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實施創新驅動的核心動力

《中原智庫》(2018)  許貴舫2019-11-26

  實施創新驅動,人才是核心要素,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目前,區域競爭(zheng) 越來越表現為(wei) 人才的競爭(zheng) ,人才日益成為(wei) 區域競爭(zheng) 中的決(jue) 定性力量,很大程度上決(jue) 定或影響著經濟發展的方向、速度和質量。近年來,我省深入推進人才優(you) 先發展戰略和人才強省戰略,完善人才政策,創新體(ti) 製機製,有力推動了全省人才隊伍建設。但也要看到,當前我省人才培育的總體(ti) 水平同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要求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我省現行的促進人才發展的政策製度與(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要求和各類人才的期望還有許多不相適應的地方。為(wei) 了更好地實施創新驅動戰略,要加大人才引進和培養(yang) 力度,為(wei) 我省經濟社會(hui) 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動力。

  一、堅持引才和育才相結合,解決(jue) 人才總量滿足不了經濟社會(hui) 發展需要的矛盾

  盡管我省人才有近上千萬(wan) 規模,占全國人才總量的63%,居全國前5位,但是從(cong) 人才占人力資源總量比例來看,仍低於(yu) 全國平均水平,也低於(yu) 湖北、安徽、湖南等中部地區省份,與(yu) 我省人口大省、經濟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下一步,我省要采取擴大總量、優(you) 育存量的方法,多渠道擴大人才規模,多手段提高人才水平,滿足全省經濟社會(hui) 發展需要。健全政府、社會(hui) 、用人單位和個(ge) 人多元人才投入機製,加大對人才發展的投入,提高人才投資效益;建立開放式市場化引才模式,推進統一規範的人才市場體(ti) 係建設,暢通人才流動渠道;積極推行“人才+項目”“人才+產(chan) 業(ye) ”“人才+課題”培養(yang) 開發模式,以人才項目為(wei) 載體(ti) 和抓手,在實踐中集聚和培養(yang) 人才,實現人才引進、培養(yang) 和產(chan) 業(ye) 發展的多贏。

  二、優(you) 化人才發展環境,解決(jue) 高層次人才嚴(yan) 重不足的矛盾

  目前,我省培養(yang) 高層次人才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嚴(yan) 重缺乏。兩(liang) 院院士、國家“千人計劃”“萬(wan) 人計劃”入選者、產(chan) 業(ye) 領軍(jun) 人才和團隊等數量占全國總數比重均在2%以下。解決(jue) 高層次人才缺乏問題,必須加強高水平大學、骨幹特色高校建設,建設一流大學,堅持扶強、扶優(you) 、扶需、扶特,重點建設若幹優(you) 勢學科,提升高校創新人才培養(yang) 能力。統籌國內(nei) 外人才智力資源,瞄準兩(liang) 院院士、國家“千人計劃”專(zhuan) 家、長江學者、海外高層次人才等高端人才,實施住房保障、公共配套服務、家屬安置服務、生活社保待遇、出入境便利等方麵特殊政策,不斷增強國內(nei) 高層次人才來豫施展才華的吸引力,對在經濟社會(hui) 發展中做出傑出貢獻的人才予以表彰、重獎。

  三、建立健全激勵機製,吸引更多優(you) 秀青年人才幹事創業(ye)

  我省青年人才儲(chu) 備不足,尤其是40歲以下高學曆、高職稱、高技能的青年人才較為(wei) 緊缺,2015年我省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優(you) 秀青年科學基金僅(jin) 2人,占全國05%。青年人才是創業(ye) 創新的主力軍(jun) ,我省要緊抓當前人才向中西部省會(hui) 城市或“二線城市”流動趨勢,對研究生、大學生等人才在豫工作,在落戶、住房、交通等方麵采取多種途徑給予生活補貼,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實施人才“安居工程”或“築巢工程”,建設人才公寓,政府和用人單位也可通過發放廉租房或購房補貼等方式,解除人才後顧之憂;同時,在股權期權激勵、財政獎勵和融資擔保、成果轉化支持、企業(ye) 孵化支持、企業(ye) 獎補、職稱評審等方麵,實施更加靈活高效的激勵機製,從(cong) 而實現青年才俊引得來、用得好、留得住,在河南創業(ye) 、立業(ye) 、成業(ye) ,從(cong) 而打贏新一輪人才爭(zheng) 奪戰。

