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中華民族的“根”與(yu) “魂”。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所包含的文化精華,不僅(jin) 在曆史上對中華文明的發展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也為(wei) 新時代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和中國夢的實現提供了豐(feng) 富的思想資料和曆史鏡鑒。黨(dang) 和國家高度重視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在新時代的重要價(jia) 值,習(xi) 近平多次強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在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戰略地位,強調對傳(chuan) 統文化要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如何通過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創新,營造良性的社會(hui) 文化生態,滿足人民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是新時代文化和社會(hui) 發展麵臨(lin) 的嚴(yan) 肅命題。
一、正確理解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與(yu) 創新
一是正確理解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評價(jia) 標準。並非所有傳(chuan) 統文化都是優(you) 秀的,科學區分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與(yu) 非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討論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與(yu) 創新的前提。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評價(jia) ,可以從(cong) 價(jia) 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兩(liang) 個(ge) 層麵進行。從(cong) 價(jia) 值理性角度分析,判斷標準有3個(ge) :一是能否體(ti) 現民族精神的積極方麵,反映本民族正麵向上的精神特質;二是能否具有永續發展的特質,具有強大的繼承性和穩定性;三是能否有益於(yu) 增進人類整體(ti) 文明,為(wei) 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應有貢獻。從(cong) 工具理性角度分析,評價(jia) 標準為(wei) 能否幫助人們(men) 在達到某個(ge) 目標時所能夠發揮的實際功效,具體(ti) 包括:一是能否推動當代社會(hui) 發展,在當今時代仍具有指導實踐的意義(yi) ;二是能否為(wei) 當代國人提供精神支撐,為(wei) 中華民族發展提供精神動力;三是能否有助於(yu) 增強國家的文化凝聚力和文化認同感。
二是正確理解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主要內(nei) 容。結合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評價(jia) 標準,可以將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概括為(wei) 如下方麵:第一,基本思想觀念,即在中華民族長期曆史發展過程中形成,能夠推動社會(hui) 發展進步,得到民眾(zhong) 普遍認同的思想觀念,是文化結構中最核心、最深層的基本框架,構成中華民族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認知體(ti) 係。這些思想觀念包括“革故鼎新、與(yu) 時俱進”“腳踏實地、實事求是”“致中尚和、天人合一”等傳(chuan) 統理念。第二,傳(chuan) 統行為(wei) 規範。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以“修齊治平”為(wei) 個(ge) 人基本行為(wei) 準則,在此基礎上製定了人與(yu) 人交往的整套規則體(ti) 係,個(ge) 人通過修身克己,達到完善的品格,從(cong) 而形成完善的社會(hui) 行為(wei) 規範。