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與實踐的若幹重大創新

《中原智庫》(2017)  張占倉(cang) 2019-11-26

  2015年12月,在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經濟學的重大原則。”這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經濟學”首次出現在中央層麵的會(hui) 議上,標誌著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將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經濟發展實踐和思想理念,不僅(jin) 上升到理論層麵,同時也上升到學科建設的高度,是對馬克思主義(yi) 政治經濟學的巨大創新,極大豐(feng) 富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我們(men) 初步梳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用13億(yi) 人口的不懈努力贏得經濟社會(hui) 持續高速發展的曆史事實,認為(wei)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經濟學理論與(yu) 實踐在以下三個(ge) 方麵具有重大創新。

  一、大國和平崛起理論與(yu) 實踐

  關(guan) 於(yu) 大國崛起,全球有很多研究,各家觀點都值得重視。縱觀大國崛起研究,不管是現實主義(yi) 學派的核訛詐,還是自由主義(yi) 學派的國際合作,建構主義(yi) 學派的相互認同,霸權周期理論的輪流做莊思想,以及亨廷頓的文明衝(chong) 突與(yu) 融合,對我們(men) 都有借鑒價(jia) 值。但是,也都不是我們(men) 以儒家文明為(wei) 特征的占世界人口比例最大的中國應該簡單學習(xi) 和使用的。

  新中國成立以來,就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的道路。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通過鄧小平提出的“發展才是硬道理”的經濟政策和“韜光養(yang) 晦”的政治謀略,江澤民提出的“科教興(xing) 國”戰略和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胡錦濤提出的“發展是執政興(xing) 國的第一要務”和建設和諧世界的政治主張,到近幾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和“合作共贏”的外交關(guan) 係準則,始終使中國沿著和平崛起的道路穩步前進,國內(nei) 理論界也從(cong) 民族文化的深度努力探討和平崛起之路,使全民族在一心一意謀發展上形成空前的曆史共識,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在這種思想支配下,我們(men) 創造了連續34年國民經濟持續保持98%增長速度的奇跡,打破了二戰以來過去由日本創造的連續27年國民經濟保持92%高速增長的記錄。雖然,這個(ge) 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經曆了難以想象的困難,但是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曆史責任激勵著全國人民持續努力,持續攀升,持續攻堅,持續前進。

  近兩(liang) 年中國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速度適度降低,但是在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的背景下,仍然是全世界經濟發展最大的引擎。中國從(cong) 2010年開始,穩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ti) 的地位,而且占全球經濟總量的比重還一直在比較快地攀升。在科教發展方麵,已經成為(wei) 全球重要科學中心。麵對世界第一大國美國,中國善用太極文化之哲學,2013年在美國創造了中美兩(liang) 國領導人影響巨大的“莊園會(hui) 晤”,2014年在北京創造了意味深遠的“瀛台夜話”,2015年在美國再次創造世人矚目的“白宮秋敘”,開創了中美兩(liang) 國新型大國外交關(guan) 係新篇章,為(wei) 中美兩(liang) 國避免陷入過度博弈的“修昔底德陷阱”奠定了政治基礎,為(wei) 下一步持續堅持和平發展之路尋求到新的政治支撐。

  因此,中國用自己13億(yi) 人的實踐向全球證明,一個(ge) 大國可以和平崛起,人類的政治智慧和文明積澱完全有可能避免過度競爭(zheng) ,這比以往任何政治經濟學的解釋都具有說服力!這就是中國文化孕育出來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經濟學的經典之處,也是將為(wei) 人類文明做出曆史性貢獻的全球治理最燦爛的思想火花,豐(feng) 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yi) 政治經濟學。

  二、習(xi) 近平合作共贏理念及戰略意義(yi)

  中國從(cong) 改革開放之初的韜光養(yang) 晦,到成為(wei)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之後積極參與(yu) 全球治理,是曆史發展的需要。中國作為(wei) 負責任的大國,在對國際形勢作出新的研判的基礎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大力倡導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理念,著力構建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guan) 係,以親(qin) 、誠、惠、容理念全麵推進周邊外交,並堅持正確的義(yi) 利觀,加強與(yu) 發展中國家務實合作,同時積極開展多邊外交、在國際事務中更加主動發揮建設性作用。習(xi) 近平合作共贏的理念對當今世界可持續發展與(yu) 進一步建立健全國際政治新秩序影響深遠。我們(men) 梳理一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合作共贏的係列講話,可以發現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站位高遠,政治責任意識強烈,其合作共贏思想將對未來全球政治經濟發展產(chan) 生重要影響。

  為(wei) 什麽(me)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這麽(me) 高頻度地闡述與(yu) 強調合作共贏?因為(wei) ,從(cong) 1989年蘇聯解體(ti) 之後,美國奉行單邊霸權主義(yi) ,引致局部戰爭(zheng) 不斷,導致近幾年難民潮越來越大,出現了全球治理危機。而正在逐漸強大的中國,需要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曆史需要發出“中國聲音”,世界治理需要中國智慧。因此,從(cong) 2012年初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倡導合作共贏的同時,通過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guan) 係、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籌建和開始運行亞(ya) 投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積極參與(yu) 國際人道主義(yi) 救援行動、主持召開APEK北京峰會(hui) 、參加聯合國大會(hui) 等,積極推動中國同世界各國的合作共贏,無論是對中國自身的發展與(yu) 穩定,還是對國際政治關(guan) 係新秩序的建設與(yu) 發展,都產(chan) 生了十分顯著的影響。特別是中美新型大國關(guan) 係的建立與(yu) 深化,對全球政治經濟格局起到了導向作用,對我國穩定與(yu) 發展意義(yi) 重大。這種合作共贏的思想起因是一種新的政治境界,一種政治家對全球的高度責任感,結果是建立了一種新的國際合作理念,促進了各國的共同發展,有利於(yu) 造福普通民眾(zhong) 。因此,習(xi) 近平合作共贏的理念與(yu) 思想及其推動實施的實際效果,就是當今世界最好的政治經濟學。

