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曆史表明,社會(hui) 大變革的時代,一定是哲學社會(hui) 科學大發展的時代。當代中國正經曆著我國曆史上最為(wei) 廣泛而深刻的社會(hui) 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曆史上最為(wei) 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種前無古人的偉(wei) 大實踐,必將給理論創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這是一個(ge) 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chan) 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ge) 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chan) 生思想的時代。”思想對經濟社會(hui) 發展有著巨大的導向、推動作用或誤導、阻礙的反作用。從(cong) 人類曆史和文明的發展進程來看,沒有先進的、成熟的思想作支撐,任何統治都難以存在和持久。中國社會(hui) 的每一次巨大變革,都離不開思想的引領。河南是中華文化的發源地,河南的發展正麵臨(lin) 著巨大的機遇和挑戰,亟須思想的引領。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需要中國學,實現決(jue) 勝全麵小康,讓中原更加出彩的奮鬥目標,必須探索中原發展哲學,構建具有中原特色、中原根脈、中原氣魄的“中原學”。建構“中原學”,對於(yu) 振興(xing) 河南文化、重塑河南形象具有重要意義(yi) ,對於(yu) 提煉中原文化精神、引領河南經濟社會(hui) 建設具有重要意義(yi) 。
所謂“中原學”,即在地域上以河南為(wei) 中心,同時輻射廣義(yi) 的中原地區,以中原文化為(wei) 研究內(nei) 容,以河南乃至全國的中原文化專(zhuan) 家為(wei) 研究主體(ti) ,將當前以各自的學科方法研究中原文化的專(zhuan) 家整合為(wei) 一個(ge) “中原學”研究群體(ti) ,形成研究中原文化的高端團隊,以繼承和發揚中原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現代中國文化為(wei) 指向,以凝練中原文化精神、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為(wei) 直接目標,以引領地區經濟社會(hui) 發展為(wei) 追求,構建具有中原特色、時代風貌的“中原學”。
發展“中原學”、建設思想河南可以重點打造三大載體(ti) :一是建設中原智庫,二是實施創新工程,三是打造中原百家、中原思想家群和中原學派。
一、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中原智庫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各級黨(dang) 委和政府要發揮哲學社會(hui) 科學在治國理政中的重要作用。”成大事者,不可不用大謀。商鞅一策變法強秦,諸葛亮一對三分天下。中國曆史上的一些著名帝王,如劉邦、曹操、李世民、朱元璋等成就大業(ye) ,都有強大的智囊團輔佐。“現代智庫”一詞最早是由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提出的,它應用的是一種集體(ti) 智慧。現代智庫的研究內(nei) 容主要是政策性的,強調實用性、對策性的經世致用研究,為(wei) 相關(guan) 問題提供最優(you) 化的理論、策略和方案。2014年10月27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主持中央全麵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六次會(hui) 議時強調:“改革發展任務越是艱巨繁重,越需要強大的智力支持。”“要從(cong) 推動科學決(jue) 策、民主決(jue) 策,推進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增強國家軟實力的戰略高度,把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作為(wei) 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切實抓好。”為(wei) 此,國務院辦公廳於(yu) 2015年年初印發了《關(guan) 於(yu) 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鮮明、規模適度、布局合理的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體(ti) 係,重點建設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力和國際知名度的高端智庫。當前,建設中原智庫,正是響應國家號召,積極建設地方特色新型智庫的重要舉(ju) 措,其目的在於(yu) 通過製定更加正確的戰略、更加巧妙的策略,從(cong) 而實現中原崛起、河南振興(xing) 、富民強省。建設中原智庫應從(cong) 以下兩(liang) 方麵來抓:
