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話語方式提高傳播能力

《中原智庫》(2017)  方雪琴2019-11-26

  這些年,新媒體(ti) 的快速發展,導致輿論環境、媒體(ti) 格局和傳(chuan) 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給新聞輿論工作帶來了諸多挑戰。當今的媒介環境,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成了大眾(zhong) 接觸信息的主渠道,每個(ge) 人都是信息的傳(chuan) 播者。互聯網時代是麥克風時代,世界上哪個(ge) 國家的麥克風最多?中國。中國有多少個(ge) 麥克風?有6個(ge) 多億(yi) ,因為(wei) 中國已有6億(yi) 多網民,居世界第一。我們(men) 用麥克風幹什麽(me) ?在用途排行榜的前幾名裏,就包括:用博客寫(xie) 文章,在論壇上發言。在微博上進行現場直播,在微信上秀生活。所以說,世界上最大的論壇、最大的言論廣場在中國。

  麵對這樣的媒體(ti) 生態環境,如何在眾(zhong) 聲喧嘩中聽到主流的聲音?

  一、正確認識正麵宣傳(chuan) 與(yu) 正麵效果的關(guan) 係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2·19”講話中提出了48字新聞工作職責和使命,“要承擔起這個(ge) 職責和使命,必須把政治方向擺在第一位,牢牢堅持黨(dang) 性原則,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yi) 新聞觀,牢牢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牢牢堅持正麵宣傳(chuan) 為(wei) 主。”

  堅持正麵宣傳(chuan) 為(wei) 主,是我們(men) 的指導方針。隻要達到正麵效果的宣傳(chuan) ,都應該是正麵宣傳(chuan) 。正麵效果並不等於(yu) 追求絕對化的“正麵報道”,片麵追求正麵報道,既不符合傳(chuan) 播規律,也不適應多元化的社會(hui) 現實,很難起到創造共識、增進信任的作用。我們(men) 在長期的新聞工作中,宣傳(chuan) 了很多美好的價(jia) 值觀,但效果差強人意。為(wei) 什麽(me) 呢?就是因為(wei) 我們(men) 的宣傳(chuan) 報道隻是“入眼入耳”,而沒有“入腦入心”。“入眼入耳”隻是傳(chuan) 遞了信息,但隻是停留在人的意識層麵,“入腦入心”才能通過勸導與(yu) 說服在認知層麵發揮影響力。現在不少的典型宣傳(chuan) ,表現出“高”“官”“淺”“俗”傾(qing) 向。調子高、官話多,淺層次、媚俗化。這樣的典型宣傳(chuan) 在新媒體(ti) 環境下的今天,已經失去了市場。輿論監督,看起來是負麵報道,但隻要是起到了激濁揚清的效果,目的還是為(wei) 了解決(jue) 問題,這就起到了正麵效果。

  二、改變話語方式,提高傳(chuan) 播能力

  傳(chuan) 播能力是指“以個(ge) 人有效的、以社會(hui) 得體(ti) 的方式進行傳(chuan) 播的能力”。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nei) ,我們(men) 強調的是通過“宣傳(chuan) ”的方式,傳(chuan) 遞黨(dang) 和政府的聲音,所使用的語言是不容置疑和挑戰的“官方修辭”,體(ti) 現的是自上而下的權力關(guan) 係。從(cong) 傳(chuan) 播效果來看,運用宣傳(chuan) 模式傳(chuan) 遞的信息是一種單向傳(chuan) 播,隻能影響到受眾(zhong) 的“眼睛”和“耳朵”,很難做到“入腦入心”。正如人民網在發布2015年網絡輿情分析時說:宣傳(chuan) 工作需要研究時和勢,創新招和術。政治立場要用政治效果來檢驗。隻知道旗幟鮮明、不知道委婉曲折,隻知道響鼓重槌、不懂得點到為(wei) 止,宣傳(chuan) 效果會(hui) 打折扣。網絡評論還要提升專(zhuan) 業(ye) 性,用事實說話,以理服人,對不同意見不能簡單地扣“帽子”、貼“標簽”。與(yu) 民眾(zhong) 的溝通絕不僅(jin) 僅(jin) 是信息發布,而是需要掌握一定的傳(chuan) 播策略,“達於(yu) 耳入於(yu) 心”,才能使群眾(zhong) 理解和認同公共目標和價(jia) 值。宣傳(chuan) 工作要克服“官話”“套話”,摒棄官樣文章中習(xi) 慣的官方話語體(ti) 係,多采用人性化傳(chuan) 播,潤物細無聲,才能突破受眾(zhong) 的意識層麵,達到“製造同意”而非“強製接受”的效應。

  三、提高新媒介素養(yang) ,積極傳(chuan) 播正能量

  新媒介素養(yang) ,是指在社交網絡革命、互聯網革命和移動革命的背景下,個(ge) 人為(wei) 了適應新的媒介環境和社會(hui) 關(guan) 係變化,構建更大、更好的社交網絡,應該掌握的新的能力。新媒介素養(yang) (Net working literacy)包括:圖像處理能力、導航能力、信息的組織和聯通能力、專(zhuan) 注能力、多任務處理的能力、懷疑精神以及道德素養(yang) 。在當今社交媒體(ti) 上,隨手轉、隨手拍,動輒語言暴力、地域人身攻擊,模糊個(ge) 人領域和公共領域的界限,造成了網絡世界一片亂(luan) 象。

  這幾年,我們(men) 強化互聯網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強化網絡治理,絕不意味著要回到“輿論一律”時代,而是要讓每位公民,在當今移動互聯時代,擁有辯證分析、正確判斷、合理利用大眾(zhong) 媒介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要具有一定的新媒介素養(yang) 。新媒體(ti) 時代下大眾(zhong) 媒介素養(yang) 教育嚴(yan) 重缺失,多數高校都沒有媒介素養(yang) 課程,開展媒介素養(yang) 教育顯得十分迫切。在眾(zhong) 聲喧嘩的時代,新媒介素養(yang) 不僅(jin) 是專(zhuan) 業(ye) 傳(chuan) 媒人的需要,而應成為(wei) 社會(hui) 公眾(zhong) 的基本素養(yang) ,新媒介素養(yang) 教育不僅(jin) 是新聞傳(chuan) 播專(zhuan) 業(ye) 教育,而且應拓展為(wei) 麵向整個(ge) 國民的素質教育。

  (作者係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文化傳(chuan) 播學院副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