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nong) 業(ye) 與(yu) 國際市場的關(guan) 聯度日益緊密,世界經濟體(ti) 製與(yu) 國際市場情況的變化,對我國的農(nong) 業(ye) 發展產(chan) 生越來越大的影響,若把我國農(nong) 業(ye) 放在世界農(nong) 業(ye) 大背景下看,既有優(you) 勢、也有劣勢,挑戰與(yu) 機遇並存。相對而言,近期內(nei) 是挑戰的壓力大於(yu) 機遇。麵對壓力我們(men) 如何通過調整農(nong) 業(ye) 結構,增強我國農(nong) 業(ye) 的國際市場競爭(zheng) 力,增加農(nong) 民收入,促進農(nong) 村經濟的發展已是擺在我們(men) 麵前的一個(ge) 十分緊迫的問題。
一、以科技創新推動農(nong) 業(ye) 結構優(you) 化升級
農(nong) 業(ye) 結構調整的成效如何,歸根到底取決(jue) 於(yu) 科技進步。依靠科技進步調整農(nong) 業(ye) 結構就是要因勢利導推動農(nong) 業(ye) 充分采用現代科學技術,逐步使其運用到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各個(ge) 環節,使農(nong) 林牧副漁等各業(ye) 的物質生產(chan) 與(yu) 管理方式,都建立在自然科學和經濟科學的基礎上。一要加大成套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力度,圍繞結構調整和產(chan) 業(ye) 升級,調整農(nong) 業(ye) 科研開發和技術推廣的方向與(yu) 重點,從(cong) 提高產(chan) 量、增加供給轉移到更加注重提高質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和促進可持續發展上來。二要加強農(nong) 業(ye) 科技的轉化力度,充分發揮好農(nong) 業(ye) 科技示範園(片、帶)的窗口作用、基地作用、示範作用、導向作用,及時推廣農(nong) 業(ye) 新科技,抓好種子優(you) 化工程、技術更新工程、設施農(nong) 業(ye) 工程、創新品牌工程、綠色食品工程、人才培養(yang) 工程等。總之,要推進科研和生產(chan) 的有機結合,把有比較優(you) 勢的農(nong) 業(ye) 整合成有競爭(zheng) 優(you) 勢的產(chan) 業(ye) 。
二、加快體(ti) 製機製創新
首先,政府應轉變戰略,由政府主導型向市場主導型過渡。在過渡時期,農(nong) 業(ye) 結構調整仍需政府的行政推動和引導。實踐證明,僅(jin) 靠群眾(zhong) 零星地、分散地調整往往形不成規模、特色,也難以有強大的市場競爭(zheng) 力。但政府職能必須準確定位,即政府應從(cong) 管製變成服務,為(wei) 農(nong) 村和農(nong) 民提供充分的市場信息和營銷服務。其次,各級政府應從(cong) 各地資源的稟賦條件出發,圍繞農(nong) 業(ye) 結構的調整,幫助農(nong) 民以市場為(wei) 中心淘汰低劣產(chan) 品,推廣優(you) 質產(chan) 品,拉動產(chan) 業(ye) 鏈條,實現多層次增值,並在農(nong) 業(ye) 結構調整和升級上,從(cong) 財政、資金、流通、土地使用權轉移等方麵提供政策、資金、技術的強力支持和保護。第三,政府要增強糾正“市場失靈”的能力,更好地界定和保護產(chan) 權,規範市場秩序,促進和鼓勵正當競爭(zheng) ,提供公共產(chan) 品。總之,政府應是完備市場製度的供給者,這種製度包括使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者能動態地適應市場需求的體(ti) 製和機製,並有利於(yu) 農(nong) 業(ye) 結構調整的優(you) 化和升級。
三、農(nong) 業(ye) 結構調整應以市場為(wei) 導向
