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產(chan) 業(ye) 結構升級的必要性
當前遇到的一個(ge) 突出問題是產(chan) 能過剩,一些規模很大、規模較大的企業(ye) 陷入困境,直接麵臨(lin) 生存困難。主要原因是過去依賴資源要素投入發展的模式不可持續了,這些企業(ye) 的競爭(zheng) 力在於(yu) 做大規模、降低成本,但創新能力、檔次質量不行。而現在國際市場不景氣,加上勞動力成本優(you) 勢降低,海外市場競爭(zheng) 力下降;國內(nei) 消費者需求升級,對中低端產(chan) 品的需求減少。所以,中低端產(chan) 業(ye) 麵臨(lin) 的剛性過剩,產(chan) 業(ye) 不升級、產(chan) 品不升級就沒有市場、很難繼續活下去。
二、產(chan) 業(ye) 結構升級的方向
一是創新。即抓住“互聯網+”和智能製造、技術升級的趨勢,大力發展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包括技術創新、商業(ye) 模式的創新、組織方式的創新,等等。
二是精細。利用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新管理,弘揚工匠精神,大力發展精工製造,提升產(chan) 品層次和質量。無論在任何時候,創新型產(chan) 品所占的比重相對較少,各個(ge) 產(chan) 業(ye) 都麵臨(lin) 精細化生產(chan) 的問題,適當增加投入、提高成本才能進行精細化生產(chan) 。
三、產(chan) 業(ye) 結構升級的具體(ti) 舉(ju) 措
一是出台鼓勵產(chan) 業(ye) 結構升級的具體(ti) 政策。要出台一係列的財政、金融、稅收等方麵的政策,鼓勵支持產(chan) 業(ye) 升級。
二是找到行為(wei) 主體(ti) (幹事的人)。現在的困難是依靠老的經營主體(ti) 、依靠現有隊伍很難支持產(chan) 業(ye) 結構升級,因為(wei) 我們(men) 多年積累的企業(ye) 、隊伍多經營理念相對固化、擅長老的發展辦法、經營辦法,依靠他們(men) 進行產(chan) 業(ye) 結構升級難度較大,所以需要引入新的隊伍、新的人才,注入活力。也就是說,目前我省產(chan) 業(ye) 結構升級最缺的是人才。目前各省市紛紛成立人才辦,用各種辦法吸引各類人才,人才來了、人才集聚多了自然事情好辦,這個(ge) 事情省裏、市層麵都在做,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沒有達到我們(men) 期望的效果,甚至有些人才來了沒有發揮多大作用。因為(wei) 來的人才雖然符合我們(men) 要求的具體(ti) 條件,但是來了後有的是沒有平台、沒有載體(ti) 、沒有團隊、缺乏支持幹不成事,有的是對照條件來要待遇的,本身就沒有能力、沒有意願幹事。當前要取得重大突破,需要依托企業(ye) 、對照重點發展的產(chan) 業(ye) 引入國際一流的團隊,集中資金資源為(wei) 一流團隊提供最好的支持,在重點產(chan) 業(ye) 實現技術突破,引領全省產(chan) 業(ye) 升級。可以圍繞主導產(chan) 業(ye) 從(cong) 省級層麵謀劃一批具體(ti) 項目,引進和培育國家一流的引領型、實用型創新團隊,給予最優(you) 惠的政策。如果每年有三五團隊取得成功,幾年下來全省就會(hui) 有若幹重點產(chan) 業(ye) 具有全國甚至全球優(you) 勢,對全省會(hui) 有非常大的帶動作用,全省產(chan) 業(ye) 結構升級的趨勢和動力就不一樣了。
三是加強產(chan) 學研合作。推動支持企業(ye) 和研究機構、研究人員搞合作創新、協作創新。很多華人在國外取得重大技術突破,說明華人具有創新能力。中國很多技術人員知識積累已經很好,但是接觸不到產(chan) 業(ye) 發展的最前沿。站在產(chan) 業(ye) 發展最前沿並緊貼市場的應用型創新,才能產(chan) 生應用價(jia) 值很高的成果。現在是企業(ye) 對產(chan) 業(ye) 發展方向相對熟悉,但缺乏技術人才,而研究機構、研究人員有很好的知識積累,但對產(chan) 業(ye) 化的方向可能並不熟悉,而且沒有中試平台。隻有加強產(chan) 學研結合進行協同創新才容易取得突破。
四是規範市場秩序。目前我們(men) 國家市場秩序普遍不好,誠信缺失,消費者對廠商信任度低。不少企業(ye) 反映,不是不願意進行產(chan) 品升級、不是不願意生產(chan) 高品質、高性能產(chan) 品,而是提高成本生產(chan) 高性能、高品質產(chan) 品後,由於(yu) 仿製成風、假冒盛行,很難得到消費者認可、支付相應的價(jia) 格,或者需要支付很高的營銷成本。目前消費者傾(qing) 向於(yu) 信任、購買(mai) 進口的中高端產(chan) 品,這說明市場不規範、產(chan) 權保護不力引起的交易成本上升,對產(chan) 業(ye) 結構升級已經產(chan) 生了較大的負麵影響,亟須規範。
(作者係省委黨(dang) 校經管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