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chan) 率,實現高質量發展。這是黨(dang) 中央基於(yu) 當前我國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並成為(wei) 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不高的主要根源而做出的一個(ge) 重大戰略舉(ju) 措,是當前和今後一個(ge) 時期我國確定發展思路、製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推動高質量發展,要堅持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引領,破除舊的思想觀念和推進動力,加快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ti) 係、政策體(ti) 係、標準體(ti) 係、統計體(ti) 係、績效評價(jia) 、政績考核,找準新的工作著力點,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的成效。
一、不能再唯GDP
推進高質量發展,當前麵臨(lin) 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原來的那種速度情結,即過分看重速度和總量。長期以來,我們(men) 的許多地方把GDP作為(wei) 考核幹部政績的重要指標,甚至唯一指標,這一方麵固然調動了幹部幹事創業(ye) 的積極性,推動了經濟高速增長,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係列後遺症、甚至不良後果。一些地方為(wei) 了追求經濟快速增長,對“短平快”項目偏愛有加,通過大量舉(ju) 債(zhai) 等方式搞“政績工程”,既浪費了資源,也累積了債(zhai) 務風險;一些地方不顧自身實際盲目跟風發展,鋪大攤子、上大項目,以高投入、高排放、高汙染而換取經濟的增長速度,結果導致資源環境付出沉重代價(jia) 。
今後,必須扭轉這種以GDP論英雄的思維方式和衡量標準,決(jue) 不能再以犧牲資源環境為(wei) 代價(jia) 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要堅持做到以下幾個(ge) 方麵:一要完善幹部考核評價(jia) 體(ti) 係。徹底改變一些地方在政績評價(jia) 中以GDP論英雄的偏好,使廣大幹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追求高質量發展上來。二要實施差異化的考核方式。更加重視對民生改善、社會(hui) 進步、生態效益等指標的考核,促使廣大幹部轉變發展觀念,改進工作作風,把更多精力放到轉方式、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上來,努力創造經得起實踐、群眾(zhong) 和曆史檢驗的業(ye) 績。三要改變經濟發展評價(jia) 標準和要求。更多地重視就業(ye) 、質量效益、風險防控、穩定性可持續性,研究製定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性指標。如新興(xing) 經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全要素生產(chan) 率、中高端產(chan) 品占比、單位GDP能源消耗和產(chan) 能利用率等。
實現高質量發展,還必須努力實現一係列重大轉變。一是要從(cong) “數量指標”向“質量指標”轉變。改革開放之初我國是從(cong) 短缺經濟起步的,發展的主要任務是填補“數量缺口”;進入新時代以來,這個(ge) 局麵已發生了重大甚至根本變化,現在我們(men) 在很多領域都出現了產(chan) 能過剩,然而在品質和質量方麵還存在一定的缺陷,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在這方麵狠下功夫,變“質量缺口”為(wei) “質量優(you) 勢”。二是要從(cong) “規模擴張”向“結構升級”轉變。一個(ge) 時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的大規模擴張階段已經基本結束,未來的發展主要不是靠規模擴張,而是靠內(nei) 涵發展,靠產(chan) 業(ye) 價(jia) 值鏈不斷提高和升級。要完成這個(ge) 轉型,就要推動要素在行業(ye) 內(nei) 、企業(ye) 間的自由流動,實現要素的再配置。三是要從(cong) 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當前環境下,我們(men) 原來的要素數量紅利,不論勞動力、資源還是土地都正在消失,現在麵臨(lin) 的最大“瓶頸”是創新能力和人力資本等的不足,要推動經濟發展的“三大變革”,必須從(cong) 根本上突破這個(ge) “瓶頸”,提高技術進步、組織創新、專(zhuan) 業(ye) 化等全要素生產(chan) 率。
二、堅持新發展理念
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首先進行一場深刻的思想觀念變革,堅持新發展理念,即黨(dang) 的十九大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理念。這五大理念對發展的目的、方式、路徑、著力點、衡量標準等都作出了全麵回應,是我們(men) 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有效方法,對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滿足廣大人民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具有重要意義(yi) 。我們(men) 要通過一係列重大戰略、政策和舉(ju) 措,把五大發展理念轉化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看得見、摸得著、有獲得感和幸福感的發展成果。
第一,要培育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實現創新發展。當前隨著經濟發展階段的根本性變化,支撐高速增長的傳(chuan) 統動力已越來越弱,必須把創新作為(wei) 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形成經濟增長的長期可持續動力。在主導思想、政策設計和創新環境上,要積極培育創新主體(ti) 、打造創新平台、瞄準重點領域、加快改革開放,不斷加強創新體(ti) 係建設,強化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推動創新成果加快向現實生產(chan) 力轉化。要強化創新意識,培厚創新土壤,優(you) 化創新環境,著力打造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
