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座談會(hui) 上的講話中指出:“一個(ge) 沒有發達的自然科學的國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個(ge) 沒有繁榮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國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這一重要論述充分顯示了我們(men) 黨(dang) 對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高度重視。在這個(ge) 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chan) 生理論的時代,需要思想而一定能夠產(chan) 生思想的時代,我們(men) 要深刻認識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地位和作用,深入思考哲學社會(hui) 科學麵臨(lin) 的形勢與(yu) 任務,以改革創新精神深入推進哲學社會(hui) 科學繁榮發展,切實擔負起曆史賦予的光榮使命。
一、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必須大力繁榮發展哲學社會(hui) 科學
哲學社會(hui) 科學作為(wei) 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動曆史發展和社會(hui) 進步的重要力量。“一個(ge) 沒有理論思維的民族,是不可能站在科學的最高峰的。同樣,一個(ge) 沒有理論思維的民族,也不可能站在文明和社會(hui) 發展的前列。”在新的曆史時期,與(yu) 協調推進“四個(ge) 全麵”戰略布局、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相適應,必須在更廣範圍和更高層次上促進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創新發展。
繁榮發展哲學社會(hui) 科學事關(guan) 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發展的全局。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研究能力和成果,反映出一個(ge) 民族的價(jia) 值觀念分量、思維成熟程度和對人類社會(hui) 探索的廣度深度。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繁榮發展,直接關(guan) 係馬克思主義(yi) 理論的前進,關(guan) 係人們(men) 對馬克思主義(yi) 的信仰,關(guan) 係全黨(dang) 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zheng) 日趨激烈,我們(men) 要不斷提高綜合國力,既要高度重視自然科學,也要高度重視哲學社會(hui) 科學。回溯曆史,人類社會(hui) 的每一次重大躍進,人類文明的每一次重大發展,都離不開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知識變革和思想先導。哲學社會(hui) 科學滲透著一個(ge) 國家的文化傳(chuan) 統,影響著一個(ge) 民族的精神風貌,關(guan) 係著一個(ge) 民族基本價(jia) 值觀的傳(chuan) 承和維係。隻有通過哲學社會(hui) 科學建設,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樹立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才能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和創造力,激發人們(men) 始終保持奮發有為(wei) 、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哲學社會(hui) 科學主要是幫助人們(men) 解決(jue) 世界觀、人生觀和價(jia) 值觀,解決(jue) 理論認識和科學思維,解決(jue) 對社會(hui) 發展、社會(hui) 管理規律的認識和運用的科學,因而它是人的素質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nei) 容,在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曆史進程中,哲學社會(hui) 科學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繁榮發展哲學社會(hui) 科學事關(guan) 黨(dang) 和國家重大戰略部署的實施與(yu) 推進。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創造性地提出了一係列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包括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實現“兩(liang) 個(ge) 一百年”奮鬥目標等,我們(men) 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宏偉(wei) 目標。然而在這個(ge) 關(guan) 鍵階段,國際國內(nei) 形勢正在發生極為(wei) 深刻而複雜的變化,世界範圍內(nei) 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地緣政治關(guan) 係複雜多變,傳(chuan) 統安全威脅和非傳(chuan) 統安全威脅交織,西方敵對勢力加緊對我國進行思想文化滲透,千方百計遏製中國崛起。國內(nei) 正處在發展關(guan) 鍵期、改革攻堅期和矛盾凸顯期,各種社會(hui) 矛盾和問題相互疊加、集中呈現,人們(men) 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思想道德領域出現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我們(men) 黨(dang) 的執政難度和風險都在提高,我們(men) 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哲學社會(hui) 科學發揮思想庫和智囊團的作用,積極探索社會(hui) 發展規律,破解發展難題,凝聚社會(hui) 共識,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撐和智力支持。
