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周易》與中原學

《中原智庫》(2020)   丁淩華2021-01-20

《周易》出自中原,是我國古代現存最早的一部奇特的哲學著作。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hui) 上,習(xi) 近平指出,正是這種“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變革和開放精神,使中華文明成為(wei) 人類曆史上唯一一個(ge) 綿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斷的燦爛文明。習(xi) 近平所說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出自《周易·大象傳(chuan) 》。《周易》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一部闡述發展與(yu) 變革規律的智慧寶典,也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文化根基。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需要中國學,實現河南的持續健康發展和中原崛起,必須探索中原發展哲學,構建具有中原特色、中原根脈、中原氣魄的中原學。其中《周易》與(yu) 《道德經》值得高度關(guan) 注。  

就形式而言,《周易》是周代卜筮之書(shu) 。《周易》的作者是誰?傳(chuan) 說上古有三本卜筮書(shu) :一曰《連山》,為(wei) 炎帝(神農(nong) )所作,炎帝為(wei) 列山氏,亦稱連山氏,故名。二曰《歸藏》,為(wei) 黃帝所作,黃帝為(wei) 軒轅氏,亦稱歸藏氏,故名。三曰《周易》,為(wei) 周文王姬昌被商紂王囚於(yu) 羑裏時所作,周指周代,一說周指普遍之義(yi) ,易指變化,周易也就是普天下變化之規律。這樣看來,《連山》《歸藏》在前,《周易》在後,《周易》是吸取了前二者的成果的,故《周易》出而《連山》《歸藏》亡,如同後世司馬遷《太史公書(shu) 》出而諸多史記亡。還有一種更普遍的傳(chuan) 說,不承認《連山》《歸藏》的存在,認為(wei) 是伏羲作八卦,文王作重卦(六十四卦)並作卦辭、爻辭,孔子作十翼(彖辭上下、象辭上下、文言、係辭上下、說卦、序卦、雜卦),《周易》是三個(ge) 聖人前後接力完成的,故稱“《易》更三聖”。伏羲是比炎帝、黃帝更早的中華民族始祖,所謂“三皇”一般就是指此三人,傳(chuan) 說中伏羲為(wei) 人首蛇身,娶妹妹女媧為(wei) 妻而創造人類。本來我們(men) 應以伏羲為(wei) 中華民族的始祖,但人首蛇身畢竟不雅,摶泥為(wei) 人也涉怪誕,儒家譏之為(wei) “怪力亂(luan) 神”,娶妹妹為(wei) 妻較之西方的亞(ya) 當夏娃更違背儒家的人倫(lun) 綱常,於(yu) 是漢代獨尊儒術以後伏羲就從(cong) 人文始祖淡出而被炎黃二帝所取代。直至今日,“中國曆史紀元表”華夏第一先祖也隻列黃帝而不見伏羲。  

關(guan) 於(yu) 《周易》在六經的地位,漢代以來的今、古文經學的排列順序不同。今、古文經學都認為(wei) 六經為(wei) 孔子所整理,但六經的排列順序卻各有所本。古文經學以孔子為(wei) 史學家,六經為(wei) 孔子整理古代史料之書(shu) ,偏重於(yu) 考證訓詁古書(shu) 字句的解釋。因此,古文經學排列六經以出現與(yu) 記錄的時代先後為(wei) 順序,易(伏羲)、書(shu) (始於(yu) 堯舜)、詩(先周、西周、春秋)、禮(即《儀(yi) 禮》,記西周禮儀(yi) 製度)、樂(le) (已佚)、春秋,以《周易》“冠群經之首”,這就是古文經學的觀點。今文經學以孔子為(wei) 政治家,偏重於(yu) 六經為(wei) 闡發微言大義(yi) 之書(shu) ,理解政治要由淺入深,因此六經順序按程度深淺排列:詩、書(shu) 、禮、樂(le) 、易、春秋(認為(wei) 春秋講微言大義(yi) 最深,比易更難理解)。這一順序最早見於(yu) 《莊子·天運》篇:“丘治詩、書(shu) 、禮、樂(le) 、易、春秋六經。”《周易》內(nei) 容本也有今、古文之分,但秦時卜筮之書(shu) 未焚,故無大差異。所以在今、古文經學中,《周易》有排序之異,而無內(nei) 容之別。  

《周易》雖為(wei) 卜筮之書(shu) ,與(yu) 後世的算命卻有本質區別,其建立在古人對宇宙萬(wan) 物陰陽、剛柔、動靜相衝(chong) 相濟的辯證認識基礎上,可以說是一部具有卜筮形式的哲學著作。既是哲學,就不僅(jin) 有卦形卦象,更要有解說卦形卦象的義(yi) 理,這就是傳(chuan) 說為(wei) 周文王所作的卦辭、爻辭和孔子所作的更為(wei) 深入的十翼。  

《周易》將萬(wan) 物源流簡化為(wei) 陽爻、陰爻兩(liang) 個(ge) 符號,並由此組合演繹出八卦、六十四卦的無窮變化,反映了華夏先人對世界與(yu) 宇宙的認識,對後世的哲學與(yu) 自然科學都產(chan) 生了重大影響。老子作《道德經》,曰“萬(wan) 物生於(yu) 有,有生於(yu) 無”,就是受到了易經哲學的影響,以陽為(wei) 一、為(wei) 有,以陰為(wei) 零、為(wei) 無,以陰柔為(wei) 上、為(wei) 萬(wan) 物之母,以陽剛為(wei) 下、為(wei) 萬(wan) 物之形。可見老子的思維與(yu) 《周易》以乾卦為(wei) 首不同,而更接近於(yu) 《歸藏》,以坤卦為(wei) 首,這就顛覆了《周易》的陽吉陰凶概念。從(cong) 《周易》到春秋時老子的《道德經》,再到戰國時鄒衍的五行學說,基本奠定了華夏民族辯證思維的理念,因此中國人很容易接受辯證法思想。可以說,中國人的辯證法思想是由《周易》開創的。  

