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解讀

《中原智庫》(2020)  劉美平2021-01-20

從(cong) 世界範圍內(nei) 看,中國國家最高領導人習(xi) 近平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不僅(jin) 僅(jin) 是著眼於(yu) 中國自身國家利益的角度,也是著眼於(yu) 各國和平友好交往、世界各國共同發展需求,是具有充分的馬克思主義(yi) 區域經濟學理論根據的普惠性倡議。但是,目前國內(nei) 學術界對“一帶一路”倡議的研究還是停留在狹隘的、膚淺的、表麵的層麵,理論研究還十分匱乏並且不夠深入,這導致“一帶一路”倡議在國際上的說服力不夠強大、對外宣傳(chuan) 缺乏理論底蘊和深層次拓展。因此,本文就“一帶一路”倡議的理論根據談一點粗淺看法,以供參考。  

一、“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國際背景  

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以來,美國經濟增長恢複緩慢,產(chan) 業(ye) 空心化日趨加重,失業(ye) 率不斷上升,實體(ti) 經濟一蹶不振。歐洲因為(wei) 主權債(zhai) 務危機仍然沒有走出經濟增長緩慢的陰影;英國脫歐又讓歐洲雪上加霜;難民問題成為(wei) 製約歐洲政治、外交、經濟、社會(hui) 穩定等方麵的主要製約因素。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由於(yu) 國際經濟蕭條和國內(nei) 存在的不同問題,也出現經濟下滑、貿易減少、國家貧困等問題;也有少數國家還存在戰爭(zheng) 不斷、難民流離失所等問題。可以說,西方發達國家對當今世界範圍內(nei) 出現的發展赤字、和平赤字和治理赤字一籌莫展。  

全球金融危機讓世界思考經濟增長源頭在哪裏的問題。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機,讓各個(ge) 國家都陷入了沉思之中。作為(wei) 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應該為(wei) 國際社會(hui) 做出貢獻,也應該承擔起一個(ge) 大國的國際責任。於(yu) 是,中國開始思考全球經濟增長動力從(cong) 哪裏來,全球經濟治理秩序如何走向公平合理,世界各國怎樣走向和平與(yu) 發展的快車道。同國際社會(hui) 一道承擔起各國人民賦予的全球經濟發展責任,是中國的曆史使命和國際擔當。  

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xi) 近平提出了令世界耳目一新的“一帶一路”倡議,這一倡議是中國政府麵對解決(jue) 上述國際問題給出的“中國方案”。幾年來,在中國與(yu) 國際社會(hui) 的共同努力下,該倡議讓世界各國看到了希望,這一希望進而又變成了光明,她不僅(jin) 照亮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也照亮了包括西方發達國家在內(nei) 的沿線以外國家。“一帶一路”所到之處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給沿線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福祉。可見,“一帶一路”是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hui) 信息化潮流之中的順勢而為(wei) ,是改變世界經濟低迷現狀、增強世界經濟動力、帶動世界經濟走強的開放合作作為(wei) 。  

二、中國學術界對“一帶一路”倡議的研究還有待加強  

截止到2019年7月15日,從(cong) 中國知網上檢索“一帶一路”,發現有442種圖書(shu) 、55213篇論文、14245篇報紙文章、2948篇學位論文、1700篇會(hui) 議論文,可謂學術成果豐(feng) 富,學術研究廣泛。但是,仔細研究發現,在442冊(ce) 有關(guan) “一帶一路”圖書(shu) 中,隻有一本鄒磊著的《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政治經濟學》是帶有理論性的著作,書(shu) 中主要研究了“一帶一路”的戰略考量、建設方略和風險評估,事實上並沒有真正深入闡述“一帶一路”倡議的政治經濟學理論根據。上述學術成果中更多的是關(guan) 於(yu) 項目合作、戰略框架、中國國內(nei) 各省融入“一帶一路”發展等實際應用方麵的文章和著作,是寫(xie) 給我們(men) 中國人自己看的,而不是寫(xie) 給世界各國人民看的,這與(yu) 我們(men) 中國的國家開放新格局學術層麵的戰略目標要求有偏差。  

“一帶一路”的經濟學根據、哲學根據、政治學根據這三個(ge) 方麵是世界關(guan) 注的焦點。“一帶一路”倡議是以互聯互通為(wei) 主要經濟合作方式、以合作共贏為(wei) 主要價(jia) 值引領方向、以共商共建共享為(wei) 政治性和平合作渠道的綜合發展倡議。“一帶一路”是普惠經濟、包容經濟、共享經濟。就普惠經濟而言,“一帶一路”不僅(jin) 有利於(yu) 中國,也有利於(yu) 世界各國有發展訴求的國家和民族;就包容經濟而言,“一帶一路”不僅(jin) 容納眾(zhong) 多發展中國家,也容納發達國家,不僅(jin) 容納社會(hui) 主義(yi) 國家,也容納資本主義(yi) 國家,其包容性前所未有;就共享經濟而言,“一帶一路”是著眼於(yu) 人類命運共同體(ti) ,著眼於(yu) 全人類的前途和命運而言的,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yi) ,更不是民粹主義(yi) ,而是充滿人類關(guan) 懷的國際主義(yi) 。“一帶一路”的國際價(jia) 值引領和國際和平導向是眾(zhong) 多國家都認同並接受的,也是眾(zhong) 多國家積極參加的根本原因。  

