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推動我省農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中原智庫》(2019)  李利英2019-11-26

  我省目前共有各類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26萬(wan) 家,他們(men) 作為(wei) 銜接農(nong) 戶和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的紐帶,在優(you) 化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結構、提升農(nong) 產(chan) 品品質、培育新型農(nong) 業(ye) 業(ye) 態以及推動三產(chan) 融合方麵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必將成為(wei) 推動農(nong) 業(ye) 從(cong) 數量增長到高質量發展的關(guan) 鍵主體(ti) 。為(wei) 了解我省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在農(nong) 業(ye) 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中的作用,我們(men) 先後對新鄉(xiang) 、焦作、商丘、信陽四市十縣進行了專(zhuan) 題調研,主要有以下幾點調研體(ti) 會(hui) :

  一、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在推動農(nong) 村高質量發展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在“調結構”中產(chan) 生了示範效應

  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已經成為(wei) 優(you) 化供給布局、調整產(chan) 業(ye) 結構的示範者和領頭羊。延津縣、永城市、淮濱市以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龍頭企業(ye) 為(wei) 依托,積極推進優(you) 質小麥訂單種植,政府和企業(ye) 對優(you) 質專(zhuan) 用小麥種植戶實行統一供種和統防統治,並給予價(jia) 格補貼,使優(you) 質小麥種植麵積大幅度增加,推動了小麥產(chan) 業(ye) 由普通小麥種植向優(you) 質小麥產(chan) 業(ye) 的轉變。另一方麵,湧現了一大批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特別是農(nong) 業(ye)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他們(men) 以其自身的信息、技術和資金優(you) 勢主動調整生產(chan) 結構,並輻射帶動周邊農(nong) 戶生產(chan) 更加適應市場需求的經濟作物和飼草作物,促進了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的協調發展。

  (二)在“提品質”中產(chan) 生了促動效應

  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已經成為(wei) 打造知名品牌、提高產(chan) 品品質的促動者和大本營。封丘縣的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以市場需求為(wei) 導向,推出青堆樹莓、“貢參”胡蘿卜以及原陽大米等特色品牌。武陟縣菡香生態農(nong) 業(ye)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積極發展訂單農(nong) 業(ye) ,永城市“一村一品”格局的合作社,通過爭(zheng) 創“中國馳名商標”“河南省著名商標”“河南省名牌產(chan) 品”的農(nong) 產(chan) 品,不僅(jin) 提升了農(nong) 產(chan) 品品質,提高了農(nong) 產(chan) 品市場競爭(zheng) 力和占有率,而且提高了農(nong) 業(ye) 效益,增加了農(nong) 民收入。

  (三)在“促融合”中產(chan) 生了輻射效應

  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已經成為(wei) 培育新型業(ye) 態、促進產(chan) 業(ye) 融合的輻射源和領跑者。夏邑縣太平鎮興(xing) 旺生態果蔬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商丘永城市城廂鄉(xiang) 天成生態園、新縣的毛烏(wu) 衝(chong) 家庭農(nong) 場等,通過推進一二三產(chan) 業(ye) 相互滲透、協調發展,發展農(nong) 業(ye) 旅遊、體(ti) 驗、休閑、采摘等第三產(chan) 業(ye) ,實現農(nong) 產(chan) 品的多元化、多維化、多功能化、高附加值化,以三產(chan) 帶動二產(chan) 和一產(chan) ,既延長農(nong) 產(chan) 品價(jia) 值鏈,提高農(nong) 產(chan) 品附加值,又提高了農(nong) 民收入。夏邑縣原農(nong) 生態科技有限公司通過加快推進“互聯網+”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利用產(chan) 銷對接平台以O2O模式進行銷售,推動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轉型,積極發展新型業(ye) 態,在促進產(chan) 業(ye) 融合中發揮了帶頭作用。

  (四)在“降成本”中產(chan) 生了引領效應

  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已經成為(wei) 開展規模經營、降低生產(chan) 成本的引領者和主力軍(jun) 。博愛縣一品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以“合作社+家庭農(nong) 場”模式鼓勵承包農(nong) 戶采取轉包、出租、轉讓及入股等方式流轉承包地,不僅(jin) 擴大了規模,增強了抗風險能力,而且降低了生產(chan) 成本、經營成本和融資成本。溫縣裕田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通過“六統一”的半托管模式,使社員每畝(mu) 地每年減少投入250元以上,淨收入增加400元左右。武陟聯豐(feng) 良種工程公司利用高科技手段開展玉米大數據育種,帶動種植麵積55萬(wan) 畝(mu) ,實現了玉米育種效率的成倍提升,顯著促進玉米種植成本的下降。