可以概括為(wei) “天下興(xing) 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精忠報國,振興(xing) 中華”的愛國情懷;“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hui) 風尚;“孝悌忠信、禮義(yi) 廉恥”的榮辱觀念。第三,中華人文精神。在中華民族浩瀚的曆史典籍、文學藝術、科學藝術、學術典範中,集中表達了中國人的思想觀念、風俗習(xi) 慣、生活方式、情感樣式,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例如,“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世方法;“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的美學追求;“儉(jian) 約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
三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創新的目標。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和創新,“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nei) 涵和現代表達方式,不斷補充、拓展、完善,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yu) 當代文化相適應、與(yu) 現代社會(hui) 相協調”,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創新的目標導向。具體(ti) 來說,一是要實現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現代轉型。社會(hui) 生產(chan) 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化,使一些傳(chuan) 統文化失去了發揮價(jia) 值的現實土壤,亟須進行現代轉型。二是要發揮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現實價(jia) 值。發揮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在現代國家治理、公民道德修養(yang) 、社會(hui) 行為(wei) 準則中的積極作用。三是為(wei) 全球發展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為(wei) 人類社會(hui) 當前麵臨(lin) 的全球環境危機、恐怖主義(yi) 、能源短缺、宗教信仰衝(chong) 突等共同問題的解決(jue) 貢獻中國力量。
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創新麵臨(lin) 的挑戰
一是現代社會(hui) 生活方式對傳(chuan) 統文化的挑戰。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建立在農(nong) 耕文明基礎上的,與(yu) 以信息化、工業(ye) 化為(wei) 基礎的現代社會(hui) 存在一定的不適應性,有些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往往與(yu) 落後文化摻雜在一起,容易被現代人誤解。比如,“天人合一、敬畏自然”的思想常常與(yu) “君權神授、富貴由天”的觀念聯係在一起;“仁義(yi) 禮智信”的行為(wei) 準則有時與(yu) “三綱五常、四維八德”的等級意識相提並論;“儉(jian) 約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有可能與(yu) 中庸保守、故步自封的觀念相互佐證,成為(wei) 改革創新的絆腳石。為(wei) 此必須找到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現代社會(hui) 更好的結合點,使之能夠成為(wei) 現代社會(hui) 人們(men) 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家園。
二是文化生產(chan) 方式轉變對傳(chuan) 統文化的挑戰。在傳(chuan) 統社會(hui) ,文化產(chan) 品無論是詩歌、著作,還是書(shu) 法、繪畫,主要是靠藝術家個(ge) 人來完成,戲劇、舞蹈等也要靠藝術家的實地表演來呈現。印刷機和電影技術的發明使文化生產(chan) 進入“文化工業(ye) ”時代,電影製作公司、新聞出版集團、互聯網平台公司等成為(wei) 文化產(chan) 品的主要生產(chan) 者。文化生產(chan) 主體(ti) 的變化導致文化生產(chan) 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如利用大數據分析受眾(zhong) 的興(xing) 趣愛好,提供受眾(zhong) 參與(yu) 式生產(chan) 。比如美國奈飛公司出品的《紙牌屋》,就是運用大數據分析觀眾(zhong) 的消費心理,根據受眾(zhong) 心理進行定製化生產(chan) 的,這種文化生產(chan) 方式比傳(chuan) 統文化生產(chan) 方式更能夠迎合受眾(zhong) 心理。在現代社會(hui) ,人們(men) 每天可以接觸到大量能夠迎合自己興(xing) 趣愛好的文化產(chan) 品,傳(chuan) 統文化如果不能提供足夠吸引人的文化內(nei) 容,必然會(hui) 淹沒在海量的文化信息中。
