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科技創新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搶占未來發展製高點已成為(wei) 世界發展的大勢,麵對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趨勢變化和特點,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的重大論斷,黨(dang) 的十八屆五中全會(hui) 對以科技創新為(wei) 核心帶動全麵創新做出重要部署,從(cong) 戰略高度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吹響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時代號角。如何加速我省創新能力的提升,重要的路徑就是要建立適應我省創新驅動發展的機製體(ti) 製的支撐體(ti) 係。
一、建立以社會(hui) 、市場需求為(wei) 導向的創新資源分配機製
進一步打通科技與(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之間的通道,讓市場真正成為(wei) 配置創新資源的決(jue) 定性力量,讓企業(ye) 真正成為(wei) 技術創新主體(ti) 。特別是應用技術研究要按照市場化原則組織,堅持企業(ye) 主導、產(chan) 業(ye) 導向,改變以往政府補貼方式,提高企業(ye) 自主決(jue) 策權限。逐步探索應用技術類項目從(cong) 目前高等院校、科研單位申報,主管部門審批,先科研後轉化的科研導向模式,改為(wei) 市場導向模式,即:由企業(ye) 提出需求並組織,對研究投入和風險負主要責任,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競標參與(yu) 研究,政府視研究的外部溢出效應給予必要的配套支持。
二、建立以業(ye) 績為(wei) 導向的效益分配機製
創新效益分配機製改革是解決(jue) 激勵機製問題的重要途徑。在發達國家,大學、科研機構的科研成果主要通過許可、入股等方式向企業(ye) 轉移,由此在研究型大學、科研機構等周圍集聚形成了一大批中小企業(ye) 集群,成為(wei) 推動科技創新、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的重要引擎。目前,我省許多高校、科研機構科研成果產(chan) 業(ye) 化、向企業(ye) 轉移成果較少。應借鑒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經驗,加快建立高校、科研機構的技術轉移機製,要製定與(yu) 創新驅動轉型相適應的《科技成果轉化辦法》和《加強產(chan) 學研合作的管理辦法》,優(you) 化財政支持科技項目成果的產(chan) 權管理,改革大學和科研機構的無形資產(chan) 管理辦法,通過產(chan) 權管理製度改革調動研究團隊和研究人員的創新積極性。完善以創新成果知識產(chan) 權利益分享為(wei) 紐帶的產(chan) 學研融合發展機製,創造條件促使高校和科研機構應用技術研究成果主要通過許可等方式向中小企業(ye) 轉移。
三、改革科技管理體(ti) 製機製
加強重大科技問題戰略性、前瞻性研究。對主導產(chan) 業(ye) 、優(you) 勢領域的重大科技項目,必須開展前期調研論證。強化產(chan) 學研合作的組織和引導,申請財政科技研發資金資助的重大研發類和轉化類項目,必須以產(chan) 學研合作為(wei) 前提。開展技術預見研究,逐步建立科技公共資源開發共享機製,發布“大型科學儀(yi) 器設備開放共享目錄”和“河南省科技基礎條件平台開放共享目錄”,減少重複投入,提高公共資源使用效率。建立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製和協同創新機製,促進科技成果產(chan) 業(ye) 化。建立創新調查製度和創新報告製度,改革科技成果評價(jia) 和獎勵辦法,構建科學透明的科研資源管理、科研項目、科技成果評價(jia) 機製。
四、推進科技人才評價(jia) 體(ti) 製改革
繼續推進科研院所體(ti) 製創新,改革高校科研績效評價(jia) 機製,提高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創新和服務經濟社會(hui) 發展能力。針對科學研究活動多樣性的特點,按照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服務和轉移、成果轉化、決(jue) 策谘詢等不同科技活動形式,建立和完善科學合理、突出績效、權重適當、多元參與(yu) 的評價(jia) 體(ti) 係。根據我省重點產(chan) 業(ye) 發展的技術需要,大力支持和引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與(yu) 企業(ye) 聯合開展提升產(chan) 業(ye) 核心競爭(zheng) 力的應用開發研究和成果轉化。鼓勵和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選派科技人員深入企業(ye) ,研發技術、開發產(chan) 品,建立科技人員與(yu) 企業(ye) 的合作機製和交流平台。
五、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和權益保護機製
堅持以市場為(wei) 導向,把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作為(wei) 自主創新活動的主要評價(jia) 指標,政府科技資金支持的科研項目把成果轉化應用前景作為(wei) 重要依據,把成果轉化應用效果作為(wei) 政府獎勵的重要標準。積極鼓勵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yu) 分配,引導和激勵科技人員從(cong) 事科技成果轉化和產(chan) 業(ye) 化。實施知識產(chan) 權戰略,加強科技成果權益保護。推動核心技術的專(zhuan) 利化和標準化,促進專(zhuan) 利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健全知識產(chan) 權保護體(ti) 係,加大保護知識產(chan) 權的執法力度,嚴(yan) 厲查處和打擊各種侵權、假冒等不法行為(wei) 。
六、改革完善人才培養(yang) 發展和科技、金融、產(chan) 業(ye) 融合機製
打通人才流動、使用和發揮作用的體(ti) 製機製障礙,完善股權激勵、分紅權激勵等措施,支持科技人才創新創業(ye) 。適應創新驅動轉型需求調整教育辦學模式,將更多財政資源投向職業(ye) 教育和員工(包括農(nong) 民工)的終身教育,促進我省人力資源成本優(you) 勢提升為(wei) 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競爭(zheng) 優(you) 勢。進一步探索科技與(yu) 金融的融合機製,推進科技部門與(yu) 金融管理部門的合作,統籌協調科技金融資源,搭建新型科技投融資服務平台,建立科技投融資風險補償(chang) 機製。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ye) 的信貸支持力度。鼓勵商業(ye) 銀行積極探索科技型企業(ye) 貸款模式,創新產(chan) 品和服務,降低科技信貸門檻,簡化信貸手續。推進知識產(chan) 權質押貸款、中小企業(ye) 技術創新投資風險擔保等工作。支持科技型企業(ye) 通過債(zhai) 券市場、信托工具、產(chan) 權交易市場、資本市場等直接融資渠道融資。開發適合科技創新的保險產(chan) 品,為(wei) 科技型中小企業(ye) 自主創新、並購以及發展戰略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提供保險支持。
(作者係鄭州大學副校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