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出《中原學概論》正當其時

《中原智庫》(2020)  王殿民2021-01-20

河南地處中原,文化積澱豐(feng) 厚,在新的曆史時期,我們(men) 不僅(jin) 要實現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中原崛起,也要實現哲學社會(hui) 科學發展的中原高地。新時代河南社科高地建設,是思想創造力、原創力之爭(zheng) ,是學科之爭(zheng) 、人才之爭(zheng) 、平台之爭(zheng) ,也是思想自覺、學術自覺、理論自覺之爭(zheng) 。與(yu) 時代同步伐,最根本之處就在於(yu) 對時代問題的精準把握與(yu) 自覺回應。構建新時代河南哲學社會(hui) 科學高地,打造中原學,是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講話精神的必然要求,是河南譜寫(xie) 更加絢麗(li) 多彩新篇章的現實需要,是推動河南社科工作強起來的重要舉(ju) 措。而且,也隻有打造河南哲學社會(hui) 科學高地,才能在讓中原更加出彩和實現中部崛起的進程中行穩致遠,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  

所謂中原,自古以來有廣義(yi) 和狹義(yi) 兩(liang) 個(ge) 概念。廣義(yi) 的中原,是指以河洛地區為(wei) 中心的黃河中下遊地區,範圍相當於(yu) 今河南省及其毗鄰地區,包括山西東(dong) 南部、河北南部、山東(dong) 西部、安徽西北部、江蘇北部等大片區域,是中國的版圖中心,其本意為(wei) “天下至中的原野”。這裏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是華夏民族的搖籃,被視為(wei) 天下中心。所以中原也被稱作中國、中土、中夏。從(cong) 夏朝到宋金時期的3000多年間,中原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先後有200多位帝王建都或遷都於(yu) 此,中國八大古都,中原地區有其四。狹義(yi) 的中原則是指今天的河南省,這裏是古中原的核心地區,這個(ge) 觀點在全國沒有異議。由於(yu) 在地域上中原文化在中華文化、中華文明的發展中具有特殊地位和意義(yi) ,因而極具研究價(jia) 值。  

中原學的研究,應以廣義(yi) 的中原概念為(wei) 基礎,以狹義(yi) 的中原概念為(wei) 核心進行布局,不能過於(yu) 寬泛,也不能限製得過死。其研究方向應以河南曆史文化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麵臨(lin) 的重大現實問題為(wei) 重點,尤其要著力於(yu) 河南傳(chuan) 統思想文化研究。  

一、推出《中原學概論》已有一定基礎  

中原學的命題,是2016年由省社科聯主席李庚香提出來的。命題的提出,具有戰略眼光、理論價(jia) 值、拓展空間、實踐意義(yi) 等。經過幾年發展,“中原學”在河南的社科界已經形成共識,並產(chan) 生了一定的聲勢和影響,不少專(zhuan) 家學者對此已提出不少真知灼見,為(wei) 學科的發展奠定了一定基礎。  

省社科聯原副主席王喜成認為(wei) ,中原學研究要首先明確方向。應對其作如下定位:第一,它是一門地方學,具有地域特征;第二,它涵蓋古今,但是以古代為(wei) 主;第三,它的學科應是綜合性的,涵蓋相關(guan) 的各個(ge) 學科;第四,要突出重點,通過逐漸積累拿出別人難以比肩的成果,慢慢構築起在全國的文化高地。在學科建立方麵應突出“四性”,即突出地域性、特色性、代表性、價(jia) 值性。  