  二、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及建議

  (一)多方協助化解融資難題

  目前,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不僅(jin) 融資總量小,而且結構性矛盾突出,資金主要向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龍頭企業(ye) 和各級示範合作社集中,作為(wei) 種養(yang) 業(ye) 主力軍(jun) 的大部分家庭農(nong) 場或種植大戶的生產(chan) 周轉資金需求普遍得不到滿足。為(wei) 此,我們(men) 認為(wei) 應正視金融資本的逐利屬性和堅持財政資金的公平原則,綜合運用金融和財政手段解決(jue) 融資難題。一是督促金融機構積極發展符合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特點的金融貸款抵押業(ye) 務。二是把對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的政策扶持力度與(yu) 其帶動農(nong) 戶的數量掛鉤,引導他們(men) 與(yu) 農(nong) 戶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關(guan) 係。三是在總結我省“政融保”經驗的基礎上,促進財政、金融、保險三方配合創新政策手段,用財政資金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家庭農(nong) 場或種植大戶的貸款投放,以解決(jue) 他們(men) 的生產(chan) 周轉資金需求。

  (二)發展壯大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

  調研發現,我省一些以集體(ti) 經濟為(wei) 主的農(nong) 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在推動農(nong) 業(ye) 結構調整中已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從(cong) 總體(ti) 上仍然存在集體(ti) 經濟資金來源渠道少、主體(ti) 缺位、輻射能力弱等問題。建議一方麵扶持發展多種形式的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尤其是要將發展觀光旅遊、文化創意、休閑體(ti) 驗、農(nong) 耕教育、養(yang) 生養(yang) 老等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與(yu) 發展壯大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緊密結合起來;另一方麵重點選擇與(yu) 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有諸多共性的農(nong) 村股份合作經濟進行改造,通過在股權構成中設計集體(ti) 股、分配方式中設計按股分配、組織機構主要在行政村一級進行等改革探索,使農(nong) 村股份合作經濟在經營層次上既包括集體(ti) 統一經營又包括家庭經營,通過發展更高層次的合作經濟,壯大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

  (三)加快發展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體(ti) 係

  目前,我省土地流轉麵積占承包土地麵積的386%,小農(nong) 戶仍然是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主體(ti) ,並將會(hui) 是一種長期存在的曆史現象。提供社會(hui) 化的農(nong) 業(ye) 服務,是推動他們(men) 借助社會(hui) 力量實現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的重要途徑。但目前我省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組織數量少、水平低,與(yu) 土地的規模經營相比,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尤其是農(nong) 業(ye) 現代技術裝備服務的規模經營水平還很低。為(wei) 此我們(men) 建議:一是堅定落實國家相關(guan) 政策,將公益性服務做大做強。二是大力支持發展農(nong) 業(ye) 經營性服務組織,從(cong) 政策引路、輿論倡導、典型示範、保障權益等方麵入手把農(nong) 業(ye) 經營性服務組織的數量擴張和規範經營統一起來。三是逐步推廣政府向經營性服務組織購買(mai) 農(nong) 業(ye) 公益性服務活動,通過政府訂購、定向委托、以獎代補、貸款擔保、招投標等方式,創新農(nong) 業(ye) 公益性服務的有效實現方式。

  (四)增加政府的公共技術服務供給

  目前,我省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特別是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龍頭企業(ye) 在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他們(men) 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資源,帶動了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的高質量發展。但是,目前產(chan) 業(ye) 規模普遍偏小,產(chan) 業(ye) 鏈條短,附加值低。比如,淮陰的低筋小麥的品質不穩定、華英養(yang) 殖戶的汙染問題、羚銳山茶油的高勞動力投入等,都限製了這些龍頭企業(ye) 的產(chan) 業(ye) 升級轉型和可持續發展。對於(yu) 這些農(nong) 業(ye) 企業(ye) 來講,尤其是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的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而言,技術開發既沒有能力也沒有動力。建議政府加大政策傾(qing) 斜,鼓勵地方政府牽頭,針對本地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中普遍存在的重點技術問題,加大資金投入,促進產(chan) 學研合作,幫助企業(ye) 破解發展的技術瓶頸,實現特色產(chan) 業(ye) 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作者係河南工業(ye) 大學副校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