三是文化表現形態轉變對傳(chuan) 統文化的挑戰。傳(chuan) 統的文化表現形式有詩歌、小說、書(shu) 畫等平麵文字形式,戲劇、音樂(le) 等在場表演形式,形態較為(wei) 單一。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不斷有新的文化表現形態湧現出來,如紀錄片、燈光秀、綜藝節目、文創產(chan) 品、沉浸式體(ti) 驗、動漫遊戲、電子競技等,以更形象具體(ti) 、靈活多樣的方式成為(wei) 民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文化形態。中國的文化生態環境正在經曆深刻轉型,傳(chuan) 統文化中詩詞歌賦這樣的文化表現形態太過單一,已經不能成為(wei) 吸引普通大眾(zhong) 眼球的亮點。
四是文化傳(chuan) 播方式轉變對傳(chuan) 統文化的挑戰。傳(chuan) 統的文化傳(chuan) 播方式,無論是學校教學、影視作品,還是新聞出版、藝術表演等,都是單向傳(chuan) 播。在互聯網時代,隨著微博、微信、短視頻、快閃等新媒體(ti) 的廣泛運用,文化傳(chuan) 播的方式開始走向多元立體(ti) ,任何人隨時隨地都可以成為(wei) 文化的傳(chuan) 播者,文化傳(chuan) 播方式走向多元化。同時,文化還可以以產(chan) 業(ye) 鏈方式進行複合傳(chuan) 播,一部好的網絡小說可以成為(wei) 產(chan) 業(ye) 鏈的源頭,開發出影視作品、動漫手遊、主題公園、主題餐廳、衍生品等,產(chan) 生現象級的傳(chuan) 播效果。在此背景下,傳(chuan) 統文化如果仍以單向刻板的傳(chuan) 授作為(wei) 主要傳(chuan) 播渠道,不講究方式方法的創新,就難以被現代社會(hui) 的文化消費者接受。
五是受眾(zhong) 文化接受習(xi) 慣對傳(chuan) 統文化的挑戰。根據中國人民大學近年來連續發布的《文化消費指數報告》數據顯示,18~25歲居民的文化消費意願和水平指數最高,表明90、00後的青少年對文化的需求最旺盛,已經成為(wei) 文化消費的主力軍(jun) ;26~40歲的人文化消費能力指數優(you) 勢比較明顯,因為(wei) 這個(ge) 年齡段群體(ti) 正當年,收入情況比較好,總體(ti) 上看,中國文化受眾(zhong) 有相當大一部分是中青年群體(ti) 。該群體(ti) 的文化興(xing) 趣點,首先是影音娛樂(le) 和資訊類信息,其次是餐飲美食、旅遊出行、書(shu) 籍閱讀、網絡購物、網絡社交、音視頻、遊戲等。這意味著傳(chuan) 統文化如果不能夠與(yu) 這些領域做到無縫對接,將不會(hui) 引起廣大青少年的興(xing) 趣,更不具備在未來社會(hui) 發揮作用的潛力。
六是文化治理方式轉變對傳(chuan) 統文化的挑戰。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世界文化的頻繁交流,互聯網新生文化現象的不斷出現,讓傳(chuan) 統的一元化文化管理方式有些力不從(cong) 心,影視節目的審查、網絡的監管難度越來越大,迫使政府思考轉換轉變管理方式,從(cong) 一元化管理走向多中心治理,發揮行業(ye) 組織及社會(hui) 力量的積極作用。同時,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創新的大環境發生了變化,政府部門、主流媒體(ti) 已經不再成為(wei) 文化傳(chuan) 承創新的主陣地,更多的社會(hui) 組織和個(ge) 人在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播中發揮著更大的作用,如何激發全社會(hui) 力量弘揚傳(chuan) 統文化成為(wei) 必須考慮的嚴(yan) 肅課題。
三、以內(nei) 涵創新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
(一)吸收借鑒世界各種優(you) 秀文化成果
要吸收接納西方主流價(jia) 值觀,借鑒西方主流價(jia) 值觀有益於(yu) 社會(hui) 進步和人類發展的成分。西方工業(ye) 文明作為(wei) 當今世界上處於(yu) 領先地位的文明形態,創造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製度文明是人類社會(hui) 共同的精神財富,有許多值得我們(men) 學習(xi) 借鑒的地方。一是科學理性的世界觀,增加中華民族探索世界、探索客觀規律的科學精神;二是自由平等的人格觀,消除等級製度、宗法社會(hui) 中小農(nong) 意識對中國社會(hui) 的負麵影響;三是法治精神與(yu) 製度文明,促進中華文明更多地向公平公正的製度文明方向轉變。
