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產業短板 促協調發展

《中原智庫》(2017)  許貴舫2019-11-26

  堅持協調發展,關(guan) 鍵是要彌補經濟社會(hui) 發展中的短板,而產(chan) 業(ye) 發展是經濟社會(hui) 協調發展的重要支撐,彌補產(chan) 業(ye) 短板對於(yu) 我省實現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yi) 。我省產(chan) 業(ye) 發展中存在的創新能力不足、結構不優(you) 、競爭(zheng) 力不強、高層次人才短缺等突出矛盾和問題已成為(wei) 產(chan) 業(ye) 升級的主要“短板”。加快“補產(chan) 業(ye) 短板”,是我省促進經濟社會(hui) 協調發展的關(guan) 鍵,也是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內(nei) 容,重點要從(cong) 以下五個(ge) 方麵入手:

  一、補創新短板,培育新的發展動能

  創新是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的“發動機”。近以來,我省科技創新能力持續增強,鄭汴洛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上升為(wei) 國家戰略,國家級研發中心數量實現翻一番,但我省創新能力和投入水平在全國仍位於(yu) 中後列。2015年,全省R&D投入占生產(chan) 總值比重僅(jin) 為(wei) 12%,不僅(jin) 低於(yu) 江蘇、山東(dong) 等發達省份,還低於(yu) 湖北、安徽、湖南、山西等中部省份。因此,加大創新投入,補齊產(chan) 業(ye) 創新短板,培育新的發展動能至關(guan) 重要。

  一是大力推動重點領域技術創新。在我省具有技術優(you) 勢的領域,如高端裝備製造、電子信息、汽車等產(chan) 業(ye) ,通過原始創新、材料創新、集成創新,保持持續的領先能力;在勞動密集型產(chan) 業(ye) 領域,如食品、現代家居、服裝服飾等產(chan) 業(ye) ,逐步改變過去依靠低成本的競爭(zheng) 戰略,通過品牌和營銷創新,推動產(chan) 業(ye) 從(cong) 中低端向中高端轉化;在新能源汽車、先進材料、航空航天、先進機器人、生物醫藥等一些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領域,緊跟國內(nei) 外前沿技術,加大研發投入,形成新優(you) 勢。

  二是加強產(chan) 業(ye) 協同創新。依托鄭州航空港區、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產(chan) 業(ye) 集聚區等載體(ti) ,建設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孵化器、科技園區等平台,構建“政、產(chan) 、學、研、金”等多部門參與(yu) 的產(chan) 業(ye) 協同創新聯盟,支持企業(ye) 大力開發引領市場需求的標誌性重大產(chan) 品,重塑河南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

  三是推動服務和管理流程創新。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發展,互聯網企業(ye) 可以通過虛擬網絡在全球範圍內(nei) 配置資源,將研發、設計、采購、生產(chan) 、銷售、物流和售後服務高效連接,徹底改變或顛覆了傳(chuan) 統製造業(ye) 的生產(chan) 流程。因此,未來製造業(ye) 的競爭(zheng) 越來越取決(jue) 於(yu) 行業(ye) 龍頭企業(ye) 對整個(ge) 產(chan) 業(ye) 鏈的掌控能力。應大力推動“互聯網+”在製造業(ye) 中的深度應用,發展基於(yu) 互聯網的個(ge) 性化定製、眾(zhong) 包設計、雲(yun) 製造等新型製造模式,加快開展物聯網技術研發和應用示範,實現由單一生產(chan) 向研發、設計、生產(chan) 、營銷、物流、售後等一體(ti) 化服務轉變。

  二、補品牌短板,形成新的競爭(zheng) 優(you) 勢

  建立品牌是企業(ye) 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近年來,我省企業(ye) 品牌意識不斷增強,國家馳名商標、著名商標等數量持續增加,累計培育中國質量獎提名獎5個(ge) ,培育認定馳名商標200件,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chan) 品56個(ge) 。但與(yu) 浙江、江蘇、廣東(dong) 等發達省份相比,我省品牌培育能力遠遠不足,應借鑒浙江等地的做法,大力實施“名品”“名企”“名家”培育工程,打造產(chan) 業(ye) 升級版。

