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城市群的協同發展為(wei) 契機
分別按照戶籍人口和常住人口計算,我國城鎮化水平的結果差異較大,因此,市場對於(yu) 城鎮化的發展空間和發展道路存在較多爭(zheng) 議。在選擇城市化模式上,長期以來存在“小城鎮派”和“特大城市派”的論爭(zheng) 。小城鎮眾(zhong) 多,但發展空間會(hui) 受到資源、生態成本上升、國際市場萎靡的限製。特大城市分工相對充分,創造較多淨需求,但發展受到現存的社會(hui) 資源特別是教育、醫療、土地、交通資源配置的限製。有鑒於(yu) 特大城市人口“落不下”和中小城市“沒人去”的困境,國家在“十二五規劃”中就提出了發展城市群的政策導向和建設網絡化城市的發展模式,在合理的運輸半徑內(nei) 實現大中小城市的“同城化”,引導農(nong) 村富餘(yu) 勞動力轉變為(wei) 有就業(ye) 、有住所、有社會(hui) 保障和有文明素質的市民。
新型城鎮化以城市群為(wei) 主要形態,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共同發展,並逐步實現城鄉(xiang) 一體(ti) 化。即:核心城市——區域中心城市——縣城、中小城市——中心鄉(xiang) 鎮集中居住社區。圍繞核心城市的服務、創新功能,在城市專(zhuan) 業(ye) 功能分工的基礎上,形成城市群的協同效應,形成生產(chan) 、消費、服務等方麵的互補體(ti) 係,促進規劃引導、基礎設施投資、城市功能提升以及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集中化。
特別要注意的是,高鐵掀起了中國經濟地理革命,高鐵城市如果不能抓住機遇率先發展,將失去發展機遇。可以說,新型城鎮化,將因為(wei) 高鐵而變成現實。高鐵周邊100公裏範圍內(nei) 輻射人口將達到全國總人口的93%。國土覆蓋麵積將從(cong) 191%達到537%,高鐵覆蓋國土麵積的激增擴大生產(chan) 要素與(yu) 商務活動的可達性。新型城鎮化的模式將以高鐵站點城市為(wei) 基點,整合周邊區域產(chan) 業(ye) ,形成以高鐵為(wei) 紐帶的城市群。高鐵交匯站點城市將具有極高的商務效率,從(cong) 而對周邊區域產(chan) 業(ye) 形成強大的集聚能力。鄭州、武漢、長沙等城市將因高鐵而成長為(wei) 真正的區域發展極,形成具有綜合產(chan) 業(ye) 門類的大型區域中心。
二、以城市群協同發展帶動增長點
一是城鄉(xiang) 統籌發展。堅持走新型城鎮化道路,強化鄭州中心城市地位,依托米字型等重點軸線,形成多中心、網絡化發展格局,促進省際毗鄰城市合作發展,推動城鄉(xiang) 發展一體(ti) 化。
二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供城市互聯互通與(yu) 城市基建的機會(hui) ,新型城鎮化一方麵將加大城市互聯互通的投資需求,另一方麵對城市基礎設施提出更高的要求。城鎮化將帶動房地產(chan) 業(ye) 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市政工程建設,直接擴大對第二產(chan) 業(ye) 中的冶金、建材、建築、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等行業(ye) 的需求;同時還將擴大對房地產(chan) 、現代物流、金融保險、文化娛樂(le) 、商業(ye) 貿易等第三產(chan) 業(ye) 的需求。總之,圍繞提高綜合保障和支撐能力,統籌推進城市群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和水利、能源、信息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互聯互通和現代化水平。
三是產(chan) 業(ye) 協調發展。產(chan) 業(ye) 轉移則是實現空間分工的重要途徑,隨著國際分工從(cong) 行業(ye) 間深化到行業(ye) 內(nei) 不同產(chan) 品,再從(cong) 行業(ye) 內(nei) 不同產(chan) 品深化到同一產(chan) 品不同工序,國際產(chan) 業(ye) 轉移也相應地從(cong) 產(chan) 業(ye) 的空間變遷到產(chan) 品的空間變遷,再從(cong) 產(chan) 品空間變遷到同一產(chan) 品不同工序的空間變遷。城市群可以為(wei) 產(chan) 業(ye) 鏈提供支點,不僅(jin) 能夠推動生活性服務業(ye) 和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的發展,而且能夠推動教育、醫療、就業(ye) 、社會(hui) 保障等公共服務的發展,從(cong) 而能夠使服務業(ye) 範圍不斷拓展、規模不斷擴大、質量不斷提高、比重不斷提升,最終改變服務業(ye) 發展滯後的局麵,推動形成一二三產(chan) 業(ye) 協同拉動經濟增長的格局。
所以,依托產(chan) 業(ye) 基礎和比較優(you) 勢,建立城市群產(chan) 業(ye) 協調發展機製,聯手打造優(you) 勢產(chan) 業(ye) 集群,建設現代服務業(ye) 集聚區,發展壯大現代農(nong) 業(ye) 基地,有序推進跨區域產(chan) 業(ye) 轉移與(yu) 承接,加快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的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係。
四是共建生態文明。著眼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建立健全跨區域生態環境保護聯動機製,共同構築生態屏障,促進城市群綠色發展,形成人與(yu) 自然和諧發展格局。
五是公共服務共享。加快建立在財力上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ti) 係,國際正反經驗顯示,提高政府用於(yu) 改善民生的公共服務支出,建設相對較好的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也有利於(yu) 減少預防性儲(chu) 蓄,從(cong) 而促進消費。所以,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wei) 重點,全麵加強教育科技、醫療衛生等交流合作,共同推動文化繁榮,聯合開發人力資源,創新社會(hui) 治理體(ti) 製,提升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水平。
六是深化對外開放。把握全球化趨勢和我國對外開放新格局,大力實施開放帶動戰略,共建開放通道和平台,推進國內(nei) 外區域合作,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為(wei) 加快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作者係鄭州大學學報主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