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四大著力點

《中原智庫》(2017)  任曉莉2019-11-26

  新聞輿論媒體(ti) 要堅守職責、完成使命,關(guan) 鍵在於(yu) 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這是宣傳(chuan) 輿論工作的靈魂。而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在新聞輿論工作中牢牢把好方向盤、掌好“定盤星”,做到在多元中立主導、在多樣中謀共識,弘揚主旋律、傳(chuan) 播正能量,讓黨(dang) 的主張成為(wei) 時代最強音,核心在於(yu) 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自覺維護黨(dang) 的權威、尊重新聞傳(chuan) 播規律、積極推動創新變革。

  一、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

  政治家辦報、辦刊、辦台、辦網,在新時代下仍是方向性問題。在新媒體(ti) 時代,正確的政治方向是黨(dang) 的新聞輿論工作的燈塔,黨(dang) 媒姓黨(dang) 無疑是一個(ge) 最為(wei) 基本的政治原則。作為(wei) 新聞輿論工作者,要承擔起“高舉(ju) 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接中外、溝通世界”這個(ge) 48字的職責和使命,首先要把政治方向擺在第一位,在新時期多元、多變、多樣的輿論環境中,始終堅持和遵循團結穩定鼓勁、正麵宣傳(chuan) 為(wei) 主的黨(dang) 的新聞輿論工作基本方針。其次是要堅持“陣地意識”,堅守正確的政治導向。曆史和現實都證明,新聞輿論陣地沒有真空,正確的思想輿論不去占領,各種錯誤的思想輿論就會(hui) 去占領。要始終堅持唱響主旋律,傳(chuan) 播正能量。再次是要增強政治家辦報刊意識,牢固確立馬克思主義(yi) 新聞觀,始終堅持黨(dang) 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統一,同西方新聞觀劃清界限。忠實宣傳(chuan) 黨(dang) 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中找準坐標定位,牢記社會(hui) 責任,不斷解決(jue) 好“為(wei) 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個(ge) 根本問題。

  二、自覺維護黨(dang) 的權威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黨(dang) 和政府主辦的媒體(ti) 是黨(dang) 和政府的宣傳(chuan) 陣地,必須姓黨(dang) 。新聞輿論工作要肩負起新時代賦予的神聖職責和光榮使命,首先是要堅持黨(dang) 的領導,增強看齊意識,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dang) 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持守土有責、守土盡責,旗幟鮮明體(ti) 現黨(dang) 的意誌、反映黨(dang) 的主張,維護黨(dang) 中央權威、維護黨(dang) 的團結,做到愛黨(dang) 、護黨(dang) 、為(wei) 黨(dang) 。其次是嚴(yan) 格遵守黨(dang) 的紀律,牢固樹立紀律意識和規矩意識,牢記國法和黨(dang) 內(nei) 政治生活若幹準則,把遵守黨(dang) 的政治紀律和宣傳(chuan) 紀律作為(wei) 對黨(dang) 應盡的義(yi) 務和責任,切實提高思想認識,不斷增強行動自覺,堅持用黨(dang) 性原則和紀律規矩來約束規範言行,始終做到心中有黨(dang) 、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確保在大是大非和利益誘惑麵前立場堅定,永葆政治本色。再次是要自覺增強看齊意識。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yi) 武裝自己,向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看齊,向黨(dang) 章黨(dang) 規黨(dang) 紀看齊,向黨(dang) 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看齊,向黨(dang) 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看齊,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政治上的自覺人和明白人,在事關(guan) 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則問題上,要毫不動搖地堅持黨(dang) 的絕對領導,以黨(dang) 的旗幟為(wei) 旗幟、以黨(dang) 的方向為(wei) 方向、以黨(dang) 的意誌為(wei) 意誌。以高度的使命感責任感為(wei) 黨(dang) 分憂、為(wei) 黨(dang) 立言、為(wei) 黨(dang) 興(xing) 業(ye) ,做到愛黨(dang) 、護黨(dang) 、為(wei) 黨(dang) ,為(wei) 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躬身踐行,知行合一,腳踏實地,履職盡責,幹在實處,走在前列,竭盡全力,讓黨(dang) 的主張成為(wei) 時代最強音。

