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學研究是對河南地方學研究的高度理論概括。中原學一經提出,便得到省內(nei) 學界的高度重視。中原學重點在“學”,核心在“用”。中原學本質上講是個(ge) 實踐性很強的學問,這也體(ti) 現了地方學最大的特點,就是“學以致用”。漯河圍繞地方文化,深挖潛力,探尋特色,並將中華漢字文化名城建設作為(wei) 城市發展的重要目標,值得探討與(yu) 關(guan) 注。
一、中原學的本質特點在於(yu) “用”
(一)中原學的創立是河南實踐的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河南的發展持續而快速。但是河南發展麵臨(lin) 許多問題,一方麵是河南如何由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強省跨越。從(cong) 夏代至北宋,河南在長達3000多年的曆史上為(wei) 中國古代的政治中心與(yu) 文化中心。中原曆史上的輝煌表現為(wei) 文化資源的豐(feng) 富。據統計,河南有不可移動文物65519處,包括世界文化遺產(chan) 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58處,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1283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4000餘(yu) 處,由各級政府公布的文物保護單位數量,也是全國第一。這些資源是河南寶貴的文化財富,如何發掘和利用,如何傳(chuan) 承與(yu) 發展,是時代賦予我們(men) 的神聖使命。另一方麵就是河南如何從(cong) 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跨越。多年來,河南經濟總量始終位居全國第5,工業(ye) 增加值也居全國第5。但是,河南的工業(ye) 經濟體(ti) 係,還沒有形成;國際知名品牌、龍頭型企業(ye) 、特色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還不多或不成規模。人均GDP排序靠後,經濟後勁不足。這也要求河南理論界加大研究力度,為(wei) 河南發展獻計獻策。中國曆史上,河南有過“六大出彩”,這就是都城閃亮彩,根親(qin) 出重彩,人才爭(zheng) 出彩,思想起“風彩”,科技出頭彩,文藝放光彩。習(xi) 近平提出讓河南更加出彩,我們(men) 就應該認真地研究當代河南怎樣出彩、出什麽(me) 彩。因此,中原學就是因應現實需要,破土而出的與(yu) 地方發展相關(guan) 的“實”學問。
(二)中原學的建立要解決(jue) 河南麵臨(lin) 的現實問題
地方學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城市學。20多年前,城市學應運而生,如北京學、上海學、西安學、廣州學、泉州學、杭州學、洛陽學等,均已舉(ju) 辦過相關(guan) 的學術活動或出版過文集,並進行過較為(wei) 充分的討論。這些城市學的一個(ge) 共同點,就是要解決(jue) 當代城市發展及麵臨(lin) 的問題。例如,北京麵臨(lin) 新的挑戰,李潁伯、王燕美(2000)研究北京學首先應當通過對北京特色的分析找出這座城市的發展脈絡,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出其發展的機理。陝西在提出長安學的同時,便有西安學的說法。王社教(2009)認為(wei) 西安學就是通過多學科的深入綜合研究,上升到更高層次的總結和提煉,上升到學理高度,總結出西安曆史發展的區域特點,發現西安社會(hui) 經濟文化發展的本質內(nei) 涵,構建西安的和諧精神,從(cong) 而為(wei) 推動和諧西安及和諧關(guan) 中的建設服務。大家在對洛陽學的研究,盡管有洛陽學與(yu) 河洛學的不同叫法,但要加強對洛陽現實問題的研究卻是共識。洛陽學應該是以洛陽的曆史文化為(wei) 主要研究對象,對古今洛陽城市的發展規律探索的學問。就時間而言,以古代厚重的洛陽曆史文化研究為(wei) 重點,但要涵蓋古今洛陽城市發展規律、文化資源利用、文化品牌打造、文化產(chan) 業(ye) 拓展的綜合性、係統性研究。從(cong) 我們(men) 所看到的城市學研究成果來看,城市學最接地氣的研究就是現實問題研究,或者說是立足於(yu) 曆史,對城市發展規律的探索,最終回應的還是當今城市如何發展的大問題。