  一是實施“名品”發展戰略。推動產(chan) 業(ye) 強省與(yu) 質量強省雙輪驅動、同步推進,重點在電子信息、服裝服飾、食品、現代家居、文化旅遊、健康養(yang) 老等消費品和服務業(ye) 領域,加快推動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發展一批符合市場需求的高端產(chan) 品,打造一批品牌“航母艦隊”,開展“護航品牌”行動,建設品牌強省。

  二是實施“名企”培育工程。鼓勵我省龍頭企業(ye) 在城市新區、“兩(liang) 區”等地發展總部型經濟,支持企業(ye) 把研發和營銷紮根本地,到省外、境外創建子公司和生產(chan) 基地,拓展市場。積極引進世界500強的區域總部和中國500強等國內(nei) 外知名企業(ye) 的總部。支持龍頭企業(ye) 實施兼並重組,通過收購國內(nei) 外相關(guan) 製造企業(ye) 、研發機構、品牌營銷網絡等手段,實現做大做強,形成一批跨國公司。

  三是實施“名家”培育工程。遵循企業(ye) 家成長規律,實施經營管理人才素質提升工程和中小企業(ye) 培訓工程,采取民營企業(ye) 與(yu) 國有企業(ye) 雙向掛職、國內(nei) 外高端培訓交流、典型企業(ye) 學習(xi) 考察等方式,加快培育熟悉國際國內(nei) 市場、精通現代企業(ye) 管理、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ye) 能力、積極承擔社會(hui) 責任的知名企業(ye) 家隊伍。

  三、補盈利能力短板,發展新的業(ye) 態模式

  盈利是產(chan) 業(ye) 或企業(ye) 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近年來,受國內(nei) 外有效需求不足、去產(chan) 能等因素影響,我省多數產(chan) 業(ye) 尤其是工業(ye) 盈利水平持續走低,而智能裝備、電子商務、雲(yun) 計算、大數據、健康養(yang) 生等新型業(ye) 態逆勢上漲,保持良好盈利水平。2016年上半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ye) 企業(ye) 主營業(ye) 務收入利潤率67%,盡管扭轉了去年四季度以來利潤下降的局麵,但仍保持較低盈利水平。為(wei) 提升新常態下我省企業(ye) 盈利水平,急需發展新業(ye) 態新模式,培育新的盈利點。

  一方麵,推動產(chan) 業(ye) 融合創新發展。在服務業(ye) 領域,推動“互聯網+”在物流、商業(ye) 、金融、農(nong) 村電子商務等領域的應用,培育新興(xing) 服務業(ye) 態。在農(nong) 業(ye) 領域,加快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推動物聯網技術的應用,發展智慧農(nong) 業(ye) 。因地製宜,在符合條件的地區,大力發展“文化+”“旅遊+”“農(nong) 業(ye) +”等多種混合形態,加快推進“文創+科技”“互聯網+創意”“創意+旅遊+時尚”“創意+設計製造關(guan) 聯產(chan) 業(ye) ”等發展模式創新,培育一批特色小鎮和創意產(chan) 業(ye) 園區。

  另一方麵,大力發展基於(yu) 電子商務的新型商業(ye) 模式。支持企業(ye) 積極創新營銷模式,引導企業(ye) 發展在線維護、連鎖銷售、特許經營、現代物流、電子商務服務、工業(ye) 旅遊、樓宇經濟、專(zhuan) 業(ye) 化的總集成總承包和管理服務等新型模式,增加盈利空間。

  四、補產(chan) 業(ye) 資本短板,建立新的投融資機製

  投資對於(yu) 我省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十分重要。產(chan) 業(ye) 領域是民間投資的重點領域,其中50%左右是製造業(ye) 投資。目前,我省企業(ye) 尤其是民營企業(ye) 在產(chan) 業(ye) 技術升級改造、新產(chan) 品研發等方麵都存在很大的投資短板。2016年上半年,我省民間投資大幅回落,增速僅(jin) 為(wei) 44%,同比回落12個(ge) 百分點。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yu) 傳(chuan) 統行業(ye) 產(chan) 能過剩比較嚴(yan) 重,市場環境偏緊,加之工業(ye) 品價(jia) 格持續走低、企業(ye) 投資意願不強,以及民間融資“貸款難”“貸款貴”等問題仍很突出。

