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構建城鄉融合發展體製機製 為鄉村振興增添內在活力

《中原智庫》(2020)  張錕2021-01-20

習(xi) 近平指出,能否處理好城鄉(xiang) 關(guan) 係,關(guan) 係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的全局。“要順應城鄉(xiang) 融合發展大趨勢,堅持新型城鎮化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兩(liang) 手抓,清除阻礙要素下鄉(xiang) 的各種障礙,吸引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更多向鄉(xiang) 村流動,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注入新動能。”這一重要論斷進一步明確了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必須走城鄉(xiang) 融合發展之路,這完全符合馬克思恩格斯關(guan) 於(yu) 城鄉(xiang) 關(guan) 係一般要經曆“一體(ti) 、分離、聯係、融合”發展過程的基本判斷,也為(wei) 我們(men) 認識、研究和重塑新時代城鄉(xiang) 關(guan) 係提供了基本遵循。能否以建構城鄉(xiang) 融合發展的體(ti) 製機製和政策體(ti) 係入手,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提供內(nei) 在活力,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能否取得預期效果、實現總體(ti) 目標的關(guan) 鍵所在。徹底破除城鄉(xiang) 對立的製度藩籬,改革與(yu) 城鄉(xiang) 融合發展不相適應的政策規定,加快增強鄉(xiang) 村振興(xing) 活力,是當前最為(wei) 急迫的重要任務。  

一、加快城鄉(xiang) 融合發展,需要建立以工促農(nong) 機製  

鄉(xiang) 村要振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是基礎。要在產(chan) 業(ye) 發展理念上創新思維,擯棄“城市工業(ye) 、農(nong) 村農(nong) 業(ye) ”的傳(chuan) 統觀念,借鑒日本等國經驗,完善產(chan) 業(ye) 發展相關(guan) 法律法規,比如製定《鄉(xiang) 村地區引入工業(ye) 促進法》,強調“工業(ye) 反哺農(nong) 業(ye) ”,鼓勵城市工業(ye) 如輕紡、日化、農(nong) 機、食品等部分轉移到鄉(xiang) 村、為(wei) 農(nong) 民提供就近就地就業(ye) 的機會(hui) ,推動三次產(chan) 業(ye) 的勞動、技術、資本的深度融合,提高鄉(xiang) 村綜合生產(chan) 力水平,促進鄉(xiang) 村高質量發展。  

二、加快城鄉(xiang) 融合發展,需要建構以城帶鄉(xiang) 格局  

黨(dang) 的十九大提出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強調以城市群為(wei) 主體(ti) 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加快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市民化,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相互呼應,產(chan) 生著疊加效應。中原城市群背景下的都市區建設要主動承接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任務,在都市區規劃和建設中要充分體(ti) 現城鄉(xiang) 融合發展理念,綜合統籌都市區城鄉(xiang) 發展空間,構建城鄉(xiang) 一體(ti) 的都市田園新格局。  

鄭州大都市區核心區應主動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努力構建城鄉(xiang) 一體(ti) 化格局,探索積累城鄉(xiang) 融合發展經驗。除將已有的開封、新鄉(xiang) 、焦作、許昌等四個(ge) 次級中心城市及鄭州轄區各縣市和開封的尉氏縣,新鄉(xiang) 的原陽縣、平原新區、新鄉(xiang) 縣,焦作的武陟縣等納入大都市區規劃範圍外,還應將距離鄭州主城區較近的溫縣、修武、獲嘉、禹州乃至封丘、延津、博愛、沁陽等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縣市納入其中,以建設城中有鄉(xiang) 、鄉(xiang) 中有城的都市田園。其他區域中心城市也要拓展自身的示範帶動功能,在區域內(nei) 實現城鄉(xiang) 融合發展。  

河南作為(wei) 人口大省,小城鎮和人口集聚居住村莊較多,大量農(nong) 村將會(hui) 長期存在,正在進行的百城建設提質工程不僅(jin) 為(wei) 提升縣城人口、產(chan) 業(ye) 聚集能力創造了條件,也為(wei) 廣大鄉(xiang) 鎮和中心村加快建設和提升發展積累了經驗,應認真總結推廣百城建設提質工程實踐經驗,將百城提質建設工程向鄉(xiang) 鎮延伸,把建製鎮建設成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主要節點和重要載體(ti) 。同時,要對廣大村莊進行科學規劃、分類施策,向整治要土地、向集約要質量、向規模要效益。  