  三、尊重新聞傳(chuan) 播規律

  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需要提高黨(dang) 的新聞輿論的引導力、增強主流媒體(ti) 的公信力和社會(hui) 影響力,這就要求新聞輿論媒體(ti) 擔負起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尊重新聞媒體(ti) 的傳(chuan) 播規律,提高黨(dang) 的新聞輿論工作能力水平,特別是在媒體(ti) 多元化、新聞傳(chuan) 播多元化的競爭(zheng) 中要凸顯鞏固和拓展黨(dang) 的新聞輿論陣地,提升黨(dang) 的新聞輿論工作的影響力和主流媒體(ti) 的公信力,進而實現主流媒體(ti) 對大多數人群的有效輻射。首先是要以全心全意為(wei) 人民服務的黨(dang) 的感召力,贏得人民對主流媒體(ti) 的信任和尊重,進而強化黨(dang) 對新聞工作的領導,強化黨(dang) 對多元化新聞輿論的引導能力。其次是要轉作風改文風,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讓新聞作品更有“時代溫度”,不辜負讀者,不辜負時代,鼓蕩人們(men) 的雄心,喚醒沉睡的良知,書(shu) 寫(xie) 時代的堅強與(yu) 自信,最終加速實現中國夢。再次是要在滿足社會(hui) 大眾(zhong) 差異化多層次新聞資訊需求的同時,要有社會(hui) 主流價(jia) 值觀作為(wei) 定力和主導方向,讓黨(dang) 和政府主辦的媒體(ti) 在“潤物無聲”中發揮社會(hui) 輿論引導力,形成為(wei) 黨(dang) 的事業(ye) “鼓勁”的傳(chuan) 播效果。

  四、堅持進行創新變革

  在媒體(ti) 格局、輿論生態、受眾(zhong) 對象、傳(chuan) 播技術發生深刻變化,特別是互聯網技術正在媒體(ti) 領域催發深刻變革的新時代,新聞傳(chuan) 播的社會(hui) 條件已大不一樣了,有些做法過去有效,現在未必有效;有些過去不合時宜,現在卻勢在必行;有些過去不可逾越,現在則需要突破。所以,“不日新者必日退”“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製”,要應對新媒體(ti) 帶來的深刻改變,把握正確的新聞輿論導向,必須堅持“創新意識”,銳意創新,才能不斷鞏固壯大主流輿論,畫出最大的同心圓。首先要進行輿論引導上的綜合創新。新時代中,受眾(zhong) 需求越來越多樣,參與(yu) 意識越來越強,新聞傳(chuan) 播日益呈現人人傳(chuan) 播、多向傳(chuan) 播、海量傳(chuan) 播的特征。在這種分眾(zhong) 化、差異化傳(chuan) 播趨勢下,一套話語滿足不了所有人,一個(ge) 腔調難以唱遍天下,再加上我國處於(yu) 經濟社會(hui) 轉型的關(guan) 鍵時期,經濟利益多元分化,社會(hui) 結構深刻調整,各方麵矛盾複雜尖銳,風險因素不可忽視。這就需要新聞傳(chuan) 播媒體(ti) 從(cong) 理念到內(nei) 容,從(cong) 體(ti) 裁到形式,從(cong) 方法到手段,從(cong) 業(ye) 態到體(ti) 製機製,適應分眾(zhong) 化、差異化傳(chuan) 播趨勢,突出特色、精準定位,善於(yu) 通過生動形式、多樣手段來表達,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多聲部的主流輿論矩陣,加快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其次是以新媒體(ti) 的創新思維統籌媒體(ti) 融合發展。在當前新媒體(ti) 特別是自媒體(ti) 飛速發展的背景下,推動主流媒體(ti) 與(yu) 新媒體(ti) 的融合發展,才能激發事業(ye) 發展活力,不斷鞏固和拓展輿論陣地。因此,要主動借助新媒體(ti) 傳(chuan) 播優(you) 勢,強化互聯網思維,推動主流媒體(ti) 與(yu) 新媒體(ti) 的積極融合,拓展信息渠道、增強與(yu) 受眾(zhong) 互動,以內(nei) 容優(you) 勢贏得發展優(you) 勢,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體(ti) ,進一步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夯實主流媒體(ti) 公信力。再次以創新思維提升新聞媒體(ti) 的國際傳(chuan) 播力,增強國際話語權。增強國際話語權,才能提高我們(men) 的影響力,才能講好中國故事、傳(chuan) 播好中國聲音。要下大氣力加強國際傳(chuan) 播能力建設,通過講事實、講形象、講情感、講道理,來說服人、打動人、感染人、影響人;通過創新對外傳(chuan) 播話語體(ti) 係,以引人入勝的方式啟人入“道”,以循循善誘的方式讓人悟“道”;通過打造具有較強國際影響的外宣旗艦媒體(ti) ,不斷增強中國話語的國際影響力,讓全世界都能聽到並聽清中國聲音。

  任何社會(hui) 都需要匯聚向上向善的力量。在新時期理直氣壯地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就是要做到所有工作都有利於(yu) 堅持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和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有利於(yu) 推動改革發展,有利於(yu) 增進全國各族人民團結,有利於(yu) 維護社會(hui) 和諧穩定。這是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導向。

  (作者係省社科院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