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關鍵兩環節暢通創新中梗阻

《中原智庫》(2019)  張長星2019-11-26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加速孕育、集聚迸發,正在引發產(chan) 業(ye) 分工重大調整,重塑區域乃至國家經濟競合格局。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不僅(jin) 要在培育引進創新引領型企業(ye) 、平台、機構、人才等要素上下功夫,還要在從(cong) “科學”到“技術”,從(cong) “技術”到“產(chan) 品”兩(liang) 個(ge) 關(guan) 鍵環節尋求突破,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wei) 實實在在的新產(chan) 業(ye) 、新產(chan) 品、新服務、新模式,從(cong) 激烈競爭(zheng) 的“紅海”躍遷到空間更空闊的“藍海”,為(wei) 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新舊動力平穩接續提供強有力的戰略支撐。

  一、我省現狀

  近年來,我省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蓬勃發展,新舊動能加快轉換,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得到充分激發,特別是在跨境電商、航空經濟、大數據等方麵取得了實質性進展。但站位全國、對標先進,創新驅動仍是製約我省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突出短板。目前,我省創新投入不足,研究與(yu) 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僅(jin) 相當於(yu) 全國水平的60%,地方財政科技支出占比相當於(yu) 浙江和江蘇的1/3、湖北的1/2;企業(ye) 創新參與(yu) 度不高,開展研發活動的企業(ye) 占比不足全國水平四成,高新技術企業(ye) 數量隻占全國的2%;科研創新載體(ti) 平台實力較弱,備案新型研發機構42家,不足廣東(dong) 的1/4,科技部認定的國家級眾(zhong) 創空間僅(jin) 有38家,占全國總量的19%;高端人才缺乏,全國1500多位院士中我省隻有27人,每萬(wan) 人口發明專(zhuan) 利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1/3。

  在這些數據背後隱藏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ge) 方麵:一是研發機構單兵分散作戰,難以對省委省政府產(chan) 業(ye) 結構戰略性調整的工作部署形成有效係統支撐,在前瞻性技術和交叉學科集成創新領域、上遊基礎研究與(yu) 下遊產(chan) 品生產(chan) 之間工程創新等領域存在缺位現象。二是相當一部分產(chan) 業(ye) 技術研發機構仍為(wei) 體(ti) 製內(nei) 企事業(ye) 單位,創新活力動力不足,新型研發機構科研實力較弱,專(zhuan) 攻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前沿領域的科研機構相對較少,頂級創新型領軍(jun) 型人才和團隊嚴(yan) 重短缺,能夠引領帶動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實現從(cong) “0”到“1”突破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不多。三是科研體(ti) 製改革創新相對滯後,對高校院所不願做、中小微企業(ye) 沒能力做、政府機關(guan) 不應該做的兩(liang) 個(ge) 關(guan) 鍵環節(即從(cong) “科學”到“技術”,從(cong) “技術”到“產(chan) 品”)還未有效打通,雖然洛陽在科技創新券、新鄉(xiang) 在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管理、焦作和鶴壁等市在“科技貸”等方麵進行了大量探索,但對於(yu) 一個(ge) 經濟大省的戰略性轉型還遠遠不夠,需要充分學習(xi) 借鑒先進經驗,找準緊密結合我省實際的工作突破口。

  二、兩(liang) 點建議

  打造中西部地區科技創新高地,不僅(jin) 需要我們(men) 不斷提升地方財政和企業(ye) 、科研機構對科技研發的投入力度,加快產(chan) 業(ye) 創新中心、“雙創”平台基地建設,營造“崇尚冒險、寬容失敗、激勵草根、包容異端”的創新文化氛圍,更為(wei) 緊迫的是加快培育貼近市場需求、根植區域產(chan) 業(ye) 發展、緊跟世界技術前沿、突出跨界開放創新的新型研發機構,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成果轉移轉化擴散服務體(ti) 係,打通科學技術向現實生產(chan) 力轉化的通道,構建促進科學研究、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的創新生態體(ti) 係。