從(cong) 中原學討論之初,大家就注意到地方學研究的這一屬性。李庚香先生在提出中原學這一概念時,專(zhuan) 門強調“新時代讓中原更加出彩需要建構中原學”。也就是說,中原學因現實召喚應運而生。而且,“中原學不僅(jin) 要研究中原傳(chuan) 統文化的內(nei) 涵、發展曆程與(yu) 特質,研究中原文化在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的地位影響,實現中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還要研究現代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重大理論與(yu) 現實問題,推進中原發展的理論創新,引領時代思潮,構建中原學與(yu) 當代河南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互動體(ti) 係”。這裏邊也講到現實問題,這其實是地方學綜合性特點的關(guan) 鍵部分。筆者在談到為(wei) 什麽(me) 要研究中原學時,提出“構建中原學是為(wei) 了破解中原甚至中國發展所麵臨(lin) 問題的一條路徑”。筆者認為(wei) ,“中原學,既要研究中原發展所麵臨(lin) 的大問題、深層次問題,也要研究具體(ti) 的問題,更要從(cong) 區域板塊內(nei) ,去探尋各自所麵臨(lin) 的問題”。而且這些現實問題的研究,“是中原學活力永恒的關(guan) 鍵所在”。我們(men) 強調中原學的實踐性,並不是中原學沒有學理性,而是中原學作為(wei) 地方學,其適應現實需要是其重要職責。“中原學的研究需要審視曆史,總結規律,會(hui) 通學理;更需要以史為(wei) 鑒,把握當下,觀照現實。中原學應是學與(yu) 術兼備之學。”因此,中原學就是適應現實發展需要的“活”學問。
二、中原學研究要從(cong) 實踐中探尋更多的“模式”與(yu) “樣本”
(一)要在中原城市群中尋找各自城市發展的定位與(yu) 特色
中原城市群是國家城市群戰略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原城市群涉及5省29個(ge) 城市,這些城市區位不同,基礎不同,資源不同,規模不同,麵臨(lin) 的任務與(yu) 發展的方向不盡相同。就河南的18個(ge) 省轄市(示範區)而言,鄭州與(yu) 漯河可以作為(wei) 兩(liang) 個(ge) 模板。作為(wei) 河南省會(hui) 城市,鄭州具有得天獨厚的綜合優(you) 勢。其總體(ti) 發展持續向上,國家戰略疊加效應明顯。據鄭州市統計局《2018年鄭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統計公報》,2018年,鄭州經濟總量突破萬(wan) 億(yi) 元,人均總產(chan) 值突破10萬(wan) 元,常住人口突破1000萬(wan) ,各項指標表明其已向特大城市邁進。鄭州作為(wei) 國家中心城市,其交通樞紐作用還有待發揮,國家貿易中心地位有待加強,金融科技中心地位有待提升,但總體(ti) 而言鄭州作為(wei) 中原城市群的龍頭城市,作為(wei) 中部的雙中心城市格局已經形成。應該從(cong) 更高的角度,對鄭州模式進行研究與(yu) 總結。漯河作為(wei) 中原城市群中的中小城市,規模不大,人口不多,工業(ye) 基礎不強,科教水平不高。但規模不大便於(yu) 提升,總體(ti) 平衡便於(yu) 突破。多年來,漯河以“雙匯”龍頭產(chan) 業(ye) 為(wei) 突破口、以農(nong) 肉加工為(wei) 特色,將這種特色叫響中國、走向世界。應該說,漯河為(wei) 中小城市的發展,探索出了一條可循的路徑,也找到了漯河在中原城市群中的定位。
(二)漯河市提出的“四城同建”為(wei) 中小城市綜合發展創造了有益的樣板