一是要做好頂層設計。具體(ti) 包含:其一,要有“江山”意識。中原智庫是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地方性智庫,是國家發展地方特色智庫的重鎮,對於(yu) 國家經濟文化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建設中原智庫一定要樹立品牌意識,明確中原智庫與(yu) 其他智庫或文化建設之間的界限,明確中原智庫的內(nei) 涵與(yu) 外延,打造河南的區域文化形象。其二,要樹立和諧發展的目標。中原智庫的建設要高舉(ju) 綠色與(yu) 和諧的大旗,確立人與(yu) 自然共生、共贏的發展目標。中原文化建設和經濟發展都要從(cong) 可持續發展的立場出發,倡導以人為(wei) 本、以自然為(wei) 本的發展理念,避免急功近利的短期投資心理。其三,要有世界眼光。建設中原智庫,要從(cong) 中西文化比較與(yu) 會(hui) 通的視角,建構具有中國特色和河南特色的文化發展體(ti) 係。從(cong) 世界範圍看,中國的文化輸出能力還較弱,文化仍是中國崛起的短板。在中原智庫的建設中,可以重點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文化項目,加強中原文化與(yu) 世界文化的交流與(yu) 合作,增強中原文化的影響力和輸出能力。
二是要做好理論與(yu) 實踐結合、信息共享、協同創新研究三篇文章。具體(ti) 包含:其一,理論與(yu) 實踐相結合。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問題是帶人走出困境的最好向導,隻有看到問題,勇於(yu) 麵對問題,才能為(wei) 積極解決(jue) 問題創造條件,最終走出一條新路來,理論才能有的放矢,才能與(yu) 實踐相結合。其二,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信息共享平台旨在解決(jue) 信息不對稱問題。要整合全省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研究力量,努力建設一批涵蓋哲學社會(hui) 科學主要學科的大型專(zhuan) 業(ye) 數據庫,用好大數據、雲(yun) 計算、“互聯網+”等,加強哲學社會(hui) 科學信息化建設。其三,協同創新,主要是解決(jue) 跨界融合問題。要積極探索協同創新聯合攻關(guan) 機製,打破高校、科研機構和政府部門之間的壁壘,深入探索黨(dang) 政部門、企事業(ye) 單位和高校之間的科研合作模式,建立跨界融合的學術團隊。要優(you) 化以學科交叉融合為(wei) 導向的資源配置方式,以優(you) 勢學科為(wei) 重點建立協同創新體(ti) ,集中不同學科的力量,建立選題溝通機製、隊伍共建機製、成果轉化機製和項目評估機製等,進行跨機構、跨地區和跨學科的協同創新研究,逐步形成集群效應。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智庫建設要把重點放在提高研究質量、推動內(nei) 容創新上。要加強決(jue) 策部門同智庫的信息共享和互動交流,把黨(dang) 政部門政策研究同智庫對策研究緊密結合起來,引導和推動智庫建設健康發展、更好發揮作用。”
二、加快實施哲學社會(hui) 科學創新工程
結合河南社會(hui) 科學實際,應探索建立符合哲學社會(hui) 科學發展規律的體(ti) 製機製,實施哲學社會(hui) 科學創新工程。具體(ti) 包括以下三個(ge) 方麵:
一是注重優(you) 化學科布局。其一,加大對河南知名學科和在全國有一定影響的學科的扶持力度,比如史學、法學、邏輯學等,力爭(zheng) 實現部分研究領域和方向的研究水平在全國居領先地位。其二,要加強具有特色優(you) 勢的重點學科建設,加大工作力度和經費投入,增強科研的後發優(you) 勢。其三,重視跨學科研究。全民族創新思維,離不開跨學科研究。局限於(yu) 一種學科之內(nei) ,對其他學科內(nei) 容不甚了了,是不利於(yu) 提高民族創新能力的。這就要求我們(men) 要不斷推進學科體(ti) 係、學術體(ti) 係、話語體(ti) 係的建設和創新,努力構建一個(ge) 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體(ti) 係。要通過努力,使基礎學科健全紮實、重點學科優(you) 勢突出、新興(xing) 學科和交叉學科創新發展、冷門學科代有傳(chuan) 承、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相輔相成、學術研究和成果應用相互促進。
二是實施哲學社會(hui) 科學精品工程。理論觀點是否有創新、科學上是否有新發現,並不在於(yu) 文章有多長、部頭有多大。老子的《道德經》隻有5000字,《論語》也不過15000字,愛因斯坦創立的狹義(yi) 相對論和光量子理論的文章也不過幾千字,卻對後世產(chan) 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今天,我省理論界並不缺乏研究成果,而是缺乏足夠多的原創性、嚴(yan) 肅性的東(dong) 西,缺乏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精品成果。解決(jue) 的辦法,就是鼓勵和引導學者潛心研究重大問題,寫(xie) 出一些有真知灼見的著作。一代學術大師郭沫若、孫冶方、範文瀾曾經提倡“一本書(shu) 主義(yi) ”,即主張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潛心研究多年,最終寫(xie) 精一本書(shu) 。他們(men) 提倡“一本書(shu) 主義(yi) ”,本意並非隻是寫(xie) 一本書(shu) ,而是為(wei) 了做到寧缺毋濫。司馬遷寫(xie) 《史記》用時20年,才“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光寫(xie) 《資治通鑒》耗時19年,馬克思寫(xie) 《資本論》用了40年,方才形成傳(chuan) 世巨著。這種能量積聚,是勾踐的“十年教訓,十年積聚”,是楚莊王的“三年不鳴,一鳴驚人”。如何打造這種“心係一處”的“聚焦”功夫,需要我們(men) 加倍努力。
