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動力變革要以動能轉換為(wei) 切入點
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必須以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為(wei) 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chan) 率。
在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這三大變革中,質量變革是主體(ti) ,效率變革是重點,動力變革是關(guan) 鍵。一般來說,經濟增長最終體(ti) 現為(wei) 質量的改進和效率的提升,但根本取決(jue) 於(yu) 動力的變革,動力決(jue) 定經濟發展方式,決(jue) 定經濟增長質量和增長效率。要看到,在要素成本上升、環境問題嚴(yan) 峻、外部市場不確定性加大的背景下,若繼續沿用傳(chuan) 統的政府主導、要素投入、投資拉動的增長方式,一些結構性矛盾必然繼續累積,並且加大經濟風險。另外,在新技術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撲麵而來、國際競爭(zheng) 日益激烈的新形勢下,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把自主創新作為(wei) 第一動力。所以,動力變革既是高質量發展的關(guan) 鍵,也是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的前提條件。因此,推動三大變革的次序,是率先加快動力變革,以促進效率變革,實現質量變革,由此提高全要素生產(chan) 率,釋放資源活力,激發高質量發展新動力。
動力變革要以動能轉換為(wei) 切入點。新動能是與(yu) 傳(chuan) 統動能相比較而言的。傳(chuan) 統動能主要指以傳(chuan) 統技術、產(chan) 業(ye) 、模式為(wei) 基礎,以資本、勞動力、土地等生產(chan) 要素投入為(wei) 條件的一般發展動能;新動能主要指以新技術、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新模式為(wei) 核心,以知識、技術、信息、數據等新生產(chan) 要素為(wei) 支撐的發展動能。顯然,無論是國家還是地方,新舊動能之間的轉換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而是需要一個(ge) 逐步的轉換過程。
2015年10月18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接受路透社采訪時指出:“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經曆新舊動能轉化的陣痛,但中國經濟穩定發展的基本麵沒有改變。”2015年10月,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hui) 議上提出“新舊動能轉換”的概念。自此“新舊動能”“新舊動能轉換”開始出現在經濟領域中,並被反複提及。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有三處提及“新舊動能”,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有兩(liang) 處“新舊動能轉換”。2017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我國培育新動能、加速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的第一份文件《關(guan) 於(yu) 創新管理優(you) 化服務培育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的意見》。2018年1月,國務院批複山東(dong) 省設立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這是黨(dang) 的十九大以後國務院批複的首個(ge) 以新舊動能轉換為(wei) 主題的區域性國家發展戰略。2018年1月1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關(guan) 於(yu) 印發山東(dong) 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ti) 方案的通知》指出,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you) 先,以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為(wei) 主線,積極探索新舊動能轉換模式,著力加快建設實體(ti) 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chan) 業(ye) 體(ti) 係,推動經濟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為(wei) 促進全國新舊動能轉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ti) 係作出積極貢獻。
大量事實證明,新舊動能轉換是一篇大文章,新舊動能轉換的內(nei) 涵在於(yu) “轉換”,而非“替代”,一方麵是改造提升還在發生作用的傳(chuan) 統動能,一方麵是培育發展尚未完全形成的新動能,實現新舊動能間的穩妥續接。
二、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需要尋求新動能
