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源自於(yu) 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曆史所孕育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熔鑄於(yu) 黨(dang) 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植根於(yu)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偉(wei) 大實踐。”“文化自信”的三個(ge) 重要來源便是優(you) 秀的中國傳(chuan) 統文化、革命文化和新時期的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仔細分析愚公移山精神發展的源與(yu) 流,不難發現,愚公移山精神與(yu) 這三種文化形態都有密不可分、千絲(si) 萬(wan) 縷的聯係。就優(you) 秀的傳(chuan) 統文化而言,愚公移山精神彰顯的自強不息、敢為(wei) 人先的精神本身就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優(you) 秀基因;就革命文化而言,愚公移山精神彰顯的戰天鬥地精神、信念堅定品質被共產(chan) 黨(dang) 人繼承,激勵一代代共產(chan) 黨(dang) 人在革命時期英勇向前,取得勝利;就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而言,愚公移山精神彰顯的大局意識、開拓精神、擔當精神與(yu) 共產(chan) 黨(dang) 人在新時期形成的改革創新精神、為(wei) 民務實清廉品質、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也是一脈相承。可以說,大力弘揚愚公移山精神,既是曆史必然,也是現實之需;既有文化學術傳(chuan) 承價(jia) 值,也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堅定文化自信、凝聚中國精神的時代需要。
一、愚公移山精神的內(nei) 涵
(一)開拓進取,思想解放
愚公之前,自古以來眾(zhong) 人“麵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麵對大山阻擋,唯有愚公提出要“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yu) 漢陰”,表達出一種想前人不敢想、做前人不敢做,開拓進取,思想解放與(yu) 敢為(wei) 天下先的非凡膽略與(yu) 氣魄。
這種開拓進取、思想解放的精神充分體(ti) 現在中華民族每一個(ge) 曆史重大轉折時期,也體(ti) 現在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過程中取得的每一個(ge) 重大成果上。在新民主主義(yi) 革命時期,通過將馬克思主義(yi) 理論與(yu) 中國具體(ti) 實踐相結合,打破共產(chan) 國際的約束,走出了一條不同於(yu) 蘇聯的農(nong) 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新民主主義(yi) 革命道路。在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時期,通過對民族資本主義(yi) 的和平贖買(mai) ,通過對資產(chan) 階級的積極改造,成功解決(jue) 了如何由新民主主義(yi) 向社會(hui) 主義(yi) 過渡的重大曆史課題,這些都是國際共運史上前所未有的先例。在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過程中,突破市場經濟與(yu) 計劃經濟的社會(hui) 性質之爭(zheng) ,將市場經濟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結合起來,提出實現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的改革目標;在政治領域,將國與(yu) 國之間的和平共處原則應用於(yu) 處理國家內(nei) 部問題,首次提出並成功實現了“一國兩(liang) 製”的構想。沒有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沒有敢為(wei) 天下先的氣魄,打破舊思想、舊框架,就不可能實現這一係列的重大舉(ju) 措。
(二)信念堅定,知難而上
麵對智叟的嘲笑與(yu) 移山的艱難,愚公發出“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的豪言壯誌,體(ti) 現了愚公移山信念堅定以及不畏艱險、知難而上的精神。
