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觀念 堅持科學的綠色和諧發展觀

《中原智庫》(2017)  樊萬(wan) 選2019-11-26

  在黨(dang) 的十八屆五中全會(hui) 上,習(xi) 近平同誌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將綠色發展作為(wei) 關(guan) 係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個(ge) 重要理念。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和小康社會(hui) 建設的目的是為(wei) 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這就要求我們(men) 在進行經濟建設的同時必須注意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國家的宏觀管理必須建立在對經濟、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社會(hui) 發展這幾方麵的科學分析之上,在發展中準確把握人與(yu) 自然的辯證關(guan) 係,堅持社會(hui) 經濟活動與(yu) 自然生態進化辯證統一的科學的綠色和諧發展觀。

  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是人類生存發展中要認識和處理的諸多關(guan) 係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關(guan) 係,它表現在人類對自然的影響與(yu) 作用和自然對人類的影響與(yu) 反作用兩(liang) 個(ge) 方麵。一是人類對自然的影響與(yu) 作用,包括把大自然中的有形物質作為(wei) 勞動對象,從(cong) 自然界索取基本的生產(chan) 和生活資料與(yu) 生存空間,享受生態係統提供的服務功能,也包括向環境排放廢棄物。人類在索取、利用自然界的同時也無時不在企圖“征服”和“改造”自然,使自然界成為(wei) 人化自然。二是自然對人類的影響與(yu) 反作用,包括資源環境對人類生存發展的製約。自然環境的變遷和優(you) 劣,會(hui) 對人類產(chan) 生不同程度的影響,自然災害、環境汙染與(yu) 生態退化,更會(hui) 直接危及人的生命安全。人類應該而且完全可以積極地保護和利用自然,但不能隨心所欲、恣意妄為(wei) 地置生態經濟規律於(yu) 不顧,無節製地從(cong) 自然界中攫取,甚至毀壞它。對自然的利用必須符合人與(yu) 自然和諧發展的規律。否則,自然界就會(hui) 對人類施以各種形式的報複,甚至會(hui) 對人類造成毀滅性的災難。

  工業(ye) 化以來,隨著人類社會(hui) 生產(chan) 力不斷發展,利用開發自然的能力不斷提高,加上急劇膨脹的人口和在經濟發展戰略上實行“先汙染、後治理”的發展模式,資源消耗超過自然界承載能力,汙染排放超過環境容量,導致了人與(yu) 自然關(guan) 係的失衡,造成了人與(yu) 自然關(guan) 係矛盾的尖銳化。麵對資源、環境問題提出的挑戰,人們(men) 開始了對傳(chuan) 統發展模式的反思和對新的發展觀念的探索,以期讓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重新回到和諧中來,不斷提高自然資源的經濟、社會(hui) 和生態效益,實現各類資源的永續利用。發達國家經濟發展進程的一般規律表明,在人均GDP處於(yu) 800~3000美元的發展階段,往往是對應著人口、資源、環境等瓶頸約束最為(wei) 嚴(yan) 重的時期。我國目前正處在這個(ge) 瓶頸嚴(yan) 重約束期,而綠色發展麵臨(lin) 的最大挑戰在於(yu) 我國經濟水平相對較低,不可避免地要麵對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護與(yu) 改善生態環境的雙重任務。因此,我們(men) 必須在努力建設小康社會(hui) 中堅持科學發展觀,突破瓶頸約束,努力構建和諧社會(hui) ,科學統籌人與(yu) 自然和諧發展。

  先進的科學理念是先導。人與(yu) 地球上一切生命體(ti) 和睦相處,人與(yu) 自然和諧發展,是我們(men) 在新世紀裏必須樹立的新的自然觀和發展觀。要處理和安排好人口、經濟與(yu) 資源、環境的關(guan) 係,以求全麵協調發展,同時提高生態、經濟和社會(hui) 效益。將環境成本納入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核算體(ti) 係,逐步實施綠色GDP統計製度。要樹立“三個(ge) 非對稱性零增長”觀,即:實現人口數量和規模(自然增長率)的“零增長”,實現人口質量的極大提高和人口結構的改善;實現物質和能量消耗速率的“零增長”,積極發展循環經濟,推廣清潔生產(chan) ,使物質能量在生產(chan) 過程中得以不斷轉化和再利用;實現生態和環境惡化速率的“零增長”,實現生態質量和生態安全係數的極大提高。

  科技進步是關(guan) 鍵。發揮科學技術在資源、環境建設中的作用,建立與(yu) 完善國土與(yu) 生態係統監測網絡和基於(yu) 數字地球理念的資源環境信息技術平台,全麵係統地認識自然過程和人的活動對生態環境及人類自身發展影響的客觀規律,為(wei) 資源高效利用、生態環境整治提供堅實的知識基礎、技術支持和決(jue) 策依據;創新環境優(you) 化技術,大力發展綠色製造技術,積極開發節材、節能、節水、節地的高新技術,發展潔淨煤、可再生能源和新的替代能源技術;普及科學知識,在全民中形成珍愛環境、保護生態、節約資源、造福後代的共識,提高全民參與(yu) 保護、開發生態環境自覺性的能力。

  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市場運行機製。充分利用價(jia) 格杠杆,反映資源環境真實成本,切實讓資源使用者和汙染排放者承擔相應費用,使成本內(nei) 在化,從(cong) 而減少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創建環境資源市場,如水市場、排汙交易市場等,有效降低治理成本。在資源環境相關(guan) 的公共投資中引入市場機製,大幅度提高投資效益。充分利用國際國內(nei) 兩(liang) 個(ge) 市場和兩(liang) 種資源,拓展利用資源的空間。

  為(wei) 人與(yu) 自然和諧發展提供法製保障。在修改完善原有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法規的同時,製定新的法律法規,盡快填補某些領域存在的法律空白,建立切實可行的資源、生態保護補償(chang) 、懲處等機製,讓破壞資源、環境者擔負應有的經濟或刑事責任,確保資源、環境工作的規範有序、健康發展。

  堅持以人為(wei) 本,切實維護群眾(zhong) 利益。堅持人與(yu) 自然科學和諧發展觀,必須從(cong) 思想上真正意識到“群眾(zhong) 利益無小事”,時時將群眾(zhong) 的利益放在首位。我們(men) 在人口、資源、環境工作決(jue) 策中,要科學論證,避免失誤,盡量不給國家和人民群眾(zhong) 的利益帶來損失;在資源和環境的利用、開發和建設中,要充分聽取群眾(zhong) 意見,體(ti) 現群眾(zhong) 意誌,先辦群眾(zhong) 急需要辦的事,下大力辦好群眾(zhong) 要求強烈的事;在進行環境治理中,要態度堅決(jue) ,措施得力,真抓實幹,務求實效,讓群眾(zhong) 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

  (作者係省生態經濟學會(hui) 秘書(shu) 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