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推進以人為(wei) 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我省提出的著力發揮優(you) 勢打好“四張牌”的主要內(nei) 容之一,建設鄭州國家中心城市,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增強鄭州大都市區輻射帶動力和核心競爭(zheng) 力,對於(yu) 引領中原城市群一體(ti) 化發展、支撐中部崛起和服務全國發展大局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yi) 。
一、建設鄭州國家中心城市意義(yi) 重大
近年來,隨著中原經濟區戰略、航空港區獲批、米字高鐵規劃、自貿區獲批等一係列利好政策的出台實施,鄭州正在由過去以鐵路為(wei) 主導的國家樞紐向以航空、高鐵為(wei) 主導的國際性綜合樞紐轉型升級,並帶動要素集聚、人口集中,城市框架不斷擴大,城市承載力快速提升。鄭州正在向國際航空大都市、國際物流中心、中原經濟區核心增長區、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邁進。特別是2016年年底,經國務院批複同意,國家發改委先後下發了《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和《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支持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2017年初國家發改委出台了《關(guan) 於(yu) 支持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指導意見》,從(cong) 而形成了國家層麵支持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政策體(ti) 係,為(wei) 鄭州市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提供了方向和指引。
當前,建設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對於(yu) 提升全省城鎮化水平、構築河南未來發展的改革開放創新新支柱,為(wei) 決(jue) 勝全麵小康、讓中原更加出彩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一是有利於(yu) 提升鄭州的綜合實力。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充分利用政策優(you) 勢,整合各種資源,補齊創新發展和高端功能短板,將區位交通、人力資源、市場空間、功能平台等優(you) 勢轉化為(wei) 發展新動能,厚積發展新優(you) 勢,形成區域乃至全國發展的新的增長極。
二是有利於(yu) 引領帶動我省城鎮化發展。國家中心城市是區域發展的“龍頭”城市,具備較強的經濟實力,較優(you) 的產(chan) 業(ye) 結構,高效的資源配置能力。鄭州地處國家“兩(liang) 橫三縱”城鎮化戰略格局中陸橋通道和京哈京廣通道交匯處,是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河南經濟總量位居全國第五,以鄭州為(wei) 核心的中原經濟區麵積約289萬(wan) 平方公裏,人口186億(yi) ,經濟總量大體(ti) 6萬(wan) 億(yi) 元,人口和經濟總量分別占到全國的13%和9%左右,正處於(yu) 工業(ye) 化、城鎮化快速發展期。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在城市建設和管理等方麵,先行先試,探索改革創新發展新模式,促進與(yu) 周邊地區產(chan) 業(ye) 互補、生態共建、發展共享,帶動我省新型城鎮化加快發展。
三是有利於(yu) 支撐中部崛起和服務全國發展大局。國家中心城市是全國範圍內(nei) 優(you) 先選擇、重點考慮的中心城市,是實現國家戰略意圖的先遣城市,是支撐國家戰略的骨幹城市。鄭州作為(wei) 我國重要綜合交通樞紐、商貿物流中心和內(nei) 陸開放城市,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培育撐起國家戰略布局的核心支點,對於(yu) 支撐中部崛起、服務全國發展大局、拓展開放發展新空間至關(guan) 重要。
二、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存在的短板
雖然鄭州已獲批進入國家中心城市規劃,並具備建成國家中心城市的優(you) 勢條件和發展潛力,但與(yu) 其他國家中心城市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在:
1經濟實力還不夠強。2016年,鄭州、武漢和成都的地區生產(chan) 總值分別為(wei) 79942億(yi) 元、119126億(yi) 元和121702億(yi) 元;第三產(chan) 業(ye) 增加值方麵,三個(ge) 城市分別為(wei) 40571億(yi) 元、62949億(yi) 元和64633億(yi) 元;全社會(hui) 固定投資方麵,三個(ge) 城市分別為(wei) 69986億(yi) 元、70931億(yi) 元和83705億(yi) 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方麵,三個(ge) 城市分別為(wei) 10112億(yi) 元、13221億(yi) 元和11754億(yi) 元。可見,不管是總量還是其他重要指標,鄭州市與(yu) 武漢和成都均有不小的差距。
2創新發展能力不足。2016年,鄭州、武漢和成都的R&D投入分別為(wei) 1167億(yi) 元、3293億(yi) 元和2575億(yi) 元;投入強度方麵,三個(ge) 城市分別為(wei) 160、302和238;申請專(zhuan) 利方麵,三個(ge) 城市分別為(wei) 37411件、44826件和98251件;擁有高新技術企業(ye) 方麵,三個(ge) 城市分別為(wei) 不足1000家、2177家和1681家(2015);擁有國家級創新平台方麵,三個(ge) 城市分別為(wei) 27個(ge) 、79個(ge) 和67個(ge) 。此外,鄭州的研究生數、院士數等高端創新人才數量也遠遠低於(yu) 武漢和成都。這表明鄭州的創新資源不多,高端創新要素短缺,技術創新實力亟待提升。