第二,要堅持發展的可持續性,實現協調發展。毋庸諱言,由於(yu) 種種因素,長期以來我們(men) 發展方麵的一些弊端近年來日漸顯露,出現了區域發展不協調、城鄉(xiang) 發展不協調、硬實力和軟實力發展不協調等諸多問題,在經濟結構中表現為(wei) 實體(ti) 經濟結構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實體(ti) 經濟失衡、房地產(chan) 和實體(ti) 經濟失衡等,致使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日益突出。國內(nei) 外有關(guan) 經驗和現實表明,在從(cong) 中等偏上收入向高收入跨越的階段,各種社會(hui) 矛盾和社會(hui) 風險往往因各方麵發展的不協調而產(chan) 生並加深,一些國家正是因此而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因此,促進發展的協調性,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
第三,要以增強人民的幸福感為(wei) 目的,實現綠色發展。我國改革開放之初屬於(yu) 粗放型發展方式,是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wei) 代價(jia) 的。藍天白雲(yun) 本來是應有之物卻變成了“稀缺品”,霧霾天氣成了人們(men) 的“心肺之患”,生態環境問題已不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經濟問題,而是成了安全問題。今後我們(men) 必須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堅持以建設生態文明為(wei) 己任,以建設美麗(li) 家園為(wei) 目標,下大力氣幹好這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ye) 。
第四,要堅持內(nei) 外聯動,實現開放發展。經濟全球化是一種世界大勢、不可逆轉,我們(men) 要積極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積極參與(yu) 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chan) 品供給,提高我們(men) 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製度性話語權,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ti) 。要用好國際國內(nei) 兩(liang) 種資源、兩(liang) 個(ge) 市場,尤其要進一步提高利用國際市場、在全球範圍配置產(chan) 能和應對國際經貿摩擦的能力,通過參與(yu) 全球經濟治理、提供國際公共產(chan) 品和打造利益共同體(ti) ,主動利用、擴大和引領經濟全球化。
第五,要著力體(ti) 現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實現共享發展。現在我國社會(hui) 分配方麵最突出問題是貧富懸殊。有資料顯示,當前中國家庭財產(chan) 基尼係數已超過040的國際警戒線,一些人占有巨額財富,而另外一些人還處在深度貧困之中,在全國3000萬(wan) 左右的貧困人口中,有不少人上不起學、看不起病、住不起房。今後我們(men) 要切實堅持共享發展理念,進一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健全規範資本、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yu) 初次分配機製,加大再分配調節力度,縮小城鄉(xiang) 、地區、不同社會(hui) 群體(ti) 之間收入差距,建設一個(ge) “橄欖型”的社會(hui) 結構。
三、堅持創新驅動發展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推動產(chan) 業(ye) 革命和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撐、根本要求和主路徑。當前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不夠高,主要反映在創新能力不足上。
強力推動發展動力轉換。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的低成本資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驅動力明顯減弱,傳(chuan) 統比較優(you) 勢逐漸喪(sang) 失,原來我們(men) 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和出口拉動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已難以為(wei) 繼,今後發展動力必須轉向創新驅動,實現創新引領發展,為(wei) 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打造新引擎、構建新支撐。要實現這個(ge) 轉換,必須在推動發展的內(nei) 生動力和活力轉變上狠下功夫,加快形成以創新為(wei) 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ti) 係和發展模式。要堅持把創新作為(wei) 動力之源,激發全社會(hui) 的創新活力,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優(you) 化要素配置,加快培育新動能。要注重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的結合、創新驅動和投資驅動的結合、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的結合,通過調整各種要素的組合方式和結構,不斷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為(wei) 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著力打造創新這個(ge) 核心引擎。積極推行新技術新產(chan) 品新業(ye) 態,促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yu) 實體(ti) 經濟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科技與(yu) 經濟的深度融合,實現發展的“升級換擋”。切實推進高新技術企業(ye) 培育、新型研發機構建設、企業(ye) 技術改造、科技企業(ye) 孵化器和創新平台建設、核心技術攻關(guan) ,推動優(you) 質創新資源向先進製造業(ye) 、互聯網產(chan) 業(ye) 等重點領域集聚,打造創新型的產(chan) 業(ye) 集群。不斷提升科技進步貢獻率,培育新的增長極,實現發展的動力創新、路徑創新、內(nei) 涵創新以及商業(ye) 模式創新,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you) 勢的引領型發展。