省社會(hui) 科學院曆史與(yu) 考古研究所所長張新斌研究員認為(wei) ,中原學屬於(yu) 地方學的研究範疇,其所涉及的問題非常廣泛,最重要的問題涉及以下若幹層麵:一是中原學的基礎理論研究。包括中原學的概念、特點、研究對象與(yu) 方法等。二是中原學的基本問題研究。如中原地區的文明演進規律研究等。三是中原學的曆史問題研究。如中原地區民族融合與(yu) 中華民族的形成等。四是中原學的文化精神研究。中原地區的元典文化及其貢獻等。五是中原學的現實問題研究。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進入新時代,是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和中國現代化強國建設進程的重要裏程碑,是實現“兩(liang) 個(ge) 一百年”奮鬥目標征程的新起點。時代是思想之母,與(yu) 時代同行,引領時代前行,是理論創新的根本使命和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生命活力所係。新時代是強起來的時代、高質量的時代、創新的時代;新時代也是一個(ge) 充滿不確定性、挑戰性、風險性的危機四伏的時代。“對於(yu) 哲學社會(hui) 科學發展而言,這是一個(ge) 提供了空前豐(feng) 富素材與(yu) 題材、空前複雜命題與(yu) 試題、空前廣闊機遇與(yu) 空間的時代。”走進新時代,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的重要性大為(wei) 提升,使命和任務也有重大變化。習(xi) 近平指出,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屬於(yu) “培根鑄魂”的重要工作,“必須堅持與(yu) 時代同步伐、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堅持用明德引領風尚”,積極擔當使命,不負黨(dang) 和國家的殷切期盼與(yu) 人民的厚重囑托。  

由李庚香、王喜成主編的《中原文化經典匯要》業(ye) 經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洋洋大觀,縝密而細致。近日,由省社科院編寫(xie) 的《中原文化通史》正式出版麵世。該書(shu) 共8卷,360多萬(wan) 字。這部鴻篇巨著對於(yu) 我們(men) 建立中原學無疑會(hui) 起到積極作用,也說明我們(men) 的中原學學科建設,不能僅(jin) 僅(jin) 停留在反複討論的階段,應當有實質性的成果作為(wei) 裏程碑和加速器。這樣的“馬前卒”恐怕非《中原學概論》莫屬。  

《中原學概論》之所以稱之為(wei) “馬前卒”,不在於(yu) 探討的深度和廣度,其學科體(ti) 係建設多麽(me) 科學嚴(yan) 謹,內(nei) 部架構多麽(me) 縝密完善。它的意義(yi) 在於(yu) 提出一門學科的基本構想,學者們(men) 可以就此展開充分的討論,比如,應當涵蓋哪些內(nei) 容,研究方向研究方法是什麽(me) ,如何為(wei) 現實社會(hui) 服務,等等。  

二、《中原學概論》的任務  

一門學科的構建,必須明確其基本框架。搭建起中原學的基本框架,是《中原學概論》的重要任務之一。  

《中原學概論》本身的推出麵世,就是一座站立的學科建築,其自身的框架體(ti) 係,就是未來的學科框架模型。有學者認為(wei) ,學科體(ti) 係建設是一個(ge) 係統工程,主要包括學科定位、學科隊伍、學科研究、人才培養(yang) 、學科平台、學科管理等,每個(ge) 學科具有知識和理論體(ti) 係的豐(feng) 富性、完善性,更具有知識和理論體(ti) 係的獨立性、學理性。  

《中原學概論》另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明確研究對象。按照典型性、代表性的要求,包括如下學科:河洛學、嵩山學、黃河學、先秦學、諸子學、漢學、三國學、宋學、理學、姓氏學、周易學、太極學、古都學、少林武術學、文字學等。內(nei) 容可主要框定在傳(chuan) 統文化範疇。一個(ge) 學科要有自己相對獨立的研究內(nei) 容和係統化的研究體(ti) 係。可考慮以上述學科為(wei) 基礎,組織“中原學書(shu) 庫”編寫(xie) 出版,把這方麵的研究成果結集出版,每年推出若幹冊(ce) ,最終形成一個(ge) 係統的中原學研究體(ti) 係。推動包括洛陽學、開封學、鄭州學、南陽學、安陽學、商丘學等在內(nei) 的地方學研究,以及一些地方對重要人物和思想的研究,如老子學、周易學、墨學、理學、馮(feng) 友蘭(lan) 哲學思想等,將其納入中原學研究體(ti) 係,形成中原學的地域支撐和配合體(ti) 係,做到省級層麵與(yu) 地市級層麵和地方的協同作戰,這也是我們(men) 繁榮中原學的預期目的。  