2019年2月,漯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關(guan) 於(yu) 加快推進“四城同建”的指導意見》。所謂“四城同建”,包括“站位為(wei) 河南振興(xing) 添濃彩、建設豫中南地區性中心城市,站位為(wei) 中原崛起添濃彩、建設中原生態水城,站位為(wei) 全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添濃彩、建設中國食品名城,站位為(wei) 擴大中華文化影響添濃彩、建設中華漢字文化名城”。從(cong) 漯河發展的戰略目標看,有以下特點:一是站位高。從(cong) 河南到全國,從(cong) 中原到中華,高瞻遠矚地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漯河發展目標。二是涉麵廣。這不是一個(ge) 單一的城市發展目標,而是根據漯河的基礎和現實,從(cong) 經濟、社會(hui) 、生態到文化,滿足了新時代漯河市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全方位勾勒了漯河美好的未來。三是目標具體(ti) 。如依托漯河經濟的基礎,提出的豫中南地區性中心城市建設,定位為(wei) 輻射帶動能力強。依托城市兩(liang) 水交匯,河水穿城的特點,提出的中原生態水城建設,定位為(wei) 宜居宜業(ye) 。依托以“雙匯”為(wei) 代表的知名企業(ye) 與(yu) 品牌,提出的中國食品名城建設,定位為(wei) 國內(nei) 領先優(you) 勢凸顯。依托賈湖遺址、許慎故裏、三絕碑、彼岸寺經幢所形成的“四個(ge) 一”為(wei) 代表的漢字文化資源,提出的中華漢字文化名城建設,定位為(wei) 具有國際影響力。四是操作性強。不但有“四城同建”的指導意見,而且還有《關(guan) 於(yu) 漯河市中華漢字文化名城建設的實施意見》《關(guan) 於(yu) 漯河市豫中南地區性中心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關(guan) 於(yu) 漯河市中原生態水城建設的實施意見》《關(guan) 於(yu) 漯河市中國食品名城建設的實施意見》,每個(ge) 意見都涉及建設的重大意義(yi) 、總體(ti) 要求、建設目標、主要任務、政策措施、組織領導。“四城同建”的每個(ge) 建設目標,都有年度工作方案。因此,如果實施得當,持之以恒,漯河的未來發展一定會(hui) 再上一個(ge) 新的台階。
三、中原學研究中文化建設上的“漯河樣板”
(一)中華漢字文化名城建設中的漯河探索
漯河是個(ge) 小城市,資源特色不明顯,但在文化資源挖掘方麵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從(cong) 《關(guan) 於(yu) 漯河市中華漢字文化名城建設的實施意見》中可以看出,漯河市提煉一個(ge) 主線就是漢字文化,以“三區一中心”為(wei) 建設目標,即中華漢字文化傳(chuan) 承創新區、漢字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先行區、漢字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示範區和國內(nei) 外知名的許慎文化研究教育傳(chuan) 播中心。其建設步驟為(wei) “三步走”,建設周期,是從(cong) 2019年到2035年。建設任務是“五大行動”,即漢字文化傳(chuan) 承弘揚行動、漢字文化標識體(ti) 係建設行動、漢字文創產(chan) 業(ye) 培育行動、漢字文化旅遊融合發展行動、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提升行動。
從(cong) 上述意見可以看出,漯河市在城市文化探索方麵的特點:一是資源提煉的特色性。將漯河的文化資源以“漢字文化”為(wei) 主線串連起來,形成一批最早的漢字符號,一部最早的漢字字典,一塊最具代表性的漢字隸書(shu) 碑刻,一幢最有典型意義(yi) 的彼岸寺經幢篆書(shu) 碑銘。而這“四個(ge) 一”的漢字資源,尤其是根基於(yu) 許慎與(yu) 《說文解字》這一獨特的資源,加之賈湖遺址考古發現中的一批中國最早的文字符號,從(cong) 而為(wei) 漯河的漢字文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二是目標定位的高端性。漯河從(cong) 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對許慎文化進行研究與(yu) 傳(chuan) 承,21世紀以來市級層麵多次召開了許慎文化國際研討會(hui) ,建設了許慎文化園,並與(yu) 國內(nei) 各知名高校的漢字研究專(zhuan) 家建立了廣泛聯係,其相關(guan) 建議都是專(zhuan) 家提出並得到了很好的采納。