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發展地區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要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中原智庫》(2020)  河南省社科聯課題組2021-01-20

改革開放以來,雖然地處內(nei) 陸的後發展地區經濟社會(hui) 發展也取得了巨大成績,但不可否認的是,與(yu) 沿海發達地區相比,當前仍然存在著經濟基礎不強、短板突出、結構不優(you) 、質量效益偏低、對外開放度不高等問題。內(nei) 陸的後發展地區要在新的形勢、任務麵前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就必須在發展動力方麵從(cong) 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就要采取一係列重大舉(ju) 措,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利用後發優(you) 勢,從(cong) 而實現超常規、跨越式發展。  

一、傳(chuan) 統發展模式弊端已日益顯露  

由於(yu) 中國長期粗放型的發展模式,近年來經濟社會(hui) 發展日益出現不協調、不可持續和貧富懸殊等問題。同時由於(yu) 中國近年來經濟結構調整、發展方式一直轉型不到位、不理想,目前還存在著一係列結構性矛盾,與(yu) 新時代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要求和人們(men)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有著較大矛盾,發展模式弊端日益突出。  

1在人口紅利方麵  

中國到2016年時,60歲以上人口就已經達到了兩(liang) 億(yi) 多,占全部人口的161%,已經開始步入老齡化狀態。同時,年輕型人口在減少,20世紀80年代出生22億(yi) 人,90年代出生2億(yi) 人,而21世紀的前10年,隻出生1億(yi) 多人,且呈逐步遞減態勢。從(cong) 國際比較看,中國不僅(jin) 是世界上老齡人口最多的國家,預計到2030年,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相當於(yu) 歐洲的近2倍,占世界總數的235%。人口老齡化的迅速來臨(lin) 使得老年撫養(yang) 係數迅速提高。  

從(cong) 2012年開始,中國平均每年淨減少勞動年齡人口數百萬(wan) ,社會(hui) 不時表現出的“用工荒”就是證明。同時城鎮單位就業(ye) 人員平均貨幣工資在過去10年內(nei) 年均上漲了12%左右,與(yu) 發達國家勞動力成本之間的差距迅速縮小,這也是勞動力減少的緣故。這種情況的出現,意味著中國人力資源的“劉易斯拐點”已經出現,“人口紅利”在開始消失,勞動力成本會(hui) 越來越高,並將成為(wei) 一些企業(ye) 經營生產(chan) 麵臨(lin) 的突出問題。因此,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支撐因素將會(hui) 不斷消減,外貿優(you) 勢不斷減少。  

2在資源環境方麵  

當前的問題尤為(wei) 突出。主要表現為(wei) :一是資源嚴(yan) 重不足。中國石油、天然氣、鐵礦石等戰略性資源人均占有量均遠低於(yu) 世界平均水平,即使是中國最豐(feng) 富的煤炭資源,也隻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7%。近年來,我國經濟總量陸續占到世界的15%左右,但能源最終消費量卻占到了世界的20%左右,發展方麵是成本高、代價(jia) 大,甚至是以犧牲環境、過度消耗資源為(wei) 代價(jia) 的,這種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規模擴張、外需拉動的經濟增長模式已越來越難以為(wei) 繼。二是環境承載壓力越來越大。在一個(ge) 時期內(nei) ,全國7大水係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汙染,汙染物排放量多年居高不下,環境問題已嚴(yan) 重影響了人們(men) 的生活和健康,老百姓對此反映十分強烈。三是要素投入“邊際遞減”效應越來越明顯。2015年中國鋼鐵產(chan) 能利用率為(wei) 670%,煤炭為(wei) 649%,平板玻璃為(wei) 6799%,閑置產(chan) 能達1/3左右,部分行業(ye) 甚至出現了長期性和絕對性的過剩,庫存積壓問題相當突出。  

