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特殊性及其模式選擇

《中原智庫》(2020)  任保平2021-01-20

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經濟地帶,在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既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nei) 在需要,也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由於(yu) 黃河流域涉及地區廣,經濟發展水平和生態環境狀態差別大,需要堅持科學理論為(wei) 指導,在充分分析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特殊性的基礎上,做好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模式選擇。  

一、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特殊性  

由於(yu) 經濟發展水平和生態環境狀態差別大,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不可能形成統一的模式,需要堅持主體(ti) 功能區建設的思路推進黃河流域的高質量發展。主體(ti) 功能區指基於(yu) 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等,將特定區域確定為(wei) 特定主體(ti) 功能定位類型的一種空間單元。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主體(ti) 功能區劃分需要考慮自然生態狀況、水土資源承載能力、區位特征、環境容量、現有開發密度、經濟結構特征、人口集聚狀況、參與(yu) 國際分工的程度等多種因素。依據主體(ti) 功能區的建設思路,將黃河流域按開發方式分為(wei) 優(you) 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限製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4種區域,按照自然環境、資源條件差別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確定不同的開發方式和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與(yu) 任務。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不同於(yu) 全國整體(ti) 上的高質量發展,也不同於(yu) 某一個(ge) 省區的高質量發展,是典型的大流域高質量發展,具有特殊性。總體(ti) 來看,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特殊性主要表現在:  

1經濟發展水平差別大。黃河流域橫跨我國的東(dong) 中西部三大區域,區域內(nei) 經濟發展水平差別大,位於(yu) 黃河流域西部的省份經濟發展水平更低,中東(dong) 部的經濟發展水平比較高。2018年全國省份GDP低於(yu) 1萬(wan) 億(yi) 元的5個(ge) 省份中,就有3個(ge) 位於(yu) 黃河流域的西部,分別是8246億(yi) 元的甘肅省、3705億(yi) 元的寧夏回族自治區和2865億(yi) 元的青海省,與(yu) 同處黃河流域的GDP排名全國第3的山東(dong) 省和第5的河南省相比,上述三省存在較大的發展差距。  

2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脆弱。水資源保障形勢嚴(yan) 峻,發展質量有待提高。黃河大部分河道位於(yu) 幹旱半幹旱地區,流經的西北、華北是嚴(yan) 重缺水地區,也是我國生態脆弱區麵積最大、脆弱生態類型最多的區域。土地的荒漠化是黃河流域中上遊地區存在的主要生態問題。除了自然因素的影響,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如過載放牧、盲目墾殖等均加劇了土地荒漠化的進程。黃河流域全流域範圍的水資源短缺製約著流域經濟和社會(hui) 的發展。  

3少數民族和貧困地區集中。一是少數民族集中。黃河流域包含國內(nei) 多個(ge) 少數民族比較集中的省份,如青海、甘肅、寧夏、陝西、內(nei) 蒙古等。加強黃河治理保護,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積極支持流域省區打贏脫貧攻堅戰,解決(jue) 好流域人民群眾(zhong) 特別是少數民族群眾(zhong) 關(guan) 心的防洪安全、飲水安全、生態安全等問題,對維護社會(hui) 穩定、促進民族團結具有重要意義(yi) 。二是貧困人口集中。黃河流域中上遊是我國主要的農(nong) 牧區,下遊是主要的農(nong) 耕區,是我國貧困人口集中區域。黃河流域的306個(ge) 縣中有國家重點扶貧縣126個(ge) ,占全國貧困人口的1/3,因此黃河流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區域。  

4自然資源、曆史資源和文化資源豐(feng) 富。一是自然資源豐(feng) 富。黃河流域上遊地區的水能資源、中遊地區的煤炭資源、下遊地區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都十分豐(feng) 富,在全國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被譽為(wei) 我國的“能源流域”。二是曆史資源豐(feng) 富。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孕育了5000年華夏文明,陝西、山西、河南、甘肅、山東(dong) 等省份在中國曆史進程中都具有重要地位,流域內(nei) 各種曆史遺跡和曆史名城數不勝數。三是文化資源豐(feng) 富。黃河上遊的河湟文化區、中遊的中原文化區和下遊的海岱文化區在中華民族文明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記。因此,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應充分挖掘和利用獨一無二的曆史優(you) 勢和資源,培育無與(yu) 倫(lun) 比的曆史文化旅遊帶,帶動地區經濟發展。同時這一區域是絲(si) 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地帶。絲(si) 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剛好包括黃河流經的幾個(ge) 省份,河西走廊在幾千年裏都是古絲(si) 綢之路上的黃金要道。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再現絲(si) 綢之路輝煌,能加速“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  

二、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模式選擇  

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要充分借鑒我國工業(ye) 化進程中的實踐經驗和教訓,不能再走先破壞後治理的老路,不能過度追求短期利益的發展,而是需要因地製宜,宜農(nong) 則農(nong) ,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並重,用長期視角來指導黃河流域的高質量發展,走可持續的創新型高質量發展道路。依據黃河流域的區情,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可以選擇綠色發展導向下的分類發展、聯動發展、協同發展和合作發展五位一體(ti) 的高質量發展模式。  

1綠色發展導向。綠色發展要為(wei) 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築牢生態之基,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是黃河流域的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nei) 容。在黃河流域綠色發展中要做到保水保土同改善當地生產(chan) 條件相結合,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結合,經濟效益與(yu) 生態效益結合,推進實施一批重大生態保護修複和建設工程,提升水源涵養(yang) 能力。無論是生態環保還是綠色發展,都離不開製造業(ye) 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製宜、分類施策,上下遊、幹支流、左右岸統籌謀劃,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著力加強生態保護治理、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改善人民群眾(zhong) 生活。要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chan) ,把水資源作為(wei) 最大的剛性約束,合理規劃人口、城市和產(chan) 業(ye) 發展,大力發展節水產(chan) 業(ye) 和技術,大力推進農(nong) 業(ye) 節水,實施全社會(hui) 節水行動,推動用水方式由粗放向節約集約轉變。  

