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曾經指出,紅旗渠精神是我們(men) 黨(dang) 的性質和宗旨的集中體(ti) 現,曆久彌新,永遠不會(hui) 過時。紅旗渠精神有著豐(feng) 富的內(nei) 涵,在“十萬(wan) 大軍(jun) 戰太行”的崢嶸歲月裏,楊貴等林縣縣委的一班人將紅旗渠精神概括為(wei) “為(wei) 了人民、依靠人民,敢想敢幹、實事求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20世紀80年代末,林縣縣委在討論全縣發展大計時高度肯定了精神支撐和精神鼓舞在地方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並對紅旗渠精神進行了新的概括,即“自力更生、艱苦創業(ye) 、團結協作、無私奉獻”。偉(wei) 大的事業(ye) 需要偉(wei) 大的精神,偉(wei) 大的精神成就偉(wei) 大的事業(ye) 。在新的曆史條件下,我們(men) 黨(dang) 正在進行著具有許多新的曆史特點的偉(wei) 大鬥爭(zheng) ,特別是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撐。紅旗渠精神就是能夠成就偉(wei) 大事業(ye) 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精神力量。大力弘揚紅旗渠精神,筆者認為(wei) 至少應該從(cong) 四個(ge) 方麵來努力。
一、努力形成為(wei) 了人民、依靠人民的思想自覺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wei) 人民服務。新中國成立後,為(wei) 了讓林縣人民過上豐(feng) 衣足食的好生活,林縣黨(dang) 組織以“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豪邁氣概,確定了“引漳入林”的發展大計。1959年10月10日,林縣召開縣委全體(ti) (擴大)會(hui) 議,對興(xing) 建“引漳入林”水利工程進行專(zhuan) 門研究。時任縣委書(shu) 記的楊貴在討論中指出:“有黨(dang) 中央、毛主席的英明領導,有人民公社集體(ti) 力量的無窮威力,有全縣人民的巨大力量和支持,有幾年來治山治水的經驗,我們(men) 一定能夠實現‘重新安排林縣山河’的願望。這就是我們(men) 主宰大自然的主動權,我們(men) 就是要利用這些大主動,克服水源奇缺的小被動。”從(cong) 楊貴的發言和“引漳入林”水利工程的確定,不難看出,紅旗渠工程的動議和修建貫穿著“為(wei) 了人民、依靠人民”這條紅線。為(wei) 了人民,是修建紅旗渠的最原始的動因。正是因為(wei) 林縣幹旱少水,林縣縣委才決(jue) 定用修建水利工程的“大主動”,來“克服水源奇缺的小被動”。作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政黨(dang) ,我們(men) 黨(dang) 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馬克思主義(yi) 唯物史觀告訴我們(men) ,人民群眾(zhong) 是曆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zhong) 中蘊藏著無窮的智慧和力量。離開了人民群眾(zhong) 的支持和擁護,我們(men) 黨(dang) 就會(hui) 成為(wei) 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修建紅旗渠工程,也是“為(wei) 了人民、依靠人民”的過程,必須依靠人民群眾(zhong) 的力量,需要“全縣人民的巨大力量和支持”。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相信誰、依靠誰、為(wei) 了誰”仍然是必須回答好的根本問題。要努力形成為(wei) 了人民、依靠人民的思想自覺,始終把“為(wei) 了人民群眾(zhong) ”作為(wei) 我們(men) 幹事創業(ye) 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善於(yu) 依靠人民群眾(zhong) 的力量來解決(jue) 改革發展麵臨(lin) 的突出問題。
二、積極培育敢想敢幹、實事求是的求索精神
紅旗渠修建成功靠的是敢想敢幹、實事求是。毛澤東(dong) 在《改造我們(men) 的學習(xi) 》中指出,“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nei) 部聯係,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men) 去研究。由此可知,毛澤東(dong) 認為(wei) ,所謂的“是”就是事物內(nei) 在的具有規律性的東(dong) 西,“求是”就是認真研究和探索事物的發展變化規律,準確把握事物的內(nei) 在聯係。要想有所作為(wei) ,必須堅持實事求是。林縣縣委修建紅旗渠的過程,彰顯了敢想敢幹、實事求是的氣魄和精神。為(wei) 了解決(jue) 林縣人民群眾(zhong) 的吃水和農(nong) 業(ye) 灌溉問題,林縣縣委組成調查組進行了多次實地考察,詳細了解濁漳河發源地的情況、苦水季節時的水流量、汛期來臨(lin) 時的最大水流量,以及常年的平均水流量等核心問題。盡管在調研林縣河流情況的過程中,調查組也發現太行山地勢險要、亂(luan) 石橫出,但他們(men) 並沒有被困難嚇倒,而是敢想敢幹,該出手時就出手,決(jue) 定修建“引漳入林”水利工程。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時任縣委書(shu) 記的楊貴在研究改變林縣缺水狀況的會(hui) 議上提出,“要徹底改變林縣幹旱缺水的麵貌,我看有三條:一是把天上的水蓄起來;二是把地下的水挖出來;三是把外地的水引進來。這三條咱們(men) 做了兩(liang) 條,但很不夠,第三條從(cong) 外地引水還沒有開始。要在這一條上下大功夫。現在需要我們(men) 打出去,到山西境內(nei) 把漳河水引來。”林縣人善於(yu) 在實踐中發現規律,敢想敢幹、遵循規律,曆經10年,修成了“人工天河”紅旗渠,“把外地的水引進來”了,並且賦予了紅旗渠精神以“敢想敢幹、實事求是”的深刻內(nei) 涵。當下,學習(xi) 弘揚紅旗渠精神,必須積極培育敢想敢幹、實事求是的求索精神。“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幹出來的,不幹,半點馬克思主義(yi) 都沒有。”要敢想敢幹、敢於(yu) 追夢,腳踏實地、善於(yu) 把握規律,努力在平凡崗位上幹出不平凡的業(ye) 績。
