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黃河變內河 加快鄭州大都市區建設

《中原智庫》(2020)  李庚香2021-01-20

黃河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寶庫,鄭州是黃河沿線重要的國家中心城市。鄭州要成為(wei) 名副其實的國家中心城市,就要利用沿黃優(you) 勢,努力把黃河變成大鄭州的內(nei) 河,優(you) 化市域空間格局,擴大發展空間,帶動中原城市群綠色發展,讓黃河、嵩山的綠水青山成為(wei) 河南的底色和亮點。  

一、把黃河變成大鄭州的內(nei) 河是時代所需  

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需要綠色動能。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新時代發展的要求。大力發展綠色經濟,推動鄭州進入水潤城郭、以水潤城的“黃河時代”,是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鄭州選擇”。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行動綱要(2017—2035年)》明確鄭州要“北聯”,探索向北“跨黃河”與(yu) 新鄉(xiang) 毗鄰地區聯動發展,加快一體(ti) 化進程。把黃河變成大鄭州的內(nei) 河,不是要改變行政區規劃,而是要確立新發展理念,並扮靚黃河,實現一次偉(wei) 大的生態覺醒,打造“綠水青山”和“鐵路軌道上”的現代化國際化城市。《鄭州大都市區空間規劃》(2018—2035)提出,鄭州大都市區建設要構建“一核四軸三帶多點”的空間格局,其中黃河文化生態帶、嵩山—太行山區文化生態帶、農(nong) 區田園文化生態帶都是“亮點”。  

打造黃河文化生態帶是大勢所趨。建設國家級黃河文化生態帶,使之與(yu) 長江經濟帶形成南北呼應的綠色發展彩帶,是勢在必行的戰略選擇。近年來,黃河沿岸城市都在積極圍繞建設黃河生態文明做文章,如濟南正努力讓黃河成為(wei) 城市的內(nei) 河,構建“濟南版雄安”。鄭州要抓住這一機遇,先行一步,把黃河變成大鄭州的內(nei) 河,努力建設沿黃生態經濟帶,為(wei) 全國黃河文化生態帶建設提供經驗。  

二、鄭州大都市區已具備把黃河變成內(nei) 河的基礎  

從(cong) 自然條件看,昔日桀驁不馴的黃河已走向歲歲安瀾。曆史上的黃河,有“三年兩(liang) 決(jue) 口,百年一改道”之說。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dong) 曾明確提出“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新中國成立以來,黃河已創造了70多年不決(jue) 口的奇跡。特別是小浪底水庫打破了黃河“河淤堤高,人沙賽跑”的險局,且庫容量巨大,能保證黃河下遊河道20年不淤積抬高。然而,黃河“斷流”問題卻成為(wei) 黃河治理的新難題。“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在人們(men) 的心目中,黃河應該是滔滔不絕,奔流入海,讓人想不到的是,在20世紀這條母親(qin) 河卻頻繁斷流。2019年8月12日,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hui) 宣布,截至當天,黃河實現連續20年無斷流,徹底改變了過去萬(wan) 裏黃河斷流頻繁的局麵,為(wei) 世界河道治理與(yu) 保護、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提供了範例。“黃河清,天下寧”,如今的黃河,防汛的功能在弱化,生態的功能在加強。  

從(cong) 經濟社會(hui) 發展看,鄭汴新三地已形成融合發展態勢。自鄭汴一體(ti) 化戰略提出以來,鄭州與(yu) 開封已逐漸融為(wei) 一體(ti) 。近年來,隨著中國建橋技術的發展,黃河不再是“天塹”,鄭新融合發展提速。鄭州、開封、新鄉(xiang) 圍繞黃河文化生態帶集聚,總量效果堪比長江經濟帶的武漢三鎮。鄭汴、鄭新一體(ti) 化共同發力,形成鄭汴新大都市區勢在必行,這為(wei) 黃河變成大鄭州的內(nei) 河提供了發展機遇。在鄭汴新融合的基礎上再整合許昌和焦作,形成鄭州大都市區建設的“1+4”模式,將會(hui) 極大地增強鄭州在中部地區乃至全國的首位度,河南的城鎮化發展階段將進入新的時代。  

新時代,黃河文明為(wei) 鄭州大都市區建設“賦能”意義(yi) 重大。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經濟與(yu) 文化的一體(ti) 化已經成為(wei) 一種發展趨勢,文化“經濟化”、經濟“文化化”的現象越來越明顯。鄭州是黃河岸邊的一座重要城市,孕育了黃帝文化、商都文化、少林文化等,這是需要我們(men) 用心挖掘的寶貴財富,用心打磨的軟實力。一般來說,城市的興(xing) 衰往往與(yu) 大河文明的興(xing) 衰休戚相關(guan) 。因此,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複興(xing) 離不開中原文化、黃河文明的複興(xing) 。鄭州過去的定位是綠城、商城、國際商貿城,打的是黃帝文化牌、炎黃文化牌。在新時代,要讓黃河文明為(wei) 鄭州成為(wei) 國家級中心城市賦能,讓鄭州大都市區成為(wei) 黃河文明、黃河母親(qin) 的“寧馨兒(er) ”。鄭州在打造美麗(li) 黃河生態廊道的同時,要講好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文化故事,努力培育鄭州“華夏文明之源、黃河文化之魂”的主地標地位,涵養(yang) 城市的“精氣神”,讓城市更有魅力。  

三、把黃河變成大鄭州內(nei) 河的舉(ju) 措  

打通鄭汴新三地水係是關(guan) 鍵。三地河流、湖泊和濕地眾(zhong) 多。鄭州初步形成了“六縱六橫三湖”河湖連通體(ti) 係,開封啟動實施“一渠六河”“十湖連通”等生態水係建設工程,新鄉(xiang) 積極推進“五湖四河兩(liang) 渠”生態水係建設,新鄉(xiang) 鳳湖與(yu) 鄭州北龍湖形成龍鳳呈祥的美麗(li) 景觀。要把黃河變成大鄭州的內(nei) 河,僅(jin) 靠鄭州境內(nei) 的黃河水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打通三地水係,讓黃河與(yu) 三地河流湖泊形成一體(ti) 化的黃河水係生態走廊。  

要以大運河為(wei) 基本架構。大運河作為(wei) 中國古代偉(wei) 大的水利工程,在中國版圖上形成一個(ge) “人”字形水流係統。以洛陽為(wei) 起點,通過通濟渠和永濟渠,往北連接北京,往東(dong) 南連接杭州。鄭州、開封、新鄉(xiang) 三地正處在“人”字形的腰部,與(yu) 黃河緊密相連。要抓住大運河申遺成功的曆史機遇,圍繞“鄭汴新”水係調整,以大運河“人”字形水流係統為(wei) 基本骨架,把黃河變成大鄭州的內(nei) 河,形成“鄭開(鄭州、開封)如意,鄭新(鄭州、新鄉(xiang) )龍鳳呈祥”的水係新局。  

把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始終。把黃河變成大鄭州的內(nei) 河,這一過程中,如何完善土地、資金、水資源和生態環境等方麵的支撐能力,如何給人民群眾(zhong) 帶來更多實惠,需要我們(men) 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從(cong) 頂層設計到總體(ti) 規劃,再到推進實施,要做到“一張藍圖繪到底”。要通過構建鄭汴新黃河水係生態廊道,使之成為(wei) 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的新發力點。  

(作者係18luck官方黨(dang) 組書(shu) 記、主席、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