3在收入分配方麵  

據前些年北京大學發布的《中國民生報告》顯示,當前中國家庭財產(chan) 基尼係數已遠遠超過040的國際警戒線。其中,最高的1%家庭,占有全部財產(chan) 的346%;最高的10%家庭,占有全部財產(chan) 的620%;最低的25%家庭,占有全部財產(chan) 的12%;最低的50%家庭,占有全部財產(chan) 的73%,由此可見貧富之懸殊情況。不可否認,隻要有市場競爭(zheng) ,就一定會(hui) 有差異性;如果完全搞平均主義(yi) 大鍋飯,社會(hui) 肯定也難以發展,“文革”就是一個(ge) 例證。所以,改革開放之後,中國引入競爭(zheng) 機製,搞市場經濟,因而貧富差距就出現了,這應該說不可避免。但問題是,近年來中國的基尼係數節節攀升、發展過速,到21世紀前後已經達到了05到055之間。根據黃金分割律,基尼係數的準確“警戒線”應為(wei) 0382,對照040的國際警戒線,中國的基尼係數已經非常高了。如近年來歐洲國家的情況是:奧地利0231,丹麥0247,瑞典025,德國0281。美國近年來貧富差距也是快速上升的,如2011年已達到048,所以社會(hui) 反映強烈,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就導致了美國“草根”階層與(yu) 華爾街的激烈對抗。基尼係數更高的非洲、拉美國家,則是政治不穩、社會(hui) 動蕩、問題不斷。  

與(yu) 基尼係數密切相關(guan) 的一個(ge) 現象是社會(hui) 貧富差距非常突出。如2018年福布斯財富榜顯示,中國首富馬化騰的財富價(jia) 值為(wei) 442億(yi) 美元,約合人民幣3000億(yi) 元;馬雲(yun) 其次,是419億(yi) 美元,約合人民幣2800億(yi) 元;楊惠妍第三,是253億(yi) 美元,約合人民幣1700億(yi) 元,他們(men) 在全世界都排在財富榜的前10名。另一個(ge) 現象是,現在全國還有上千萬(wan) 的貧困人口,而這些人的人均純收入還在3000元左右。據近年來一家中央媒體(ti) 報道,一個(ge) 地方高考錄取二本學校的有292人,其中有60人家裏拿不起學費,占1/5。所以,當前中國的社會(hui) 結構啞鈴型特征還比較明顯,而理想的橄欖型尚未形成,也就是說中產(chan) 階級隊伍還偏小。而且由於(yu) 種種原因,還有階層固化方麵的問題。所以,中國社會(hui) 上出現的“仇官仇富”現象就不是無源之水了,就有其深層次的原因,如果讓這個(ge) 問題一直發展下去,其隱患是堪憂的。  

二、創新驅動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nei) 在要求和必然選擇  

1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意義(yi) 重大  

經過40多年的快速發展,中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一方麵取得了巨大成就,綜合國力邁上新台階,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位,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大大提高。但與(yu) 此同時,中國長期以來依靠勞動力、資源等要素投入推動經濟增長和規模擴張的粗放型發展模式的弊端日益顯露,環境成本不斷增加,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突出。經濟“大而不強”“快而不優(you) ”的“虛胖”現實,使轉方式、調結構、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成為(wei) 實現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唯一選擇。  

同時,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麵臨(lin) 的國際形勢也發生了深刻變化。國際金融危機之後,科技創新的重要性愈加凸顯,推動了以大數據、信息化、新能源、生命科學等為(wei) 代表的新科技加速發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正在孕育興(xing) 起。這個(ge) 深刻變化,與(yu) 中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曆史性交匯,給中國帶來了難得機遇,也提出了嚴(yan) 峻挑戰。  

