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一下中國經濟發展階段,80年代到90年代,是短缺階段;90年代到2010年,是基本平衡階段;2010年到現在,可以說進入第三個(ge) 階段,處於(yu) 基本過剩階段。該階段首先從(cong) 衣服、鞋子、帽子這些開始過剩,然後是傳(chuan) 統製造業(ye) 。這就是實體(ti) 企業(ye) 麵臨(lin) 的困境——產(chan) 能過剩。而產(chan) 能過剩和消費升級的新常態就是製造業(ye) 走向服務化的大背景。
一、高鐵經濟帶來經濟空間結構重構
改革開放初期,沿海率先納入全球分工市場體(ti) 係中,迅速崛起。隨著土地、勞動力等成本上升,外貿出口受阻,外向型經濟進入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階段。但是,高鐵的興(xing) 建,快速和大運力的特點,使陸地交通的時空格局正在被重塑。“十三五”時期將是中國高鐵城市發展的繁榮期,中國經濟將從(cong) 當前的3大城市圈擴展為(wei) 覆蓋全國的高鐵城市圈。高鐵網絡、經濟轉型、內(nei) 需崛起,將使中國的經濟區域拓展內(nei) 移,產(chan) 業(ye) 及物流鏈條不斷拉長。
無論是“一帶一路”,還是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中部的功能作用正在突顯和提升。鄭州和合肥是目前兩(liang) 個(ge) 僅(jin) 有的米字形高鐵樞紐城市。在全國的整體(ti) 布局中,長三角和珠三角作為(wei) 最發達地區,一定會(hui) 成為(wei) 高端金融、科創高地,而中部則會(hui) 成為(wei) 國家完整產(chan) 業(ye) 體(ti) 係重要的堅實支撐,中部地區的經濟發展主要得益於(yu) 製造業(ye) 的發展。東(dong) 部地區產(chan) 值比重下降超過10%的產(chan) 業(ye) 有農(nong) 副食品加工業(ye) 、食品製造業(ye) 、酒及飲料製造業(ye) 、造紙及紙製品業(ye) 、非金屬礦物製品業(ye) 、金屬製品業(ye) 、通用設備製造業(ye) 、專(zhuan) 用設備製造業(ye) 和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ye) 。而東(dong) 部地區產(chan) 值下降的產(chan) 業(ye) 恰恰是中西部適應承接和發展的產(chan) 業(ye) ,過去受限於(yu) 落後的基礎設施和物流鏈短的製約因素,將會(hui) 隨著內(nei) 陸城市的時空格局的變化所改變。合肥直接對接上海,搞雙城工業(ye) 園區,依托中科大和合工大,產(chan) 業(ye) 層次是比較高的。我們(men) 國家在全球的競爭(zheng) 力其中很重要的優(you) 勢在於(yu) 我們(men) 擁有產(chan) 業(ye) 體(ti) 係的完整性。
有人說,高鐵是中國城市的最後一輪競爭(zheng) 。國家戰略及發展區域的重構,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的調整,將會(hui) 形成多極增長的格局,河南需要迎頭趕上。
二、發展實體(ti) 產(chan) 業(ye) 的重要手段是做大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產(chan) 業(ye) 的發展就是從(cong) 產(chan) 品到服務
交通網絡的革命,使得第一產(chan) 業(ye) 和第二產(chan) 業(ye) 的產(chan) 品均可以實現生產(chan) 地點和銷售地點的空間分離。就中西部而言,形成了以省會(hui) 單極城市為(wei) 中心的發展模式。這種單極模式是否能夠支撐廣闊的腹地,單極城市過度大包大攬能否健康持續發展,因為(wei) 資本特性會(hui) 加劇單極中心城市的虛高和區域發展的失衡。必須充分認識到,高鐵樞紐城市不一定是核心城市,沒有產(chan) 業(ye) 對人口與(yu) 資源的集聚,高鐵樞紐僅(jin) 僅(jin) 是“換乘站”。如果高鐵沿線的二三線城市,沒有自己的特色產(chan) 業(ye) ,人才和資源將外流,本地失去競爭(zheng) 力,一線城市的“虹吸效應”則更強。因此,未來的鄭州都市區一定是基於(yu) 都市化進程中要素流動聚集規律及其經濟合理性,以全局需要和未來發展方向為(wei) 依歸,由頂層設計引領不同層級區域的局部規劃,都市區內(nei) 的開封、許昌、新鄉(xiang) 、焦作分別是麵向東(dong) 、南、北和西北四個(ge) 方向的現代交通基礎設施的次級樞紐和次中心城市。