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中央全麵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hui) 議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特別強調,“要弘揚改革創新精神,推動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實,凝聚起全麵深化改革的強大力量,在新起點上實現新突破”。打贏三大攻堅戰,要在繼續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開放,實現高質量發展上下功夫。要通過改革開放建立健全一套公平公正、平等競爭(zheng) 的市場化體(ti) 製機製,使各方麵各層級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使違規行為(wei) 切實受到懲處。
一、把風險防控與(yu) 深化改革有機結合起來
重大風險產(chan) 生的主要根源是體(ti) 製機製不合理。防控風險必須標本兼治,重在治本。例如係統性金融風險就是經濟體(ti) 製改革不到位導致的。長期以來,國有企業(ye) 與(yu) 銀行同屬國家所有,約束比較軟,“借錢要還”的要求難以落實。如果公司治理結構及其經營機製沒有實質性改變,金融風險就難以從(cong) 根本上得到防控。再就是金融監管體(ti) 製不健全,改革滯後,監管不力,一放就亂(luan) ,一收就死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jue) 。一些地方發生的打著投資公司、擔保公司的旗號非法集資,規模相當大,損害群眾(zhong) 利益,影響社會(hui) 穩定。地方政府債(zhai) 務劇增也是金融風險的一個(ge) 重要方麵。因此,防控金融風險必須按照市場化方向深化國有企業(ye) 和金融體(ti) 製改革,積極穩妥處置僵屍企業(ye) ,加快困難企業(ye) 的兼並重組,積極吸引社會(hui) 資本參與(yu) 國有企業(ye) 改革。國有企業(ye) 債(zhai) 轉股雖然短期內(nei) 能夠緩解企業(ye) 還貸困難,但從(cong) 全局和長遠來看,對企業(ye) 轉換機製、防控風險的作用有限。要加快金融監管體(ti) 製機製改革創新,消除監管空白,建立健全強有力、全覆蓋的金融監管機製,使金融違規違法行為(wei) 切實受到懲治。
二、把脫貧攻堅與(yu) 推進城鎮化有機結合起來
消除貧困的根本出路是發展,沒有高質量發展就沒有脫貧攻堅的經濟實力。一般來說,貧困地區也是發展條件比較差的地區,貧困人口也是發展能力比較弱的群體(ti) ,針對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項目投資,經濟風險比較大,單純的輸血式扶貧成本比較高,返貧的風險比較大。而城鎮特別是大中城市是發展條件比較好的地方,項目的投資回報率比較高,失敗的風險比貧困地區小。因此,有必要把脫貧攻堅與(yu) 加快城鎮化有機結合起來,適當引導、幫助貧困地區的人口向城鎮轉移,把脫貧攻堅的任務和投資更多地交給城區政府和企業(ye) ,鼓勵、支持城區政府和企業(ye) 安排貧困人口進城就業(ye) 居住。貧困人口進城就業(ye) 居住,就業(ye) 機會(hui) 比較多,失業(ye) 風險比較小,教育質量比較高,有利於(yu) 促進城市原住民向更高的就業(ye) 層級轉移,阻斷貧困的代際傳(chuan) 遞。
三、把汙染治理與(yu) 優(you) 化產(chan) 業(ye) 結構有機結合起來
環境汙染的一個(ge) 重要因素是產(chan) 業(ye) 結構不合理,高能耗高排放高汙染的產(chan) 業(ye) 占比大,低能耗低排放低汙染的產(chan) 業(ye) 占比小。我省產(chan) 業(ye) 結構比較重,三次產(chan) 業(ye) 中第二產(chan) 業(ye) 占比大,第三產(chan) 業(ye) 占比小。工業(ye) 中能源原材料工業(ye) 占比大,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占比小。服務業(ye) 中傳(chuan) 統服務業(ye) 占比大,新興(xing) 服務業(ye) 占比小。農(nong) 業(ye) 中超小規模的細碎化兼業(ye) 經營模式占比大,規模化的新型農(nong) 業(ye) 市場經營主體(ti) 占比小。在超小規模的細碎化兼業(ye) 經營模式下,農(nong) 業(ye) 標準化的組織成本相當高,麵源汙染的治理難度很大。解決(jue) 這類問題,必須疏堵結合,在加強環保執法的同時加快企業(ye) 的技術改造步伐,繼續淘汰落後產(chan) 能,不斷優(you) 化產(chan) 業(ye) 結構。積極穩妥推進新型城鎮化,以城鎮特別是大中城市為(wei) 主要載體(ti) 大力發展服務業(ye) 。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調整能源結構,發展清潔能源。培育農(nong) 業(ye) 規模化生產(chan) 經營主體(ti) ,推進農(nong) 業(ye) 標準化、綠色化。製定政策減少化肥使用量,增加有機肥使用量,有效控製麵源汙染。積極開展廢棄物綜合利用,大力發展“靜脈產(chan) 業(ye) ”和循環經濟。
(作者係河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