  (一)組建河南省產(chan) 業(ye) 技術研究院

  建議結合我省產(chan) 業(ye) 技術研發機構現狀和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需求,針對“科學”到“技術”轉化環節,學習(xi) 借鑒江蘇模式,盡快啟動我省產(chan) 業(ye) 技術研究院籌建工作。一是爭(zheng) 取高層支持。在籌建階段,加強與(yu) 國家有關(guan) 部門的溝通對接,爭(zheng) 取在科技部的支持下,與(yu) 中國科學院合作共建河南省產(chan) 業(ye) 技術研究院,打造新舊動力平穩接續和自主創新示範區的重要支撐。二是做好頂層設計。為(wei) 防止體(ti) 製回歸,建議將未來我省產(chan) 業(ye) 研究院明確為(wei) 無級別、無編製的省屬事業(ye) 單位,實行理事會(hui) 領導下的院長負責製,聘請國內(nei) 外知名科技創新人士分別擔任名譽院長和執行院長,按照省委省政府推進高質量發展、加快產(chan) 業(ye) 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戰略部署,瞄準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先進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等戰略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和傳(chuan) 統優(you) 勢產(chan) 業(ye) 改造,有前瞻性、導向性地組織開展產(chan) 業(ye) 戰略研究和重大技術創新集成項目。同時以我省產(chan) 業(ye) 研究院名義(yi) 成立對應的市場化公司,破解單一產(chan) 業(ye) 研究院市場化不足的體(ti) 製難題,形成公益性職能和市場化手段相互促進、體(ti) 製內(nei) 外優(you) 勢互補的發展模式。三是拓展網絡布局。建立專(zhuan) 業(ye) 研究所預備製度和動態管理機製,以會(hui) 員形式分批吸納分布在不同領域、不同體(ti) 製、不同行業(ye) 的高水平產(chan) 業(ye) 技術研發機構加盟,並根據年度績效考核情況給予前瞻性科研資助。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創新財政專(zhuan) 項引導資金獎補模式,最大限度地調動全社會(hui) 資源和力量參與(yu) ,優(you) 先鼓勵民間投資和企業(ye) 通過多元投資和多種機製組建專(zhuan) 業(ye) 研究所。四是充分賦能放權。進一步改革創新財政科研經費管理模式,健全技術創新的市場導向機製,支持探索“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會(hui) 員加盟模式和“民辦公助”的科研機構管理模式,支持專(zhuan) 業(ye) 研究所以需求為(wei) 導向進行共性關(guan) 鍵技術研發,以產(chan) 品為(wei) 目標匯聚創新成果進行二次開發,以企業(ye) 為(wei) 對象開展合同科研服務,通過衍生企業(ye) 、孵化企業(ye) 和服務企業(ye) 實現技術成果工業(ye) 化,為(wei) 我省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提供有力支撐。

  (二)啟動科技創新科技成果轉化與(yu) 擴散工程

  建議針對科技成果就地轉化不足,科技成果產(chan) 出信息與(yu) 企業(ye) 需求信息對接不暢,技術轉移中介服務機構缺乏,科技實力沒有充分轉化為(wei) 經濟能力的問題,啟動實施科技創新科技成果轉化與(yu) 擴散工程,疏通創新“中梗阻”,打造全國重要的科技成果轉化與(yu) 技術轉移核心區。一是建設高效成果轉化平台。建議進一步拓展省技術產(chan) 權交易平台功能,發揮“互聯網+”功能,征集企業(ye) 創新需求,完善技術成果、專(zhuan) 利信息、技術需求等數據庫,建立企業(ye) 需求48小時響應機製,打造“互聯網+技術轉移”服務平台,架起企業(ye) 與(yu) 科研人員間的橋梁,有效解決(jue) “中小企業(ye) 找專(zhuan) 家難、科研機構找需求難”的問題。二是實施技術轉移中介服務機構發展壯大行動。不定期發布經專(zhuan) 家評估並標定推廣補貼定價(jia) 的重大科技成果和技術需求,引導科技成果轉化中介機構按市場需求開展技術轉移、成果轉化以及圍繞技術轉移進行二次開發與(yu) 技術熟化等各類服務活動,並對成功轉化的項目給予事後補貼支持,從(cong) 而推動技術轉移中介服務機構朝著經營專(zhuan) 業(ye) 化、功能投行化、收益股份化、信譽品牌化方向發展。三是強化創新能力開放合作。依托自貿試驗區、自主創新示範區和鄭州航空港人才管理改革實驗區,聚焦重點行業(ye) 領域,突出“高精尖缺”導向,加強與(yu) 全國“大院大所”的合作,積極引進國家科技戰略資源在豫布局,推行“領軍(jun) 人才+創新團隊+優(you) 質項目”模式,麵向全球“一事一議”引進頂尖人才團隊,與(yu) 領軍(jun) 技術企業(ye) 合作設立創新孵化平台,與(yu) 國內(nei) 外頂尖基金機構合作組建跨境並購基金,積極打造離岸孵化科技創新體(ti) 係,努力從(cong) 海內(nei) 外孵化、篩選項目到我省產(chan) 業(ye) 化。

  (作者係河南省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