建立完善的現代創新體(ti) 係。首先,要大力深化科技體(ti) 製、產(chan) 權製度、分配製度、金融體(ti) 製等相關(guan) 領域改革,完善科研經費管理使用、科技成果評價(jia) 和權益分配等政策,支持各方麵人才專(zhuan) 心創新創業(ye) ,激發各類創新主體(ti) 活力,加快形成更有利於(yu) 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的體(ti) 製機製;要統籌推進科技、管理、品牌、組織、商業(ye) 模式創新,統籌推進軍(jun) 民融合創新,統籌推進引進來與(yu) 走出去合作創新,實現科技創新、製度創新、開放創新的有機統一和協同發展。其次,要堅持把發展的基點放在創新上,充分發揮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製度優(you) 勢,積極推進製度創新、科技創新,破除體(ti) 製機製障礙和弊端,讓創新發展的動力更加激揚澎湃;要積極開發新工藝、研發新產(chan) 品,占領行業(ye) 科技創新的“製高點”,提升產(chan) 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zheng) 力;要積極培育創新文化,保護創新熱情,寬容創新挫折,有效集聚創新資源,最大限度地集聚國內(nei) 外的創新資源。
把人才資源作為(wei) 創新的第一資源。當前創新發展依然存在著主體(ti) 不強、平台不多、人才不足、機製不活、環境不優(you) 等問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要著力破除科學家、科技人員、企業(ye) 家、創業(ye) 者創新的障礙,著力解決(jue) 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的製約,著力打通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chan) 力轉化的通道,激發科學家、科技人員、企業(ye) 家的創新激情,把創新成果變成實實在在的產(chan) 業(ye) 活動。
四、加快產(chan) 業(ye) 結構轉型升級
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牽住產(chan) 業(ye) 結構轉型升級這個(ge) “牛鼻子”。
一是要把實體(ti) 經濟做實做強做優(you) 。實體(ti) 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和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推進產(chan) 業(ye) 結構轉型升級,要堅持把提升我省製造業(ye) 作為(wei) 主戰場,著力改變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多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少、低端產(chan) 業(ye) 多高端產(chan) 業(ye) 少、資源型產(chan) 業(ye) 多高附加值產(chan) 業(ye) 少、勞動密集型產(chan) 業(ye) 多資本科技密集型產(chan) 業(ye) 少的狀況,構建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現代產(chan) 業(ye) 新體(ti) 係,為(wei) 產(chan) 業(ye) 結構優(you) 化、實體(ti) 經濟壯大夯實根基。要優(you) 化資源配置,促進融合發展,壯大裝備製造、食品製造、新型材料製造、電子製造、汽車製造等主導產(chan) 業(ye) ,提升冶金、建材、化工、輕紡等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培育智能製造裝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和新能源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同時,要構建市場化法治化去產(chan) 能長效機製,更多地依靠市場淘汰落後過剩產(chan) 能,形成通過市場競爭(zheng) 促進優(you) 勝劣汰的新格局。
二是要著力提升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是我們(men) 固有的優(you) 勢和基礎,在新時代麵前有的雖然落伍了,但他們(men) 仍有很大的潛力和優(you) 勢,我們(men) 決(jue) 不能放棄,要通過一係列措施讓他們(men) 鳳凰涅槃、重獲新生。要通過智能改造、綠色改造、技術改造促其“脫胎換骨”,加快產(chan) 業(ye) 內(nei) 部結構的調整,推動產(chan) 業(ye) 鏈再造和價(jia) 值鏈提升,提高精準製造能力,擴大高附加值的中高端產(chan) 品比例,使其煥發新活力,形成新優(you) 勢。要強化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的信息化、網絡化和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信息新技術在企業(ye) 研發、製造、管理、服務等全流程和全產(chan) 業(ye) 鏈的綜合集成應用,通過信息化改造做精做強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要瞄準國際先進標準提升產(chan) 品技術、工藝裝備、能效環保水平,提高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的產(chan) 品品質和附加值,特別是強化基礎工藝、基礎材料和基礎元器件領域的高端製造能力。
三是要緊盯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是我們(men) 的未來和立足點、製勝點,必須高度重視。要通過創新促進新技術、新產(chan) 品和新業(ye) 態發展,特別是要通過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yu) 實體(ti) 經濟的深度融合,促進跨界融合創新,使創新創業(ye) 形成燎原之勢和新的經濟增長點。要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推動實體(ti) 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ti) 經濟深度融合,繼續做好信息化和工業(ye) 化的深度融合,推動製造業(ye) 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要深入實施工業(ye) 互聯網創新發展戰略,係統推進工業(ye) 互聯網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管理體(ti) 係建設,發揮數據的基礎資源作用和創新引擎作用,加快形成以創新為(wei) 主要引領和支撐的數字經濟。要推動產(chan) 品、業(ye) 態和模式創新,實現產(chan) 業(ye) 由生產(chan) 製造向服務製造轉型、經濟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重點培育電子商務、研發設計、檢驗檢測等新興(xing) 高技術服務業(ye) 態,帶動社會(hui) 分工模式、生產(chan) 組織模式、管理模式創新。