繁榮發展哲學社會(hui) 科學對推動改革具有極為(wei) 重要的作用。當前,我國全麵深化改革進一步加速推進,而改革越深入,越需要通過繁榮發展哲學社會(hui) 科學為(wei) 改革提供強大智力支持。首先,繁榮發展哲學社會(hui) 科學能夠為(wei) 全麵深化改革提供更有效的思想先導。30多年來的改革實踐表明,通過理論創新推動思想解放,通過思想解放推動改革突破,是我國改革一步步深化的基本軌跡。在新一輪改革發展中,麵對思想觀念的障礙、體(ti) 製機製的痼疾,隻有加大哲學社會(hui) 科學繁榮發展和創新力度,不斷發揮其引領思想、提升認識的重要功能,才能引導和激勵廣大幹部群眾(zhong) 進一步樹立“哪裏有改革,哪裏就有新局麵”的觀念,從(cong) 而積極投身到改革發展大潮中來。其次,繁榮發展哲學社會(hui) 科學能夠為(wei) 全麵深化改革提供更有力的學理支撐。破除改革進程中的各種難題,不僅(jin) 需要勇氣,而且需要智慧;不僅(jin) 需要大膽的實踐探索,而且需要科學的理論支撐。麵對全麵深化改革中需要研究和回答的實踐課題、需要提煉和概括的實踐經驗,隻有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hui) 科學,進一步加強前瞻性、可行性、應用性研究,才能解決(jue) “怎麽(me) 看”和“怎麽(me) 辦”等重大問題,從(cong) 而促進改革向前推進,並做到“蹄疾步穩”。再次,繁榮發展創新哲學社會(hui) 科學能夠為(wei) 全麵深化改革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全麵深化改革是一場深刻革命,需要在全社會(hui) 形成廣泛共識,匯聚強大力量。麵對全麵深化改革需要破除的思維慣性、路徑依賴、利益梗阻,隻有加大哲學社會(hui) 科學研究創新力度,進一步做好解疑釋惑、凝心聚力工作,才能更好地引導廣大幹部群眾(zhong) 堅定改革信心,樹立敢啃“硬骨頭”、敢於(yu) 涉險灘的勇氣,凝聚起推動全麵深化改革的強大力量。
二、當前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近年來,我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取得了長足發展,學科體(ti) 係不斷健全,研究隊伍不斷壯大,研究水平和創新能力不斷提高,推出了一大批重要學術成果,為(wei)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作出了重大貢獻。然而,麵對新形勢新要求,我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領域也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jue) 的問題。如一些地方對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發展還不夠重視,學科體(ti) 係、學術體(ti) 係、話語體(ti) 係建設水平不夠高,學術原創能力不夠強,學術評價(jia) 體(ti) 係不夠科學,管理體(ti) 製和運行機製不夠完善,人才隊伍素質亟待提高,學風問題比較突出等。主要表現在:
一是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地位和受重視程度還不夠高。哲學社會(hui) 科學與(yu) 自然科學猶如鳥之兩(liang) 翼、車之雙輪,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在現實中二者的社會(hui) 地位差距還比較大,人們(men) 對哲學社會(hui) 科學重要性的認識還沒有達到應有的高度,工作上還沒有擺到應有的位置,措施還不夠有力。目前還沒有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中長期發展規劃,沒有社科類全國綜合性大獎,一些支持哲學社會(hui) 科學繁榮發展的政策缺失或難以落實,一些地方淡化、弱化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致使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繁榮發展較難大力推進。
二是在繁榮發展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指導思想上還存在著認識誤區和錯誤思想。有的反對馬克思主義(yi) 對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指導,認為(wei) 堅持馬克思主義(yi) 的指導就不能自由發展,隻能導致思想控製;有的片麵理解“二為(wei) ”方向和“雙百”方針,認為(wei) 應該區分清楚繁榮發展哲學社會(hui) 科學與(yu) 堅持馬克思主義(yi) 指導的關(guan) 係,隻可適當提出堅持,否則必然束縛哲學社會(hui) 科學理論創新,影響繁榮發展;有的認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已經過時,中國現在搞的不是馬克思主義(yi) ;有的認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隻是一種意識形態說教,沒有學術上的學理性和係統性等。
三是哲學社會(hui) 科學自身發展存在諸多問題。如在傳(chuan) 承文明方麵做得比較好,在創新理論方麵做得比較差,創新能力嚴(yan) 重滯後於(yu) 實踐創新要求。在研究方向方麵,存在著注重基礎學科、輕視應用學科的傾(qing) 向,認為(wei) 搞應用學科是沒有學問,偏好經院式的研究方法,缺乏對學科建設的科學認識;在學術成果方麵,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平平庸庸有餘(yu) 、精品力作不足等問題;在谘政建言、服務決(jue) 策方麵,存在著隔空打炮、隔靴搔癢等問題,缺少真知灼見;在人才隊伍方麵,存在著結構不合理、學科不協調等問題,缺少名家大師;在學術生態方麵,存在著急功近利、焦慮浮躁,甚至跟風市儈(kuai) 、學術不端等問題,缺少潛心治學。