首先,市場對農(nong) 業(ye) 資源的配置起基礎性作用,農(nong) 業(ye) 結構調整作為(wei) 農(nong) 業(ye) 資源的重新組合不能隻靠政府的推動,而應靠市場取向的利益驅動。農(nong) 業(ye) 結構調整以市場為(wei) 導向必須瞄準國內(nei) 和國際兩(liang) 個(ge) 市場的需求,加大對優(you) 質、高效、有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開發力度。其次,農(nong) 業(ye) 結構調整以市場為(wei) 導向必須發展和完善我國多層次市場體(ti) 係。要建立一個(ge) 有利於(yu) 商品、資金、技術、人才合理流動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形成良好的市場秩序,營造公平競爭(zheng) 的市場環境。第三,加強農(nong) 業(ye) 信息體(ti) 係建設是充分發揮市場對結構調整引導和帶動作用的基本依托,也是防止盲目性的重要措施。農(nong) 業(ye) 信息體(ti) 係建設要在提高信息的係統性、準確性、時效性上下功夫。另外,還要建立農(nong) 產(chan) 品市場的預警係統,有效地調節供求關(guan) 係,防止進口產(chan) 品的衝(chong) 擊,通過價(jia) 格、成本、需求量、進口量、產(chan) 量等預警要素,對農(nong) 產(chan) 品供求狀況進行調控,政府有關(guan) 部門對預警情況進行動態分析、監測市場行情變化,隨時為(wei) 農(nong) 戶和經營者提供信息。
四、強化農(nong) 業(ye) 中介組織的作用
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經營是一種製度選擇和製度創新,是農(nong) 業(ye) 和農(nong) 村經濟結構的現代組織形式,是結構調整的重要推動力。通過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形成的“龍頭”企業(ye) 與(yu) 農(nong) 戶生產(chan) 經營的聯結,可以促進專(zhuan) 業(ye) 化、區域化、規模化農(nong) 產(chan) 品基地的發展,形成各種有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的產(chan) 業(ye) 。通過“公司+農(nong) 戶”“公司+合作社+農(nong) 戶”“合作社+農(nong) 戶”等多種組織形式,使分散經營的農(nong) 戶提高組織化程度,與(yu) 市場進行有效連接,通過交易的聯合形成新的規模經濟,使農(nong) 戶經營地位得以提高。一方麵,政府應從(cong) 政策上大力培育大型農(nong) 業(ye) 企業(ye) ,鼓勵形成跨地區乃至全國性行業(ye) 協會(hui) 。要積極協調、配合有關(guan) 部門,把對龍頭企業(ye) 的信貸、稅收、進出口和減輕企業(ye) 負擔等方麵的扶持政策落到實處。對各種所有製、各種類型的產(chan) 業(ye) 化經營龍頭企業(ye) ,隻要有市場、有效益,能夠帶動農(nong) 民增加收入,都要一視同仁給予扶持。要發揮農(nong) 業(ye) 部門技術力量強以及與(yu) 農(nong) 民聯係緊密的優(you) 勢,幫助龍頭企業(ye) 建立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原料基地,引導龍頭企業(ye) 與(yu) 農(nong) 戶建立穩定的購銷關(guan) 係,逐步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營機製。另一方麵,也要學會(hui) 如何與(yu) 這些大型公司和行業(ye) 協會(hui) 打交道,實現農(nong) 業(ye) 結構調整和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互動。
五、農(nong) 業(ye) 結構調整要注意發揮比較優(you) 勢
在農(nong) 業(ye) 結構調整中要不斷根據產(chan) 業(ye) 發展狀況,以及供求關(guan) 係的變化,遵循國際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轉移規律和WTO規則,把不具備優(you) 勢的產(chan) 品生產(chan) 減少到最低安全標準,大力發展具有優(you) 勢的產(chan) 品,以擴大優(you) 勢產(chan) 品的國際市場。