要學習(xi) 借鑒其他人類優(you) 秀文明成果。西方先進文化隻是人類文明的一個(ge) 組成部分,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創新,還要廣泛吸收世界其他優(you) 秀文化的精華,如埃及文明、希臘文明、基督教文明,兩(liang) 河流域文明轉化成的伊斯蘭(lan) 教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此外,“一帶一路”文明圈中東(dong) 中亞(ya) 段的文化、西方宗教文化、原住民文化等都有著悠久的曆史積澱和精彩的文化內(nei) 涵,其精華部分可供中華優(you) 秀文化吸收借鑒。
(二)促進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現代文化的融合
將傳(chuan) 統文化與(yu) 馬克思主義(yi) 的文化基因相結合。當代中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是以馬克思主義(yi) 進入中國為(wei) 起點的,馬克思主義(yi) 的文化基因可以概括為(wei) :唯物史觀、唯物辯證法、實踐論。唯物史觀是正確看待曆史的方法,唯物辯證法是認識世界客觀規律的方法,實踐論是解決(jue) 社會(hui) 發展中各類矛盾的方法。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現代中國提供了思維方式和基本價(jia) 值理念。
將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紅色革命文化基因相結合。紅色文化是中國近代社會(hui) 以來社會(hui) 實踐所形成的文化精華,是新中國的根基。紅色文化基因可以概括為(wei) 不畏強暴的革命精神、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和舍生取義(yi) 的愛國精神。不畏強暴的革命精神,在當代意味著技術創新、產(chan) 業(ye) 創新和製度創新;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是排除萬(wan) 難、恪盡職守的敬業(ye) 精神和奉獻精神;舍生取義(yi) 的愛國精神是對民族團結的堅定意念,對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認可,對民族精神的凝聚和堅守。
將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相結合。先進文化是指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zhong) 的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其文化基因可以概括為(wei) :銳意進取的改革精神、追求效率的競爭(zheng) 意識、以人為(wei) 本的價(jia) 值理念。改革精神在當代表現為(wei) 企業(ye) 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是推動社會(hui) 創新發展的中堅力量。追求效率的競爭(zheng) 意識是現代市場精神的基本要求。以人為(wei) 本的價(jia) 值理念是對人的終極關(guan) 懷,是評價(jia) 文化是否先進的標誌。
(三)形成更具開放活力的中華現代文化體(ti) 係
人本科學開放的原本精神。原本精神是一定民族在一定曆史社會(hui) 條件下形成的總體(ti) 精神狀態,紮根於(yu) 人們(men) 的觀念形態和心理結構,“百姓日用而不覺”,表述了人們(men) 對人自身、人與(yu) 人、人與(yu) 社會(hui) 和人與(yu) 自然的最基本的觀念。中國現代文化的原本精神可以提煉為(wei) 人文關(guan) 懷、科學精神和開放包容。人文關(guan) 懷注重人的內(nei) 心平和,人與(yu) 人之間關(guan) 係的和諧,人與(yu) 自然關(guan) 係的順平,誠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未來社會(hui) 促進人類全麵發展的基礎。科學精神是推動社會(hui) 發展的主動力,民族發展進步需要將之納入中華民族思維方式中。開放包容的文化態度是中國有堅定的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也是處理中國與(yu) 世界、現代與(yu) 傳(chuan) 統關(guan) 係的基點,是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當前和今後全球交往貢獻的中國智慧。