當前,新的科技革命正在臨(lin) 近,科技創新已經成為(wei) 提高綜合國力的關(guan) 鍵支撐,成為(wei) 社會(hui) 生產(chan) 方式和生活方式變革進步的強大引領。科技創新的重大突破和加快應用極有可能重塑全球經濟結構,使產(chan) 業(ye) 和經濟競爭(zheng) 的賽場發生轉換,進而導致世界經濟發展中心轉移,大國綜合國力此消彼長。因而,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ge) 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you) 勢。經過多年不懈努力,中國已經成為(wei) 有重要影響的科技大國,這為(wei) 中國在未來發展中後來居上,完成由“趕超”到“領跑”的轉變提供了基礎和可能。但要真正實現這個(ge) 曆史性轉折,最關(guan) 鍵的步驟還是要通過在重要領域的科技創新,成為(wei) 世界科技競爭(zheng) 中的主導者和規則製定者。因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於(yu)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意義(yi) 重大。  

2創新驅動發展具有強大功能  

長期以來,由於(yu) 中國主要依靠要素驅動的增長方式,不但造成了企業(ye) 缺乏運用信息技術的內(nei) 在動力,形成一定的路徑依賴,而且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資源、環境和人口紅利等不可持續供給的極限,原有的發展模式已見邊際,必須實現發展轉型。而創新驅動發展以其巨大的潛力、強大的功能,為(wei) 我們(men) 實現轉型提供了一個(ge) 新的利器。  

從(cong) 國際上看,21世紀以來新科技革命的巨大能量不斷蓄積,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廣泛滲透,帶動了一場幾乎涵蓋所有領域的群體(ti) 性技術革命,科技創新鏈條更加靈巧,成果轉化更加便利,產(chan) 業(ye) 升級更加快捷,科技創新與(yu) 產(chan) 業(ye) 變革的深度融合成為(wei) 當代世界最為(wei) 突出的特征之一。國際金融危機加快催生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科技創新已成為(wei) 經濟結構調整和持續健康發展的決(jue) 定性力量,許多國家都將創新提升到國家發展的戰略核心層麵,全球進入了空前的創新密集時代。我們(men) 必須更加自覺地把握機遇、應對挑戰,以科技創新的新成果開辟社會(hui) 生產(chan) 力持續提高的廣闊空間。  

從(cong) 國內(nei) 看,創新驅動成為(wei)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最根本、最關(guan) 鍵”的力量。中國以較少的人均資源占有量和脆弱的生態環境,承載著巨大的人口規模和實現持續快速發展的壓力,麵臨(lin) 著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等嚴(yan) 峻挑戰。經過多年來的艱苦努力,中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取得曆史性成就,但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經濟結構問題已經成為(wei) 一個(ge) 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的問題。如果沒有創新能力特別是科技創新能力的大幅提升,就難以真正完成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影響經濟社會(hui) 科學發展。因此,必須緊緊依靠科技創新,不斷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提高社會(hui) 生產(chan) 力和綜合國力中的戰略支撐作用,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基於(yu) 這種發展現實,我們(men) 必須以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緊緊抓住這次機遇,大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掌握新一輪全球科技競爭(zheng) 的戰略主動權。而要完成這一重大戰略任務,就必須以創新驅動發展為(wei) 動力,打造新引擎,搶占製高點,才能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從(cong) 而變中取勝,實現更快更好的發展。  

三、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為(wei) 後發展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一)樹立跨越式發展理念  

後發地區因為(wei) 資源、資金、人才、技術、區位等問題造成的落後,如果走正常路子是很難追上和趕超發達地區的,隻有采取特殊措施,通過“蛙跳”“瞪羚”等戰術,依據本地資源和條件,用好“後發優(you) 勢”,從(cong) 而實現跨越式發展。  

