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5·17”講話中,從(cong) 五個(ge) 方麵深刻分析了我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麵對的新形勢,全麵論述了新形勢下我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重要地位和繁重任務,要求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以“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的曆史責任感,積極為(wei) 黨(dang) 和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擔負起曆史賦予的光榮使命。我們(men) 要認真學習(xi) 領會(hui) 總書(shu) 記的重要講話精神,麵對新的形勢,做出新的貢獻。
一、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研究導向
要樹立為(wei) 人民做學問的理想,尊重人民主體(ti) 地位,聚焦人民實踐創造,弘揚來自人民、服務人民的作風,培養(yang) 不計個(ge) 人得失、在謀求人民幸福和社會(hui) 發展中實現自身價(jia) 值的學術品格,自覺把個(ge) 人學術追求同國家和民族發展緊密聯係起來,同億(yi) 萬(wan) 人民的曆史命運緊密聯係起來,把為(wei) 人民謀幸福作為(wei) 學術研究的崇高使命。以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為(wei) 主攻方向。要科學分析和回答當前社會(hui) 麵臨(lin) 的思想困惑與(yu) 理論問題,用中國的理論、中國的學術解釋中國的奇跡,推進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大眾(zhong) 化。要心無旁騖,排除雜念幹擾。不能以本本為(wei) 中心,不能以自我為(wei) 中心,也不能以領導人的意誌為(wei) 中心。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研究導向,要求我省廣大社科工作者始終關(guan) 注1億(yi) 中原父老的福祉,以破解影響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難題和人民群眾(zhong) 最關(guan) 心的突出問題為(wei) 切入點。要準確把握河南發展的曆史階段性任務,圍繞加快推進新型工業(ye) 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nong) 業(ye) 現代化,圍繞加快推進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調整,圍繞決(jue) 勝全麵小康,讓中原更加出彩,深入研究,建言獻策。
二、堅持把問題導向作為(wei) 基本遵循
要增強問題意識。問題是時代的聲音,隻有解決(jue) 了時代問題,才能把社會(hui) 向前推進,所以,理論研究不能從(cong) 本本出發,被教條束縛,而必須摒棄本本主義(yi) 、教條主義(yi) ,要把研究解決(jue) 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實際問題作為(wei) 理論研究的根本任務。要有發現和解決(jue) 問題的能力。必須以黨(dang) 和政府推動發展的路線方針政策為(wei) 準繩,發現經濟社會(hui) 發展中的全局性、前瞻性、戰略性問題和廣大幹部群眾(zhong) 普遍關(guan) 心的熱點、焦點、難點問題,並堅持用聯係的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增強戰略性、係統性思維,分清本質和現象、主流和支流,進而提煉出有學理性的新理論,形成具有主體(ti) 性、原創性的理論觀點。“十三五”時期是河南基本形成現代化建設大格局、讓中原更加出彩的關(guan) 鍵時期,我們(men) 要推動經濟持續較高速度、較高質量發展,持續實施五大國家戰略規劃,加快四個(ge) 強省建設,全麵提升我省綜合競爭(zheng) 力,力爭(zheng) 實現由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的跨越,綜合實力進入全國第一方陣。這個(ge) 過程中有大量的實際問題需要我們(men) 去發現、認識和破解。理論工作者要深入實際,適時發現新問題,總結新經驗,探索新路徑,提出新觀點,為(wei) 中原崛起河南振興(xing) 富民強省作出應有的貢獻。
三、堅持把理論創新作為(wei) 永恒主題
理論的生命力在於(yu) 創新。創新是哲學社會(hui) 科學發展的永恒主題。90多年來,我們(men) 黨(dang) 正是依靠堅實的思想建設和不懈的理論創新,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大眾(zhong) 化,才能不斷豐(feng) 富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不斷拓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不斷取得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的新成就。當代中國正經曆著我國曆史上最為(wei) 廣泛而深刻的社會(hui) 變革,廣大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要重視哲學社會(hui) 科學研究“肌無力”現象,把推進理論創新作為(wei) 理論研究的永恒主題。要堅持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理論創新,在豐(feng) 富實踐的基礎上大膽探索,及時回答實踐提出的新課題,為(wei) 推進黨(dang) 的事業(ye) 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證和理論支持。河南是人文社科大省,廣大社科理論工作者要以推動我省社科理論創新為(wei) 己任,加強對我省改革開放和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實踐經驗的係統總結,加強對我省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hui) 、生態文明以及黨(dang) 的執政能力建設等領域的分析研究,提出有學理性的新理論,為(wei) 繁榮河南哲學社會(hui) 科學做出積極貢獻。
四、堅持求實的態度和高尚的情操
多年來,我國社科理論工作者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國發展和我們(men) 黨(dang) 執政麵臨(lin) 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推出一大批重要學術成果,為(wei)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作出了重大貢獻。但是,我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還存在“有數量缺質量、有專(zhuan) 家缺大師”“著作等‘身’者不少、著作等‘心’者不多”等亟待解決(jue) 的問題。為(wei) 此,廣大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應該有緊迫感。要增強社會(hui) 責任感。我國古代學者一直把學術追求與(yu) 提升境界、革故鼎新、造福民生緊密聯係在一起,主張“經世致用”。當代學者不僅(jin) 應弘揚這一傳(chuan) 統,更應立足於(yu) 現代文化建設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要求,始終把社會(hui) 責任作為(wei) 治學之本、立身之本、立命之本。要始終堅持和追求真理。要有為(wei) 真理獻身的境界,不懼怕權勢,不追風趕潮,不趨炎附勢。要做到服從(cong) 真理,有氣節,有人格,有骨氣,為(wei) 維護真理,不怕被冷落,不怕穿小鞋,不怕被打壓。弘揚優(you) 良學風。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學問統一起來。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xie) 一句空”的執著堅守,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守得住底線,立誌做大學問、做真學問,不辜負時代和人民的重托。
(作者係省政協學習(xi) 與(yu) 文史委副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