四是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學科體(ti) 係和管理體(ti) 製機製有待進一步完善。馬克思主義(yi) 理論學科建設還存在較大差距,需進一步加大建設力度;國家經濟社會(hui) 發展急需的新興(xing) 學科和交叉學科較為(wei) 薄弱,學科布局和科研組織尚不適應新發展的要求;管理上存在著嚴(yan) 重的缺位、僵化和無序現象,管理、科研的體(ti) 製機製和組織方式嚴(yan) 重滯後於(yu) 現代科學事業(ye) 發展要求,評價(jia) 體(ti) 係和評價(jia) 激勵機製不夠健全,資源配置不盡合理。
五是高校哲學社會(hui) 科學教學科研工作存在較突出的薄弱環節。高校是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主陣地,這裏不但聚集著在哲學社會(hui) 科學界80%的人才和80%的研究成果,更肩負著培養(yang) 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接班人和建設者的重大使命。然而,目前高校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還是一個(ge) 薄弱環節。在學科體(ti) 係建設方麵,雖然一般高校都成立了馬克思主義(yi) 學院,但教師隊伍人員少、層次不高、教學任務繁重等問題比較突出,學科建設參差不齊,教師整體(ti) 素質不高,有的領域馬克思主義(yi) 被邊緣化、空泛化、標簽化,存在著學科中“失語”、教材中“失蹤”、論壇上“失聲”等問題。在教材體(ti) 係建設方麵,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散、亂(luan) 問題等依然存在,沒有形成統一、規範、權威的教材體(ti) 係,不少學校還在繼續使用自己選定的教材,課堂上西方的經濟學、法學、社會(hui) 學等價(jia) 值理念盛行。在教師體(ti) 係建設方麵,少數青年教師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職業(ye) 情感與(yu) 職業(ye) 道德淡化、服務意識不強,個(ge) 別教師言行失範、不能為(wei) 人師表,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不高,甚至有錯誤思想觀點流傳(chuan) 。在課堂學習(xi) 方麵,一些學生受價(jia) 值多元化和錯誤思潮影響,對馬克思主義(yi) 政治理論課沒興(xing) 趣、不願學,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非常有限。在人才待遇方麵,高校政治理論課教師外出學習(xi) 、交流、進修的機會(hui) 比較少,職稱評定和選拔優(you) 秀拔尖人才標準不夠科學,導致政治理論課教師工作激情不足、熱情不高、隊伍不穩定等。以上問題都突出製約著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繁榮發展和作用發揮。
三、切實把握哲學社會(hui) 科學繁榮發展的基本遵循
中國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發展,既有哲學社會(hui) 科學發展的一般規律,又有自己的特殊規律。麵對社會(hui) 思想觀念和價(jia) 值取向日趨活躍、主流和非主流同時並存、社會(hui) 思潮紛紜激蕩的新形勢,推進中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繁榮發展,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指導,按照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講話精神,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
首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yi) 的指導地位。堅持以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區別於(yu) 其他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根本標誌。如果不堅持以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指導,哲學社會(hui) 科學就會(hui) 失去靈魂、迷失方向。推進新時期哲學社會(hui) 科學繁榮發展,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yi) 、毛澤東(dong) 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ge) 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wei) 指導,用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的最新成果——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係列重要講話精神統領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努力把馬克思主義(yi) 的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把馬克思主義(yi) 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貫穿到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中,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yi) 指導哲學社會(hui) 科學,絕不能指導思想搞多元化,堅決(jue) 反對和抵製政治上的“憲政民主”、思想上的“普世價(jia) 值”、經濟上的“新自由主義(yi) ”、文化上的“曆史虛無主義(yi) ”等錯誤思潮。要堅持為(wei) 人民服務、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zheng) 鳴的方針,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yu) 時俱進,求真務實,積極推進理論創新,努力建設哲學社會(hui) 科學理論創新體(ti) 係,積極推動學術觀點創新、學科體(ti) 係創新和科研方法創新。要遵循哲學社會(hui) 科學發展規律,著力推出優(you) 秀成果,努力形成以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指導,具有鮮明的時代精神和厚重的民族精神,引領時代、高瞻遠矚,體(ti) 係完備、科學嚴(yan) 謹,博大精深、兼收並蓄的當代中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
