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穩妥推進新型城鎮化

《中原智庫》(2018)  王喜成2019-11-26

  新型城鎮化是當前黨(dang) 中央重大經濟社會(hui) 發展戰略之一。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到我省調研時提出的打好“四張牌”,就專(zhuan) 門強調了這一重要任務,即“以人為(wei) 核心推進新型城鎮化”。總書(shu) 記的這一囑托,符合河南省情,切合河南實際,具有重大的戰略和指導意義(yi) 。河南積極穩妥地推進新型城鎮化,能夠抓住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的牛鼻子,能夠使之成為(wei) 釋放巨大內(nei) 需潛力、推進“四化”同步科學發展、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興(xing) 的“倍增器”。

  一、建設新型城鎮化麵臨(lin) 重大機遇、時不我待

  在當前世界經濟可能長期放緩的形勢下,擴大內(nei) 需是我國發展的戰略基點,也是當前最大的結構調整、方式轉變和倒逼機製。近年來,我國城鎮化進程持續快速推進,取得了巨大成就,2011年,我國的城鎮化率達到5127%,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nong) 村人口,2016年達到5735%,呈深入推進之勢。我們(men) 要充分認識中央關(guan) 於(yu) 城鎮化戰略布局的重要和寶貴,高度重視,奮力搶抓。

  1重大政策導向。黨(dang) 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堅持工業(ye) 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nong) 業(ye) 現代化同步發展,推動工業(ye) 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nong) 業(ye) 現代化相互協調,這一重大戰略思想被全社會(hui) 公認是黨(dang) 的十八大的重大亮點之一。201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進一步提出,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曆史任務,也是擴大內(nei) 需的最大潛力,要積極引導城鎮化健康發展。李克強同誌早在2012年9月7日省部級領導幹部推進城鎮化建設研討班學員座談會(hui) 上就指出:“城鎮化是中國最大的內(nei) 需。”“中國城鎮化的規模和潛力,在世界發展史上是空前的。”他說,城鎮化是內(nei) 需最大的潛力所在,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依托。中國已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但發展還很不平衡,尤其是城鄉(xiang) 差距量大麵廣,差距就是潛力,未來幾十年最大的發展潛力在城鎮化。

  2全球產(chan) 業(ye) 調整。雖然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使世界經濟形勢變化充滿不確定性,但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大趨勢不會(hui) 中斷。當前,以信息技術為(wei) 前導並由此帶動的新能源、生物技術、海洋技術等新科技革命已初露端倪,這必將在不遠的未來形成新的科技革命浪潮。與(yu) 此密切相關(guan) 的則是工業(ye) 結構的調整、第三產(chan) 業(ye) 的發展,以及工業(ye) 化、第三產(chan) 業(ye) 和城鎮化的良性互動,第三產(chan) 業(ye) 對城鎮化的有力促進等。我們(men) 要抓住世界科技與(yu) 產(chan) 業(ye) 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結構調整的良好機遇,把推進新型城鎮化與(yu) 培育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改造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結合起來,構建創新轉型的大平台,促進產(chan) 業(ye) 集聚發展;要利用中原地區市場空間大、區位優(you) 勢好等條件,利用在部分領域接近或達到技術前沿的優(you) 勢,通過大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在一些關(guan) 鍵領域率先取得技術突破,推動產(chan) 業(ye) 結構優(you) 化升級,實現跨越式發展。

  3社會(hui) 發展趨勢。據國外經濟學家關(guan) 於(yu) 世界發展模型研究,當一國工業(ye) 化率達到30%時,城鎮化率可以達到60%;工業(ye) 化率達到40%時,城鎮化率一般在75%以上。目前,我國的工業(ye) 化率接近40%,但城鎮化率才52%多一點,這不僅(jin) 明顯低於(yu) 發達國家近80%的水平,也低於(yu) 許多同等發展階段國家的水平,這表明我們(men) 城鎮化的發展空間還非常大。據聯合國關(guan) 於(yu) 世界城市化展望最新研究報告預計,中國城鎮化從(cong) 現在到2030年還會(hui) 保持一個(ge) 較快的速度,屆時城鎮化率將會(hui) 提高到65%—70%。目前我國每年從(cong) 農(nong) 村轉移到城鎮的人口有1000多萬(wan) ,未來較長一段時期還將增加3億(yi) 左右,這種城鎮化的規模和潛力,在世界發展史上是空前的。具體(ti) 到河南來說,目前城鎮化率為(wei) 485%,比全國平均水平低近10個(ge) 百分點,預計未來幾年城鎮化率提高15個(ge) 百分點左右,將有近千萬(wan) 農(nong) 村人口進入城市,它必然會(hui) 帶來勞動生產(chan) 率和城市集聚效應的提高,帶來城鎮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投資的擴大,帶來居民收入和消費的增加,為(wei) 農(nong) 業(ye) 現代化創造條件,從(cong) 而持續釋放出巨大的內(nei) 需潛力。