傳(chuan) 統與(yu) 開放兼容的核心價(jia) 值。核心價(jia) 值是貫穿整個(ge) 傳(chuan) 統文化演變過程的基本觀念,是對原本精神的提煉和表述,隨著時代的變化,核心價(jia) 值在不同曆史時期會(hui) 有不同的表述。儒家傳(chuan) 統的核心價(jia) 值被概括為(wei) “天道、人道、仁、禮、慈、孝、智、勇、忠、恕、義(yi) 、信、敏、惠”等。在新時代,中國文化的核心價(jia) 值可以在此基礎上增加“創新創造、銳意進取、互惠共贏、共榮共生”的時代精神。黨(dang) 的十八大提出的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就是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的完整表述,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麵的價(jia) 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hui) 層麵的價(jia) 值取向,愛國、敬業(ye) 、誠信、友善是公民個(ge) 人層麵的價(jia) 值準則。
仁愛謙和公正的行為(wei) 準則。行為(wei) 準則是操作層麵的文化體(ti) 係組成部分,是文化結構中最表層的內(nei) 容。行為(wei) 準則是核心價(jia) 值的外在表現,是指導人們(men) 在從(cong) 事具體(ti) 活動或麵臨(lin) 具體(ti) 問題時持有的態度和觀念。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現代文化的操作價(jia) 值可以體(ti) 現在方方麵麵,如個(ge) 人修養(yang) 層麵,中國傳(chuan) 統的“仁義(yi) 禮智信、溫良恭儉(jian) 讓”的品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仍具有現實意義(yi) ,“謙謙君子”仍然是個(ge) 人修身的目標指向;在人際交往層麵,“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吾日三省吾身”等仍是經典原則;在人與(yu) 自然關(guan) 係層麵,“和諧共生、天人合一”的觀念成為(wei) 全人類認可的品質。“自由平等、公平正義(yi) ”的價(jia) 值理念和法治精神、現代契約精神、科學意識與(yu) 科學精神也是現代中國文化體(ti) 係的組成部分。
四、以形式創新實現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
(一)整合文化資源,充分挖掘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基因
整理中國現有文化資源,挖掘文化資源內(nei) 涵。一是對古籍文獻資源進行挖掘整理,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目前的古籍大約有232萬(wan) 多條、125萬(wan) 函,大部分古籍目前還沒有得到充分整理,不能開放使用。因此要繼續加大古籍整理力度,實施古籍修繕工程、善本再造工程。同時,依托曆史、宗教、文化、哲學等領域的專(zhuan) 家學者,對中國優(you) 秀典藏進行詮釋、解讀和普及。二是對文化遺址和文物進行保護修繕。根據普查結果,中國共登記不可移動文物766722處,國有可移動文物108億(yi) 件(套),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資源87萬(wan) 項。這些文物資源很多麵臨(lin) 著失傳(chuan) 、老化和被閑置的危險,對它們(men) 進行梳理,挖掘其中的文化內(nei) 涵,可以為(we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提供豐(feng) 富的素材。
實施文化資源數字工程,建立文化基因庫。目前中國的文化資源分散在各博物館、圖書(shu) 館、檔案館等文化場館,查詢使用非常不便捷,將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轉化,構建準確權威、開放共享等文化資源公共數據平台,為(wei) 民眾(zhong) 提供便捷可用的文化資源,是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的基礎。設立“文化三庫”,即中華文化遺產(chan) 標本庫、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庫、中華文化素材庫。中華文化遺產(chan) 標本庫用於(yu) 集中展示有形的文化遺產(chan) 資源,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庫用於(yu) 收集整理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等無形文化資源,中華文化素材庫用於(yu) 儲(chu) 存體(ti) 現中華元素的圖片、字體(ti) 、思想、傳(chuan) 說、文學等文化創作素材。“文化三庫”可以為(wei) 更多文化精品的創作提供基礎數據庫。