因此,中華漢字文化名城在國內(nei) 具有壟斷性,在學界得到認可。三是建設任務的全麵性。其“五大行動”涉及遺產(chan) 保護、漢字教育、漢字研究、景觀建設、產(chan) 業(ye) 培育、城市符號、文旅融合、公共文化服務、核心價(jia) 值觀培育等方方麵麵,對城市文化的建設與(yu) 提升具有樣本意義(yi) 。四是文化建設的持續性。建設周期從(cong) 2019—2035年,其中2019—2021年為(wei) 第一階段,2022—2025年為(wei) 第二階段,2026—2035年為(wei) 第三階段。每個(ge) 階段都有目標和行動計劃,每年都有具體(ti) 的工作方案。周期較長,反映了漯河黨(dang) 政決(jue) 策者的決(jue) 心和意誌。第一、二階段,相對時間較短,反映在可預期的未來,名城的建設要初具規模。
漯河市加快推進中華漢字文化名城建設,對中原學的研究提供了一個(ge) 非常重要的樣板。厚重的中原文化資源如何利用,如何加快文化高地建設,是中原學研究的重要課題。這一課題,一方麵要從(cong) 學理上加強研究、探尋規律、提出方案。另一方麵,要深入基層,積極總結和探索已有的實踐,向全省提供好的樣本。從(cong) 中原學的角度來看,“漯河樣本”重點在於(yu) 為(wei) 中小城市提質,為(wei) 其文化建設提供了參考與(yu) 借鑒。中小城市最大的優(you) 勢是船小好掉頭,圍繞一條主線,打造一個(ge) 城市知名文化品牌,甚至可以叫響世界。漯河實踐的意義(yi) 就在於(yu) 此。
(二)中華漢字文化名城建設要關(guan) 注的幾個(ge) 問題
第一,打造標誌性景觀。中華漢字文化名城建設是一項十分宏偉(wei) 的目標,某種程度上具有國家標本意義(yi) 。目前的構想是缺少具有震撼力的城市文化符號與(yu) 大型標誌性文化景觀,這個(ge) 景觀可以是一個(ge) 許慎像,可以是一本《說文解字》,也可以是抽象的漢字符號,不管用什麽(me) 內(nei) 容提煉,但這個(ge) 大型景觀一定要有,因為(wei) 這是中華漢字文化名城的象征與(yu) 代表。
第二,做大龍頭產(chan) 品。龍頭文化產(chan) 品,一個(ge) 是許慎文化園,另一個(ge) 就是賈湖遺址。總的來說,許慎文化園有一些規劃和構想,內(nei) 部的產(chan) 品還可以考慮更多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項目。但是最有潛力的是賈湖遺址,目前考慮的是考古遺址公園。賈湖遺址的內(nei) 容非常豐(feng) 富,全麵揭示聚落的全貌,對於(yu) 我們(men) 認識7000年前的農(nong) 耕生活極為(wei) 有意義(yi) 。一方麵是已挖掘遺址麵貌的全麵展示,另一方麵就是正在進行中的考古發掘的觀察與(yu) 體(ti) 驗。要突出文字符號這條主線,講清楚這個(ge) 氏族為(wei) 什麽(me) 要有文字符號,什麽(me) 人掌握這些文字符號和骨笛樂(le) 器,以及當時人們(men) 的物質與(yu) 精神世界如何。賈湖遺址公園的全麵揭示與(yu) 體(ti) 驗,是漯河文旅融合最具代表性的綜合體(ti) ,也是名城建設的重要亮點。
第三,創新平台建設。要集合國內(nei) 外的漢字專(zhuan) 家與(yu) 研究機構為(wei) 漯河所用,為(wei) 他們(men) 提供高端的研究平台,與(yu) 高端媒體(ti) 合作舉(ju) 辦漢字大會(hui) ,與(yu) 高級別學術團體(ti) 合作發布每年的代表性漢字等。要充分發揮漯河小的優(you) 勢,將漯河打造成國內(nei) 第一個(ge) 以漢字為(wei) 主題的全域文化旅遊體(ti) 驗目的地。
第四,探索文化開發模式。漯河在中華漢字文化名城建設過程中要依托漢字這個(ge) 主元素,打造以“漢字+”為(wei) 代表的文旅融合模式,將“漢字+”全文化鏈條拉長,將漢字文化進行到底。
總之,作為(wei) 地方學中的中原學,其最大活力是觀照現實,學以致用。要將研究深深植根於(yu)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偉(wei) 大實踐中,而漯河的“四城同建”,尤其是中華漢字文化名城建設,對於(yu) 河南省文化高地建設、文化強省建設都具有樣本示範意義(yi) 。
(作者係河南省社會(hui) 科學院曆史與(yu) 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