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重要的經濟地帶,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區域,在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生態安全方麵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隨著黃河流域經濟的發展和社會(hui) 化進程的不斷深入,生態問題也就不斷產(chan) 生,且日益嚴(yan) 峻。就目前而言,黃河流域主要存在水土流失、草地退化沙化、水源涵養(yang) 功能減退、生物多樣性和數量銳減等生態問題。進入新時代以來,立足於(yu) 生態文明建設全局,著眼於(yu) 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2019年9月,習(xi) 近平在河南考察時強調了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問題,主持召開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hui) 。習(xi) 近平在座談會(hui) 上的講話為(wei) 推動新時代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依據,並指出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前提是生態環境保護。因此,在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的治理上刻不容緩,應積極采取協同治理方式,實現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一、黃河流域生態建設的意義(yi)
(一)文化意義(yi)
長期以來,黃河流域一直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這裏,勤勞勇敢、堅韌智慧的先人創造了絢麗(li) 燦爛的中華文化,《易經》《道德經》《尚書(shu) 》《論語》等一部部國學經典在此誕生。黃河流域也是科學技術文化以及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發祥地。黃河流域的生態文明建設不僅(jin) 有助於(yu) 黃河文化的保護,使之更好地發揮培根鑄魂作用,還有助於(yu) 黃河文化的傳(chuan) 承和弘揚,使之生生不息、日益昌盛,成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中國夢的不竭力量源泉。
(二)生態意義(yi)
黃河流域構成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是連接青藏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的生態廊道,擁有三江源、祁連山等多個(ge) 國家公園和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黃河流經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區、五大沙漠沙地,沿河兩(liang) 岸分布有東(dong) 平湖和烏(wu) 梁素海等湖泊、濕地、河口三角洲濕地,具有豐(feng) 富的生物多樣性,在我國“兩(liang) 屏三帶”生態安全戰略布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黃河流域生態狀況關(guan) 係華北、東(dong) 北、西北乃至全國的生態安全,把黃河流域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在祖國北疆築起萬(wan) 裏綠色長城,是立足全國發展大局確立的戰略地位。
(三)經濟意義(yi)
在經濟層麵上,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經濟地帶。黃淮海平原、汾渭平原、河套灌區是農(nong) 產(chan) 品主產(chan) 區,糧食和肉類產(chan) 量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左右。黃河流域又稱為(wei) “能源流域”,煤炭、石油、天然氣和有色金屬資源豐(feng) 富,煤炭儲(chu) 量占全國一半以上,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化工、原材料和基礎工業(ye) 基地。同時,黃河流域的生態建設具有因地製宜的創新意義(yi) 。黃河流經的各省份經濟發展水平各不相同,因此各省的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不可能是一個(ge) 模式。黃河流域各省區的發展應該因地製宜,從(cong) 實際出發,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宜農(nong) 則農(nong) 、宜商則商,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四)社會(hui) 意義(yi)
在社會(hui) 層麵,黃河流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區域。黃河流域流經省份多,居住人口多,少數民族人口多。因自然條件、曆史等原因,黃河流域經濟社會(hui) 發展相對滯後,流經的9個(ge) 省份中,中上遊的7個(ge) 省份是發展不充分的省份,特別是黃河上中遊地區和下遊灘區,是我國貧困人口相對集中的地區。加大黃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切實解決(jue) 好流域人民群眾(zhong) ,尤其是少數民族群眾(zhong) 關(guan) 心的防洪安全、飲水安全、生態安全等問題,具有維護社會(hui) 穩定,促進民族團結的重要意義(yi) 。
