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dang) 的十九屆五中全會(hui) 是“兩(liang) 個(ge) 一百年”交匯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hui) 議,在我們(men) 黨(dang) 的曆史上具有裏程碑的意義(yi) 。全會(hui) 審議通過了《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第十四個(ge) 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這是今後五年乃至2035年我們(men) 國家發展的一個(ge) 規劃,是我們(men) 國家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的第一個(ge) 五年規劃,體(ti) 現出我國下一步經濟發展的一些新趨勢,一些新走向。
一、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我國改革開放後30多年,GDP年均增長速度都是保持在大致兩(liang) 位數,這在國際經濟發展史上也很少見。到2010年,我國GDP總量開始超過日本,到2019年已經達到991萬(wan) 億(yi) 元,2020年可以超過百萬(wan) 億(yi) 元。這就是說我們(men) 的GDP總量已經相當於(yu) 日本的25倍,相當於(yu) 印度的5倍,我們(men) 一年的GDP增量相當於(yu) 西亞(ya) 一個(ge) 發達國家土耳其GDP的總量。目前這個(ge) 階段,隨著我國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換,資源和環境對我國經濟發展約束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所以原來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wei) 繼,必須轉向高質量發展。所謂高質量發展就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發展,就是滿足人們(men) 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隻有走高質量發展的路子,才能保持我國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所以在“十四五”規劃的建議中,高質量發展是下一步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ge) 主題,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是下一步我國經濟發展的主線,下一步我國經濟發展的走向是往高質量發展的,這是第一個(ge) 變化。
二、由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轉變
《建議》中提出了許多強國建設的目標,比如說文化強國、製造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科技強國等一係列提法。過去我國已經成為(wei)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是一個(ge) 名副其實的經濟大國,下一步我們(men) 開啟了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就要由大向強轉化。目前,我們(men) 還不是經濟強國,主要體(ti) 現在三個(ge) 方麵:第一是我們(men) 的產(chan) 品競爭(zheng) 力還不夠強,處在世界產(chan) 業(ye) 價(jia) 值鏈的低端,隻能靠價(jia) 格這種競爭(zheng) 優(you) 勢;第二是我們(men) 產(chan) 品的品牌影響力還比較低;第三是我們(men) 的關(guan) 鍵技術、共性技術還不能自立自強,還主要依賴於(yu) 國外,比如我們(men) 現在已經是世界汽車產(chan) 量第一大國,每年的汽車產(chan) 量大致是2450萬(wan) 輛,但是我們(men) 的核心技術,比如汽車發動機還主要依賴於(yu) 國外,特別是高端汽車的發動機。所以,我們(men) 隻是一個(ge) 經濟大國,“十四五”規劃提出來的發展目標就是要建設經濟強國。這是第二個(ge) 新的變化或者新的走向。
三、由城鄉(xiang) 二元結構轉向城鄉(xiang) 融合發展、城鄉(xiang) 一體(ti) 化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實行的是靠犧牲農(nong) 業(ye) 發展工業(ye) ,犧牲農(nong) 村發展城市,這種政策導向導致城鄉(xiang) 二元結構。進入新時代,特別是黨(dang) 的十九大提出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就意味著我們(men) 發展到目前這個(ge) 階段,已經有能力、有條件,來解決(jue) “三農(nong) ”這個(ge) 短板或者窪地問題。《建議》中提出,要走城鄉(xiang) 融合發展這樣一條路子,實現城市和農(nong) 村要素的自由流動。農(nong) 村的一部分人口下一步要進入到城市中成為(wei) 城市市民,城市中的工商資本隨著城市空間成本和要素成本的不斷升高,就到農(nong) 村去尋找新的發展空間。農(nong) 村最大的優(you) 勢就是綠色資源,就是廣袤的發展空間,城市的工商資本和農(nong) 村的綠色資源有機結合就會(hui) 使農(nong) 村的產(chan) 業(ye) 產(chan) 生大幅度的躍升,這就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過程,這是一個(ge) 新的趨勢。
四、由區域非均衡發展轉向區域協調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在區域發展方麵經曆的是一條由區域非均衡發展向區域均衡協調發展這樣一個(ge) 過程、這樣一個(ge) 演進軌跡。我們(men) 優(you) 先發展的是沿海地區,沿海地區的投資條件、投資環境、投資效益比較高,在資源比較有限的情況下優(you) 先發展沿海地區,是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隨著生產(chan) 力水平的提高,我們(men) 由非均衡發展慢慢轉向均衡協調發展,特別是我國提出了中部崛起戰略、西部大開發、振興(xing) 東(dong) 北老工業(ye) 基地戰略,這就是由非均衡發展向均衡發展、協調發展的一個(ge) 過程,特別是黨(dang) 的十八大之後,又提出了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戰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以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現在我國區域經濟的空間布局是“1+4+5”,“1”就是“一帶一路”,從(cong) 區域發展的格局上來講是由非均衡發展向均衡協調發展轉變。