關(guan) 於(yu) 這一理念,黨(dang) 中央在《關(guan) 於(yu) 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第十個(ge) 五年計劃的建議》中已經提出:“實現社會(hui) 生產(chan) 力跨越式發展。”所謂社會(hui) 生產(chan) 力跨越式發展,是指在特定曆史條件下,利用後發的某些有利因素,實現國民經濟的超常規、大跨步的發展。跨越式發展經濟增長模式有和諧式增長與(yu) 突進式增長,其理論依據是後發優(you) 勢理論。按照這一理論,由於(yu) 後發地區可直接吸引和吸收先進地區的技術,因而技術成本要比最初開發低得多。在同樣資金、資源、技術成本條件下,後發地區有勞動力成本低的優(you) 勢,沒有技術規範和製度路徑依賴的製約,隻要在國家的保護或扶持下達到規模經濟階段,後發地區就有可能發展起新的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從(cong) 而在傳(chuan) 統的勞動密集產(chan) 業(ye) 的分工領域內(nei) 實現趕超。根據經濟發展非平衡、超常規增長理論,學術界關(guan) 於(yu) 後發展地區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有以下幾種思路:一是積極推進工業(ye) 化和信息化。抓住工業(ye) 化信息化機遇是欠發達地區如何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的必由之路。二是實現產(chan) 業(ye) 升級和科技創新政策。一方麵應實行趕超型的產(chan) 業(ye) 技術政策,另一方麵應以科技創新作為(wei) 產(chan) 業(ye) 政策的中長期主題。三是體(ti) 製機製創新。依靠製度和體(ti) 製機製創新來擴大邊界是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必然選擇。四是挖掘後發優(you) 勢。實行跨越式發展,僅(jin) 靠傳(chuan) 統的資源稟賦和廉價(jia) 勞動力成本優(you) 勢是不夠的,需要把資源優(you) 勢快速轉變為(wei) 競爭(zheng) 優(you) 勢和經濟優(you) 勢。五是扶持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以政府力量扶持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以促進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六是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主要是實現人的城鎮化。  

(二)不斷強化機遇意識  

機遇可遇而不可求,轉瞬即逝,失不再來。我們(men) 要有強烈的機遇意識,努力抓住當前的幾個(ge) 重要機遇。  

一要抓住“一帶一路”倡議機遇。“一帶一路”覆蓋麵廣泛,合作內(nei) 容豐(feng) 富,合作方式多元,合作路徑廣闊,互利共贏、開放包容的理念極具親(qin) 和力,已成為(wei) 中國新時期擴大對外開放、開展國際合作的大平台。河南地處歐亞(ya) 大陸橋東(dong) 端,處於(yu) 全國“兩(liang) 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陸橋通道和京廣通道的交會(hui) 處,向東(dong) 承接長三角等東(dong) 部沿海發達區域,可以通過連雲(yun) 港直麵太平洋,涵蓋沿海各省份,連接海上絲(si) 綢之路;向西貫通廣大西部內(nei) 陸地區,是西部的前沿,通向亞(ya) 歐大陸;向北對接京津冀等北方經濟區;向南連接珠三角和長江中、上遊地區等南方經濟區,是國家最新城鎮化戰略格局中陸橋通道橫軸和京哈京廣通道縱軸的交會(hui) 處,是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沿海發達地區輸歐產(chan) 品的匯集點,也是中亞(ya) 、歐洲輸入貨物的分撥地,河南可以以此為(wei) 基礎,充分挖掘“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與(yu) 河南省在產(chan) 業(ye) 基礎、資源稟賦、市場容量等方麵的互補優(you) 勢,對接京津冀地區與(yu) 長江經濟帶,通過擴大相互開放,加快推進區域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進程,通過發展特色產(chan) 品貿易、生產(chan) 加工、基礎設施建設等合作,建成國際化的產(chan) 業(ye) 集群和特色產(chan) 業(ye) 鏈條,不斷培育開放新支點、打造陸海內(nei) 外聯動、東(dong) 西雙向開放的全方位開放新格局,為(wei) 河南推進國際產(chan) 能合作,開拓國際市場創造有利條件。  