二、黃河流域生態建設的原則
開展黃河流域生態修複和生態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nei) 容,是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有力舉(ju) 措,是落實習(xi) 近平“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ge) 生命共同體(ti) ,對山水林田湖草要統一保護、統一修複”重要批示的具體(ti) 體(ti) 現,更是破解生態環境難題的必然要求。
(一)堅持統籌兼顧、係統治理的原則
黃河流域區域較大,點多麵廣,必須統籌兼顧,係統治理,在保護和治理措施上要協調一致,治山、治水、護田同步實施,整體(ti) 保護,綜合治理。
(二)堅持綜合施策、注重實效的原則
采取自然修複、生物措施、工程治理等相結合的綜合手段,加大黃河流域生態建設科技支撐力度,明確責任,加強生態建設監管,強化建設後期評估,建設一項,鞏固一項,使各項生態建設工程長期發揮效益。
(三)堅持保護優(you) 先、自然恢複為(wei) 主的原則
生態保護修複工程,應更多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多一些保護,少一些工程幹預,多借用一些自然力,依靠自然本身的修複能力、輔以少量人工措施,通過劃定生態保護區域、通過減少人類活動促進自然修複,使被割裂的生態係統逐漸連接起來,使原有的自然生態廊道恢複起來。
(四)堅持因地製宜、分類指導的原則
堅持一切從(cong) 實際出發,因地製宜,對不同生態功能區域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宜林則林,宜草則草,適地適樹,分區修複,重點突破,分步實施。
(五)堅持政府主導、公眾(zhong) 參與(yu) 的原則
市、縣政府應在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組織管理、體(ti) 製機製和政策法規等方麵發揮主導作用;同時,充分調動廣大公眾(zhong) 參與(yu) 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積極性,通過宣傳(chuan) 教育、技能培訓及政策激勵等多方麵努力,將黃河流域生態修複和生態建設項目逐步推進,為(wei) 建設生態文明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黃河流域生態建設的措施和建議
(一)調查評估,明確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現狀
開展流域生態環境現狀調查評估。開展“查、測、溯”,明確汙染源分布、精確識別全流域生態環境問題及其成因。開展黃河流域生態完整性、多樣性調查,結合生態流量(水位)、水生態指標等推動基礎監測和前期研究,明確重要河流控製節點流量,評估各區域生態服務功能、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力。結合生態環境大數據等信息建立生態環境現狀一張圖,實施動態化圖表化管理。
(二)節水優(you) 先,空間均衡,推進水資源高效利用
開展黃河流域幹支流、湖庫不同空間、不同季節水資源論證,科學合理確定水資源承載力和利用上限,推動黃河流域社會(hui) 經濟發展布局、結構與(yu) 規模優(you) 化調整。根據水環境支持能力和水資源需求合理確定生態流量,探索建立主要河流生態流量調度機製,優(you) 化水資源利用和分配比例,統籌流域上下遊水資源開發利用,積極推行水資源有償(chang) 使用,加快水權水價(jia) 確定,鼓勵水權流轉,運用市場規律合理調配水資源。合理高效開發利用水資源,各省區應通過空間規劃統籌黃河流域資源的利用與(yu) 開發,同時調整各地農(nong) 業(ye) 種植業(ye) 的結構以緩解黃河流域各地區水資源與(yu) 耕地資源不匹配的結構性問題。嚴(yan) 守以水定產(chan) 、以水定城的原則,節水優(you) 先,合理控製城鎮建設規模。完善供水、蓄水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大供水管網維護改造力度,降低供水管網漏失,減少水資源損耗,提高利用效率,補齊基礎設施建設短板。
(三)明確問題,強化重點區域生態保護修複
對於(yu) 不同的生態功能區,針對不同的生態問題,給予合理的生態保護及修複措施。繼續實施退耕還林、還草、還濕、還河,加強河、湖濱帶生態修複和河岸帶水生態保護與(yu) 修複。統籌考慮黃河流域生態功能的維護,構建跨區域連片保護格局,禁止、修複、提升多層推進,打造黃河流域生態圈,構築西部生態安全屏障。
(四)分區施策,分類推進,加強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
一是打好清潔河流攻堅戰。加強入河排汙口綜合整治,製訂沿河工業(ye) 汙染源達標排放計劃,確保汙染源全麵達標排放;推動實施汙水收集處理,逐步實現汙水全收集全處理;突出重點流域環境綜合治理,增強水源涵養(yang) 能力,構建黃土高原生態屏障;加大對汙染指標的監控力度,推動河湖綜合治理與(yu) 水生態修複。二是打好飲用水源地保護攻堅戰。完善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規範化建設,加大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nei) 違章建設項目清拆力度;嚴(yan) 肅查處保護區內(nei) 的違法行為(wei) ,確保飲用水源環境安全。三是打好整治城鄉(xiang) 黑臭水體(ti) 攻堅戰。鞏固地級城市黑臭水體(ti) 整治成果,強化黃河流域縣鄉(xiang) 級黑臭水體(ti) 全麵排查,建立黑臭水體(ti) 監管平台,製訂黑臭水體(ti) 清單,實行台賬管理。