正是抗戰必勝的堅定信念,支撐著那些血性的中華兒(er) 女,駁斥了亡國論,凝聚了民族的偉(wei) 大力量,度過了漫長的艱難歲月,走向革命的勝利。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時期,麵對國際共產(chan) 主義(yi) 運動陷入低潮時期的種種質疑與(yu) 嘲笑,我們(men) 堅定了中國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的信念;麵對改革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與(yu) 對改革開放的質疑,發出“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條”口號,堅定了繼續推進改革開放的理念;麵對改革與(yu) 發展中重重大山般的難題,沒有選擇退縮,而是迎難而上,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保住了改革開放的成果,實現了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的偉(wei) 大勝利。在當前,這種信念堅定、迎難而上的精神是我們(men) 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目標的精神支撐。目前,我國的改革與(yu) 發展處於(yu) 關(guan) 鍵時期,改革在廣度上已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等所有領域,出現了很多新問題、新情況。這好比一座座太行山、王屋山擋在我們(men) 的麵前,是退縮還是前進,是消極避讓還是迎難而上,反映了兩(liang) 種不同的精神風貌。我們(men) 要弘揚愚公移山精神,既要正視困難和挑戰的艱巨性,又要看到我國現代化事業(ye) 的前途和光明未來,充滿信心,迎難而上,奮發向上地投入到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的偉(wei) 大事業(ye) 中去。
(三)艱苦奮鬥,鍥而不舍
愚公“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yu) 渤海之尾。寒暑易節,始一返焉。”他做好了“子子孫孫無窮匱”的挖山不止的準備,表現出了艱苦奮鬥、鍥而不舍的精神。也正是這種挖山不止的精神與(yu) 行為(wei) ,最終感動了上蒼,取得了“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的成果。
任何偉(wei) 大目標的實現,都需要艱苦奮鬥、鍥而不舍的精神,也正是這種精神推動人們(men) 去認識世界、改造世界。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艱苦奮鬥的曆史,在極端困苦的革命時期,中國人民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推翻了三座大山;在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初期,中國人民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打破封鎖,在各個(ge) 領域取得一係列成就。艱苦奮鬥、鍥而不舍的精神對於(yu) 個(ge) 人的成功也必不可少。從(cong) 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wei) 之”到毛主席的“貴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無益一日曝十日寒”,都反複驗證了一個(ge) 道理:隻有不斷堅持的人,才能最終贏得勝利。
(四)團結奮鬥,同心協力
移走大山,既不是幾個(ge) 人的事情,也不是一時半會(hui) 兒(er) 的事情。愚公善於(yu) 發動鄰居,共商大計,而且認定這個(ge) 任務需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的努力。可見,他是一個(ge) 善於(yu) 依靠團體(ti) 、有大局觀、善於(yu) 做長期謀劃的人。古往今來,也隻有具備這種氣魄的人,才能去做“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業(ye) 。任何偉(wei) 大成就,都離不開精誠團結,都需要凝聚眾(zhong) 人之力,同心協力,眾(zhong) 誌成城。毛澤東(dong) 在七大閉幕式的報告中講到愚公移山精神時,結合具體(ti) 曆史背景與(yu) 任務充分闡明了這一思想。毛澤東(dong) 指出取得抗戰的偉(wei) 大勝利,不僅(jin) 需要作為(wei) 先鋒隊的共產(chan) 黨(dang) 人覺悟起來,更重要的是“還必須使全國廣大人民群眾(zhong) 覺悟起來,甘心情願和我們(men) 一起奮鬥、去爭(zheng) 取勝利。”並要求廣大黨(dang) 員將黨(dang) 的大會(hui) 精神傳(chuan) 播到群眾(zhong) 中去,號召全國人民團結起來,一起挖掉帝國主義(yi) 、封建主義(yi) 兩(liang) 座大山。曆史實踐證明,中華民族曆經眾(zhong) 多艱難險阻而取得偉(wei) 大成就,靠的就是這樣萬(wan) 眾(zhong) 一心,眾(zhong) 誌成城的偉(wei) 大精神。
二、如何弘揚愚公移山精神,堅定文化自信
(一)要樹立“大文化觀”的宣傳(chuan) 觀念