其次,要把握好一些重大問題的原則導向。一要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研究導向。把黨(dang) 性與(yu) 人民性統一起來,始終堅持為(wei) 人民服務的根本方向,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麵發展作為(wei) 繁榮發展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ti) 地位,聚焦人民實踐創造,踐行群眾(zhong) 路線,做黨(dang) 和人民的“思想庫”“智囊團”。二要堅持遵循規律、求真求實。深入研究和把握客觀規律,自覺按客觀規律要求指導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三要充分發揚學術民主。鼓勵不同學術流派、不同學術觀點相互切磋和爭(zheng) 鳴。四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cong) 實際出發,著眼於(yu) 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於(yu) 馬克思主義(yi) 理論成果的運用和轉化。五要堅持立足中國、麵向世界。立足當代、麵向未來,準確把握當今世界的發展趨勢,深刻認識中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規律,不斷提升我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國際影響力。
再次,要充分體(ti) 現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六大特點。一是要體(ti) 現繼承性、民族性。融通古今中外各種資源,包括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態等馬克思主義(yi) 資源,以及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資源和國外哲學社會(hui) 科學資源等,堅持古為(wei) 今用、洋為(wei) 中用,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二是要體(ti) 現原創性、時代性。堅持以我國實際為(wei) 研究起點,提出具有主體(ti) 性、原創性的理論觀點,構建具有自身特質的學科體(ti) 係、學術體(ti) 係、話語體(ti) 係,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you) 勢,善於(yu) 運用新思想、新理念、新辦法,發現問題、篩選問題、研究問題、解決(jue) 問題。三是要體(ti) 現係統性、專(zhuan) 業(ye) 性。要不斷推進學科體(ti) 係、學術體(ti) 係、話語體(ti) 係建設和創新,構建一個(ge) 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體(ti) 係。切實加強話語體(ti) 係建設,善於(yu) 提煉標識性概念,打造易於(yu) 為(wei) 國際社**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增強我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研究的國際影響力。
四、進一步明確繁榮發展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主要任務
繁榮發展新時期哲學社會(hui) 科學,應結合我國實際和時代特點,堅持以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指導,牢牢把握“兩(liang) 個(ge) 鞏固”的根本任務,服務於(yu) 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現實需求,進一步彰顯以中國夢為(wei) 標誌的中國價(jia) 值作為(wei) 人類共同價(jia) 值的意義(yi) 和影響,努力形成體(ti) 現馬克思主義(yi) 理論品格,反映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最新成果,融會(hui) 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思想文化價(jia) 值,吸收國外有益思想文化元素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
一要鞏固發展馬克思主義(yi) 理論學科。馬克思主義(yi) 理論體(ti) 係和知識體(ti) 係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類社會(hui) 、人類思維各個(ge) 領域,涉及曆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hui) 、生態、科技、軍(jun) 事、黨(dang) 建等各個(ge) 方麵,我們(men) 要把加強馬克思主義(yi) 理論學科建設作為(wei) 根本性、長期性的任務,加強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yi) 發展史、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與(yu) 學科建設,加強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與(yu) 學科建設,加強以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指導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各學科基礎理論研究與(yu) 學科建設。