四是要把農(nong) 業(ye) 作為(wei) 產(chan) 業(ye) 優(you) 化升級的重要保障。按照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生態宜居、鄉(xiang) 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大力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堅持以產(chan) 業(ye) 發展為(wei) 重點,引導和推動更多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流動,調動廣大農(nong) 民的積極性、創造性,形成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體(ti) 係。優(you) 化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品種結構,推動糧經飼統籌、農(nong) 林牧漁結合、種養(yang) 加一體(ti) 、一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確保農(nong) 產(chan) 品質量安全,建立健全從(cong) 農(nong) 田到餐桌的質量安全全程可追溯、互聯互通的信息平台。積極推進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與(yu) 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流通和農(nong) 業(ye) 休閑旅遊融合發展,培育壯大農(nong) 村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發展農(nong) 業(ye) 適度規模經營,加強社會(hui) 化服務,提升農(nong) 業(ye) 綜合效益。
五是要把服務業(ye) 作為(wei) 產(chan) 業(ye) 優(you) 化升級的重點。服務業(ye) 尤其是現代服務業(ye) 是我省的薄弱環節,要把發展現代服務業(ye) 放到重要位置。大力發展現代物流、現代金融、信息服務、研發設計等產(chan) 業(ye) ,推進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向專(zhuan) 業(ye) 化和價(jia) 值鏈高端延伸。著力培育科技服務、商務服務、會(hui) 展服務、服務外包、居民家庭服務等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促進生活性服務業(ye) 向精細化和高品質轉變。努力創新生產(chan) 服務模式,積極發展平台經濟、眾(zhong) 包經濟、創客經濟、跨界經濟、分享經濟,全麵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要適應人民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把大力發展旅遊、文化、體(ti) 育、健康、養(yang) 老、教育培訓等幸福產(chan) 業(ye) 放在服務業(ye) 發展的優(you) 先位置,引導社會(hui) 資本加大幸福產(chan) 業(ye) 投資力度,並著力豐(feng) 富服務產(chan) 品、提升服務質量、打造知名服務品牌,讓服務業(ye) 尤其是幸福產(chan) 業(ye) 成為(wei) 推動我省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五、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
在我國總供給與(yu) 總需求的結構性矛盾中,供給側(ce) 是矛盾的主要方麵。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以推進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為(wei) 主線。
當前供給側(ce) 能力水平不高或存在結構性矛盾。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一方麵已發展成為(wei)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正在由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邁進;另一方麵經濟領域長期積累的各種矛盾集中爆發,主要表現為(wei) 中低端產(chan) 品嚴(yan) 重過剩,高端產(chan) 品供給相對不足,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困難重重,投資、出口、消費“三駕馬車”集體(ti) 遭遇瓶頸等,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刻不容緩。要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著力在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上狠下功夫,促進產(chan) 業(ye) 邁向價(jia) 值鏈中高端,擴大優(you) 質增量供給,從(cong) 而提高供給體(ti) 係的質量和效率。要堅持把提高供給體(ti) 係質量作為(wei) 主攻方向,不斷提升供給效率,提高存量供給品質,擴大優(you) 質增量供給。
堅持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首先要圍繞高質量發展,著力構建市場機製有效率、微觀主體(ti) 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力度的經濟體(ti) 製,不斷增強經濟創新力和競爭(zheng) 力。其次要在關(guan) 鍵領域通過結構性改革挖掘新的增長動能,優(you) 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you) 質增量供給,提高潛在增長率。再次要圍繞中高端消費需求,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ye) 和現代服務業(ye) ,培育若幹先進製造業(ye) 集群,促進產(chan) 業(ye) 邁向全球價(jia) 值鏈中高端,在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