三、“一帶一路”倡議的馬克思主義(yi) 區域經濟學理論根據  

從(cong) 馬克思主義(yi) 區域經濟學理論上講,“一帶一路”倡議創造性地構建了不同於(yu) 西方區域經濟學理論的基本範式——“區帶”,“區帶”是完全不同於(yu) 西方區域經濟學中的區位、區域的嶄新範式。“區帶”有著豐(feng) 富的內(nei) 涵,它既包括沿線國家,也歡迎非沿線國家加盟。“區帶”是高度開放和包容的四維空間,是陸地空間、海洋空間、網絡空間和太空空間的集合體(ti) 。“區帶”包括交通帶、貿易帶、產(chan) 業(ye) 帶、金融帶、物流帶、信息帶、旅遊帶、綠色帶、學術帶、文化帶、安全帶。其中,以高鐵、航空港等基礎設施建設為(wei) 主要內(nei) 容的交通帶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經貿合作與(yu) 人文交流的物質基礎。“亞(ya) 投行”“絲(si) 路基金”的組建則是“一帶一路”倡議中金融帶的具體(ti) 內(nei) 容。“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高校之間的學術成果交流和智庫之間的交流則是學術帶的豐(feng) 富內(nei) 容。在這裏,安全帶主要是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反恐合作、軍(jun) 事演習(xi) 合作、共同反腐敗合作等。“區帶”有自身的寬度、厚度和密度。在“一帶一路”框架下,既可以就某一個(ge) 方麵同中國合作,也可以就多個(ge) 方麵開展深度合作;既可以是沿線國家之間的合作,也可以是沿線國家與(yu) 非沿線國家之間的合作,這是“區帶”的寬度。在每一個(ge) 合作方麵,可以有不同的深度,既可以是淺層次合作,也可以是深層次合作,這是“區帶”的厚度。在具體(ti) 領域合作中,不同國家的發展程度不同,沿線國家之間以及沿線國家同非沿線國家之間合作的緊密程度也不同,這就是“區帶”的密度。  

習(xi) 近平“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是馬克思主義(yi) 區域經濟理論在中國國家戰略層麵的重要實踐途徑。根據馬克思主義(yi) 區域經濟學理論,全世界資產(chan) 階級出於(yu) 對本階級整體(ti) 利益的考慮,竭盡全力推動資本主義(yi) 全球化,但是資本主義(yi) 全球化導致了世界各國與(yu) 地區之間的空間不平等和發展差距,在資本主義(yi) 對落後國家的城市與(yu) 鄉(xiang) 村進行空間重塑的過程中,空間衝(chong) 突和空間矛盾接連不斷,甚至引發區域性戰爭(zheng) 的爆發。但是,根據馬克思主義(yi) 區域經濟學理論,中國作為(wei) 國際上最大的社會(hui) 主義(yi) 國家,本著從(cong) 各國共同利益出發,從(cong) 廣大發展中國家以及發達國家現實需求出發,在尋找各國利益最大公約數基礎上,進行著眼於(yu) “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著眼於(yu) 縮小國家地區間差距和增加空間平等發展機會(hui) ,提出了為(wei) 沿線國家都願意接受並且深受歡迎的“一帶一路”倡議。這既是新時期馬克思主義(yi) 區域經濟學在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運用,也是馬克思主義(yi) 區域經濟學在世界範圍內(nei) 的創舉(ju) 。  

區域經濟一體(ti) 化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國際經濟發展的新趨勢。區域經濟一體(ti) 化從(cong) 產(chan) 品市場一體(ti) 化、生產(chan) 要素市場一體(ti) 化向經濟政策一體(ti) 化逐步深化。如同歐盟等其他區域一體(ti) 化一樣,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是在古絲(si) 綢之路基礎上形成的一個(ge) 新的區域一體(ti) 化格局。“一帶一路”倡議不是空穴來風,不是主觀臆斷,而是既有古代時間意義(yi) 上的曆史淵源,又有現代空間意義(yi) 上的現實需求。從(cong) 區域範圍上看,陸上絲(si) 綢之路東(dong) 邊連著亞(ya) 太經濟圈,中間串著資源豐(feng) 富的中亞(ya) 地區,西邊接著發達的歐洲經濟圈。區域一體(ti) 化是“一帶一路”倡議的基本思路,絲(si) 綢之路經濟建設就是要在東(dong) 亞(ya) 經濟一體(ti) 化的基礎上,促進中亞(ya) 經濟一體(ti) 化,進而推進亞(ya) 洲經濟一體(ti) 化和亞(ya) 太經濟一體(ti) 化。全球化是區域經濟一體(ti) 化基礎上的進一步拓展,是各國尋求共同利益這一最大公約數的體(ti) 現方式。全球化既可以是由資本主義(yi) 國家主導的全球化,也可以是由社會(hui) 主義(yi) 國家主導的全球化,還可以是由資本主義(yi) 國家和社會(hui) 主義(yi) 國家共同主導的全球化。  

四、“一帶一路”倡議研究成果國際化的方式  

首先,國家層麵要有針對性地委托具有理論功底的團隊或學者加強對“一帶一路”國際倡議的理論研究,做到理論研究係統、全麵、深入、紮實,具有時代解釋力和國際說服力。  

其次,要加強對“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內(nei) 外宣傳(chuan) ,把專(zhuan) 家學者在“一帶一路”倡議方麵的研究成果宣傳(chuan) 出去,特別要製作係統化的針對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產(chan) 業(ye) 、不同交流領域的專(zhuan) 題宣傳(chuan) 片,做到既有理論根據,又有實際可操作性,還能讓受眾(zhong) 喜聞樂(le) 見,讓“一帶一路”深入民心、深入基層、深入國際主流媒體(ti) 。  

最後,有意識地培養(yang) 和支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非沿線國家的國際學術專(zhuan) 家對“一帶一路”倡議的研究。他們(men) 是中國之外的專(zhuan) 家學者,他們(men) 關(guan) 於(yu) “一帶一路”的研究成果更有說服力,要大力宣傳(chuan) 這些國際專(zhuan) 家的研究成果。  

(作者係上海海事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