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社會主要矛盾轉化 看經濟發展高質量

《中原智庫》(2019)  高金成2019-11-26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hui) 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wei)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2017年11月30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會(hui) 見世界領袖聯盟成員時指出,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3億(yi) 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以前我們(men) 要解決(jue) 的是“有沒有”的問題,現在則要解決(jue) “好不好”的問題。我們(men) 要著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多方麵日益增長的需要。

  省委十屆六次全會(hui) 暨省委工作會(hui) 議指出,要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把準高質量發展的主攻方向,一步一個(ge) 腳印實現中原更加出彩的奮鬥目標。

  一、我國社會(hui) 主要矛盾的演變

  在社會(hui) 主義(yi) 初級階段,我國社會(hui) 主要矛盾有一個(ge) 演變的過程。1956年黨(dang) 的八大報告首次提出:“我們(men) 國內(nei) 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yu) 建立先進的工業(ye) 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nong) 業(ye) 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yu) 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1981年十一屆六中全會(hui) 通過的《關(guan) 於(yu) 建國以來黨(dang) 的若幹曆史問題的建議》對我國社會(hui) 主要矛盾做了規範的表述:“在社會(hui) 主義(yi) 改造基本完成以後,我國所要解決(jue) 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hui) 生產(chan) 之間的矛盾。”此後,曆次黨(dang) 代會(hui) 報告都重申了這一觀點。由此可以看出,過去我國社會(hui) 主要矛盾要解決(jue) 的是“有沒有”的問題。

  經過40餘(yu) 年的改革開放和快速發展,我國社會(hui) 主要矛盾的兩(liang) 個(ge) 方麵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一方麵,我國社會(hui) 生產(chan) 力水平極大提高,物質財富極大豐(feng) 富,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均有較大提升,人民群眾(zhong) 的生活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麵的特點。另一方麵,我國經濟社會(hui) 領域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jue) ,主要是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夠高,創新能力不夠強,人民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需求還沒有完全得到滿足。為(wei) 此,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中,依據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進入新時代這一科學政治判斷,提出“我國社會(hui) 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wei)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重大政治論斷是從(cong) 曆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結合上深入分析得出的科學結論,要解決(jue) 的是“好不好”的問題。

  二、如何解決(jue) “好不好”的問題

  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對我國社會(hui) 主要矛盾變化作出的判斷,準確反映了我國新時代經濟發展的新變化,從(cong) “物質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的轉變代表了消費升級的必然趨勢,而“不平衡不充分”則是對供給結構方麵所存在問題的高度概括。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hui) 的快速發展,經濟領域長期積累的各種矛盾集中爆發,主要表現為(wei) 中低端產(chan) 品嚴(yan) 重過剩,高端產(chan) 品供給相對不足,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困難重重。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審時度勢,作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大判斷,形成以新發展理念為(wei) 指導、以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為(wei) 主線的政策體(ti) 係。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you) 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guan) 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ti) 係是跨越關(guan) 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you) 先,以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為(wei) 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chan) 率。”再次強調了以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為(wei) 主線,建設現代化經濟體(ti) 係的必要性。

  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重點是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解決(jue) 供需結構錯配問題,更好滿足人民群眾(zhong) 日益高端化、多元化、個(ge) 性化的消費需求。

  三、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

  省委十屆六次全會(hui) 暨省委工作會(hui) 議指出:“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必須堅持科學發展的正確方向,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貫徹落實黨(dang) 的十九大和省委十屆六次全會(hui) 精神,推動經濟發展高質量,就必須緊緊把握“高端供給不足、低端供給過剩,供需結構錯配”這個(ge) 主要矛盾,通過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促進產(chan) 業(ye) 結構優(you) 化升級,努力走出一條效益更好、結構更優(you) 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一是優(you) 化產(chan) 業(ye) 結構。長期以來,我省基於(yu) 資源優(you) 勢,逐步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為(wei) 主的產(chan) 業(ye) 結構,當前受資源、環境的約束,難以持續的問題越來越突出,成為(wei) 高質量發展的重大製約。必須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在淘汰落後產(chan) 能、做好減量的同時優(you) 化存量、引導增量,發展先進製造業(ye) ,壯大現代服務業(ye) ,改造提升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當前,要抓住居民消費升級的重大機遇,減少低效益、低質量的重複投資,增加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科技創新、基礎教育等方麵投資的比重,提高投資的整體(ti) 效益,推動產(chan) 業(ye) 結構優(you) 化升級。

  二是提高產(chan) 品質量。既要擴大容量,著力培育消費熱點、提升消費能力、擴大消費需求,又要提高質量,圍繞重點產(chan) 業(ye) 、重點產(chan) 品、重點領域,推動建立從(cong) 設計、生產(chan) 、檢驗到售後服務的質量安全保障體(ti) 係和質量安全追溯體(ti) 係,打造特色鮮明、競爭(zheng) 力強的地方品牌,推動河南製造向河南創造轉變、河南速度向河南質量轉變、河南產(chan) 品向河南品牌轉變。

  三是加快動能轉換。以前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驅動、要素驅動,經濟新常態下,要靠創新驅動、改革驅動。麵對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要通過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讓知識、信息、文化娛樂(le) 等不充分領域得到總量提升,讓民生、教育、醫療、環保等不平衡領域實現結構優(you) 化,進而提升供給體(ti) 係的質量和效益。

  (作者係河南日報社理論部主任、高級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