二要加強哲學社會(hui) 科學學科體(ti) 係建設。堅持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並重,傳(chuan) 統學科和新興(xing) 學科、交叉學科並重;把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緊密結合起來,以應用研究促進基礎研究,以基礎研究帶動應用研究;推進哲學社會(hui) 科學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哲學社會(hui) 科學與(yu) 自然科學的交叉滲透。加快完善對哲學社會(hui) 科學具有支撐作用的學科,打造具有中國特色和普遍意義(yi) 的學科體(ti) 係。同時,要注重發展優(you) 勢重點學科,加快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yi) 的新興(xing) 學科和交叉學科,重視發展具有重要文化價(jia) 值和傳(chuan) 承意義(yi) 的“絕學”、冷門學科,做到基礎學科健全紮實、重點學科優(you) 勢突出、新興(xing) 學科和交叉學科創新發展、冷門學科代有傳(chuan) 承、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相輔相成、學術研究和成果應用相互促進。
三要緊密結合我國實際和時代特點。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為(wei) 中心任務,按照統籌推進“五位一體(ti) ”總體(ti) 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ge) 全麵”戰略布局,實現“兩(liang) 個(ge) 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的要求,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國發展和我們(men) 黨(dang) 執政麵臨(lin) 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wei) 建設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體(ti) 現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造福中國人民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提供強大的理論支撐和廣泛的認同基礎,並在服務人民中形成廣大群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語言風格和話語體(ti) 係。
四要堅持以重大現實問題為(wei) 主攻方向。堅持以我們(men) 正在做的事情為(wei) 中心,從(cong) 我國改革發展的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加強對改革開放和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實踐經驗的係統總結,加強對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hui) 、生態文明以及黨(dang) 的執政能力建設等領域的分析研究,加強對黨(dang) 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研究闡釋,提煉出有學理性的新理論,概括出有規律性的新實踐。加強對當前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問題的研究,不斷推出高質量的研究成果,為(wei) 黨(dang) 和國家科學決(jue) 策提供及時有效的對策建議。
五要著力推出優(you) 秀理論成果。樹立為(wei) 人民做學問的理想,堅持以先進理論為(wei) 指導,準確把握當今世界發展趨勢,深刻認識當代中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規律,善於(yu) 在實踐中創新理論,服務社會(hui) ,自覺把個(ge) 人學術追求同國家和民族發展緊緊聯係在一起,著力推出代表國家水準、具有世界影響、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曆史檢驗的優(you) 秀成果。堅持用聯係的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增強戰略性、係統性思維,分清本質和現象、主流和支流,既看存在問題又看其發展趨勢,既看局部又看全局,提出的觀點、得出的結論要客觀準確、經得起檢驗,在全麵客觀分析的基礎上,努力揭示我國社會(hui) 發展、人類社會(hui) 發展的大邏輯大趨勢。
五、在全麵深化改革中推進哲學社會(hui) 科學繁榮發展
推進哲學社會(hui) 科學進一步繁榮發展,必須深刻認識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社會(hui) 功能,增強全社會(hui) 尊重和重視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意識,同時要以開拓創新精神,采取一係列重大措施予以推進。
一是要深入實施馬克思主義(yi) 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進一步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yi) 的立場、觀點、方法;進一步加強毛澤東(dong) 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ge) 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研究,回答幹部群眾(zhong) 關(guan) 心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yi) 指導新的實踐,及時反映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新進程、新成果,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係列重要講話精神統領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