  四、圍繞經濟社會(hui) 發展重點領域,積極培育短缺型人才

  堅持需求導向,加快先進製造業(ye) 、現代服務業(ye) 、現代農(nong) 業(ye) 、網絡經濟等重點領域人才集聚,推動人才向產(chan) 業(ye) 一線集中,著力破解產(chan) 業(ye) 發展人才支撐不足的問題。在製造業(ye) 領域,圍繞重大裝備製造、電氣裝備、汽車等重點行業(ye) ,集聚一批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和高技能產(chan) 業(ye) 工人隊伍。在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集群領域,圍繞智能製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重點行業(ye) ,集聚科技研發、技術推廣、市場營銷等新型專(zhuan) 業(ye) 人才。在現代服務業(ye) 領域,重點集聚一批熟悉航空經濟、金融、現代物流、跨境電商、文化創意等領域緊缺人才。在管理人才方麵,大力集聚懂經營、善管理、熟悉國際市場競爭(zheng) 的現代企業(ye) 家人才。同時,要把柔性引才引智作為(wei) 提升短缺人才功用的重要手段,通過兼職掛職、技術谘詢、項目合作、客座教授、“星期天工程師”等多種形式,滿足經濟社會(hui) 對短缺人才的需求。

  五、提升高等級平台功能,促進人才集聚發展

  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區平台多、功能完善,市場化機製配置水平較高。與(yu) 之相比,我省存在平台層次不高、功能不完善等問題,各類創新研發平台和高新技術企業(ye) 數量相對較少,大中型工業(ye) 企業(ye) 建有研發機構的比重隻有144%。完善平台功能、創建效益優(you) 先的平台管理模式是吸引人才的關(guan) 鍵。我省要加快“三區一群”國家戰略規劃平台和鄭州航空港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建設,在全省產(chan) 業(ye) 集聚區、服務業(ye) “兩(liang) 區”、服務業(ye) 專(zhuan) 業(ye) 園區、特色小鎮、眾(zhong) 創空間等推廣人才創新經驗,完善服務體(ti) 係,以製度創新促進人才集聚提高效率。大力推動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企業(ye) 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創客空間等高層次創新創業(ye) 平台建設,通過功能完善的平台來吸引留住人才,形成人才集聚效應。

  六、完善職業(ye) 教育培訓體(ti) 係,培養(yang) 一批高技能人才

  我省職業(ye) 教育基礎較好,服務經濟社會(hui) 能力較強,但高技能人才比較缺乏,技能勞動者占全省就業(ye) 人員比重低於(yu) 全國10個(ge) 百分點,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比重低於(yu) 山東(dong) 、河北、湖北、安徽、陝西等周邊省份。加強高技能人才培育是實施創新驅動的基礎,要繼續完善以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職業(ye) 院校為(wei) 基礎、學校教育與(yu) 企業(ye) 培養(yang) 緊密聯係的高技能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推進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推動專(zhuan) 業(ye) 設置、課程內(nei) 容、教學方式與(yu) 生產(chan) 實踐相銜接。支持建設一批高效能的實訓基地,推行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應用型人才和技術工人培養(yang) 模式。健全麵向全體(ti) 勞動者的職業(ye) 培訓製度,建立從(cong) 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到技師、高級技師的職業(ye) 技能培訓體(ti) 係,打造一支規模相當、技能精湛、能夠滿足產(chan) 業(ye) 發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隊伍。

  (作者係省發改委產(chan) 業(ye) 研究所所長、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