二要抓住實施國家戰略規劃的契機。在河南實施的若幹國家戰略規劃中,國家糧食生產(chan) 核心區使河南成為(wei) 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chan) 穩定增長的核心區、體(ti) 製機製創新的試驗區、農(nong) 村經濟社會(hui) 全麵發展的示範區。這一戰略規劃事關(guan) 國家糧食安全,得到了中央支持,有一係列政策機製可以利用,尤其是為(wei) 我們(men) 推進農(nong) 業(ye) 供給側(ce) 改革提供了良好條件。我們(men) 要注意將種養(yang) 結構調優(you) 、加工能力調強、經營規模調大、產(chan) 業(ye) 鏈條調長,大力發展優(you) 質高效農(nong) 業(ye) ,加強農(nong) 業(ye) 的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是全國首個(ge) 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其定位是國際航空物流中心、以航空經濟為(wei) 引領的現代產(chan) 業(ye) 基地、內(nei) 陸地區對外開放重要門戶、現代航空都市、中原經濟區核心增長極,其發展目標是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實驗區,形成引領中原經濟區發展、服務全國、連通世界的開放高地,國家將在口岸通關(guan) 、航線航權、財稅金融、土地管理、服務外包等方麵給予實驗區政策支持,對河南發展有諸多機遇。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是河南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重大平台和基地,它為(wei) 河南省深化體(ti) 製改革和機製創新、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進技術轉移和開放合作、加快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發展、構建創新創業(ye) 生態體(ti) 係、促進鄭洛新城市群協同創新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河南要抓住機遇,把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成引領帶動全省創新驅動發展的綜合載體(ti) 和增長極。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是打造以鄭州為(wei) 核心圈,涵蓋鄭汴洛緊密圈、輻射中原經濟區的內(nei) 陸開放高地的重大平台,具有輻射中原城市群、帶動外圍經濟圈發展、為(wei) 中原經濟區發展和中原城市群建設提供有力支持的重要作用,能利用其這一優(you) 勢把河南打造成中部地區內(nei) 陸開放的新高地。以上幾大戰略實施,都在推進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方麵有重大意義(yi) 。  

三要抓住新型城鎮化建設機遇。新型城鎮化是中央推動中國經濟轉型的重大戰略,為(wei) 了實施這一戰略,國家製定了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這為(wei) 河南推進新型城鎮化、加快中原城市群發展,提供了重大曆史機遇,對於(yu) 促進中原城市群與(yu) 環渤海、長江三角洲等東(dong) 部城市群和關(guan) 中—天水、蘭(lan) 州—西寧、寧夏沿黃、天山北坡等西部城市群的合作與(yu) 聯動發展具有重要意義(yi) ,凸顯了中原城市群作為(wei) 陸橋通道上納入《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的國家重點發展城市群的戰略支點地位。河南要抓住時機,以新型城鎮化建設為(wei) 核心,以城鎮產(chan) 業(ye) 為(wei) 支撐,以鄭州全國區域性中心城市為(wei) 樞紐,以中原城市群為(wei) 主體(ti) ,構建放射狀、網絡化城鎮空間布局和現代城鎮體(ti) 係,為(wei) 融入絲(si) 綢之路經濟帶提供強大的戰略和實力支撐。  

(三)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  

河南地處內(nei) 陸,沒有沿海那樣對外開放的地理優(you) 勢,但河南要有強烈的改革開放意識,努力抓住國家新一輪對外開放機遇,加快構建內(nei) 陸開放高地,形成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  

一要提升開放通道優(you) 勢。要統籌推進空中、陸上、海上絲(si) 綢之路建設。深化鄭州和盧森堡“空中絲(si) 路”戰略合作,優(you) 化通航點布局,加密國際貨運航線航班,推動新開洲際客運航線;推進“中歐班列(鄭州)+”建設工程,加密往返班次,拓展新的線路,推進河南省區域中心城市及其他有條件的省轄市建設中歐班列(鄭州)貨物集散中心;開通至國內(nei) 主要港口的海鐵聯運班列,推動內(nei) 河水運與(yu) 沿海港口無縫銜接,全麵對接“海上絲(si) 綢之路”。完善公鐵、鐵海、陸空、空鐵聯運服務規則,加強運輸箱體(ti) 、安檢標準、操作流程、數據信息、管理體(ti) 製等標準銜接,建設全省統一的多式聯運運營服務平台。深化大通關(guan) 改革,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海關(guan) 機構與(yu) 河南省深度合作、結果互認。  

