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聯動協調 促進綠色發展

《中原智庫》(2017)  張長星2019-11-26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提升人民群眾(zhong) 獲得感幸福感,就必須破解資源瓶頸、環境約束的難題,跨過環境風險、生態安全的溝坎,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貫徹落實到推動經濟較高速度、較高質量發展的各個(ge) 環節。

  一、強化政府與(yu) 市場的聯動

  綠色發展是一項重大戰略、一種嶄新理念、一次深刻變革,需要充分發揮政府引領作用和市場主體(ti) 作用,同心協力,統籌推進。

  一是在經濟發展維度上,強化資源消耗上線、環境質量底線、生態保護紅線的“三線”思維,摒棄“先汙染、後治理”的發展模式,實施前端保護、過程嚴(yan) 控、結果嚴(yan) 懲的治理模式,通過科技創新、製度創新推動發展,積極培育以低碳、綠色為(wei) 特征的新經濟增長點。以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為(wei) 契機,推動資源節約循環高效利用,強化礦產(chan) 資源與(yu) 終端製造業(ye) 、生物資源與(yu) 終端消費品、“城市礦產(chan) ”與(yu) 再生產(chan) 品、生產(chan) 係統與(yu) 生活係統循環鏈接,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綠色清潔生產(chan) ,實現經濟發展“量”“質”雙升。

  二是在深化改革維度上,完善生態文明製度,加快自然資源及其產(chan) 品價(jia) 格改革,實行資源開發利用總量和強度雙控,健全綠色財稅體(ti) 係,切實將“汙染者付費”和“使用者付費”原則進行具體(ti) 化和實操化,推動和保障綠色發展。在宏觀層麵,建立自然資源資產(chan) 產(chan) 權、資源有償(chang) 使用、生態補償(chang) 、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等機製。在微觀層麵,靈活操作,探索實際工作中的微創新舉(ju) 措,如健全產(chan) 業(ye) 集聚區畝(mu) 均產(chan) 出、畝(mu) 均稅收、單位能耗、單位排放等指標的綜合評價(jia) 機製,針對不同類別企業(ye) 實行不同的城鎮土地使用稅、差別電價(jia) 、差別水價(jia) ,推動高汙染、高耗能、低效益企業(ye) 關(guan) 停轉退或轉型提升;加大土地資源盤活力度,探索建立“建設期+投產(chan) 期+剩餘(yu) 年限使用期”的新增用地彈性出讓製度,實行分階段考核驗收,多措並舉(ju) 盤活廠房、設備、土地等閑置資產(chan) 。

  三是在考評激勵維度上,進一步提高綠色發展指標在考評體(ti) 係中的比重,探索編製自然資源資產(chan) 負債(zhai) 表,大力開展節能環保對標達標活動,有序推動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製,倒逼地方政府主動探索綠色發展的新路徑。完善用能權、用水權、排汙權、碳排放權的初始分配製度,培育綠色權益交易市場,創新有償(chang) 使用、預算管理、投融資機製,構建覆蓋所有固定汙染源的企業(ye) 排放許可製度、環境風險責任保險製度,推動綠色發展的各種要素充分流動,矯正要素市場價(jia) 格扭曲。