(五)多措並舉(ju) ,聚力統籌,推進流域環境全麵改善
一是改善沿黃城市空氣質量,分區製訂沿黃區域環境空氣質量限期達標計劃;對黃河流域涉氣“散亂(luan) 汙”企業(ye) 綜合整治,采取關(guan) 停取締、整合搬遷、升級改造的方式分類處置;優(you) 化能源結構,嚴(yan) 格控製煤炭消費總量,加大煤炭清潔利用力度。二是推進重點區域土壤汙染防治。開展黃河流域土壤汙染狀況排查和環境風險評估,積極推進建設用地重金屬汙染治理與(yu) 修複;探索土壤汙染源頭預防、風險管控、治理與(yu) 修複、監管能力建設等綜合防治模式與(yu) 技術;推進農(nong) 業(ye) 用地土壤環境保護與(yu) 安全利用,完成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定。三是加強農(nong) 村農(nong) 業(ye) 環境整治。結合脫貧攻堅、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移民搬遷等行動,推動沿黃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結構調整;加強農(nong) 藥化肥施用監管,鼓勵畜禽和漁業(ye) 規模化規範化發展,控製養(yang) 殖汙染,深入推進農(nong) 村水源地環境綜合整治;實施農(nong) 村河道綜合治理工程。四是加大固體(ti) 廢物管控力度。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優(you) 先發展沿黃鋼鐵、石化、冶金、建材、農(nong) 副產(chan) 品產(chan) 業(ye) 鏈,鼓勵工業(ye) 企業(ye) 固廢資源再利用。
(六)創新驅動,提升能力,強化流域環境監管水平
深入推進專(zhuan) 項整改,堅決(jue) 查處自然保護區內(nei) 違法違規問題,建立黃河流域環境風險監測預警體(ti) 係,進一步拓展水生生物、水生陸生生態監測評估能力;建立和完善排汙口監測網絡,並建設排汙口、水源地和跨境斷麵水質監測預警係統;加強流域環境風險監管,明確防控工程措施,強化屬地管理;加強科技創新和人才吸引,推動汙染治理和生態修複新技術、新工藝的開發應用。
(七)積極探索,逐步完善,健全生態環境保護機製體(ti) 製
一是要完善法律法規製度,利用法律製度武器保護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通過強化環境監管和責任追究,讓其成為(wei) 保護黃河流域居民權益的重要保障;發揮法律製度對黃河流域環境保護與(yu) 經濟發展的規範引導作用,在法律的製定過程中將生態保護與(yu) 經濟利益結合起來,按“誰投資誰治理誰受益”以及“誰汙染誰治理、誰開發誰保護”的基本思路,明確權責關(guan) 係,實現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效益、經濟效益與(yu) 社會(hui) 效益的共同發展。二是要建立生態環境責任考核體(ti) 係。製定部門和地方黨(dang) 委政府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厘清生態環境保護責任,逐步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探索建立科學評價(jia) 機製,逐步開展年度績效評估與(yu) 考核;持續推進工業(ye) 企業(ye) 強製性清潔生產(chan) 及標準化建設,落實企業(ye) 生態環保主體(ti) 責任,提高企業(ye) 生態環境保護履職能力和水平。三是健全綠色發展體(ti) 製機製。落實環境管理體(ti) 製“放、管、服”改革要求,推進流域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監管體(ti) 製改革。創新水資源和水環境管理機製,充分發揮市場調節作用,盡快推動水權、排汙權的確權和交易體(ti) 係,完善排汙權交易製度、碳排放交易製度和資源權交易製度。四是提升宣傳(chuan) 和公眾(zhong) 參與(yu) 水平。加大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宣傳(chuan) 力度,普及生態文明法律法規、科學知識等,培育提高全民生態文化、生態道德和生態文明意識,倡導綠色生產(chan) 生活方式;積極調動民間機構、企業(ye) 和公眾(zhong) 參與(yu) 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的監督和決(jue) 策,並定期征求意見;擴展公眾(zhong) 參與(yu) 環境管理決(jue) 策的途徑和方式。
(八)因地製宜,綠色創新,助力流域高質量發展
堅定綠色發展道路,牢固樹立生態優(you) 先的理念,因水而定,量水而行,調整“四大結構”,實現“四減四增”,引導產(chan) 業(ye) 、能源、運輸、農(nong) 業(ye) 合理布局;大力發展生態產(chan) 業(ye) ,打造優(you) 質產(chan) 能基地,鼓勵沿黃循環經濟產(chan) 業(ye) 發展,拓展綠色產(chan) 業(ye) 鏈。推動與(yu) “母親(qin) 河”共生共存的生態旅遊、休閑、養(yang) 生產(chan) 業(ye) ,打造黃河文化新品牌,推動綠色發展崛起。黃河上遊局部地區生態係統退化、水源涵養(yang) 功能降低;中遊水土流失嚴(yan) 重,支流汙染問題突出;下遊生態流量偏低、一些地方河口濕地萎縮。黃河流域的工業(ye) 、城鎮生活和農(nong) 業(ye) 麵源三方麵汙染。麵對這些問題,必須聯合多部門,綜合治理,將黃河生態治理建設做好,將黃河流域打造成中華民族的綠色生態河、文化河、高質量發展的河流。
(作者係蘭(lan) 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