3對外開放水平滯後。2016年,鄭州、武漢和成都的進出口總額分別為(wei) 5503億(yi) 美元、15701億(yi) 美元和4101億(yi) 美元;實際利用外資方麵,三個(ge) 城市分別為(wei) 403億(yi) 美元、852億(yi) 美元和862億(yi) 美元;來本地投資的世界500強方麵,三個(ge) 城市分別為(wei) 121家、243家和278家;開通直通國際航線方麵,三個(ge) 城市分別為(wei) 不足24條、41條和95條;設立國外領事館方麵,鄭州目前還未設立一個(ge) 國外領事館,武漢和成都分別為(wei) 5個(ge) 和16個(ge) 。這表明鄭州與(yu) 國外深度交往合作水平還不高,國際開放門戶功能十分不足。
三、加快建設鄭州國家中心城市的建議
國家支持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意味著鄭州的經濟發展已經站在了新的曆史起點。這對鄭州的城市經濟發展和河南的城鎮化而言,具有裏程碑意義(yi) 。要加快建設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必須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以改革創新促轉型發展,著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著力增強經濟綜合實力,努力建設具有創新活力、人文魅力、生態智慧、開放包容的國家中心城市。
1加快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ti) 係建設。加快建設以鄭州為(wei) 中心的米字形高速鐵路網,有序推進“四縱六橫”貨運幹線鐵路網和城際鐵路建設,完善內(nei) 聯外通高速公路網,大力發展多式聯運和智慧交通。進一步提升鄭州新鄭國際機場的樞紐功能,加快航空港、鐵路港、公路港建設,加強與(yu) 海港功能對接,推進“四港”聯動發展,打造覆蓋中西部、輻射全國、連通世界、服務全球的鄭州現代綜合交通樞紐。
2全麵提升綜合經濟實力。進一步提升製造業(ye) 水平和創新能力,發展壯大新一代智能終端、電子核心基礎部件、智能製造裝備、生物醫藥、高端合金材料等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在高端裝備、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等領域,培育一批國際知名創新型領軍(jun) 企業(ye)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ye) ,創新發展商務服務、信息服務、文化創意、健康養(yang) 老等服務經濟,積極引進跨國公司和企業(ye) 集團區域性、功能性總部,增強國際物流通道和文化旅遊交流功能,提高服務經濟層次和水平。加快培育發展新經濟,推進中國(鄭州)跨境電子商務試驗區建設,促進“互聯網+”新業(ye) 態創新,著力發展樞紐經濟、分享經濟、平台經濟、體(ti) 驗經濟、社區經濟等。
3充分發揮諸多國家戰略規劃和戰略平台的作用。鄭州要在推進以“三區一群”為(wei) 代表的許多國家戰略規劃和戰略平台建設中獲得先發效應,放大政策集成功能,就必須充分利用國家賦予的先行先試政策,以製度創新為(wei) 核心,以可複製可推廣為(wei) 基本要求,致力於(yu) 重點領域和關(guan) 鍵環節實現改革創新突破,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麵建立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麵清單,切實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4進一步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以推進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為(wei) 契機,改革優(you) 化創新支持政策,完善知識產(chan) 權創造和保護機製,構建普惠性創新製度體(ti) 係。培育產(chan) 業(ye) 技術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推進跨行業(ye) 跨區域協同創新。加快聚合創新要素資源,突出“高精尖缺”導向,深入實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強院士工作站、博士後流動站(工作站)、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園和鄭州航空港引智試驗區等平台建設,支持開展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引進國內(nei) 外高水平大學和國家級科研院所設立分支機構,構建創新發展的人才體(ti) 係。
5著力打造內(nei) 陸開放高地。加快提升鄭州市在“一帶一路”中的節點作用,全麵加強文化、旅遊、教育、醫療、人才等領域交流合作。高水平建設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鄭州片區,擴大投資領域開放,積極有效吸引境外資金、先進技術和高端人才。大力發展口岸經濟,健全口岸經濟發展機製,創新大通關(guan) 協作機製和模式,提高功能性口岸、海關(guan) 特殊監管區運行效益,促進口岸與(yu) 樞紐、物流、貿易、金融聯動發展。
6加快建設彰顯中原特色的國際化現代都市。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推進公交都市、智慧城市、海綿城市和地下綜合管廊等建設,提高城市承載力。強化城市品位,塑造具有中原文化特色、傳(chuan) 統與(yu) 現代交相輝映的城市形象。加快與(yu) 開封、新鄉(xiang) 、焦作、許昌等城市融合發展,共建高效銜接基礎設施,共守生態安全,健全多元共享公共服務體(ti) 係,打造現代化大都市區。
(作者係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工業(ye) 處處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