨著我省城鎮化建設的持續推進,中原城市群城市規模等級已經由序列分布轉為(wei) 首位分布,即從(cong) 曾經的“雙中心”結構,演變為(wei) 以鄭州都市區為(wei) 核心的“單中心”結構。未來一個(ge) 階段,鄭州須高起點實施國際商都發展戰略,重點強化國際物流、綜合商貿、現代服務業(ye) 、先進製造業(ye) 、國際化城市等戰略支撐,鞏固提升全國交通樞紐地位,積極構建國際航空大都市,建設國家現代物流商貿中心、全國先進製造業(ye) 基地,以及區域性金融中心、公共服務中心和創新中心。所以,不僅(jin) 要堅持優(you) 化都市區內(nei) 部空間結構,還必須打破行政邊界壁壘製約,積極與(yu) 周邊城市融合對接,開門建設都市區。隻有這樣,才能促進要素資源合理流動和生產(chan) 力優(you) 化配置,形成中心帶動周邊、周邊支撐中心的互促互進發展局麵。

  (三)加快融合發展是適應新型城鎮化要求、提高城鎮化質量的必然選擇

  目前,我國城鎮化已經進入新階段,基本取向從(cong) “速度優(you) 先”轉為(wei) “質量優(you) 先”;首要任務是以人的城鎮化為(wei) 核心,著力提高城鎮人口素質和居民生活質量,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ye) 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發展格局是以城市群為(wei) 主體(ti) 形態,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合理分工、功能互補、協同發展;支撐條件是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布局,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盡可能減少對自然的幹擾和損害,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水、能礦資源;更加注重環境宜居和曆史文脈,發展有曆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li) 城鎮。就我省現實條件看,落實新型城鎮化的新取向,僅(jin) 依靠某個(ge) 城市甚至僅(jin) 依靠一個(ge) 鄭州都市區是不可能實現的,必須堅持都市區與(yu) 周邊城市的融合對接,通過合理分工、共建共享、協同發展來實現。

  (四)加快融合發展是推進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破除瓶頸製約的重要舉(ju) 措

  長期以來,我省存在著結構粗放、層次偏低、同構嚴(yan) 重、創新能力薄弱、公共供給存在短板等問題。主要原因一方麵是長期依賴以初級要素投入為(wei) 主的傳(chuan) 統增長機製;另一方麵是由於(yu) 城市之間各自為(wei) 政、各行其是、以鄰為(wei) 壑,未能實現良性互動與(yu) 優(you) 勢互補,導致要素供給不足與(yu) 資源利用率不高並存,投資過度與(yu) 產(chan) 能過剩並存,市民化程度低與(yu) 人口局部過度集中並存。對此,應把加快城市群融合發展作為(wei) 推進破解我省經濟結構性、素質性、體(ti) 製性深層次矛盾的重要手段,通過協調、管控和引導,鏟除阻礙要素流動的製度性障礙,降低城市間交易成本,解決(jue) 供需錯配與(yu) 空間錯配並存的矛盾,集聚區域發展新動能。

  二、問題與(yu) 不足

  一是認同基礎比較薄弱。與(yu) 國內(nei) 一體(ti) 化程度較高的城市群相比,思想認同和社會(hui) 參與(yu) 不夠,對接互動自覺意識不強。二是缺乏整體(ti) 謀劃。各自為(wei) 戰傾(qing) 向依然明顯,產(chan) 業(ye) 趨同現象依然嚴(yan) 重。已出台的鄭州都市區建設規劃實施範圍封閉在自己的邊界範圍內(nei) ,缺乏對周邊城市主動對接的規劃內(nei) 容和操作對策。周邊城市雖有與(yu) 都市區對接的想法,也多局限於(yu) 局部或近期的問題,全局性、係統性、戰略性不夠。三是統籌協調滯後。不少兄弟省份已製定出台了推進城市群一體(ti) 化、同城化的專(zhuan) 項規劃,設有專(zhuan) 職協調的組織機構,有專(zhuan) 門的支持引導政策,我省這方麵顯然落後。四是尚未形成正常合作機製。如定期協商機製、部門間的日常聯係機製等,在規劃、投資、布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麵,也缺少應有的協調辦事機構和區域性法規支撐。五是基礎設施存在短板。受行政區劃、部門利益等原因影響,存在基礎設施對接滯後、要素資源流動不暢、生態環保治理不同步等問題。