發展文化創意產(chan) 業(ye) ,豐(feng) 富傳(chuan) 統文化業(ye) 態。積極鼓勵數字創意產(chan) 業(ye) 、動漫遊戲產(chan) 業(ye) 、影視製作產(chan) 業(ye) 與(yu) 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以中國優(you) 秀的傳(chuan) 統文化內(nei) 容開發出更多的動漫、電影、網劇、短視頻、遊戲、網絡文學領域的文化精品。深入挖掘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的亮點和精華,鼓勵文化企業(ye) 圍繞優(you) 質的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原型,開發包括主題公園、主題餐廳、酒店、文化衍生品等在內(nei) 的文化旅遊產(chan) 品。拉長文化產(chan) 業(ye) 鏈條,以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IP為(wei) 原點,將製造業(ye) 、農(nong) 業(ye) 、手工業(ye) 、現代服務業(ye) 等納入產(chan) 業(ye) 鏈條內(nei) 部,豐(feng) 富文化業(ye) 態,打造中國的文化品牌,使傳(chuan) 統文化成為(wei) 社會(hui) 的經濟增長點和效益創造點。
開發文化創意產(chan) 品,轉變傳(chuan) 統文化形態。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活起來,是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有效方式,基於(yu) 傳(chuan) 統文化資源開發文化創意產(chan) 品,不僅(jin) 可以讓傳(chuan) 統文化以現代化的方式得以具體(ti) 呈現,還可以創造出更具時代價(jia) 值的文化產(chan) 品,擴大文化資源的增量。例如,故宮博物院已經開發出萬(wan) 餘(yu) 種文創產(chan) 品,不僅(jin) 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收入,還使600歲的故宮煥發出新的活力,使傳(chuan) 統文化變得生動有趣。受歡迎的文化創意產(chan) 品一般兼具審美價(jia) 值、文化價(jia) 值和實用價(jia) 值,能夠將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帶入到日常生活中,使傳(chuan) 統文化變得通俗化和大眾(zhong) 化,因此成為(wei) 有效的文化傳(chuan) 播方式。
(二)轉化傳(chuan) 播方式,擴大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基層影響力
以通俗易懂的原創內(nei) 容講好中國文化故事。近年來,一些優(you) 秀的文化產(chan) 品,如《我在故宮修文物》《中國詩詞大會(hui) 》等的走紅,說明中國文化不缺受眾(zhong) ,好內(nei) 容從(cong) 來不缺市場,挖掘好文化內(nei) 容,講好中國故事是中華文化傳(chuan) 承的核心。講好中國故事,關(guan) 鍵是做好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現代文化受眾(zhong) 群體(ti) 之間的對接。一方麵,要提煉精髓選好故事內(nei) 容,深入生活獲取生動素材,沙裏淘金,去粗取精,精選出能夠凝聚社會(hui) 共識的好故事;另一方麵,尋找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現代人的精神共通點、思想共享點、情感共鳴點、利益交會(hui) 點,以生動形象的形式講好故事,讓傳(chuan) 統聲音贏得現代社會(hui) 的理解和認同。
構建靈活多元的文化傳(chuan) 播渠道。在互聯網時代,要充分重視抖音、快手、小紅書(shu) 、網紅達人等新興(xing) 熱門事物在文化傳(chuan) 播中的作用,人人都是文化傳(chuan) 播者,文化傳(chuan) 播的方式不再局限於(yu) 一本正經的意識形態宣傳(chuan) ,關(guan) 注個(ge) 人視角,通過普通民眾(zhong) 的日常生活來傳(chuan) 遞文化理念,更加生動形象,更富有感染力和說服力,也更能夠體(ti) 現出文化的本質。“文化回歸生活”讓提高全民文化素養(yang) 成為(wei) 傳(chuan) 播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最佳途徑。
