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並舉創新路 就業優先保民生

  張侃2023-01-16

  《政府工作報告》全文隻有10500字左右,是改革開放以來篇幅最短的一篇。但在這篇“最短報告”中“就業(ye) ”二字出現的次數卻不降反升,達到了38次,比“改革”二字還多了10次,由此可以看出對就業(ye) 問題的重視程度,也反映出在國內(nei) 疫情還沒有完全結束、海外疫情還在蔓延、經濟複蘇緩慢的背景下,我國就業(ye) 麵臨(lin) 著異常嚴(yan) 峻的局麵。報告提出了科學製定目標、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全麵強化就業(ye) 優(you) 先等係列舉(ju) 措,明確了“用改革開放辦法,穩就業(ye) ,保民生,有效應對衝(chong) 擊、實現良性循環的新路子”。

  一、科學設置目標,明確優(you) 先穩就業(ye) 保民生

製定科學合理的發展目標,是有效推進穩就業(ye) 工作的第一步。報告在綜合研判當前形勢的基礎上,對疫情前考慮的預期目標作了調整,最大的變化就是不再設置全年經濟增速的具體(ti) 目標。這也是曆年工作報告所沒有過的。不設置全年經濟增速具體(ti) 目標,就是為(wei) 了應對疫情所帶來的不確定性,以集中精力更好地抓好“六穩”“六保”。“六穩”是黨(dang) 中央麵對嚴(yan) 峻複雜的外部環境和國內(nei) 加大的經濟下行壓力,提出的實現中國經濟穩中求進的基本要求。“六保”是中央為(wei) 了應對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嚴(yan) 重衝(chong) 擊,在“六穩”的基礎上提出的,其核心就是要穩住經濟的基本盤,兜住基本民生的底線。“六穩”和“六保”相輔相成、相互統一,二者的關(guan) 係體(ti) 現在“以保促穩,穩中求進”八個(ge) 字上。“六保”是“六穩”的著力點。當前形勢下,要通過“六保”守住經濟發展的底線,從(cong) 而為(wei) 實現“六穩”創造基礎和條件。無論是“六穩”還是“六保”,它們(men) 的第一條都是關(guan) 於(yu) 就業(ye) 的。這也顯示出,2020年工作的重點就是就業(ye) 問題。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明確指出,“今年要優(you) 先穩就業(ye) 保民生”。2020年我們(men) 沒有設置經濟增速目標,就是為(wei) 了能夠集中精力抓“六穩”“六保”,而抓“六穩”“六保”的重點、核心,就是“穩就業(ye) ”。正如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所深刻指出的,“就業(ye) 是最大的民生”。就業(ye) 穩定也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的重要保障。在製定具體(ti) 的就業(ye) 目標時,報告也充分考慮了當前經濟大形勢和就業(ye) 所麵臨(lin) 的嚴(yan) 峻局麵,對各項指標都有所下調。城鎮新增就業(ye) 900萬(wan) 人,比2019年下調了200萬(wan) 人;城鎮調查失業(ye) 率6%左右,城鎮登記失業(ye) 率55%左右,都比去年有所放寬,分別上調了05個(ge) 百分點和1個(ge) 百分點。取消對經濟增速的目標規定,明確優(you) 先穩就業(ye) 能夠最大限度地引導各方麵集中精力抓就業(ye) 工作,而立足實際情況適度下調年度就業(ye) 目標則顯示出中央對現狀的精準把握和務實的工作作風,能夠進一步提振士氣,讓各方麵在推動穩就業(ye) 工作中更有自信和幹勁。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著力穩企業(ye) 保就業(ye)

實現穩就業(ye) 的關(guan) 鍵,在於(yu) 提供就業(ye) 崗位的市場主體(ti) ,特別是中小微企業(ye) 和個(ge) 體(ti) 工商戶。據統計,目前中小微企業(ye) 、個(ge) 體(ti) 工商戶等個(ge) 體(ti) 私營主體(ti) 占市場主體(ti) 總數超過95%,從(cong) 業(ye) 人員36億(yi) 人,提供了80%以上的城鎮就業(ye) 崗位和90%以上的新增就業(ye) 崗位,在穩就業(ye) 中發揮著決(jue) 定性作用。但也正是這些中小微企業(ye) 和個(ge) 體(ti) 工商戶,抵禦風險的能力較弱,麵對疫情影響受到的衝(chong) 擊最大,很多企業(ye) 麵臨(lin) 倒閉破產(chan) 的困境。工作報告精準地看到了這一點,明確指出,“保障就業(ye) 和民生,必須穩住上億(yi) 市場主體(ti) ,盡力幫助企業(ye) 特別是中小微企業(ye) 、個(ge) 體(ti) 工商戶渡過難關(guan) ”。在具體(ti) 舉(ju) 措上,報告專(zhuan) 列出第三部分“加大宏觀政策實施力度,著力穩企業(ye) 保就業(ye) ”進行了專(zhuan) 門布置。主要從(cong) 四個(ge) 方麵提出了一係列舉(ju) 措來加大對企業(ye) 的支持力度。