三是實施名家工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目前,我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有五路大軍(jun) ,我們(men) 要把這支隊伍關(guan) 心好、培養(yang) 好、使用好,讓廣大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成為(wei) 先進思想的倡導者、學術研究的開拓者、社會(hui) 風尚的引領者、黨(dang) 執政的堅定支持者。”這就要求廣大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要立誌做大學問、真學問。具體(ti) 到河南省就是要實施名家工程,要培養(yang) 造就一批省內(nei) 一流、國內(nei) 知名的優(you) 秀社科人才,爭(zheng) 取每年在省內(nei) 、國內(nei) 推介3~5位學術名家。理論工作是在人的頭腦裏搞建設,關(guan) 鍵是把深奧的道理講得入心入腦。理論隻有被群眾(zhong) 掌握,才能產(chan) 生強大的物質力量。作為(wei) 大家,要把理論講得深入淺出而不是淺入淺出或者深入深出。在實施名家工程的過程中,還應注重培養(yang) 理論“大V”,努力掌握網絡空間話語權,加強正麵的網上理論引導。
三、努力打造中原百家、中原思想家群和中原學派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時代需要人才,更需要天才。因此,在21世紀的第二個(ge) 十年中,如何推介中原百家、推出中原思想家群,打造中原學派,是需要我們(men) 高度重視的一個(ge) 問題。
實事求是地說,河南曆史上在哲學社會(hui) 科學方麵有不少大家、名家,但當代還缺乏具有時代影響力的思想大師。打造中原百家、中原思想家群和中原學派就是要通過打造學術團隊的辦法為(wei) 河南名家、大家的培養(yang) 奠定基礎。隨著現代社會(hui) 麵臨(lin) 的問題越來越複雜化,現代人才的競爭(zheng) 已由單個(ge) 人才的競爭(zheng) 上升為(wei) 團隊的競爭(zheng) 。因此,要在全國範圍內(nei) 提高河南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影響力,就要先推出學術團隊或學派,通過團隊建設為(wei) 個(ge) 人的成長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這種培養(yang) 模式符合人才成長的一般規律,是人才培養(yang) 的現代模式。而打造中原百家、中原思想家群和中原學派的目的就是培養(yang) 、推出河南省各個(ge) 學科的名家、大家,就是要培養(yang) 人才和凝聚人才,為(wei) 河南省發展提供人才儲(chu) 備和人力資源支撐。
打造中原百家即塑造河南思想界的名人、名家形象,集百家之力推出河南的文化名片,打造具有深厚底蘊的文化強省。打造能夠代表河南思想與(yu) 文化成就的名人百家集體(ti) ,既要宣傳(chuan) 河南曆史上的思想名家,更要培養(yang) 與(yu) 打造當代思想大家。曆史上的名家如伏羲、黃帝、老子、莊子、韓非子、賈誼、韓愈、二程、範仲淹、許衡、馮(feng) 友蘭(lan) 等,都是中原百家的代表人物。
中原思想家群主要指中原思想的板塊和團隊。中原思想家曾經在不同時代以集群的形式湧現,並產(chan) 生了重大影響。河南在曆史上是出思想家群的地方。春秋戰國時代的老子、莊子和韓非子,漢代的賈誼,北魏的拓跋宏,唐代的韓愈,宋代的二程,近代的馮(feng) 友蘭(lan) 等都是中原思想史上的精神恒星。正是這些偉(wei) 大的思想家們(men) 引領曆史上的中原人民創造了光輝的曆史,形成了中原地區不同的思想流派。建構現代“中原學”,一方麵需要梳理傳(chuan) 統河南哲學發展的脈絡和派別關(guan) 係,推出傳(chuan) 統中原思想家群,另一方麵也要構建現代中原學派。當前,南振中、張海、二月河、王立群這些人文專(zhuan) 家學者在國內(nei) 具有很高的知名度,需要我們(men) 特別關(guan) 注。一批全國一流的法學家,如張文顯、趙秉誌、樊崇義(yi) 、王振民、付子堂、劉海年等,構成了中原法學家群,他們(men) 的作用越來越大,與(yu) 中原曆史上的商鞅、李斯、韓非子遙相呼應,成為(wei) 一支不容忽視的法學力量。思想家是社會(hui) 進步的晴雨表,是社會(hui) 的智者。他們(men) 與(yu) 時代同呼吸,代表著群眾(zhong) 的願望,反映著時代的期冀。他們(men) 縱橫於(yu) 哲學、經濟學、政治家、法學、社會(hui) 學、生態學、文化學、美學之間,能夠提出一般學者提不出的思想,是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
中原學派是相對於(yu) 全國而言的,是指有著河南地緣關(guan) 係的某一學科、某一專(zhuan) 業(ye) 方向或相同、相近學術主張的學術團隊。古今中外的經驗說明,實現理論創新需要活躍思想,而思想的活躍需要健康的思想流派的形成。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特色、風格、氣派,是其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chan) 物,是成熟的標誌,是實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體(ti) 現。學派建設不是某一個(ge) 機構或者學者個(ge) 人的事情,而是整個(ge) 社會(hui) 係統運行的要求。河南曆史上的宋陳學派中的道家和鄭衛文化中的法家兩(liang) 派,在曆史上影響很大。結合河南優(you) 勢學科的發展以及河南學術發展缺乏大家、名家的現狀,可以打造學術團隊,以此來代替推崇個(ge) 人發展,重點打造中原法學學派、史學學派、文藝學派等中原學派,並在此基礎上重點打造在全國有鮮明影響力的中原學派。
(作者係省社科聯主席、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