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出現明顯的分化情況,整體(ti) 呈現“東(dong) 強西弱、南強北弱”態勢。2017年4月,李克強總理在山東(dong) 考察時指出:“現在中國經濟出現一個(ge) 很大的變化,就是走勢分化的情況從(cong) ‘東(dong) 西差距’變成了以黃河為(wei) 界的‘南北差距’。”從(cong) 南北看,東(dong) 中西同一區域內(nei) 部“南強北弱”的增長格局日趨明顯。比如,同為(wei) 東(dong) 部沿海地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增長就好於(yu) 環渤海地區;同為(wei) 中部地區,中部之中的河南,以及中南部的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省份的發展就好於(yu) 華北的山西;同為(wei) 西部地區,西南省份的增長也明顯強於(yu) 西北部的省份。
以河南與(yu) 山西比較來看,經濟總量,1980年,山西相當於(yu) 河南的475%;1990年,山西相當於(yu) 河南的459%;1995年,山西相當於(yu) 河南的36%;2015年,山西相當於(yu) 河南的346%;2017年,山西相當於(yu) 河南的333%。經濟增速,2012年,河南101%,山西78%;2016年,河南81%,山西45%。進出口總額,2012年,河南5175億(yi) 元,山西15043億(yi) 元,山西相當於(yu) 河南29%;2016年,河南47177億(yi) 元,山西是1099億(yi) 元,山西相當於(yu) 河南的233%。
河南省的區域經濟發展分化趨勢也是明顯的。河南省18個(ge) 省轄市,過去分為(wei) 三大板塊,鄭州、洛陽、南陽為(wei) 第一陣容;黃淮四市和濮陽為(wei) 第三陣容;其它11個(ge) 省轄市為(wei) 第二陣容。“十二五”時期發生了分化,濮陽進入第二方陣;許昌、濮陽年均增速達到112%,並列第一名;倒數前三名是安陽、平頂山、三門峽。2017年,許昌仍然是第一,增速達到87%,高於(yu) 全省09個(ge) 百分點。許昌市連續兩(liang) 年在省市縣經濟社會(hui) 發展目標考評中榮登榜首。總的看,許昌已經進入第一陣容;原來第二陣容的幾個(ge) 城市可能滑落到到第三陣容;原來第三陣容的濮陽、商丘可能衝(chong) 進第二陣容。河南有15個(ge) 資源型城市,也出現了分化現象。
全國出現區域經濟發展走勢分化的“南北差距”,以及河南省內(nei) 的區域差距,原因很多,有產(chan) 業(ye) 結構因素、轉型升級的因素、人才供給的因素、新經濟發育的因素、體(ti) 製機製因素、政治生態因素等,但歸結起來,就是發展動能強弱的差異、新舊動能轉化快慢的差異。改變這種分化趨勢,也要著眼於(yu) “問題區域”查找存在的問題,尋求和培育新的動能,在新舊動能轉換中增加發展活力。
動能轉換到底怎麽(me) 轉?從(cong) 區域發展的經濟動力來看,應該包括創新發展動力、結構發展動力、城鎮化發展動力和產(chan) 權保障動力四個(ge) 主要方麵,要分別研究,製定對策。從(cong) 產(chan) 業(ye) 發展角度,動能轉換要抓住“三個(ge) 鏈條”,即產(chan) 業(ye) 鏈、價(jia) 值鏈、供應鏈,促進產(chan) 業(ye) 鏈相加、價(jia) 值鏈相乘、供應鏈相通,實現倍增效應,不斷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還要加快形成新舊動能轉換的“項目庫”,以“四新”促“四化”,通過新技術、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新模式,實現產(chan) 業(ye) 智慧化、智慧產(chan) 業(ye) 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
三、實現“兩(liang) 個(ge) 高質量”要積極推動新舊動能轉換
省委十屆六次全會(hui) 提出了“兩(liang) 個(ge) 高質量”的奮鬥目標,即以黨(dang) 的建設高質量推動經濟發展高質量。“兩(liang) 個(ge) 高質量”,是幾十年來中原崛起河南振興(xing) 正確方略的延續、繼承和提升。並且,這一目標,改變了長期以來把量的指標作為(wei) 主要追求的思路,突出強調“質”的要求和規定性,特別是強調“兩(liang) 個(ge) 高質量”,改變了過去黨(dang) 建、經濟兩(liang) 張皮的現象,要求有機結合、融為(wei) 一體(ti) ,這是重要的理論與(yu) 實踐創新,標注了中原崛起河南振興(xing) 的新高度新境界,在河南經濟發展史和黨(dang) 的建設史上,都具有裏程碑意義(yi) 。
現在我們(men) 要關(guan) 注的是,怎樣實現“兩(liang) 個(ge) 高質量”。省委要求,製定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ti) 係、政策體(ti) 係、標準體(ti) 係、統計體(ti) 係,出台相關(guan) 績效評價(jia) 、政績考核辦法。實際上,就是提供促進“兩(liang) 個(ge) 高質量”的新動能,也可以說,要建立新的體(ti) 係,代替舊的體(ti) 係,實現新舊體(ti) 係的轉換,實際上也是新舊動能的轉化。
就河南經濟高質量而言,新舊動能轉換要把新動能培育作為(wei) 重中之重,主要體(ti) 現在:一是由要素投入向創新驅動轉變。要加快推進大數據、雲(yun) 計算、物聯網等數字技術與(yu) 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的深度融合,是實現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務實選擇。二是由投資拉動為(wei) 主向消費拉動為(wei) 主轉變。要以消費結構升級為(wei) 導向推進投資轉型,引導各類資本進入健康、教育、醫療以及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促進投資更有效率,更可持續。三是由工業(ye) 主導向服務業(ye) 主導轉變。就是說,服務型消費要全麵快速增長,形成生活性服務業(ye) 發展的新動力。四是由總量發展導向向綠色發展導向轉變,要加快綠色生產(chan) 方式和綠色生活方式的轉型,形成綠色發展的產(chan) 業(ye) 體(ti) 係和消費體(ti) 係。
(作者係中國〈河南〉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