  4巨大發展紅利。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曾指出,21世紀初期,影響世界最大的兩(liang) 件事是新技術革命和中國的城鎮化。他之所以有這樣的判斷,是因為(wei) 城鎮化:一是可以引發巨大的消費需求。有研究表明,我國城鎮居民人均收入是農(nong) 村居民人均收入的3倍左右,人均消費也是農(nong) 村居民的3-4倍。如果一個(ge) 農(nong) 民真正成為(wei) 城市居民,收入和消費至少將擴大到3倍以上。城市化率如果提高1個(ge) 百分點,將最終拉動消費增長約16個(ge) 百分點,可替代出口10萬(wan) 億(yi) 元。二是可以拉動有效投資。推進城鎮化建設,必然需要交通、供水、供電、通信、文化娛樂(le) 等公用基礎設施的相應發展,這給建築和房地產(chan) 市場帶來巨大需求,並帶動多個(ge) 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發展。有數據顯示,每增加1個(ge) 城鎮人口可帶動固定資產(chan) 投資50萬(wan) 元。自2002年以來,我國每年新增城鎮人口約2000萬(wan) ,這將帶動新增投資超過10萬(wan) 億(yi) 元。由此引發的投資增長不僅(jin) 可以緩解鋼鐵、水泥等行業(ye) 產(chan) 能過剩的壓力,也為(wei) 新進入的城鎮人口創造了大量就業(ye) 機會(hui) 。按照現有城鎮化速度,社會(hui) 消費的總水平可以從(cong) 現在的10萬(wan) 億(yi) 級上升到20萬(wan) 億(yi) 級,且這樣的投資規模會(hui) 維持20年左右。三是可以帶動服務業(ye) 發展。如可以推動以教育、醫療、社保、就業(ye) 等為(wei) 主要內(nei) 容的公共服務發展,還可以推動以商貿、餐飲、旅遊等為(wei) 主要內(nei) 容的消費型服務業(ye) 和以金融、保險、物流等為(wei) 主要內(nei) 容的生產(chan) 型服務業(ye) 的發展。尤其是逐漸發展起來的農(nong) 村人,也希望過上城裏人的生活,享受現代化的成果,我們(men) 沒有理由不順應廣大農(nong) 民的願望和要求。所以,城鎮化既是拉動經濟“穩增長”的重大引擎,也是帶動力極強的經濟“撬杠”,還是我們(men) 重大的社會(hui) 責任。

  二、建設新型城鎮化要有嶄新理念、勇於(yu) 開拓

  在看到城鎮化快速發展的同時,毋庸諱言,目前的城鎮化還是以“土地的城鎮化”為(wei) 主,建設中存在著重規模輕質量,土地城鎮化快於(yu) 人口城鎮化等問題。今後的城鎮化建設,必須要有全新的思路和理念,要從(cong) “廣度”向“深度”發展,不能再單純強調常住人口,而要強調戶籍人口。要圍繞城鎮化發展中麵臨(lin) 的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戶籍和社會(hui) 管理、資源支撐和生態環保等問題,實現體(ti) 製機製創新,為(wei) 持續發揮城鎮化效應提供有效的製度保障。

  1市場化取向。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政府必須積極推進,但這種推進主要是表現在對城鎮體(ti) 係的規劃上,對項目工作的組織實施上等。在建設過程中,不能靠簡單的行政命令,下指標、分任務、一窩蜂,急於(yu) 求成,讓農(nong) 民被上樓、被城鎮化;也不能自然主義(yi) ,畏首畏尾,放任自流,喪(sang) 失發展時機。要尊重農(nong) 民意願,堅持市場化取向,探索多種實現方式,按市場規則配置資源。政府要投資公共基礎設施,市場資金可投資項目建設,政府應積極牽線搭橋引入民間資本,但不能以城鎮化名義(yi) 大搞商品房開發。要著重圍繞城鎮化發展中麵臨(lin) 的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戶籍和社會(hui) 管理、資源支撐和生態環保等問題,實現體(ti) 製機製創新,正確處理各方麵利益關(guan) 係,為(wei) 持續發揮城鎮化效應提供有效的製度保障。