  一是要建立多元化市場化基金化的產(chan) 業(ye) 資本投入機製。發揮政府投資的“種子資源”作用,引導設立更多產(chan) 業(ye) 發展基金,撬動更多的社會(hui) 資源加大對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現代農(nong) 業(ye) 和現代服務業(ye) 的投入。充分發揮河南省中原科創風險投資基金、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中小企業(ye) 發展基金等基金作用,建立“中小微企業(ye) 池”和“項目庫”,加大對中小微企業(ye) 發展的金融扶持。

  二是構建“科技+產(chan) 業(ye) +金融”聯動機製。發揮政府為(wei) 科研院所、民營企業(ye) 和金融機構合作“搭橋牽線”的作用,借鑒福建、浙江等地的做法,建設一批“科技銀行”,推動科技創新、金融和產(chan) 業(ye) 的有效對接。

  三是保障和支持實體(ti) 產(chan) 業(ye) 資本投入。通過政策傾(qing) 斜、資金扶持、稅費減免、土地優(you) 先供應等措施,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實體(ti) 產(chan) 業(ye) 領域,讓這些領域具有與(yu) 虛擬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的條件和回報,切實保護投資者利益,在製度上給實體(ti) 產(chan) 業(ye) 新的定位、新的發展空間、新的投融資渠道,為(wei) 投機性強的虛擬經濟降溫。

  五、補人才短板,夯實新的智力支撐

  人才資源是支撐經濟和產(chan) 業(ye) 發展的第一資源。近年來,我省高度重視產(chan) 業(ye) 人才隊伍建設,人才數量和質量大幅提升,但與(yu) “北上廣深”以及沿海發達省份相比,我省產(chan) 業(ye) 人才隊伍呈現出總量與(yu) 人口基數不匹配、結構性短缺尤其是高層次人才、產(chan) 業(ye) 領軍(jun) 人才和創新創業(ye) 人才嚴(yan) 重不足等突出問題。如我省“兩(liang) 院院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僅(jin) 占全國總數的1.42%、0.38%。因此,要緊緊圍繞“四個(ge) 強省”建設,加大人才引進培養(yang) 力度,為(wei) 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提供智力支撐。

  一是大力引進擁有科技成果的產(chan) 業(ye) 領軍(jun) 人才和團隊。突出“高精尖缺”導向,圍繞我省重點發展的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車、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戰略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以及優(you) 勢支撐產(chan) 業(ye) ,引進站在科技前沿和產(chan) 業(ye) 高端、擁有自主創新成果的產(chan) 業(ye) 領軍(jun) 人才及團隊。

  二是加快培養(yang) 創新創業(ye) 型和高技能人才。以創新創業(ye) 為(wei) 導向,加快發展一批創業(ye) 型大學、高端新型研發機構,完善產(chan) 學研用結合的協同育人模式,支持企業(ye) 與(yu) 高校、科研院所聯合培養(yang) 重點產(chan) 業(ye) 領域人才。發揮我省人力資源大省優(you) 勢,加強產(chan) 業(ye) 領域技師、高級技師培養(yang) ,造就一大批“大國工匠”。

  三是著力匯聚和利用各方人才資源。鼓勵我省企業(ye) 采取智力眾(zhong) 籌、兼職掛職、技術谘詢、項目合作、周末教授等多種方式,柔性匯聚國內(nei) 外人才智力資源。同時支持龍頭企業(ye) “走出去”,在國內(nei) 外建立研發中心、孵化器等,吸引使用當地優(you) 秀人才。同時,要緊抓中央深化人才體(ti) 製機製改革機遇,著力為(wei) 人才“鬆綁”,使人才“名利雙收”,激發創新創業(ye) 活力動力。

  (作者係省發改委產(chan) 業(ye) 研究所所長、高級經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