二是要大力實施哲學社會(hui) 科學創新工程。創新是哲學社會(hui) 科學發展的永恒主題。實施哲學社會(hui) 科學創新工程,要把握好創新的基本要求,把實現“兩(liang) 個(ge) 鞏固”的根本任務作為(wei) 生命線,把回答和解決(jue) 好重大現實問題作為(wei) 突破口,把推動成果的轉化應用作為(wei) 著力點,把發揚良好的學術精神作為(wei) 動力源,推動哲學社會(hui) 科學不斷推出更多有思想含量、有理論深度、有實踐價(jia) 值的研究成果。推進研究理念創新,牢固樹立創新發展理念,充分調動哲學社會(hui) 科學研究工作者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他們(men) 的創新創造活力。推進研究體(ti) 製創新,改革不利於(yu) 哲學社會(hui) 科學繁榮發展的管理體(ti) 製,建立國有、民營、股份製、混合所有製並存的多層級哲學社會(hui) 科學研究體(ti) 係。推進研究機製創新,尊重哲學社會(hui) 科學學科之間的差異性,鞏固傳(chuan) 統學科,加強新興(xing) 學科,支持交叉學科,推動傳(chuan) 統學科、新興(xing) 學科、交叉學科融合發展。推進研究方法創新,充分運用大數據、雲(yun) 計算、互聯網等現代科技,大力推進哲學社會(hui) 科學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創新。推進研究管理創新,建立全國性哲學社會(hui) 科學研究協調管理機製,從(cong) 規劃製定、課題設計、人才配置、經費支持、成果轉化、宣傳(chuan) 推介等方麵,統籌國家和地方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研究。推進科學評價(jia) 體(ti) 係創新,遵循哲學社會(hui) 科學研究規律,尊重哲學社會(hui) 科學研究工作者的創造性勞動,建立和完善哲學社會(hui) 科學研究成果的評價(jia) 機製、報償(chang) 機製和激勵機製。
三是要深化高校哲學社會(hui) 科學教學科研改革。大力推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高校要統一使用馬克思主義(yi) 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把統一使用工程重點教材納入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方案和教學計劃,把工程重點教材作為(wei) 國家級重點規劃教材,把工程重點教材使用情況作為(wei) 教學評估的重要內(nei) 容。實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ti) 係創新計劃。編好教材,建好隊伍,抓好教學,在人才培養(yang) 、科研立項、評優(you) 表彰、崗位聘用(職務評聘)等方麵充分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確保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高校教學體(ti) 係中的重點建設地位。啟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提升工程。把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融入高等教育全過程。建立健全符合國情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人才培養(yang) 質量標準體(ti) 係。製定實施馬克思主義(yi) 理論、新聞傳(chuan) 播學、法學、經濟學、政治學、社會(hui) 學、民族學、哲學、曆史學等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實施馬克思主義(yi) 理論學科領航計劃。改革馬克思主義(yi) 理論學科評價(jia) 方式,重點建好一批馬克思主義(yi) 理論研究和建設創新基地,培養(yang) 一批馬克思主義(yi) 理論學科帶頭人,造就一批馬克思主義(yi) 理論教育家和青年馬克思主義(yi) 者。進一步健全教師政治理論學習(xi) 製度。實行學術安全培訓製度,深入推進哲學社會(hui) 科學教學科研骨幹和思想政治理論課骨幹教師研修工作,造就一支政治堅定、學養(yang) 深厚、有重要影響的思想理論建設隊伍。
四是要搭建好理論工作“四大平台”。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曆史、把握當代,關(guan) 懷人類、麵向未來的思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把馬克思主義(yi) 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報刊網絡理論宣傳(chuan) 陣地統一到一個(ge) 大平台上,借助網絡媒體(ti) 傳(chuan) 播哲學社會(hui) 科學,使理論工作和輿論工作更好地結合起來,形成輿論跟著理論走、理論靠著輿論推的良好局麵。
五是要積極運用“互聯網+”推進哲學社會(hui) 科學繁榮發展。加強哲學社會(hui) 科學信息化建設,建設一批社會(hui) 科學研究基地和國家重點實驗室。主動研發和充分利用哲學社會(hui) 科學大數據成果,加強有利於(yu) 哲學社會(hui) 科學研究、參考、交流和運用的開放性網絡平台建設,強化人文科學智慧與(yu) 自然科學智慧的有機融合,彰顯學科優(you) 勢、整合人才資源、促進協作研究,推進哲學社會(hui) 科學不同學科之間以及與(yu) 自然科學之間的交叉滲透,促進傳(chuan) 統學科不斷煥發新活力、新興(xing) 學科和交叉學科迅猛發展。要運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加強哲學社會(hui) 科學圖書(shu) 文獻、網絡、數據庫等基礎設施和信息化建設,加快國家哲學社會(hui) 科學文獻中心建設,構建方便快捷、資源共享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研究信息化平台。
六是要大力推進新型智庫建設。通過一係列舉(ju) 措,統籌推進黨(dang) 政部門、社科院、黨(dang) 校行政學院、高校、軍(jun) 隊、科研院所和企業(ye) 、社會(hui) 智庫協調發展,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鮮明、規模適度、布局合理的新型智庫體(ti) 係。要把推進新型智庫建設重點放在提高研究質量、推動內(nei) 容創新上,著力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開展前瞻性、針對性、儲(chu) 備性政策研究,建設一批國家急需、特色鮮明、製度創新、引領發展的新型高端智庫。
(作者係省社科聯副主席、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