三、加快城鄉(xiang) 融合發展,需要激勵要素雙向流動  

資本、土地、勞動力等鄉(xiang) 村傳(chuan) 統要素“城市偏向”的單向流動,導致鄉(xiang) 村要素長期短缺,發展能力持續下降,這是“三農(nong) ”問題長期存在的根本原因。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根本路徑就是要回避鄉(xiang) 村的不足與(yu) 短板,發揮城鄉(xiang) 融合優(you) 勢,促進城鄉(xiang) 要素雙向流動機製的建立。在資本流動方麵,要建立國有資本進入鄉(xiang) 村的激勵機製,以國有資本的示範引領帶動社會(hui) 資本上山下鄉(xiang) ,扭轉鄉(xiang) 村金融資本因入不敷出而動力不足的現狀。在勞動力流動方麵,要徹底打破傳(chuan) 統戶籍製度的限製,全麵落實中央精神,使城市居民和鄉(xiang) 村居民享有相同的權利和待遇,建立有利於(yu) 促進農(nong) 村轉移人口市民化和鼓勵城市居民到鄉(xiang) 村創業(ye) 和生活的人口流動機製。在土地問題上,要進一步完善有關(guan) 的法律法規,為(wei) 土地承包權在農(nong) 村集體(ti) 成員之間、經營權在經營主體(ti) 之間以及所有權在城市鄉(xiang) 村之間合理流轉創造條件。在完善有關(guan) 法律法規和政策的過程中,必須同時兼顧國家、集體(ti) 和個(ge) 人之間的利益,尤其是要注意解決(jue) 農(nong) 村土地集體(ti) 所有者權利缺位的問題。  

四、加快城鄉(xiang) 融合發展,需要扣緊三產(chan) 融合鏈條  

廣大鄉(xiang) 村因自然稟賦不同,產(chan) 業(ye) 發展基礎差異較大,但無論如何發展,農(nong) 業(ye) 的基礎地位不能有絲(si) 毫動搖,要通過藏糧於(yu) 地和藏糧於(yu) 技,不斷提高以糧食為(wei) 主的農(nong) 產(chan) 品的數量和質量,確保我國糧食安全。與(yu) 此同時,要以現代農(nong) 業(ye) 技術、現代信息技術、現代工業(ye) 技術加強對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的現代化改造,發展高端高質高效產(chan) 業(ye) 和產(chan) 品,延長農(nong) 產(chan) 品開發生產(chan) 鏈條,提高勞動生產(chan) 率,加快一二三次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可借鑒日韓六次產(chan) 業(ye) 發展經驗,製定鼓勵農(nong) 村複合性產(chan) 業(ye) 培育與(yu) 發展的政策法規,堅持農(nong) 村三次產(chan) 業(ye) 形態融合、政策措施融合、經營主體(ti) 融合的思路,跨越城鄉(xiang) 界線、工農(nong) 界線、產(chan) 業(ye) 界線,讓農(nong) 民直接參與(yu) 二三產(chan) 業(ye) ,更多分享農(nong) 產(chan) 品增值收益。要加大培育大農(nong) 業(ye) 與(yu) 旅遊休閑、農(nong) 耕體(ti) 驗、文化傳(chuan) 承、健康養(yang) 生等深度融合,大力推進家庭農(nong) 場、田園綜合體(ti) 、鄉(xiang) 村電商等新型業(ye) 態,支持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銷售、餐飲一體(ti) 化發展。要積極支持和配置鄉(xiang) 村龍頭企業(ye) 和品牌產(chan) 品,充分發揮其示範引領帶動作用。要創新鄉(xiang) 村經營組織形式和鄉(xiang) 村集體(ti) 經濟組織經營形式,培育新型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經營主體(ti) ,構建現代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體(ti) 係、生產(chan) 體(ti) 係和經營體(ti) 係。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是大戰略,以城鄉(xiang) 融合發展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增添內(nei) 在活力,需要強化政府領導責任,引導企業(ye) 調頭轉向,指導村民自強不息,動員社會(hui) 共同參與(yu) ,構建政府、市場、社會(hui) 協同推進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協同參與(yu) 機製,從(cong) 而保障鄉(xiang) 村經濟社會(hui) 文化生態等全麵進步,補齊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短板,使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的發展跟上新型工業(ye) 化、城鎮化和信息化發展的步伐,實現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  

(作者係河南理工大學副校長、高級經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