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講話中指出,當代中國正經曆著我國曆史上最為(wei) 廣泛而深刻的社會(hui) 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曆史上最為(wei) 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要提倡理論創新和知識創新,鼓勵大膽探索,開展平等、健康、活潑和充分說理的學術爭(zheng) 鳴,活躍學術空氣。創新既是一個(ge) 民族進步的靈魂,也是一個(ge) 國家興(xing) 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更是一切科學活動的生命。十幾年來,我國國家創新體(ti) 係經曆了從(cong) 知識創新、技術創新、體(ti) 製機製創新到全麵創新的不斷完備的過程。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ye) 的不斷推進,我們(men) 黨(dang) 對哲學社會(hui) 科學地位和作用的認識越來越深刻,把哲學社會(hui) 科學創新體(ti) 係納入國家創新體(ti) 係範疇,並為(wei) 此出台了一係列具有重大現實意義(yi) 和長遠指導意義(yi) 的方針政策。黨(dang) 在十八大以來多次強調,要發展哲學社會(hui) 科學,建設哲學社會(hui) 科學創新體(ti) 係。
建設哲學社會(hui) 科學創新體(ti) 係,是在新的曆史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必然要求。中國當下正在進行的前無古人的偉(wei) 大實踐,給理論創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中國學者躬逢盛事,不應辜負這個(ge) 時代。當前,經濟體(ti) 製、社會(hui) 結構、利益格局、思想觀念都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出現。回答和解決(jue) 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迫切要求哲學社會(hui) 科學以創新的思維和視角,為(wei) 鞏固全黨(dang) 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提供理論支撐,為(wei) 黨(dang) 和國家正確決(jue) 策提供科學依據,為(wei) 破解經濟社會(hui) 發展難題提供合理建議,為(wei) 提高全民族思想文化素質提供知識基礎,為(wei) 實現中國夢提供精神動力。
一、要推進社會(hui) 科學體(ti) 係創新
一是學科體(ti) 係創新。建設哲學社會(hui) 科學創新體(ti) 係既是哲學社會(hui) 科學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增強國家軟實力、提高國際競爭(zheng) 力、爭(zheng) 奪國際話語權的必然要求。黨(dang) 的十八大就曾明確強調,要發展哲學社會(hui) 科學,建設哲學社會(hui) 科學創新體(ti) 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也明確指出,要不斷推進學科體(ti) 係、學術體(ti) 係、話語體(ti) 係建設和創新,努力構建一個(ge) 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體(ti) 係。
二是學術話語體(ti) 係創新。夯實“三個(ge) 自信”,必須推進學術話語體(ti) 係創新。有調查顯示,國際受眾(zhong) 借助西方媒體(ti) 了解中國的信息獲取率高達68%,經過其他國家了解中國的有10%,僅(jin) 有22%的受眾(zhong) 從(cong) 中國媒體(ti) 了解中國。在西強我弱輿論格局並未根本改變的語境下,必須要善用學術話語,講好中國夢的故事,講好中國人的故事,不斷增強我國學術話語體(ti) 係的說服力、感染力、影響力。
三是學術觀點創新。人才是創新的根基,也是創新的核心要素。對於(yu) 哲學社會(hui) 科學創新體(ti) 係建設而言,學術觀點創新已成為(wei) 核心內(nei) 容和中心任務。麵對複雜的國際形勢和國際環境,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必須努力推進科研方法和科研手段創新,不斷創造體(ti) 現時代內(nei) 涵和實踐要求的新的理論觀點,構建具有自身特質的學科體(ti) 係、學術體(ti) 係、話語體(ti) 係,為(wei) 哲學社會(hui) 科學發展築牢根基。
二、要推進多元化創新平台建設
高校要根據區域經濟社會(hui) 發展需要,整合自身科研資源,聯合組建產(chan) 業(ye) 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院、文化創意產(chan) 業(ye) 研究中心、產(chan) 業(ye) 谘詢服務中心、創意技術轉移中心等研究與(yu) 服務平台,形成類型多樣、特色鮮明、結構合理、協調發展的創新平台體(ti) 係。要充分利用現有的科研平台,加強與(yu) 地方政府、行業(ye) 企業(ye) 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不斷拓展合作的深度和廣度。要以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為(wei) 契機,整合校內(nei) 外資源,構建麵向文化傳(chuan) 承創新的協同創新中心,全方位、多途徑、多形式服務區域經濟社會(hui) 發展。
三、要加強創新人才隊伍建設
哲學社會(hui) 科學要實現繁榮發展,人才隊伍建設是關(guan) 鍵。一個(ge) 好的學術帶頭人能夠帶出一支隊伍,帶動一個(ge) 學科,產(chan) 出一批高水平成果。作為(wei) 社科學者,領會(hui) 總書(shu) 記講話精神,就應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yi) 的指導地位,積極開展富有時代性、專(zhuan) 業(ye) 性的學術研究,吸取國外經驗的同時不忘發展本土理論;應重視高校哲學社會(hui) 科學育人功能,在完善學術體(ti) 係的同時,培養(yang) 出合格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後備軍(jun) 。要把人才隊伍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眼光放得更遠一點,把政策做得更實一些,把環境營造得更好一些,加大高水平人才的培養(yang) 、引進和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作為(wei) 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應勇擔使命,有創見、有作為(wei) 。就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指導,把握中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工作方向,解決(jue) 真學真懂真信真用的問題、解決(jue) 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研究導向問題;銳意創新,為(wei) 繁榮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注入源源不斷的原動力。
四、要改進科研評價(jia) 機製
改進科研評價(jia) 是一項複雜的係統工程,要將改進評價(jia) 工作納入重要議程,統籌協調好人事製度、分配製度、內(nei) 部管理製度等各項改革,切實將質量導向、分類評價(jia) 的要求和標準體(ti) 現到學科評審、教學評估、人才評價(jia) 、機構評定、項目評審、成果評獎等各個(ge) 方麵,貫穿於(yu) 評價(jia) 活動的各個(ge) 環節。鼓勵社會(hui) 科學界積極開展評價(jia) 改革,先行先試,積累經驗,逐步建立符合本校特點的科研評價(jia) 體(ti) 係,為(wei) 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繁榮發展提供製度保證。
(作者係河南財政金融學院工商管理係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