融合創新豐(feng) 富文化表達方式。將傳(chuan) 統文化與(yu) 個(ge) 人情感體(ti) 驗相連接,例如《王者榮耀》以曆史人物為(wei) 原型,人們(men) 在遊戲中選擇某位英雄人物,便在心理上與(yu) 其建立起了某種連接和情感寄托,去感受教科書(shu) 上沒有的人物溫度和細節,還可以通過遊戲網站了解與(yu) 人物相關(guan) 的曆史背景和文化知識。注重文化的體(ti) 驗性和參與(yu) 感,也是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創新的重要方式,點茶、插花、品茗、焚香等傳(chuan) 統文化,都可以通過營造文化場景,讓人們(men) 進行現場體(ti) 驗。實現傳(chuan) 統文化與(yu) 各行各業(ye) 融合發展,擴大傳(chuan) 統文化的社會(hui) 影響力,如傳(chuan) 統文化與(yu) 農(nong) 業(ye) 融合,打造田園綜合體(ti) 、特色小鎮、鄉(xiang) 村民俗等傳(chuan) 承中國農(nong) 耕文化。
品牌聯合賦予傳(chuan) 統文化新活力。品牌是基於(yu) 某產(chan) 品的文化積澱和市場信譽機製建立起來的無形文化資源,是寶貴的曆史文化財富,通過品牌的協同發展,可以賦予傳(chuan) 統品牌在市場經濟時代的新活力。中國老字號大白兔奶糖與(yu) 國家博物館合作推出“四羊方尊”文創糖果禮盒,讓傳(chuan) 統品牌成為(wei) 新網紅;故宮博物院與(yu) 騰訊合作更是品牌協同發展的典範,如騰訊以故宮文化元素為(wei) 基礎開發的手機遊戲《故宮:口袋宮匠》成功地在青少年群體(ti) 中傳(chuan) 播了故宮的建築文化。
(三)塑造文化氛圍,築牢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新根基
構建思想自由、學術自由的國民教育體(ti) 係。加強對知識分子獨立精神、反思意識和開放心態的培育,鼓勵其做好精英文化與(yu) 大眾(zhong) 文化對接的橋梁和紐帶。激發全民的文化創意能力,創造更多的創意社交條件,比如建立文化創意協會(hui) 、舉(ju) 辦文化創意大賽等活動;引進更多與(yu) 國際同步、具有國際水準的文化創意活動,提高市民的文化創意水平和享受文化創意的意識。注重傳(chuan) 統文化的通識教育,豐(feng) 富完善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的教學方式和手段,擴大授課教師範圍,高校教師、文化學者和藝術大師等都可以開設相關(guan) 課程;擴大培訓對象範圍,各行各業(ye) 各年齡段的公民都可以成為(wei) 培訓對象;拓展培訓方式,增加研學旅遊、文化沙龍、書(shu) 院講座等多種形式。
完備精準供給的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提高現有公共文化場所的使用效能,通過“圖書(shu) 館+書(shu) 院”“博物館+旅遊”“藝術館+培訓”等模式發揮公共文化場館在傳(chuan) 播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的作用。增加財政資金對國家重大文化工程項目和重大文化設施項目建設的投入,增加對瀕危文化遺產(chan) 和文物古跡的保護力度,使其在國家文化傳(chuan) 承方麵發揮更大作用。保證公民基本文化權益,尤其保障廣大農(nong) 村地區和老少邊窮地區的文化供給,做到公共文化資源在全社會(hui) 共享共建。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精準度,提高公共服務雲(yun) 平台、訂單式服務、雲(yun) 書(shu) 院等新興(xing) 文化業(ye) 態的普及使用程度。
營造開放包容、公平規範的文化生態環境。引導全社會(hui) 形成健康的文化心態,培養(yang) 博大精深的氣度,養(yang) 成自由思考、平等待人、自尊敬人的現代公民素質,實現中華文明與(yu) 世界文明的平等交流。構建現代國家文化治理體(ti) 係,完善文化相關(guan) 法律,加大對知識產(chan) 權的保護力度,鼓勵文化創新能力的提升。規範文化發展政策,做好文化發展頂層設計,建立現代文化市場體(ti) 係,通過發展文化產(chan) 業(ye) 提升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創新能力。
營造積極向上、清新雅致的現代生活方式。打造城市文化生活空間,在城市規劃設計中,應該明晰學校、圖書(shu) 館、劇院、社區中心甚至廣場、道路、街道、庭院、碼頭等公共空間對涵養(yang) 公民精神、豐(feng) 富居民生活、增強凝聚力和傳(chuan) 播文化理念方麵的作用,營造富有傳(chuan) 統文化特色的城市特色空間和形態,創造具有宜人尺度的場所環境,關(guan) 注人們(men) 的日常審美。實現傳(chuan) 統文化日常生活化,通過日用品設計、節慶活動開展、網絡紅人引導等方式,使傳(chuan) 統文化形成新的時尚潮流,在普通大眾(zhong) 中產(chan) 生更大的影響力。
(課題組主持人:苗樹群 課題組成員:張誌強 唐長林 宋朝麗(l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