  首先是通過加大減稅降費力度來為(wei) 企業(ye) 減輕負擔,紓困激活。在這次疫情中,中小企業(ye) 大麵積長時間停產(chan) 半停產(chan) ,收入來源劇減,還需負擔稅費、房租、社保、工資等各項剛性支出,許多企業(ye) 難堪重負,普遍要求減稅減租降費。報告針對這些情況提出了一攬子減稅降費方案,新增減稅降費約5000億(yi) 元,全麵延長前期出台的一係列減免政策,預計可為(wei) 企業(ye) 新增減負超過25萬(wan) 億(yi) 元,可以說是為(wei) 中小微企業(ye) 的發展爭(zheng) 取了時間,留下了希望。其次是推動降低企業(ye) 的生產(chan) 經營成本。工作報告中提出通過降低電價(jia) 、寬帶費用和減免國有房產(chan) 租金、鼓勵各類業(ye) 主主動減免或緩收房租等方式來降低經營成本,為(wei) 企業(ye) 減負。再次是加強對企業(ye) 的金融支持,解決(jue) 企業(ye) 的資金困難問題。這次疫情突發,許多中小企業(ye) 措手不及,現金流麵臨(lin) 枯竭。針對這一情況,報告中提出通過延長中小微企業(ye) 貸款延期還款政策、鼓勵銀行加大對中小微企業(ye) 的信貸力度、提升銀行貸款增速等舉(ju) 措,加大對中小微企業(ye) 的金融支持力度,以盡快紓緩中小微企業(ye) 的資金困境。最後就是進一步加強對重點行業(ye) 、重點群體(ti) 就業(ye) 的支持力度。報告中提出強化對高校畢業(ye) 生、退役軍(jun) 人、農(nong) 民工、殘疾人和困難家庭等群體(ti) 的就業(ye) 扶持力度,同時加大了職業(ye) 技能培訓的力度、增加了高職院校擴招人數,以進一步提升勞動者的綜合素質,不斷拓寬就業(ye) 渠道。

  三、多策聚力穩中求進,全麵強化就業(ye) 優(you) 先

穩就業(ye) 是一個(ge) 係統工程,牽扯到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方方麵麵,要實現優(you) 先穩就業(ye) 保民生的目標,就需要綜合運用各類政策,全麵強化就業(ye) 優(you) 先政策的係統實施。

  一是財政政策齊聚力,積極主動促就業(ye) 。穩就業(ye) 需要經濟增長的支撐。工作報告中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wei) ,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共同發力推動經濟發展,為(wei) 穩就業(ye) 夯實基礎、提供支撐。2020年赤字率擬按36%以上安排,這是我國赤字率首次突破30%,財政赤字規模比上年增加1萬(wan) 億(yi) 元,同時發行1萬(wan) 億(yi) 元抗疫特別國債(zhai) 。這2萬(wan) 億(yi) 元全部轉給地方,主要用於(yu) 保就業(ye) 、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ti) 。在疫情導致減收增支的背景下,財政收支平衡會(hui) 承受更大壓力,而提升赤字率可以緩解財政平衡難題,為(wei) 推進經濟增長、促就業(ye) 保民生留了更多的政策空間和財力基礎。

  二是全麵強化就業(ye) 優(you) 先政策,全力保障促就業(ye) 。“就業(ye) 優(you) 先”是施策的重點,在具體(ti) 如何推進上,報告提出了三個(ge) 方麵的要求:第一,對不同的就業(ye) 狀況分類施策,對已有就業(ye) 要“穩定”,對新的就業(ye) 要“積極增加”,對失業(ye) 人員要“促進再就業(ye) ”;第二,是要求各地取消對就業(ye) 的不合理限製,讓所有求職者都能夠得到公平合理合法的對待;第三,是要求強化推進各類就業(ye) 舉(ju) 措,促就業(ye) 舉(ju) 措要應出盡出,拓崗位辦法要能用盡用。

  三是推動社會(hui) 事業(ye) 改革發展,以民生改善促就業(ye) 。社會(hui) 事業(ye) 的深入改革、發展,民生建設的不斷改善提升,為(wei) 促就業(ye) 提供了多方麵的助力和保障。首先,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對穩就業(ye) 助力巨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綜合帶動作用,培育產(chan) 業(ye) 、增加就業(ye) ”。其次,推進脫貧攻堅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為(wei) 農(nong) 民的就業(ye) 增收提供更多渠道與(yu) 機會(hui) 。報告中提出要“支持農(nong) 民就近就業(ye) 創業(ye) ,擴大以工代賑,讓返鄉(xiang) 農(nong) 民工能打工、有收入”。再次,加大基本民生保障力度,報告中提出要“擴大失業(ye) 保險保障範圍,將參保不足1年的農(nong) 民工等失業(ye) 人員都納入常住地保障”,“將符合條件的城鎮失業(ye) 和返鄉(xiang) 人員及時納入低保”,為(wei) 失業(ye) 人員提供了基本保障,助力更多失業(ye) 人員的再就業(ye) 和創業(ye) 。

  (作者係河南省社會(hui) 科學院社會(hui) 發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