  2產(chan) 業(ye) 化支撐。傳(chuan) 統城鎮化主要是農(nong) 民異地轉移,進城務工經商。新型城鎮化既要鼓勵和支持異地轉移就業(ye) ,更要著眼於(yu) 積極發展小城鎮和新型農(nong) 村社區,注重人口集聚與(yu) 產(chan) 業(ye) 集聚的協調推進。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尤其要強調產(chan) 業(ye) 支撐。就業(ye) 是民生之本,要讓進來的人口有業(ye) 可就,否則城鎮化就會(hui) 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要依托中心城市和縣城,以城鎮功能完善吸引產(chan) 業(ye) 集聚,以產(chan) 業(ye) 集聚促進人口集中,形成以產(chan) 興(xing) 城、依城促產(chan) 、產(chan) 城互動發展格局。要按照資源集約利用、功能集合構建、人口有序轉移的要求,提升產(chan) 業(ye) 集聚區建設水平,形成一批規模優(you) 勢突出的產(chan) 業(ye) 集群和新型工業(ye) 化示範基地,使新型城鎮化建築在堅實、可持續的發展基礎上。

  3信息化貫穿。當前,工業(ye) 化、信息化、城鎮化、農(nong) 業(ye) 現代化深入發展,但“四化”不是孤立的,而是在融合、互動、協調中實現的。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普及應用,信息化已經成為(wei) 一種全麵、動態、優(you) 化的資源配置方式,它既是新型工業(ye) 化、城鎮化、農(nong) 業(ye) 現代化的固有之義(yi) ,又是提升這“三化”水平的重要手段,推進城鎮化建設,必須堅持以信息化貫穿。河南要加快實施寬帶中原、智慧中原、無線城市、光網城市等重大工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使之與(yu) 推進新型城鎮化緊密結合。要進一步推動實施移動通信網絡升級工程,推進中原數據基地、呼叫中心和數據中心等重大項目建設,加快建設電子政務、電子商務、交通、現代物流等公共信息服務平台和業(ye) 務應用平台,積極發展物聯網、雲(yun) 計算、高端軟件、新興(xing) 信息服務等新一代信息網絡技術。要整合涉農(nong) 信息資源,推動電信運營企業(ye) 加快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綜合信息服務平台建設,形成信息化建設高地,為(wei) 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有力信息支撐。

  4創新性發展。要以破除城鄉(xiang) 二元結構為(wei) 著力點,以實現人的城鎮化為(wei) 目的,不能再是違背農(nong) 民意願的大拆大建,不能是強迫掠奪式的低價(jia) 流轉,重要的是要實現產(chan) 業(ye) 結構、就業(ye) 方式、人居環境、社會(hui) 保障等一係列由“鄉(xiang) ”到“城”的重要轉變,要讓農(nong) 民在擁有土地、房屋等資產(chan) 實現與(yu) 城市對接的同時,在教育、醫療、就業(ye) 、社保等公共服務和福利上跟城市接軌,實現城鄉(xiang) 一體(ti) 化發展。要堅持“四化同步推進”,保證糧食安全,注重綠色發展,加強環保節能,加強社會(hui) 建設,完善基本公共服務。要注重體(ti) 製機製創新,打破行政區域限製,使各類生產(chan) 要素自由流動、優(you) 化配置。要努力解決(jue) 房地產(chan) 市場泡沫等突出問題,讓普通人能夠買(mai) 得起房,使農(nong) 民能夠真正轉為(wei) 市民,在城裏切實住下來,並享受城市的各種福利,從(cong) 而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三、建設新型城鎮化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穩妥推進

  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涉及體(ti) 製、利益、支撐能力等多種因素,一方麵時不我待,加速推進,另一方麵要遵循規律,統籌謀劃。要以嶄新的理念,科學規劃,合理布局,並使規劃始終處於(yu) “龍頭”地位,防止出現盲目發展和低層次、散亂(luan) 差等問題。要努力破解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城鄉(xiang) 二元結構、資源支撐和生態環保等深層次矛盾,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

