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驅動戰略一直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發展主戰略,黨(dang) 的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更是把創新發展放在五大發展理念之首,創新已經成為(wei) 推動全麵轉型、激發全麵活力的重要路徑。2014年5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調研指導河南工作時希望河南圍繞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提高經濟整體(ti) 素質及競爭(zheng) 力,著力打好“四張牌”。而其中的著力打好創新驅動發展牌,對河南而言,就是要以構建自主創新體(ti) 係為(wei) 主導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搶占新一輪科技和產(chan) 業(ye) 革命的製高點,應對全球區域格局重構新挑戰,積蓄新常態下經濟社會(hui) 發展新動能。
一、打好創新驅動發展牌是因時應勢的必然選擇
創新是全球新一輪發展競爭(zheng) 和格局重構的關(guan) 鍵所在。進入21世紀,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革命蓬勃興(xing) 起,美國、英國、日本等世界各主要國家紛紛把創新提升到國家發展的戰略核心層麵進行部署,加緊出台重大規劃和政策措施。不僅(jin) 在發達國家,現在全球發展中國家也都在積極推動技術進步和創新發展,並把培育、集聚創新人才,提升國家創新能力作為(wei) 發展戰略的重點。之所以出現這種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競相加快實施創新發展戰略的形勢,正是因為(wei) 各國均從(cong) 自身實踐和他國曆程中清晰認識到創新對於(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核心驅動作用、對於(yu) 區域綜合競爭(zheng) 力的核心支撐作用。
創新發展在國家戰略層麵的高度前所未有。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已經成為(wei) 黨(dang) 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重要構成部分,而創新發展更是處於(yu) 五大發展理念的首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hui) 、兩(liang) 院院士大會(hui) 、中國科協九大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縱觀人類發展曆史,創新始終是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發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終是推動人類社會(hui) 進步的重要力量。”“如果我們(men) 不識變、不應變、不求變,就可能陷入戰略被動,錯失發展機遇,甚至錯過整整一個(ge) 時代。”科技創新已經成為(wei) 重要的國家戰略,尤其在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在推進“四個(ge) 全麵”尤其是全麵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必然要求貫徹落實創新發展這一五大發展理念的第一個(ge) 理念,以創新作為(wei) 新舊動能轉換、實現“穩中求進”的核心動力源泉,讓創新在破解經濟社會(hui) 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中發揮支撐引領作用。
創新成為(wei) 讓中原更出彩的第一動力。隨著國際國內(nei) 經濟形勢進入深度調整和轉型期,經濟增長動力轉換進入瓶頸期,河南以要素驅動為(wei) 主的增長必須轉向以創新驅動為(wei) 主的增長,尤其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必須堅定不移貫徹落實創新發展理念,堅持讓創新成為(wei) 推動河南轉型發展和產(chan) 業(ye) 優(you) 化升級的核心動力,在培育發展新動能的同時形成發展新優(you) 勢,讓全省經濟社會(hui) 發展邁上新的戰略起點。
二、打好創新驅動發展牌要準確認識和把握全麵創新
從(cong) 發展的角度認識和把握全麵創新。中央明確提出“四個(ge) 全麵”的戰略布局,成為(wei) 當前和今後一個(ge) 時期黨(dang) 和國家各項工作關(guan) 鍵環節、重點領域、主攻方向。推進“四個(ge) 全麵”戰略布局必須堅持發展第一要務,而要實現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推動全麵創新是發展的根本動力所在,這就要求從(cong) 創新理念、創新戰略、創新內(nei) 涵、創新機製、創新路徑等多維度協同發力,不斷提升全麵創新的深度、廣度和力度,以全麵創新推動全麵發展。
從(cong) 改革的角度認識和把握全麵創新。改革就是要革故鼎新,改革不斷深化的進程必然伴生著創新不斷發展的進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明確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最緊迫的是要破除體(ti) 製機製障礙,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wei) 第一生產(chan) 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而要破除體(ti) 製機製瓶頸製約,激發全社會(hui) 創新創造潛能,就必須堅持全麵深化改革,進而努力打破各種製約創新的體(ti) 製機製障礙和利益藩籬,真正發揮市場在創新資源配置中的決(jue) 定性作用,激發新的增長動力源泉,推動經濟社會(hui) 持續健康發展。