著力發揮好政府和市場的協同作用。政府要實行結構性的政策,並加強政策的協調性,要在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的前提下持續不斷地優(you) 化經濟結構;要在現代企業(ye) 製度、要素市場製度、知識產(chan) 權保護製度等方麵不斷深化改革,溢出製度紅利,築牢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既要培育和壯大高質量發展的實體(ti) 經濟主體(ti) ,又要加快形成高質量發展的產(chan) 業(ye) 結構;既要重視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加強科技創新和金融創新,加速動力轉換,推進效率變革,提升經濟體(ti) 係的現代化和智能化水平,又要重視特色,以現代農(nong) 業(ye) 、旅遊產(chan) 業(ye) 、綠色製造和生態環保等為(wei) 主線,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增強經濟發展的綠色競爭(zheng) 力,實現高質量發展與(yu) 特色化發展的協同推進。
為(wei) 推進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創造良好環境和條件。通過製度變革與(yu) 政策調整,優(you) 化勞動力資源配置,實現從(cong) 注重有用性的勞動力向注重發展的人力資本價(jia) 值的嬗變,破除就業(ye) 結構、社會(hui) 保障、居住成本和公共服務等方麵的約束,為(wei) 人才自我發展能力提高創造環境條件。要進一步完善勞動力市場體(ti) 係,建立統一、開放、有序的市場,通過改革收入分配製度,發揮價(jia) 格機製在勞動力市場中的調節作用。要更好發揮企業(ye) 家、創新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發和保護企業(ye) 家精神,穩定企業(ye) 家預期,支持企業(ye) 家創新創業(ye) 。要加大人才、技術、知識、信息等高級要素投入,加快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用勞動力質量的提高來彌補數量的短缺,形成人才紅利,以彌補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
六、建設現代化經濟體(ti) 係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ti) 係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途徑。必須從(cong) 經濟運行中的深層次矛盾問題出發,通過采取各種措施建設現代化經濟體(ti) 係,從(cong) 而促進經濟結構優(you) 化、新舊動能轉換,實現高質量發展。
首先,要著力加強六個(ge) 體(ti) 係建設。一是產(chan) 業(ye) 體(ti) 係。要通過建設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chan) 業(ye) 體(ti) 係,實現實體(ti) 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使科技創新在實體(ti) 經濟發展中的貢獻份額不斷提高,現代金融服務實體(ti) 經濟的能力不斷增強,人力資源支撐實體(ti) 經濟發展的作用不斷優(you) 化。二是市場體(ti) 係。要通過建設統一開放、競爭(zheng) 有序的市場體(ti) 係,努力實現市場準入暢通、市場開放有序、市場競爭(zheng) 充分、市場秩序規範,打造出一個(ge) 企業(ye) 自主經營、消費者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的良好環境。三是收入分配體(ti) 係。通過建設體(ti) 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ti) 係,努力實現收入分配合理、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逐步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四是城鄉(xiang) 區域發展體(ti) 係。通過建設彰顯優(you) 勢、協調聯動的城鄉(xiang) 區域發展體(ti) 係,努力實現區域良性互動、城鄉(xiang) 融合發展、陸海統籌整體(ti) 優(you) 化,從(cong) 而培育和發揮區域比較優(you) 勢,塑造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格局。五是綠色發展體(ti) 係。通過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ti) 係,努力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從(cong) 而形成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處的新格局。六是全麵開放體(ti) 係。通過建設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麵開放體(ti) 係,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推動開放朝著優(you) 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轉變。
其次,要突出抓好五個(ge) 方麵工作。一是要大力發展實體(ti) 經濟,築牢現代化經濟體(ti) 係的堅實基礎。要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ye) ,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ti) 經濟深度融合,推動資源要素向實體(ti) 經濟集聚、政策措施向實體(ti) 經濟傾(qing) 斜、工作力度向實體(ti) 經濟加大,營造腳踏實地、勤勞創業(ye) 、實業(ye) 致富的發展環境和社會(hui) 氛圍。二是要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現代化經濟體(ti) 係的戰略支撐,加強國家創新體(ti) 係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深度融合,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的引領型發展。三是要積極推動城鄉(xiang) 區域協調發展,優(you) 化現代化經濟體(ti) 係空間布局,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提高發展的協調性和平衡性。四是要著力發展開放型經濟,提高現代化經濟體(ti) 係的國際競爭(zheng) 力,更好利用全球資源和市場,為(wei) 現代化經濟體(ti) 係建設提供強勁動力。五是要深化經濟體(ti) 製改革,完善現代化經濟體(ti) 係的製度保障,破除各有關(guan) 方麵體(ti) 製機製弊端,激發全社會(hui) 創新創業(ye) 活力。要堅持以完善產(chan) 權製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wei) 重點,營造產(chan) 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jia) 格反應靈活、競爭(zheng) 公平有序、企業(ye) 優(you) 勝劣汰的市場環境。
(課題主持人:李庚香 王喜成 課題組成員:李新年 張誌強 齊善兵 王秀芳 吳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