  三、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建設

  過去,傳(chuan) 統理論認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與(yu) 計劃經濟體(ti) 製相關(guan) ,而資本主義(yi) 與(yu) 市場經濟體(ti) 製相關(guan) 。經過改革開放以後多年的探索,中國在市場化的道路上進行了艱苦的摸索與(yu) 試驗,逐步認識到市場在配置資源方麵的巨大威力,全社會(hui) 對市場與(yu) 計劃關(guan) 係的認識出現了重大進展。特別是鄧小平南巡談話,對這個(ge) 問題有了認識上的重大突破。在南巡談話中,鄧小平同誌以偉(wei) 大政治家的高瞻遠矚和非凡膽略,堅定地肯定了黨(dang) 的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製定的基本路線,有力地回擊了對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的質疑。

  我們(men) 黨(dang) 和國家對市場作用的認識有一個(ge) 不斷深化的過程。黨(dang) 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ti) 製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經過黨(dang) 的十四大以來的持續探索,我們(men) 對科學處理市場與(yu) 政府的關(guan) 係有了越來越深刻的認識,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建設進展比較順利。黨(dang) 的十五大報告提出“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黨(dang) 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黨(dang) 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從(cong) 製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黨(dang) 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廣範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在黨(dang) 的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通過的《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全麵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jue) 定》明確指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jue) 定性作用。”這個(ge) 定位,更為(wei) 透徹地表達了市場經濟運行規則的真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對《決(jue) 定》的說明中指出:“作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jue) 定性作用’的定位,有利於(yu) 在全黨(dang) 全社會(hui) 樹立關(guan) 於(yu) 政府和市場關(guan) 係的正確觀念,有利於(yu)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利於(yu) 轉變政府職能,有利於(yu) 抑製消極腐敗現象。”

  習(xi) 近平形象地將這兩(liang) 種力量稱為(wei) “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並對它們(men) 之間的辯證關(guan) 係作過多次深刻論述。“深化經濟體(ti) 製改革,核心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guan) 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jue) 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就要講辯證法、兩(liang) 點論,‘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都要用好。”遵循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就要用好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盡管市場配置資源存在著過度競爭(zheng) 、事後平衡等配置失效的問題,但是在靈敏反應市場信號、激發市場主體(ti) 動力、推進技術進步等方麵的作用是無法替代的。兩(liang) 利取其重,兩(liang) 害取其輕。市場決(jue) 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我們(men) 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必須尊重和遵循這一基本規律。保持經濟社會(hui) 長期穩定發展,就要用好“看得見的手”,這個(ge) 手指的是政府宏觀調控之力。當市場失靈的時候,就需要使用“看得見的手”。社會(hui) 公共產(chan) 品與(yu) 基礎設施,有的建設周期長、收益率低,有的不能以盈利為(wei) 目的。在這種情況下,就要發揮政府的調控作用。市場如果要維持正常的運轉,也需要作為(wei) 上層建築的各種製度安排。中國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經濟保持高速發展,本身就說明了我國政府的作用不僅(jin) 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在我國現代市場經濟體(ti) 係中,政府和市場是相互關(guan) 聯的兩(liang) 個(ge) 重要組成部分。政府行為(wei) 往往表現為(wei) 經濟管理和宏觀調控,市場功能往往表現為(wei) 供求、價(jia) 格自發調節和公平競爭(zheng) ,兩(liang) 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是辯證統一的關(guan) 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ti) 學習(xi) 時指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jue) 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機統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開來、對立起來,既不能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jue) 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jue) 定性作用。”

  中國從(cong) 提出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到初步建立市場與(yu) 政府辯證統一關(guan) 係的體(ti) 製機製,既實實在在促進了中國經濟社會(hui) 的持續高速發展,又在國際舞台上顯示出日益增強的核心競爭(zheng) 力,可以說明中國曆史性地選擇了符合自己國情的科學發展之路。這條路,還很長,還需要持續做艱苦細致的探索,但是確實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一條科學之路、健康之路和發展之路,堅定不移沿著這條路走下去,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就大有希望。

  四、結束語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經濟學的提出,是伴隨中國和平崛起和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中國夢的曆史進程出現的具有重大科學意義(yi) 的事件。我們(men) 要以辯證唯物主義(yi) 和曆史唯物主義(yi) 的視角,科學、客觀、公正地認識和分析中國在全球和平崛起、提倡合作共贏、建立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等重大問題內(nei) 在聯係的規律性和必然性。中國作為(wei) 一個(ge) 擁有深厚東(dong) 方文化積澱和擁有13億(yi) 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我們(men) 選擇的發展道路是曆史進步的需要,也是幾代人孜孜以求逐步探索用無數生命和鮮血換來的寶貴財富,已經用30多年持續高速發展的事實向全球展示出這種道路的科學性,是對世界文明的積極貢獻。中國的經驗彌足珍貴,對世界和平與(yu) 發展、對合作共贏的新價(jia) 值觀、對建立健全國際新秩序均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yi) 。

  (作者係省社科院院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