從(cong) 體(ti) 係的角度認識和把握全麵創新。從(cong) 體(ti) 係的角度認識和把握全麵創新,就是要充分認識全麵創新體(ti) 係的內(nei) 涵和構成。而要從(cong) 體(ti) 係去理解和推動全麵創新,既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麵創新中的引領作用,同時也必須全麵推進體(ti) 製創新、機製創新、組織創新、管理創新到產(chan) 業(ye) 創新、產(chan) 品創新、服務創新、市場創新等全方位創新,不斷發揮創新從(cong) 各領域、各層麵、各主體(ti) 激發活力激勵發展的乘數效應,構築全麵創新體(ti) 係,形成全麵創新合力,培育全麵創新紅利。
三、推進全麵創新打好創新驅動發展牌的四個(ge) 關(guan) 鍵點
(一)持續強化自主創新
一是著力強化創新主體(ti) 作用。支持創新型企業(ye) 發展壯大,引導社會(hui) 資源和創新要素向創新型企業(ye) 流動,通過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重點扶持自主創新活躍的企業(ye) 發展,積極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核心技術和持續創新能力的創新型企業(ye) ,完善基礎平台,突破關(guan) 鍵技術,支持原始創新,提升自主研發能力,同時鼓勵在技術引進的基礎上加快進行消化、吸收和二次創新,強化創新驅動發展能力。二是大力引育創新人才。人才是創新驅動發展的核心所在和關(guan) 鍵瓶頸,尤其河南推動創新發展麵臨(lin) 的最大製約就是人才製約,更需要加快推進人才體(ti) 製機製創新,加大投入力度,營造有利於(yu) 吸引人才、培育人才的環境氛圍,讓河南成為(wei) 創新人才窪地。三是著力強化科技成果轉化能力。積極扶持企業(ye) 與(yu) 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聯合開展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chan) 業(ye) 化項目。四是著力強化知識產(chan) 權保護工作。要強化知識產(chan) 權意識,提升知識產(chan) 權管理能力,通過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核心技術的創新型企業(ye) ,示範引導走好創新驅動型發展道路。
(二)著力深化智慧融合創新
一是加快提升創新研發信息化水平。充分應用大數據、物聯網、雲(yun) 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提高產(chan) 品設計、數據庫、專(zhuan) 利檢索等各環節的效率,通過深化信息技術應用,實現高質量、低成本、快速響應的產(chan) 品設計研發,以信息技術改造和提升技術創新和研發效率。二是加快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引導扶持推進信息化與(yu) 經營管理深度融合,建立完善供應鏈管理(SCM)、客戶關(guan) 係管理(CRM)、決(jue) 策支持係統(DSS)以及“虛擬企業(ye) ”“動態聯盟”等基於(yu) 網絡的企業(ye) 組織模式,以管理流程的持續改進和信息數據分析挖掘為(wei) 手段,構造科學的管理體(ti) 製和運行機製,促進企業(ye) 高效運作和管理創新。
(三)著力推進投融資創新
一是加大投融資創新力度,拓寬融資渠道。鼓勵各類金融機構積極創新融資方式和融資產(chan) 品,搭建方便快捷的融資平台,完善上市育成機製。積極搭建銀企合作平台,向金融機構大力推介重點項目、重點企業(ye) ,促進銀企合作。二是加強金融服務,優(you) 化金融環境。促進融資平台建設,優(you) 化網點布局,鼓勵銀行開發適合創新型企業(ye) 特點的融資服務項目。引導和鼓勵銀行簡化辦貸手續,減少辦事環節,提高辦貸效率。三是完善信用擔保體(ti) 係建設,防範金融風險。注重防範金融風險,加強融資性擔保行業(ye) 監管和服務,建立運作規範、服務高效、機製靈活的擔保體(ti) 係。將小額貸款公司開展的企業(ye) 貸款業(ye) 務納入補償(chang) 獎勵範圍,落實好對符合條件的創新型企業(ye) 享受稅收優(you) 惠政策,進一步完善對符合條件的創新型企業(ye) 提供信用擔保的激勵和風險補償(chang) 辦法。
(四)著力加快公共服務創新
一是建立完善以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市場為(wei) 導向、以大學科研院所和技術中介服務機構為(wei) 支撐的產(chan) 學研相結合、產(chan) 業(ye) 集群聯動的技術創新平台。重點建設大型科學儀(yi) 器設備共享平台、科技文獻資源共享平台、科學數據共享平台、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公共服務平台、公共檢測技術平台、科技和人才信息服務網絡、技術貿易和技術產(chan) 權交易網絡、生產(chan) 力促進網絡、知識產(chan) 權服務網絡等公共創新平台。二是鼓勵大型研究院所、大企業(ye) 等開放科研基礎設施,推動儀(yi) 器設備、科學數據和科技文獻等資源共享。三是加快中介谘詢服務發展。充分發揮中介組織在促進創新驅動發展以及技術進步、標準製定、貿易促進、行業(ye) 準入和公共服務方麵的作用,培育形成政策引導、社會(hui) 參與(yu) 、開放協作、功能完備、運行高效的中介谘詢服務體(ti) 係,及時向創新型企業(ye) 提供法律、法規、政策等各類谘詢服務,在創新型企業(ye) 創辦期、生存期、成長期等各個(ge) 階段給予力所能及的谘詢服務支持。
(作者係省社科院科研處處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