所謂“大文化觀”,主要是指在對某一文化業(ye) 態、人文景觀、民俗風情的開發宣傳(chuan) 過程中,我們(men) 要兼顧對其具有類似文化背景的其他相關(guan) 文化業(ye) 態、人文景觀、民俗風情的聯合開發宣傳(chuan) 。具體(ti) 到愚公移山精神的宣傳(chuan) ,一是要注重和儒家文化的聯合宣傳(chuan) ,對愚公移山文本產(chan) 生的時代背景、理論內(nei) 涵予以重新梳理和深度挖掘,對愚公移山精神與(yu) 整個(ge)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要素予以學術上的進一步考辨。二是要注重和道家文化資源的聯合宣傳(chuan) 。王屋山作為(wei) 道家思想宣傳(chuan) 的重要載體(ti) ,也是愚公移山精神的發祥地,在具體(ti) 的產(chan) 業(ye) 開發和宣傳(chuan) 上,能否和周口的太清宮、鄭州中牟的列子故裏、商丘的莊子祠進行一些大文化的宣傳(chuan) ?三是要注重和太行山精神等聯合宣傳(chuan) 。當前愚公移山精神主要作為(wei) 中原人文精神的重要板塊予以宣傳(chuan) 。但是從(cong) 文化的發展來看,濟源這片沃土在革命時期,同樣也是太行山精神產(chan) 生的重要土壤,作為(wei) 愚公移山精神的當代繼承者——太行山精神,能否和山西的宣傳(chuan) 部門聯合開發挖掘太行山精神。當前,由於(yu) 各地行政部門之間的壁壘區劃、搶奪文化資源的急功近利、交通限製等主客觀因素,使得聯合開發的“大文化觀”顯得過於(yu) 理想與(yu) 浪漫,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大文化觀”的產(chan) 業(ye) 發展思路不但更符合人們(men) 對文化產(chan) 業(ye) 的消費期待和體(ti) 驗,也是未來各地旅遊景區提升核心競爭(zheng) 力的必由之路。
(二)優(you) 化宣傳(chuan) 手段
當前關(guan) 於(yu) 愚公移山精神的宣傳(chuan) 依然存有重理論輕實踐、重官方文化輕大眾(zhong) 文化的傾(qing) 向,理論文章層出不窮,宣傳(chuan) 範圍多集中於(yu) 黨(dang) 政機關(guan) 、黨(dang) 員幹部,對普通群眾(zhong) 的感化引導影響力度不夠。比如,2008年,以反映愚公移山故事的《王屋山下的傳(chuan) 說》一劇在中央電視台一套上演,惜乎其藝術成就不高而影響力甚微。我們(men) 能否借助電視台、影視、都市報、新媒體(ti) 把愚公、列子甚至老子莊子的故事及思想推向大眾(zhong) ?在此方麵,我們(men) 可以借鑒湖南媒體(ti) 的做法。2008年,湖南教育電視台仿照“百家講壇”,自辦了一檔以傳(chuan) 播和弘揚湖湘文化為(wei) 主旨的人文講壇節目“湖湘講壇”。節目開播以來,他們(men) 相繼邀請唐浩明、紀連海、譚伯牛、孟澤、楊雨、王立新等專(zhuan) 家教授湘籍名人,把三湘四水“心憂天下,敢為(wei) 人先”的湖湘人文精神傳(chuan) 播的酣暢淋漓。和“百家講壇”不同的是,“湖湘講壇”在選材選人上側(ce) 重“湘人講湘人”,兼顧了對湖南民俗風情、地域景觀的傳(chuan) 承。我們(men) 河南的講壇,傳(chuan) 播方式多以現場講學為(wei) 主,導致受眾(zhong) 有限,完全可以通過電視媒體(ti) 的方式打造一兩(liang) 欄類似的節目。除了電視媒體(ti) ,在出版界,既有學術性又不失通俗性的高質量的大眾(zhong) 文化讀本更是少之又少。比如我們(men) 能否推出一批類似《中原人物鑒賞》《中原人文風情》係列的高質量的書(shu) 籍。在新媒體(ti) 這一塊,對愚公移山精神的挖掘與(yu) 宣傳(chuan) 更是乏善可陳。
(三)提升相關(guan) 文化產(chan) 業(ye) 的科技含量
應該說,在堅持創新發展理念下,文化產(chan) 業(ye) 和科技深度融合乃整個(ge) 中國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的必由之路,但怎麽(me) 融合?根據當前愚公移山精神宣傳(chuan) 的實際,需要從(cong) 以下幾點努力:一是用新科技包裝愚公移山故事,提升其表現力與(yu) 影響力。關(guan) 於(yu) 愚公移山文化產(chan) 業(ye) 的附屬產(chan) 品,有“列子禦風而行”的故事、有愚公和智叟經典對白的故事、有愚公精神最終感動天帝的故事、有毛主席對愚公移山精神的經典闡釋,等等。我們(men) 能否借助動漫、三維甚至微電影、兒(er) 童繪本的手段,去設計一些更有創意的文化符號去展現這些文化故事及背後的思想魅力,比如編撰愚公移山的相關(guan) 微電影、動畫片、豫劇等。二是提升愚公移山精神相關(guan) 文化產(chan) 品的科技含量。河南在這方麵做得較為(wei) 成功的首推鈞瓷,如孔家鈞窯經過技術攻關(guan) ,由傳(chuan) 統的煤燒變為(wei) 液化氣燒,不但優(you) 化鈞瓷的釉料配方,而且研製開發出了新的釉色品種,極大地拓展了鈞瓷釉色的藝術表現空間。但是河南還有很多類似的文化產(chan) 品卻一時難以突破瓶頸,如木版年畫、泥泥狗、汴繡等。對於(yu) 愚公移山相關(guan) 文化產(chan) 品,我們(men) 不但要集中打造一個(ge) ,而且還要打造好。目前市麵上常見的如愚公移山根雕,筆者認為(wei) 依然有進一步精細化、精致化的打磨空間。三是搞好愚公故裏旅遊文化的文化服務業(ye) 。由於(yu) 在旅遊文化服務上的滯後,愚公故裏濟源的旅遊開發中尚未形成核心競爭(zheng) 力。以旅行社為(wei) 例,河南省內(nei) 隻有幾家國際或大型國內(nei) 旅行社能夠實現接待、財務等服務的信息運營,或借力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開展營銷、團購、線路預訂等在線業(ye) 務,而多數中小旅行社卻保持著傳(chuan) 統經營方式,難以借力移動互聯等新興(xing) 技術,營銷效率相對低下;景區方麵,省內(nei) 隻有清明上河園和雲(yun) 台山等幾個(ge) 重點景區建立起自己的網站,實現了數字化建設,而王屋山景區的信息化建設和這些相比,依然有待提升。此外,餐飲服務的落後及單一、景區車位的緊張及管理不規範、文化產(chan) 品的粗製濫造等,都嚴(yan) 重影響了愚公故裏的旅遊文化發展。
(作者係河南省委黨(dang) 校科技文化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