二要提升開放平台功能。全麵實施鄭州國際航空貨運樞紐戰略規劃,建設盧森堡貨航亞(ya) 太地區分撥轉運中心,發揮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開放門戶功能。持續深化五大服務體(ti) 係建設,全麵落實各項改革試點任務,加快建立與(yu) 國際貿易投資規則相銜接的製度體(ti) 係,強化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開放引領作用,加大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開放合作力度,加強與(yu) 發達國家和地區合作,促成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在示範區落地轉化。高標準建設中國(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持續推動試驗區在政府監管、商業(ye) 經營、產(chan) 業(ye) 培育、標準製定等方麵先行先試,打造跨境電子商務完整產(chan) 業(ye) 鏈和生態圈。加快各類口岸建設,完善功能性口岸體(ti) 係,持續擴大進口水果、肉類、汽車、糧食、國際郵件等口岸業(ye) 務規模。  

三要提升招商引資質量和水平。擴大先進製造業(ye) 和現代服務業(ye) 開放,鼓勵外商在豫投資設立金融機構、保險公司、投資性公司、營利性養(yang) 老機構等,支持合資證券公司發展。加強與(yu) 中央企業(ye) 合作,全麵深化豫京、豫滬等戰略合作,積極承接優(you) 質產(chan) 業(ye) 產(chan) 能轉移。爭(zheng) 取世界500強企業(ye) 、全國500強企業(ye) 在豫設立區域總部、采購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等功能性機構,鼓勵生產(chan) 環節在河南省的企業(ye) 將行政、銷售、核算、研發等機構遷入河南省。推進金融資本與(yu) 產(chan) 業(ye) 資本有效對接,加強與(yu) 全球主要國際金融中心對接,完善國際化金融交流機製。鼓勵大型骨幹企業(ye) 創建財務公司、私募股權基金等產(chan) 業(ye) 金融機構,完善產(chan) 業(ye) 金融服務。  

四要加強創新開放合作。持續實施高層次人才國際化培養(yang) 項目、國際人才合作項目,加強創新人才開放合作。實施名校英才入豫計劃,紮實開展海外名校英才回歸、海外智力中原行等活動。加強創新平台開放合作,加快引進國內(nei) 外知名高校和特色學科。加大高校研究院、人才培養(yang) 基地、技術研究中心等新型研發機構引進力度,建設省級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重大公共創新平台。加強技術創新開放合作,爭(zheng) 取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際合作項目。高水平建設境外經貿合作區,積極開展國際產(chan) 能合作,推動優(you) 勢產(chan) 能、優(you) 質裝備、適用技術輸出,鼓勵和引導“走出去”企業(ye) 返程投資。  

五要構建內(nei) 陸開放高地。強化對外開放,改造提升傳(chuan) 統外貿產(chan) 業(ye) ,加快貨物貿易優(you) 化升級,建設貿易強省。實施出口品牌戰略,落實國家鼓勵技術和產(chan) 品進口政策,促進先進技術設備、關(guan) 鍵零部件和緊缺資源型產(chan) 品進口。鞏固擴大旅遊、運輸、建築等傳(chuan) 統服務出口,促進服務貿易創新發展。支持有條件的開發區、特色出口基地等發展服務外包產(chan) 業(ye) 。推進旅遊對外合作,建成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國際旅遊目的地和客源地。大力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培育貿易新業(ye) 態新模式。  