  二、強化主體(ti) 功能區間建設發展的聯動

  主體(ti) 功能區建設引導人口分布、經濟布局與(yu) 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從(cong) 源頭上遏製生態環境惡化,是綠色發展的內(nei) 在要求。從(cong) 多地主體(ti) 功能區規劃實施的情況來看,存在兩(liang) 個(ge) 需關(guan) 注的問題,一是生態補償(chang) 製度尚不健全,重點開發區域、限製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三者間存在較大利益衝(chong) 突。如,2015年省級對溮河區、羅山縣、光山縣的生態轉移支付雖然增加到2000萬(wan) 元、1000萬(wan) 元、900萬(wan) 元,但據信陽市初步測算,三區縣因生態保護而遭受的損失保守估計也達到9000萬(wan) 元、7900萬(wan) 元、12000萬(wan) 元,限製開發區的生態保護積極性不高。二是主體(ti) 功能區規劃的核心地位未鞏固,分布在政府各部門的各類專(zhuan) 項規劃與(yu) 主體(ti) 功能區規劃銜接不充分,不同空間尺度、不同類型的規劃間易產(chan) 生衝(chong) 突,主體(ti) 功能區規劃的空間指導和約束功能得不到充分體(ti) 現。下一步,建議強化兩(liang) 方麵工作,一是健全跨區域的生態補償(chang) 機製。積極爭(zheng) 取我省承擔生態功能的縣調整為(wei) 國家級、省級重點生態功能區,劃定紅線保護範圍,享受國家和我省相應標準的生態轉移支付;逐步將轉移支付、合作機製、援助機製、市場機製、爭(zheng) 議解決(jue) 機製等納入法治軌道,建立省級生態保護補償(chang) 資金投入機製,支持重點生態功能縣市與(yu) 受益地區,通過資金補償(chang) 、對口協作、產(chan) 業(ye) 轉移、人才培訓、共建園區等方式建立多渠道橫向補償(chang) 關(guan) 係,有效提高生態功能區自我發展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二是建立“多規合一”的規劃協調機製。在現有主體(ti) 功能區規劃的基礎上進行深化、細化和完善,形成一個(ge) “頂層規劃”,並將其作為(wei) 經濟社會(hui) 各類規劃編製、銜接的基礎和依據,以統領各類空間性規劃。

  三、強化綠色供給與(yu) 綠色消費的聯動

  綠色發展既需要消費者轉變消費觀念,崇尚勤儉(jian) 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也需要企業(ye) 提供物美價(jia) 廉的綠色產(chan) 品和便捷高效的服務,需要政府健全擴大綠色消費的製度體(ti) 係和基礎設施,從(cong) 而推動綠色發展向更高水平躍升。

  一是全麵提高綠色供給能力和水平。加大對綠色產(chan) 品研發、設計和製造的投入,做好綠色技術儲(chu) 備,推動先進技術成果轉化應用,引導企業(ye) 增加綠色產(chan) 品和服務的有效供給。支持企業(ye) 建立綠色設計、綠色材料、綠色采購、綠色物流、綠色生產(chan) 、綠色銷售、綠色包裝、綠色回收的綠色供應鏈體(ti) 係。

  二是積極培育發展共享經濟。根據國家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6》,預計未來5年,我國分享經濟年均增長速度在40%左右,到2020年分享經濟市場規模占GDP比重將達到10%以上。未來一個(ge) 時期,應積極構建供給方和需求方相互信任機製,加強對跨區域、跨行業(ye) 分享業(ye) 態的適度監管,健全充分保障消費者權益的製度措施,積極培育交通出行、生活服務、房屋短租、知識技能、金融、生產(chan) 能力等領域的共享經濟品牌,充分挖掘閑置資源潛在價(jia) 值,實現“人盡其能,物盡其用”。

  三是深化“互聯網+”綠色行動。積極出台節能與(yu) 新能源汽車、綠色建築、新能源與(yu) 可再生能源產(chan) 品、設施等綠色消費信貸的激勵政策,建立健全綠色消費積分製度,鼓勵金融機構積極開發綠色債(zhai) 券、綠色保險等金融產(chan) 品,引領綠色發展方向。充分利用大數據、雲(yun) 計算等新技術,完善汙染物監測及信息發布、立體(ti) 監測、在線查詢、定製推送等體(ti) 係,提升危化物等重點風險防範水平、應急處理能力和公眾(zhong) 參與(yu) 監督效能。利用電子標簽、二維碼等物聯技術,跟蹤電子廢物、廢舊汽車及零部件等廢舊資源流向,優(you) 化逆向物流網點布局,逐步建立行業(ye) 性、區域性、全國性的廢棄物和再生資源在線交易係統,促進再生資源循環利用、生產(chan) 生活方式綠色化。

  (作者係省發改委經濟研究所所長、高級經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