2分類發展。黃河生態係統是一個(ge) 有機整體(ti) ,要充分考慮上中下遊的差異,在高質量發展中突出分類發展的思路。第一,上遊要以三江源、祁連山、甘南黃河上遊水源涵養(yang) 區等為(wei) 重點,推進實施一批重大生態保護修複和建設工程,提升水源涵養(yang) 能力。三江源、祁連山等生態功能重要的地區,主要是保護生態,涵養(yang) 水源,創造更多生態產(chan) 品。河套灌區、汾渭平原等糧食主產(chan) 區要發展現代農(nong) 業(ye) ,把農(nong) 產(chan) 品質量提上去。第二,中遊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汙染治理,有條件的地方要大力建設旱作梯田、淤地壩等,有的地方則要以自然恢複為(wei) 主,減少人為(wei) 幹擾,對汙染嚴(yan) 重的支流,要下大氣力推進治理。第三,下遊的黃河三角洲要做好保護工作,促進河流生態係統健康,提高生物多樣性。要從(cong) 實際出發,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宜農(nong) 則農(nong) ,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第四,區域中心城市等經濟發展條件好的地區要集約發展,提高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貧困地區要提高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3聯動發展。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不僅(jin) 需要黃河流域內(nei) 部省份間的深度合作,還需要重視外部因素,堅持聯動發展。一是區域內(nei) 部聯動,區域內(nei) 9省實現聯動發展,在產(chan) 業(ye) 轉移、產(chan) 業(ye) 培育、產(chan) 業(ye) 分工、園區共建等方麵形成緊密互補的聯係,打造黃河流域內(nei) 部聯動的良好局麵,積極推進黃河流域的產(chan) 業(ye) 一體(ti) 化、市場一體(ti) 化和基礎建設的一體(ti) 化。二是與(yu) 區域外部的聯動發展。主要是發揮黃河流域對外開放的作用,充分利用黃河下遊山東(dong) 省海岸線和擁有多個(ge) 優(you) 良港口的優(you) 勢,發揮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鄭州自貿區、關(guan) 中城市群、西安自貿區的核心帶動作用,吸引全世界先進的要素、企業(ye) 與(yu) 產(chan) 業(ye) ,大力培育外向型產(chan) 業(ye) ,形成產(chan) 業(ye) 集群,提高黃河流域發展的質量。  

4協同發展。通過協同發展實現整個(ge) 黃河流域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hui) 效益、政治效益的最大化。沿黃9省自然環境、地理條件、要素稟賦各異,適宜產(chan) 業(ye) 也有所不同,應堅持因地製宜原則,做到宜農(nong) 則農(nong) 、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工則工,保障黃河流域地區間協同發展。在經濟發展方麵的協同,對於(yu) 黃河上遊的三江源頭地區,以生態環境保護為(wei) 主;對於(yu) 生態脆弱區,推進重大生態環境保護的修複工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對於(yu) 一些生態條件比較好的平原地帶,大力發展創新型經濟與(yu) 新經濟的發展,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對於(yu) 重點城市,進行經濟結構的優(you) 化升級,推進再工業(ye) 化,建立現代化的經濟體(ti) 係。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麵的協同,在黃河流域上遊區域和城市,生態環境保護要防止土地退化,提高生態環境的質量。在黃河中下遊地區應製定環境保護規劃,劃定自然保護區,在城市主要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發展清潔產(chan) 業(ye) 。在基礎設施方麵的協同,把沿黃河的相關(guan) 省份和城市有機銜接,加快相關(guan) 核心城市的建設,實現資源要素的優(you) 勢互補和協同發展。  

5合作發展。實現黃河流域9省的合作發展,促進黃河流域高質量的一體(ti) 化發展:一是構建合作機製。在構建沿黃9省聯席會(hui) 議製度的基礎上,推動跨區域合作平台和機製構建,為(wei) 企業(ye) 深度參與(yu) 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戰略奠定基礎。借助曆史研究協會(hui) 、民營企業(ye) 協會(hui) 、旅遊協會(hui) 等社會(hui) 組織的力量,從(cong) 不同領域共同推動合作發展。二是產(chan) 業(ye) 合作。應協同做好產(chan) 業(ye) 調整與(yu) 產(chan) 業(ye) 結構升級,增強流域內(nei) 不同省區的產(chan) 業(ye) 互補性,構建有地域特色的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係,增強經濟發展的動力和韌性。同時打破行政區劃限製,衝(chong) 破行業(ye) 限製,構建以黃河為(wei) 紐帶、以城市為(wei) 載體(ti) 、以產(chan) 品為(wei) 核心、以市場為(wei) 導向、以互利合作為(wei) 前提的沿黃河流域的產(chan) 業(ye) 合作聯盟,促進黃河流域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優(you) 化,大力推進高質量發展。三是城市合作。堅持合作發展的理念,以黃河流域的高質量發展為(wei) 目標,以黃河流域城市間合作為(wei) 基礎,以互利共贏為(wei) 主題,成立沿黃城市合作發展促進會(hui) ,構建由沿黃城市組成的黃河流域城市聯合體(ti) ,實現黃河流域城市合作的高質量發展。  

(作者係西安財經大學副校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