  1製定發展規劃。推進城鎮化建設,要認真研究,科學規劃。要精心製定本地城鎮化具體(ti) 發展規劃,統籌規劃城市群、區域性大都市、重要中心城市、地區性中心城市、縣城、中心鎮、新型農(nong) 村社區建設,以及農(nong) 田保護、產(chan) 業(ye) 集聚、村落分布、生態涵養(yang) 等空間布局,形成城鄉(xiang) 銜接的公共交通、供水供電和生態建設、環境保護一體(ti) 化發展格局,注重文化傳(chuan) 統,體(ti) 現特色,宜大則大,宜小則小,大小結合,科學分布。要實施中心城市帶動戰略,加快中心城市組團式發展和城市新區、產(chan) 業(ye) 集聚區建設,增強城鎮產(chan) 業(ye) 發展、公共服務、吸納就業(ye) 、人口集聚等綜合承載能力。要引導城市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生產(chan) 要素向農(nong) 村流動,促進三次產(chan) 業(ye) 聯動發展。要通過構建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nong) 村社區功能互補、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發展格局,走城鄉(xiang) 統籌、城鄉(xiang) 一體(ti) 、產(chan) 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2研究土地利用。推進城鎮化建設,與(yu) 當前土地趨緊形勢相生相伴,土地製約是最大瓶頸。據有關(guan) 資料,當前我國每年進口糧食6088萬(wan) 噸,如果全改成由國內(nei) 自給,則還需增加6億(yi) 畝(mu) 耕地。因此,我們(men) 一方麵要積極推進城鎮化,另一方麵還要科學利用土地。要大力改革原來過於(yu) 粗放的用地模式,通過市場手段謀求發展,充分發揮市場機製為(wei) 資源定價(jia) ,政府可從(cong) 總量上控製農(nong) 業(ye) 用地,以效率為(wei) 標準進行資源配置,以規模總量為(wei) 約束條件,但對土地的利用方向要由市場指引。在征地方麵,要研究怎樣保障農(nong) 民權益,改變征地過程中產(chan) 生扭曲市場經濟的各種行為(wei) 。在用地方麵,要針對不同用途土地出讓價(jia) 格差別,以及土地城鎮化速度明顯高於(yu) 人口城鎮化速度等問題(如工業(ye) 用地價(jia) 格約隻相當於(yu) 服務業(ye) 、商業(ye) 用地的11%,相當於(yu) 房地產(chan) 開發的14%等),研究製定相關(guan) 改進改革辦法,保證土地科學利用。要嚴(yan) 格保護耕地,時刻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確保不突破土地紅線,夯實“三農(nong) ”根基。要通過尊重市場規律、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實現產(chan) 業(ye) 結構、就業(ye) 方式、人居環境、社會(hui) 保障等一係列由“鄉(xiang) ”到“城”的重大轉變。

  3改革二元結構。當前,雖然我國城鎮化率達到5735%,但真正的城鎮戶籍人口隻有412%。這前後相差的16個(ge) 百分點,是數以億(yi) 計的農(nong) 民工不能與(yu) 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他們(men) 隻能像鍾擺似的飄忽於(yu) 城鄉(xiang) 之間。據有關(guan) 專(zhuan) 家研究,城鎮化進程中的一個(ge) 突出問題就是城市內(nei) 部存在著二元結構問題,即農(nong) 民工融入城市麵臨(lin) 就業(ye) 、社會(hui) 保障、住房等很多困難。如果這些問題處理不好,就會(hui) 阻滯城鎮化的發展,甚至會(hui) 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城鎮化的核心是轉移農(nong) 村勞動力和人口,推進城鎮化建設,首先要解決(jue) 好進城農(nong) 民就業(ye) 問題,以及住房問題、社會(hui) 保障問題和隨遷子女教育問題,有序轉移農(nong) 業(ye) 人口市民化,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其次,要避免出現脫離產(chan) 業(ye) 基礎的“過度城鎮化”、有速度無質量的“快而不優(you) ”的城鎮化,以及過度利用“土地紅利”的“房地產(chan) 化”等問題,不斷提高城鎮化質量,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建設。

  4保護生態環境。當前,我國城鎮化在高速發展過程中湧現出了一大批超級城市和特大城市,與(yu) 之伴隨的是交通擁堵、空氣汙染、用水緊缺等眾(zhong) 多“大城市病”,致使城鎮化發展過程存在著不可持續的風險。因此,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指出,要“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要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全麵融入城鎮化全過程。在城鎮化發展進程中,我們(men) 不僅(jin) 要重視“量”的擴大,更要重視“質”的提高,要實現由重數量的外延式擴張到重品質的內(nei) 涵式發展,堅持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之路,把我們(men) 的城鎮變成“美麗(li) 家園”。要堅持節約優(you) 先、保護優(you) 先、自然恢複為(wei) 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chan) 業(ye) 結構、生產(chan) 方式、生活方式。要建立體(ti) 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ti) 係、考核辦法和獎懲機製,建立資源有償(chang) 使用和生態補償(chang) 製度,以市場手段解決(jue) 環境汙染問題,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

  (作者係省社科聯副主席、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