  三、推進鄭州都市區與(yu) 周邊城市融合發展的基本取向

  (一)凝聚思想共識

  破除各自為(wei) 戰、以鄰為(wei) 壑的封閉思維,樹立大局意識和長遠意識,自覺地把推進融合對接發展作為(wei) 事關(guan) 各城市發展和全省大局的戰略任務去把握,注重區域發展協同性和可持續性,注重在互動發展中拓寬新空間、在融合發展中集聚新能量。

  (二)實現規劃對接

  科學調整和修編現有規劃,為(wei) 推進融合互動發展提供藍本。建議修訂鄭州都市區現有規劃,把加強與(yu) 周邊城市的對接融合、開放建設都市區作為(wei) 規劃修編的重要內(nei) 容。周邊城市要按照全省“一極三圈八軸帶”的總體(ti) 布局要求,主動加強與(yu) 鄭州都市區規劃方略和建設要點對接,調整發展側(ce) 重點和現有產(chan) 業(ye) 布局、城鎮體(ti) 係、交通建設等專(zhuan) 項規劃。

  (三)優(you) 化產(chan) 業(ye) 布局

  通過合作開發平原新區、鄭洛工業(ye) 走廊、鄭許先進製造業(ye) 承接區,協同建設沿黃、南太行、伏牛山生態旅遊帶等重點區域,優(you) 化產(chan) 業(ye) 布局,促進合理分工,促進產(chan) 業(ye) 集聚區轉型升級,著力打造國內(nei) 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高端裝備製造、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產(chan) 業(ye) 集群,共同打造競爭(zheng) 力強的先進製造業(ye) 高地和現代服務業(ye) 高地。協同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積極開展跨區域協同創新和跨區域科技服務業(ye) 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科技企業(ye) 孵化體(ti) 係、新型研發組織、科技金融結合等方麵的試點示範,協同推進創新創業(ye) 。

  (四)著力推進同城化進程

  一是以交通體(ti) 係建設為(wei) 先導推進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啟動都市區到周邊城市和周邊城市之間的城際公交一體(ti) 化工程,以鄭東(dong) 新區和鄭州航空港區為(wei) 節點構建半小時或一小時通勤圈,實施“環鄭州都市區快速軌道係統”等一批重點項目,構建同城化、立體(ti) 化、多方式、門到門的立體(ti) 交通體(ti) 係。二是全麵推進信息同享。加強跨城市信息應用平台建設,大力發展“分享經濟”,推進跨城市廣電一體(ti) 化和電信網、互聯網、廣播電視網“三網融合”,把電話同城覆蓋到都市區與(yu) 周邊城市。三是統籌市場體(ti) 係建設。統籌重點商貿服務設施和項目建設,優(you) 化商務中心區、特色商業(ye) 區布局,加快推進商業(ye) 模式創新,優(you) 化電子商務及物流配送係統,協同發展會(hui) 展經濟和旅遊、文化、休閑、娛樂(le) 等新型商貿業(ye) 。四是生態共建環境共治。實施跨城市、跨流域的重點項目,協同維護區域生態環境,共同打贏大氣汙染防治、水汙染防治攻堅戰。五是協同推進社會(hui) 治理創新。加快構建多元參與(yu) 、區域協同、法治保障的治理格局,積極推動城際公共服務同城化,加快實現城市間養(yang) 老、就業(ye) 、低保、醫療衛生、住房保障、救濟救助的互認和兼容。

  (五)構建統籌協調機製

  成立省級層麵融合發展協調領導小組,並設立專(zhuan) 職的協調機構,統籌融合發展的規劃、協調、實施、考評、宣教工作。建立省、市兩(liang) 級聯席對話機製,將融合發展納入績效考核範圍。構建區域成本-利益分擔機製和財稅分成機製,支持跨城市基礎設施、生態保護共建共享、產(chan) 業(ye) 有序轉移。加強人才政策對接,鼓勵人才流動和柔性使用,鼓勵高等院校、職業(ye) 院校異地合作辦學。以基礎設施、產(chan) 業(ye) 發展、生態環保和民生工程為(wei) 重點,謀劃和實施一批跨區域重點融合項目和重點合作區域,大膽突破現有行政界限的束縛,積極開展融合發展的先行先試。

  (作者係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巡視員、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