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四線城市為突破口挖掘新型城鎮化潛力

《中原智庫》(2018)  王新濤2019-11-26

  “十三五”時期,中部地區是我國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點區域。河南作為(wei) 人口大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低於(yu) 全國平均水平約9個(ge) 百分點,更是中部地區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點區域。但是,多數省轄市作為(wei) 三四線城市,綜合承載能力不足,吸納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有限,製約了城鎮體(ti) 係的優(you) 化發展和新型城鎮化的持續推進。

  一、三四線城市是河南新型城鎮化的潛力所在

  2016年河南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85%,但仍低於(yu) 全國平均水平89個(ge) 百分點。在經濟進入新常態的宏觀背景下,河南與(yu) 全國一樣,城鎮化將經曆發展理念從(cong) “以城為(wei) 本”向“以人為(wei) 本”的轉變、發展方式從(cong) 粗放向集約的轉變、城鎮管理從(cong) 按城鎮行政級別配置向按人口規模配置轉變等共性問題,同時也有自身特點。一是城鎮化仍將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河南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低,戶籍人口城鎮化水平更低。從(cong) 城鎮化發展一般規律看,未來一段時間河南城鎮化仍將保持一定的速度。二是城鎮化仍將保持較大的規模。我國城鎮化發展極不平衡。雖然東(dong) 部地區人口規模大,但是城鎮化發展水平已經接近70%的拐點,速度開始明顯下降;西部地區由於(yu) 人口規模小,城鎮化的動力不足。河南由於(yu) 人口眾(zhong) 多、城鎮化滯後,未來一個(ge) 時期城鎮化的規模仍然較大。

  河南科學推進新型城鎮化,要以城市群為(wei) 主體(ti) 形態,發揮現代城鎮體(ti) 係的帶動作用,加快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的市民化。但是,從(cong) 近年來人口流動情況看,鄭州和縣級城市成為(wei) 人口的淨流入地。一是鄭州人口快速增長。“十二五”期間,鄭州是河南全省唯一一個(ge) 人口淨流入的地區,淨流入人口達到185萬(wan) ,僅(jin) 比深圳少了1萬(wan) ,在全國大中城市中位居第7,外省流入河南人口的37%和省內(nei) 流動人口的60%均流入鄭州。二是縣級城市成為(wei) 吸納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的主陣地。“十二五”時期,全省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的74%集中在縣域城鎮,其中多數又集中在縣級城市。目前三四線城市作為(wei) 市域的中心城市,不僅(jin) 吸納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的作用尚未發揮出來,而且不同程度地存在人口淨流出現象。要加快構建現代城鎮體(ti) 係,加快推進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市民化,充分發揮新型城鎮化拉動經濟增長的引擎作用,必須把三四線城市作為(wei) 河南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吸納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的潛力所在。

  二、三四線城市綜合承載力不足是製約因素

  三四線城市之所以處於(yu) 鄭州和縣級城市的包夾之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城市基礎設施支撐能力和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存在明顯短板,綜合承載能力不足,宜居性不強。從(cong) 三四線城市從(cong) 業(ye) 人員數看,2015年安陽、三門峽、周口中心城區從(cong) 業(ye) 人員占全市比重分別為(wei) 329%、248%和18%,而同期鄭州中心城區從(cong) 業(ye) 人員占全市比重達到了709%,江蘇、山東(dong) 、廣東(dong) 等城鎮化水平較高地區三四線城市的該項指標,均超過50%。從(cong) 城市道路麵積來看,山東(dong) 17個(ge) 省轄市建成區的城市道路麵積為(wei) 582億(yi) 平方米,而同期河南17個(ge) 省轄市建成區的城市道路麵積為(wei) 227億(yi) 平方米,僅(jin) 相當於(yu) 山東(dong) 的39%。從(cong) 城市維護建設資金支出情況看,山東(dong) 17個(ge) 省轄市的該項支出為(wei) 500億(yi) 元,同期河南支出為(wei) 174億(yi) 元,僅(jin) 相當於(yu) 山東(dong) 的348%。

  由數據對比可以看出,資金收入少、就業(ye) 支撐弱、基礎設施水平低是河南三四線城市綜合承載力不足的主要製約因素。在兩(liang) 頭擠壓效應下,三四線城市不僅(jin) 無法有效吸引市域內(nei) 的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而且也無法扭轉原有人口持續向鄭州遷移的趨勢。

  三、多管齊下提升三四線城市綜合承載力

  要提高三四線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吸納更多的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不斷增強城市發展活力,必須從(cong) 產(chan) 業(ye) 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體(ti) 製機製等方麵入手采取綜合措施。

  1提高產(chan) 業(ye) 承載能力。在經濟新常態下,產(chan) 業(ye) 的區位選擇有其客觀規律。以互聯網、高科技、高端製造為(wei) 代表的“新經濟”,主要集中在人口資源比較高端、教育資源比較集中的一二線城市;以大宗商品、資源類加工、機械製造為(wei) 核心的“舊經濟”,主要集中在三四線城市;同時,部分生態宜居、交通發達、資本匯集的中小城鎮,也在新經濟發展中占據了先機,成為(wei) 持續吸引人口流入的載體(ti) 。這就需要三四線城市以工業(ye) 的都市化、輕型化、清潔化、服務化發展為(wei) 方向來進行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特別是通過製造業(ye) 與(yu) 服務業(ye) 的融合發展,在加快產(chan) 業(ye) 轉型的同時,不斷提高產(chan) 業(ye) 的就業(ye) 吸納能力。

  2提高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供給能力。城市一方麵因產(chan) 業(ye) 優(you) 勢而吸引人才,形成人口淨流入;另一方麵,因資源充沛而留住人才,防止人口淨流出。隨著經濟社會(hui) 發展,特別是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群眾(zhong) 的需求層次也在提升,對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環境的要求變得更高,迫切要求城市的建設與(yu) 發展,要跟得上人民群眾(zhong) 消費結構不斷升級的需要,跟得上人民群眾(zhong) 需求層次持續提高的需要。因此,三四線城市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打造優(you) 質的教育資源、醫療資源、環境資源等方麵,更好地滿足廣大群眾(zhong) 對城市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3提高製度供給能力。要汲取東(dong) 北地區三四線城市人口流失、產(chan) 業(ye) 衰退的教訓,不僅(jin) 注重產(chan) 業(ye) 的接續發展,更要注重人口紅利的接續培育,注重製度的創新和供給,特別是加快完善人才引進機製等關(guan) 鍵性的製度。

  (作者係省社科院城市與(yu) 環境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