(四)以創新發展為(wei) 主要動力  

中國原來采取的發展模式既取得了驚人成績,也帶來了不少問題。在全球新技術替代舊技術、智能型技術替代勞動密集型技術的趨勢麵前,中國依靠要素成本優(you) 勢所驅動、大量投入資源和消耗環境的經濟發展方式已經難以為(wei) 繼。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已刻不容緩,我們(men) 要強化創新理念,加大創新投入,抓好創新平台載體(ti) 建設,把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為(wei) 主要動力,為(wei) 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動力和重要支撐。  

一要通過創新強力推動發展動力轉換。近年來我們(men) 經濟發展的低成本資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驅動力已明顯減弱,傳(chuan) 統比較優(you) 勢在日益減弱,今後我們(men) 的發展動力必須轉向創新驅動,通過創新引領發展,增強經濟體(ti) 係現代化的係統集成力與(yu) 內(nei) 生發展力,為(wei) 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打造新引擎、構建新支撐。要實現這個(ge) 轉換,必須在推動發展的內(nei) 生動力和活力轉變上狠下功夫,加快形成以創新為(wei) 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ti) 係和發展模式。要堅持把創新作為(wei) 動力之源,激發全社會(hui) 的創新活力,打造新的發展動力,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優(you) 化要素配置,加快培育新動能。要注重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的結合、創新驅動和投資驅動的結合、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的結合,通過調整各種要素的組合方式和結構,不斷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為(wei) 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二要通過創新實現發展的“升級換擋”。通過推行新技術新產(chan) 品新業(ye) 態,促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yu) 實體(ti) 經濟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科技與(yu) 經濟的深度融合,實現發展的“升級換擋”。河南要積極推進高新技術企業(ye) 培育、新型研發機構建設、企業(ye) 技術改造、科技企業(ye) 孵化器和創新平台建設、核心技術攻關(guan) ,推動優(you) 質創新資源向先進製造業(ye) 、互聯網產(chan) 業(ye) 等重點領域集聚,打造創新型的產(chan) 業(ye) 集群。要抓住區塊鏈技術融合、功能拓展、產(chan) 業(ye) 細分的契機,發揮區塊鏈在促進數據共享、優(you) 化業(ye) 務流程、降低運營成本、提升協同效率、建設可信體(ti) 係等方麵的作用。要不斷提升科技進步貢獻率,培育新的增長極,實現發展的動力創新、路徑創新、內(nei) 涵創新以及商業(ye) 模式創新,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you) 勢的引領型發展。  

三要通過創新大力推進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要積極開發新工藝、研發新產(chan) 品,占領行業(ye) 科技創新的“製高點”,提升河南產(chan) 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zheng) 力。要注重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的結合、創新驅動和投資驅動的結合、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的結合,通過調整各種要素的組合方式和結構,不斷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要積極構建創新發展的激勵機製,加快資本市場建設,推進企業(ye) 直接融資發展,提供資金便利和稅費減免,提升創新轉化率,提升企業(ye) 和社會(hui) 創新意願,為(wei) 企業(ye) 營造寬鬆的成長環境,有賴於(yu) 增強全社會(hui) 創新創業(ye) 活力,努力向創新型省份邁進。要通過信息交流、資源共享、合作研發等方式,積極引入和運用外部創新資源,促進內(nei) 外部創新要素和資源的互動、整合、協同,不斷增強創新優(you) 勢。要實施大數據戰略,充分利用“互聯網+”科技進步機遇,打造區域核心創新創業(ye) 載體(ti) ,依托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借鑒中關(guan) 村發展模式和政策,開展科技服務業(ye) 區域試點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科技企業(ye) 孵化體(ti) 係、新型研發組織、科技金融結合等方麵的試點示範,通過國家先進示範區的引領帶動作用,推動河南高端人才的集聚和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的發展。  

(課題組主持人:王喜成  孫建華  課題組成員:張東(dong)   黃麗(li) 君  吳鵬  李瑞芳  李俊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