上古的占卜,將萬(wan) 物分為(wei) 陰陽是有道理的,但將自然界的陰陽與(yu) 人類社會(hui) 的吉凶簡單掛鉤是沒有道理的。《周易》繼承了占卜理念,同時進一步提出吉中有凶、凶中有吉的思想是一大進步。《道德經》進一步顛覆了陽吉陰凶的理念,提出陰為(wei) 母、陽為(wei) 形,陰柔勝於(yu) 陽剛、無勝於(yu) 有的理念又是一大進步。鄒衍的五行學說再進一步將陰陽學說物質化為(wei) 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相生相克,又有了一點唯物主義(yi) 的味道,但他的“五德終始說”則是荒誕的。中國的知識分子,老是不甘心於(yu) 隻研究天地自然,一發現某些自然規律,總是急匆匆地想將自然規律和人類社會(hui) 的規律掛鉤,與(yu) 帝王統治術掛鉤,“學得文武藝,售與(yu) 帝王家”,以此作為(wei) 晉升的階梯,但一掛就錯,從(cong) 辯證法滑向機械論,幾乎沒有例外。差不多與(yu) 鄒衍同時,兩(liang) 個(ge) 名家的代表人物公孫龍和惠施提出“白馬非馬”“離堅白”論,惠施提出“合同異”論、名實論,他們(men) 都是站在《周易》開創的辯證思維的基礎上,探究宇宙萬(wan) 物的根本原理,進一步深化了中國的形而上學。可惜隨著秦朝的焚書(shu) 坑儒與(yu) 漢代的儒學一統,思想自由被禁錮了,易學就開始流向讖緯之學。一直到魏晉時期,才使易學從(cong) 卜筮又重回哲學,出現了短暫的玄學盛世。  

18世紀末葉,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發明了二進位製,成為(wei) 後世電子計算機運行的原理,他給中國皇帝康熙的信中,就明確表明二進位製是受到了《周易》的啟發。以陽爻為(wei) 1、陰爻為(wei) 0,就可以將八卦、六十四卦都用二進位製寫(xie) 出來。二進位製是人類計數法的最低進位製,當代電子計算機大都采用二進位製,因為(wei) 電子運行就是通電、斷電兩(liang) 種形式,便於(yu) 運算。今天的電路開關(guan) 上也以1代表通電符號,0代表斷電符號。可見哲學智慧與(yu) 科學智慧之間是相通的。  

《周易》思想之深邃,以至無人可以囊括羅盡,故幾千年來,五經與(yu) 先秦諸子之學,大多有傑出的研究成果,如《春秋》有三傳(chuan) ,《詩經》有魯、齊、韓三家與(yu) 毛詩,《尚書(shu) 》有閻若璩的《古文尚書(shu) 疏證》,《儀(yi) 禮》有胡培翬的《儀(yi) 禮正義(yi) 》,《周禮》有孫詒讓的《周禮正義(yi) 》,墨子有孫詒讓《墨子閑詁》,但是《周易》的注釋,兩(liang) 千年來基本停留在王弼的水平(而王弼最好的成果是《老子注》而非《周易注》)。曆代的名家,多有注釋《周易》者,僅(jin) 《四庫全書(shu) 總目》所收錄者就有數百上千,如漢代的鄭康成,宋代的張載、司馬光、蘇軾、程大昌、朱熹、楊萬(wan) 裏、李心傳(chuan) ,明代的高攀龍、黃道周、董說、梅鷟、李贄、歸有光,明末清初的王夫之、黃宗羲,清代的毛奇齡、李光地、查慎行、惠棟等,這些人都是哲學、史學、文學領域的奇才,但一碰到易學,則成果平平,以至在易學領域至今沒有公認的精本,亦可見釋讀《周易》之難,或者說在研究《周易》上取得共識之難。今存《十三經注疏》本所收《周易正義(yi) 》十卷本為(wei)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已算是較好的注釋文本。所以,研究《周易》,關(guan) 注我們(men) 老祖宗的“無用之學”,是新時期哲學家們(men) 的重要任務。  

習(xi) 近平指出:“曆史表明,社會(hui) 大變革的時代,一定是哲學社會(hui) 科學大發展的時代。當代中國正經曆著我國曆史上最為(wei) 廣泛而深刻的社會(hui) 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曆史上最為(wei) 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種前無古人的偉(wei) 大實踐,必將給理論創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這是一個(ge) 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chan) 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ge) 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chan) 生思想的時代。”我們(men) 不能辜負了這個(ge) 時代。《周易》是講變化的經典,核心思想是以變通求發展。《易傳(chuan) 》有言,“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因此《周易》思想的落腳點是生存與(yu) 發展,它是一部關(guan) 於(yu) 生存和發展的智慧寶典。不同的文明有不同的經典。如果從(cong) 中華文明中選一部經典,哪一部經典的地位最為(wei) 重要呢?或者說,哪一部經典能夠被所有華人認可,從(cong) 而讓全世界華人有共同的歸屬與(yu) 認同感呢?答案一定是《周易》。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需要建構中國學,讓中原更出彩需要建構中原學。  

(作者係華東(dong) 政法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