始終注意發揮比較優(you) 勢,形成區域化、專(zhuan) 業(ye) 化生產(chan) ,提高優(you) 勢產(chan) 品和產(chan) 業(ye) 的市場競爭(zheng) 力,如東(dong) 部地區和大中城市郊區,要努力發展高科技、高檔次、高品質、高產(chan) 值、高效益、高效率農(nong) 產(chan) 品及其加工品的精致農(nong) 業(ye) ,積極參與(yu) 國際市場競爭(zheng) ,擴大我國農(nong) 產(chan) 品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中部地區要在發揮糧棉生產(chan) 比較優(you) 勢基礎上,注意提高農(nong) 產(chan) 品品質和質量,特別是發展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業(ye) 和產(chan) 業(ye) 化經營。西部地區則要加大“一退三還”的工作力度,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同時發展特色農(nong) 業(ye) 、節水農(nong) 業(ye) 和生態農(nong) 業(ye) ,實現農(nong) 業(ye) 可持續發展。同時,為(wei) 了充分發揮各地區的比較優(you) 勢,必須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主導產(chan) 業(ye) 和基地建設的關(guan) 係,要把培育主導產(chan) 業(ye) 與(yu) 區域經濟開發有機結合起來,圍繞主導產(chan) 業(ye) ,開發建設農(nong) 副產(chan) 品的原料生產(chan) 基地,逐步形成特色鮮明的區域經濟格局。農(nong) 業(ye) 結構調整不能雷同,不能搞低水平、重複式的“加減法”邊際性調整,而應當調出特色、調出區位優(you) 勢,優(you) 化農(nong) 業(ye) 區域布局。
六、調整農(nong) 村勞動力就業(ye) 結構
大量剩餘(yu) 勞動力困守在農(nong) 村,這是進入新世紀相當一個(ge) 時期內(nei) 我國農(nong) 業(ye) 和農(nong) 村經濟發展麵臨(lin) 的一個(ge) 基本矛盾。從(cong) 改革實踐看,發展鄉(xiang) 鎮企業(ye) 和小城鎮,加快二、三產(chan) 業(ye) 發展,對吸納剩餘(yu) 勞動力具有獨特的作用,應把它作為(wei) 解決(jue) 農(nong) 村億(yi) 萬(wan) 剩餘(yu) 勞動力的一個(ge) 重要戰略,也是農(nong) 村產(chan) 業(ye) 結構、勞動力就業(ye) 結構調整的重要內(nei) 容。首先,在種植業(ye) 內(nei) 部要實現由對土地依賴度高的產(chan) 品向對勞動力需求量大的產(chan) 品的轉變,在農(nong) 業(ye) 中大力發展對土地依賴度較弱的畜牧業(ye) 和漁業(ye) ,在農(nong) 作物中大力發展勞動力相對集約的蔬菜、水果等園藝產(chan) 品,在對外貿易總量增長和結構優(you) 化中創造更多的就業(ye) 機會(hui) 。其次,從(cong) 結構調整的角度看,主要是推動從(cong) 事種植業(ye) 的勞動力向農(nong) 業(ye) 的服務業(ye) 和非農(nong) 產(chan) 業(ye) 分流,擴大農(nong) 民就業(ye) 增收的空間,在農(nong) 業(ye) 內(nei) 部挖掘就業(ye) 潛力的同時注重擴展農(nong) 業(ye) 外就業(ye) 增收空間,大規模轉移農(nong) 業(ye) 剩餘(yu) 勞動力,發展鄉(xiang) 鎮企業(ye) ,加強以農(nong) 產(chan) 品批發市場為(wei) 龍頭的市場體(ti) 係建設,加快小城鎮建設。加強布局規劃,把鄉(xiang) 鎮企業(ye) 與(yu) 小城鎮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一個(ge) 獨具優(you) 勢和特色的產(chan) 業(ye) 體(ti) 係,提高吸納農(nong) 村勞動力的能力。徹底改變傳(chuan) 統的城鄉(xiang) 隔離政策和城市傾(qing) 斜政策,建立城鄉(xiang) 統一開放的大市場,通過土地製度和社會(hui) 保障製度的創新,引導農(nong) 村人口向城鎮有序流動。
(作者係信陽農(nong) 林學院黨(dang) 委副書(shu) 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