五、由國際循環為(wei) 主轉向國內(nei) 循環為(wei) 主
新中國成立以後或者改革開放後30多年,我國走的是以國外循環為(wei) 主體(ti) 的發展道路。2008年以前,我國特別是沿海地區80%的企業(ye) 生產(chan) 的產(chan) 品都是出口的,對外貿易依存度最高的時候達64%。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西方發達國家經濟複蘇步伐非常緩慢,外需處於(yu) 不斷萎縮狀態,所以我們(men) 對外出口也處在一種萎縮的狀態,對外貿易依存度從(cong) 64%下降到目前的32%。但是國內(nei) 有一個(ge) 有利條件,就是我們(men) 是一個(ge) 14億(yi) 人口的大國,國內(nei) 市場規模優(you) 勢非常巨大,靠內(nei) 需可以支撐我國經濟增長。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提出了擴大內(nei) 需,就是以國內(nei) 需求為(wei) 基點,通過刺激消費、擴大投資,來保持國家經濟增長的動力。《建議》中,提出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我們(men) 要構建新的這種發展格局,就是以國內(nei) 循環為(wei) 主體(ti) ,要找到國內(nei) 經濟大循環的痛點和難點,比如說科技創新,特別是中美貿易戰之後,關(guan) 鍵技術、核心技術卡住了我們(men) 的脖子。要找到我們(men) 的著重點,比如說擴大內(nei) 需,刺激消費,提振預期,樹立發展信心。比如,擴大投資,特別是新基建。
六、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在高速增長階段,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是來自人口紅利、資源紅利、環境紅利。過去我們(men) 勞動力供給很充裕,另外我們(men) 主要靠要素投入來刺激經濟增長。目前,隨著進入新時代這三個(ge) 方麵的紅利也在發生變化。第一,我們(men) 國家人口結構發生了一個(ge) 很大的變化,2013年,16到60歲之間的人口,當年減少了325萬(wan) 人,這些年這個(ge) 數據都在不斷擴大。到2019年為(wei) 止,16到60歲之間的人口減少了5600萬(wan) ,這意味著我國勞動力供給由過去的充裕轉向了短缺,勞動力成本在不斷上升。這對於(yu) 出口來說是一個(ge) 很不利的條件。第二,過去說我們(men) 國家是地大物博,但事實上,我們(men) 是一個(ge) 資源短缺的國家,人均占有資源總量在世界上排在第90位,資源對經濟發展的約束矛盾也是非常突出的。第三,過去我們(men) 經濟發展不怎麽(me) 考慮環境的承載力,但進入新時代,環境對經濟發展的約束的矛盾也是越來越大,比如,實行汽車單雙號限行、關(guan) 閉一大批中小企業(ye) 、拆除汙染嚴(yan) 重的建築工地,這就反映出環境非常嚴(yan) 峻了。過去我們(men) 靠要素驅動、投資驅動的傳(chuan) 統發展模式已經到了終點,必須轉向創新驅動。這是“十四五”期間經濟發展的一個(ge) 重要趨勢,一個(ge) 重要走向。
七、由科技跟蹤模仿轉向科技自立自強
在低收入發展階段,創新主要是跟蹤模仿。也就是把新技術引進來,再消化吸收再創新。在這種情況下最多隻能支撐經濟大國,但要走向經濟強國,靠跟蹤模仿是不行的,《建議》中提出,要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從(cong) 創新模式上來講,要由跟蹤模仿轉向並跑、領跑。我們(men) 在大多數領域中,創新步伐與(yu) 國外是同步的,在一些重大戰略領域要領跑。從(cong) 整個(ge) 創新體(ti) 係來講,自立自強,我們(men) 不依賴於(yu) 國外,這一點非常重要。從(cong) 中興(xing) 、華為(wei) 的案例中,我們(men) 看到,科技必須自立自強,這是今後發展的一個(ge) 重要趨勢。下一步要發揮我們(men) 的製度優(you) 勢,采取舉(ju) 國體(ti) 製來攻克重大的科技創新問題,在關(guan) 鍵技術、核心技術上,不能再依賴於(yu) 國外。
八、由中等收入發展階段轉向高收入發展階段
《建議》中提出,到2035年我們(men) 要進入中等發達國家行列。這其中需要跨過“中等收入陷阱”的坎。進入中等收入階段之後,消費升級要求科技創新支撐往往在這個(ge) 時候容易出問題。當產(chan) 業(ye) 升級不能及時跟進消費升級的時候,就會(hui) 出現一個(ge) 很嚴(yan) 重的後果,三重矛盾疊加:第一個(ge) 矛盾就是市場失靈,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jue) 定性作用體(ti) 現不出來;第二個(ge) 矛盾是政府失效,政府用各種宏觀調控手段都不靈了,都不管用了;第三個(ge) 矛盾是社會(hui) 失環,社會(hui) 矛盾也出現了。這三重矛盾交織在一起,就使一個(ge) 國家和地區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經濟徘徊不前,走不動了,在這個(ge) 台階上打轉了。我們(men) 國家現在正處在消費升級要求產(chan) 業(ye) 升級跟進的關(guan) 鍵時刻。我國提出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就是要提高生產(chan) 端產(chan) 品的質量,就是要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供給和需求的平衡。這個(ge) 目標達到了,我們(men) 就可以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進入高收入發展階段,這也是下一步我們(men) 國家發展的一個(ge) 重要趨向、一個(ge) 重要走向。
九、由產(chan) 業(ye) 價(jia) 值鏈的低端轉向產(chan) 業(ye) 價(jia) 值鏈的中高端
過去我們(men) 主要是靠出口,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非常強。出口量很大,但是獲得的附加值很低。我們(men) 在國際產(chan) 業(ye) 價(jia) 值鏈的低端。隨著我們(men) 進入新時代,我國的人口紅利、資源紅利、環境紅利正麵臨(lin) 消失,那麽(me) 我們(men) 在低端這種空間就沒有了,在低端競爭(zheng) 手段已經沒有了,要保持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必須從(cong) 全球產(chan) 業(ye) 價(jia) 值鏈低端向中高端攀升,隻有在中高端找準位置,才有發展的動力。所以,我們(men) 提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主要就是解決(jue) 由原來的產(chan) 業(ye) 價(jia) 值鏈的低端向中高端攀升的問題。
(作者係河南省社會(hui) 科學院院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