在推動中原學學科體(ti) 係建設中,注重研究方法非常重要。中華民族的發展史證明,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在世界古代四大文明中唯一未曾中斷,中華民族性格之所以顯示出大異於(yu) 西方的特征,皆與(yu) 其從(cong) 搖籃到繁盛深受中原文化的滋養(yang) 、熏染有密切關(guan) 係,與(yu) 中原文化的精神特質有密切關(guan) 係,即它們(men) 之間有相當密切的地域文化學關(guan) 係。從(cong) 比較文化學來說,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有包容、勤勞、睿智、堅忍、通變等特點,歐洲等西方民族則有自我、契約、探險等特點。體(ti) 現在價(jia) 值觀和行為(wei) 模式上,中華民族更注重單位集體(ti) 、大一統,強調道德養(yang) 成等,西方則更注重人身個(ge) 體(ti) 、法治、福利等。體(ti) 現在思想、政治和體(ti) 製特征上,西方更強調個(ge) 人權利神聖不可侵犯、法律至上、三權分立、權力製衡等,中華民族更強調集體(ti) 主義(yi) 、家國情懷、民主集中製等。正是建立在比較文化學上,我們(men) 才能更加看清楚這些東(dong) 西都是具有深刻的曆史、文化等方麵的不同特點和傳(chuan) 統的,不是本來如此。所以,研究方法的采用意義(yi) 不可小視。  

三、創辦《中原學》雜誌作為(wei) 學科的長久平台  

建立學科是精英的事,進入學科是大眾(zhong) 的事,服務社會(hui) 是成果轉化的事,也是學科的應有之義(yi) 。如果說適時推出《中原學概論》是打基礎、開大幕的工作,成立研究中心、創辦雜誌、成立中原學研究會(hui) 等,則是保證學科順利延伸、行穩致遠的必要保障。隻有搭建起基本框架,通過不斷的修改完善,才能促進學科健康發展;隻有推廣普及,才能贏得更多人的參與(yu) ,促進學科的繁榮興(xing) 盛。  

學術研究、學科發展離不開學科隊伍、研究體(ti) 係的支撐。為(wei) 推動學科體(ti) 係研究,建議有關(guan) 部門不妨有意識、有計劃地促進成立若幹研究中心、研究院、研究所、研究基地、資料中心、協同創新中心等,組織遴選一批相關(guan) 專(zhuan) 家學者,尤其是那些對中原學情懷深、功底厚、思維新的專(zhuan) 家學者,組建研究的基本隊伍,形成研究的根據地和大本營,具有實體(ti) 依托。此項工作要與(yu) 河南的文化高地建設和高校學科建設相聯係,與(yu) 文化河南建設相聯係。同時,到一定程度時,省社科聯要整合這些研究體(ti) 係,使之形成中原學智庫聯盟,開展協同研究、協同攻關(guan) 、協同創新,充分發揮研究的整體(ti) 合力。要有計劃地組織重點課題攻關(guan) ,力爭(zheng) 在一些重要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支撐體(ti) 係包括領導、經費、項目、媒體(ti) 平台等幾個(ge) 方麵。其一,要爭(zheng) 取省有關(guan) 領導和部門的支持,把中原學作為(wei) 我省的文化高地來打造;其二,要營造吸引力,堅持以項目為(wei) 紐帶,設立研究資助項目(省級),申報國家社科基金,組織係列研討活動,確定成果發布展示平台(包括刊播的媒體(ti) )等,吸引專(zhuan) 家參加;其三,建立良好的激勵機製,形成強大的動力源,不能僅(jin) 憑熱情去幹,否則是很難持久的;其四,努力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yang) 、社會(hui) 服務等方麵發揮作用,通過一定途徑和方式,爭(zheng) 取得到國家和社會(hui) 的認同與(yu) 支持。  

這裏提出創辦《中原學》雜誌,是借鑒曆史上諸多的學科建設、思想文化的推廣應用等業(ye) 已成功的做法和經驗。目前,嶺南學的建立發展就是依托暨南大學為(wei) 基地,以嶺南學雜誌為(wei) 其中的重要平台,以眾(zhong) 多的專(zhuan) 家學者和嶺南學愛好者為(wei) 主體(ti) ,不斷把這門地域學派發展得紅紅火火。  

(作者係鶴壁市社會(hui) 科學聯合會(hui) 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