許昌、新鄉(xiang) 、焦作、洛陽是河南省重要的製造業(ye) 基地,而作為(wei) 整個(ge) 區域經濟的增長極、發動機和能量輸出中心的鄭州,占據國家綜合交通樞紐、國家中心城市的優(you) 勢,必將重點發展成為(wei) 以物流、會(hui) 展、口岸、海關(guan) 、金融、高水平大學及高端研究機構、各種文化設施、醫療設施等所構築的區域性高端綜合交易服務平台,服務於(yu) 能輻射到的區域內(nei) 的各種經濟活動,更加有助於(yu) 周邊的許昌、新鄉(xiang) 、焦作、洛陽等市縣的產(chan) 業(ye) 鏈條的延伸,加快產(chan) 業(ye) 結構優(you) 化,發揮骨幹企業(ye) 的龍頭作用,推動企業(ye) 的相關(guan) 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向專(zhuan) 業(ye) 化轉變,拓展出的生活性服務業(ye) 向精細化、品質化發展。我們(men) 通常說的“微笑曲線”,會(hui) 發現除了最低端的“加工”環節以外,其他的實質上都是服務環節。這種服務,就是一種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包括物流、信息服務、金融服務、節能與(yu) 環保服務、生產(chan) 性租賃服務、商務服務、人力資源管理與(yu) 培訓等。
都市區不是以工業(ye) 園區,而是以城市功能區的內(nei) 涵建設來提升城市發展的載體(ti) 支撐強度和動力。所以,一定要樹立製造業(ye) 與(yu) 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深度融合發展的思維,不單純以引進單個(ge) 企業(ye) 為(wei) 目的,而是以“環圈”產(chan) 業(ye) 鏈的視角去思考產(chan) 業(ye) 發展。做成技術、產(chan) 品、商業(ye) 和數據的“全棧”,進而推動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創新、融合、集聚、優(you) 化發展步伐,最終全麵構建以研發設計、現代物流、倉(cang) 儲(chu) 、信息數據等為(wei) 主的現代服務體(ti) 係,形成一個(ge) 內(nei) 在聯係緊密,互為(wei) 支撐的全產(chan) 業(ye) 鏈的有機都市區。
三、農(nong) 業(ye) 一定是涵蓋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的大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農(nong) 業(ye) 是河南繞不過去的話題,高效農(nong) 業(ye) 選擇的模式並非是單純一味地土地大規模流轉,而是需要適度規模經營,可采取入股、流轉、托管等多種形式,增加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機械化程度,使生產(chan) 標準化,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生產(chan) 成本上可降低5%—10%);在種源、種植、管理、收獲、倉(cang) 儲(chu) 、銷售每個(ge) 環節上形成產(chan) 業(ye) 鏈服務,以便統籌產(chan) 業(ye) 上下遊發展;最終將所種作物和延伸產(chan) 品統一注冊(ce) 商標,打造品牌,才能形成競爭(zheng) 力。此外,這種公司化運營,有了品牌,就可以通過最終產(chan) 品追溯到生產(chan) 源頭,可以查究到是哪塊地生產(chan) 出來的,因為(wei) 通過土地確權,土地就有了身份,這樣一來,從(cong) 源頭上保證食品安全。同時,也為(wei) 國家食品安全生產(chan) 建立了大數據庫。
農(nong) 業(ye) 一定是大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的概念,一定也是“製造+服務集聚、同類+關(guan) 聯產(chan) 品集聚”的思路,需要了解市場狀況,熟知采購、運輸、倉(cang) 儲(chu) 、銷售、套期保值等一係列經營活動,掌握從(cong) 鄉(xiang) 村到市場整個(ge) 價(jia) 值鏈的各個(ge) 環節。即便不參與(yu) 種地,但供貨渠道暢通無阻,供貨能力不斷增強,同樣能夠成為(wei) 有競爭(zheng) 力的糧食骨幹企業(ye) 。即使采用流轉或托管直接參與(yu) 種地,如果不控製物流,其成本依舊沒有競爭(zheng) 力。
(作者係鄭州大學學報主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