三、始終保持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ye) 勁頭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是中華民族的傳(chuan) 統美德,也是我們(men) 黨(dang) 在長期的革命戰爭(zheng) 中形成的優(you) 良作風。林縣人民群眾(zhong) 很好地繼承和發揚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修建“引漳入林”水利工程的決(jue) 心已下,糧草在哪裏?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物質條件極為(wei) 艱苦的情況下,各地情況都不容樂(le) 觀,隻能靠林縣幹部群眾(zhong)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據當時林縣縣委的初步估計,修建引水渠渠首至林縣分頭嶺,全長1413公裏,中間有1100米長的倒虹吸1個(ge) ,共計土方20萬(wan) 立方米,石方182萬(wan) 平方米,砌石方81萬(wan) 立方米,用工692萬(wan) 個(ge) 。需用鋼材65噸,水泥600噸,鋼筋502噸,鋼釺65噸,白灰5265噸,木材500立方米,炸藥455噸,工具物料折合款1200萬(wan) 元。林州人民群眾(zhong) 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不等、不靠、不向國家伸手要援助,沒有道路自己修,沒有工具自己造,沒有石灰自己燒,沒有水泥自己製,沒有炸藥自己碾,沒有技術自己學,工程自己測量、自己設計、自主創新、土法施工。憑著不向困難屈服的艱苦奮鬥精神,憑著頑強拚搏、自力更生的堅強意誌,憑著“一錘一釺一雙手”,他們(men) 削平了1250座山頭,架設了152座渡槽,鑿通了211個(ge) 隧洞,在太行山的懸崖峭壁上修建成功長達1500公裏的“人工天河”。可以說,沒有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就沒有今天的紅旗渠。當前,物質生活極大豐(feng) 富,但這並不意味著不需要“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泰戈爾曾說,隻有經曆地獄般的磨煉,才能煉就創造天堂的力量。我們(men) 要實現全麵小康、實現“兩(liang) 個(ge) 一百年”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仍然需要始終保持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ye) 勁頭。
四、注重養(yang) 成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寶貴品質
在修建紅旗渠的過程中,林縣幹部群眾(zhong) 有一句互相勉勵的話:“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是勝利。”在那個(ge) 特殊年代,林縣領導幹部非常善於(yu) 團結群眾(zhong) ,他們(men) 與(yu) 群眾(zhong) 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學習(xi) ,改進了工作作風,形成了修建紅旗渠的強大合力。回顧紅旗渠的修建曆程,我們(men) 也看到許多無私奉獻的故事。在鴴鵡崖大會(hui) 戰中,為(wei) 了工程進度,有三個(ge) 生龍活虎的小青年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men) 以年輕的軀體(ti) ,詮釋了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深刻內(nei) 涵。鴴鵡崖矗立在濁漳河的南岸,是修建紅旗渠必須克服的一道天險。修渠的工人,冒著生命危險在山頂上打下三根鋼釺作為(wei) 繩樁,係上繩索在上無寸物可攀、下無立錐之地的峭壁上淩空作業(ye) ,打鑿炮眼。放置在老炮洞的炮響之後,為(wei) 了趕進度,一個(ge) 青年工人急忙下去施工,因為(wei) 洞內(nei) 缺氧而昏厥過去。第二個(ge) 急忙施救,也遭遇了同樣的厄運。接著是第三個(ge) 。三個(ge) 活生生的小夥(huo) 子,為(wei) 了加快紅旗渠工程進度,獻出了隻有一次的寶貴生命。還有一個(ge) 無私奉獻的典範——吳祖太。他是第一位為(wei) 紅旗渠獻身的人,也是在修建紅旗渠的過程中英勇獻身的81位烈士中唯一的他鄉(xiang) 人。1960年3月,吳祖太聽說王家莊隧洞接連不斷地塌方,為(wei) 保證施工安全和便於(yu) 以後通水管理,他計劃把原來的單孔洞改成雙孔洞。他深入洞內(nei) 察看險情,卻不幸被洞頂坍塌掉下的巨石奪去了年僅(jin) 27歲的生命。這些修渠人不怕苦不怕累,不拋棄不放棄,無論條件多麽(me) 艱苦、多麽(me) 惡劣,他們(men) 都堅持不懈地工作,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世人宣示什麽(me) 才是無私奉獻,也闡釋了什麽(me) 才是紅旗渠精神。當前,我們(men) 的發展仍然處在爬坡過坎的關(guan) 鍵階段,經濟運行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問題,特別需要學習(xi) 弘揚紅旗渠精神,尤其是需要每一個(ge) 人都展現出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寶貴品質。
(作者係省社科院政治與(yu) 黨(dang) 建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